实践的哲理故事

时间:2023-10-07 15:08:07 海洁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实践的哲理故事5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了解过那些关于实践的哲理故事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实践的哲理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关于实践的哲理故事5个

  实践的哲理故事 1

  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实践的哲理故事 2

  没有实践的点子,就不是好点子

  亚历山大攻攻城时,听说城里有个流传几百年的预言。城里系个复杂的绳结,传说谁能解开绳结,谁就能够征服世界。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解这个解不开的绳结,但大家都解不开这个绳结。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很有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的结。他仔细观察着这个结,但是始终找不到绳头,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开这个绳结”于是,他拔出剑来,对准绳结,狠狠的一剑把绳结劈成了两半,这个百年难解的绳结,就这样轻松的解开。

  点子好不好,有时和个人品味有关,甲认为的好点子,也许乙不认为这是好的点子,甚至会认为很无趣或很荒谬。什么是好点子呢?能够被实践的才是好点子。如果没有实践的点子,就称不上好点子。

  点子要愈多愈好,每天不断的尝试,让笔记本永远都记录得满满的,尽量的博览群书,尤其是那些有关未来的的书,或是阅读对自己的.专长提出不同的见解的挑战性文章。不停的问:如果………会怎样?例如“如果我把这个跟那个结合起来会怎样?”如果我从这里开始而不是那里开始,结果会怎样?要不断的问:“如果………会怎样?”

  即使是奇烂无比的点子,只要能拿来执行,也胜过纸上谈兵的好点子。要想办法把点子实践。因为唯有实践才会了解到点子可不可行,也才能修正与调整。

  最后我要再引述一个点子的故事,多年前一家酒店打算再增加一部电梯,专家们经过复杂的论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每层楼上打一个大洞,但这却会使得酒店的营运大受影响。一位清洁工却对这些专家们说,我如果是你们会把电梯装在楼外,专家们听完清洁工的话后,惊呆了,于是便有了近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变革,把电梯装楼外。

  好点子的定义就是用前所未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点子,就称不上是好点子,甚至是毫无价值。

  被实践的点子,就是好点子,否则就不是。当点子被采用愈久,被认可的机会也就愈大,这就是为什么,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点子是轮子的原因。

  实践的哲理故事 3

  空谈无用注重社会实践

  有一天,有一位教授要乘小船到对面的大学讲课。途中他忽然兴致勃勃地指着空中问渡船的人:“船家,你对天文学认识多少?”

  船家很羞愧地回答:“教授,我受的教育不多,所以对天文学一无所知。”

  教授得意洋洋地说:“天文学你不懂?那你已经失去25%的生命了。”

  过了一会儿,教授又问:“船家,你对生物学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

  船家更羞愧地回答:“对不起,教授,我也不懂什么是生物学。”

  教授惊诧地感慨说:“连生物学你都不懂?那可以说你已经失去了50%的生命了。”

  又过了不久,教授指着水中的芦苇问:“那你知不知道什么是植物学呢?”

  船家羞愧得连头也不敢抬了,小声地嘟囔说:“我……我不知道。”

  教授忍不住大笑了起来,说:“你可以说已经失去了75%的生命了!”

  就在这时,忽然刮起了大风,天色大变,暴雨骤来。小船在风浪中撞到大石,船底破了一个大洞,河水马上涌了进来,眼看小船就要沉没了。船家连忙准备跳水逃生,于是他关心地问教授:“尊敬的教授,请问你会不会游泳?”

  教授已经吓得面无人色,惊恐地回答说:“我不会游泳!”

  船家很同情地说:“那看来你马上就要失去100%的生命了。”说完他就跳水逃生去了。

  一个人即使了解再多的知识,懂得再多的.道理,若没有实践的能力也只会失败。

  实践的哲理故事 4

  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考察

  (实践能改变错误的认识)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对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1921年,他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1933年,李四光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为题,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上作了学术演讲,会后专门请中外学者到庐山实地考察。有的外国专家私下对李四光说,如果这些遗迹在国外被发现,早就被公认是冰川遗迹了。此后,李四光加紧了对第四纪冰川的考察,先后在扬子江流域、黄山等地发现了大量遗迹,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实践需要勇气)

  美国18世纪的杰出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以其发明避雷针等电学成就而被称为“电学之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雷电一直没有正确的认识。富兰克林从一次电学实验中受到启发,断定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他决心把天空的雷电引下来。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他将一块大的丝绸手帕扎到杉木条十字支架上,做成一个风筝。风筝上面固定一根向上伸出几十厘米的细铁丝,细铁丝与放风筝的细麻绳相连,麻绳下端系丝绸带,绸带上挂了一把铜钥匙。风筝穿入带有雷电的云层中,闪电在风筝上闪烁。一道闪电掠过,富兰克林觉得自己拉着麻绳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时,突然,一道电火花向他手上击去。“天电”被引下来了。后来他又用莱顿瓶收集了“天电”去做试验,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从此,人们认识了闪电的本质就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富兰克林最早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并且经过多次试验,制成了实用的避雷针。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经典的.创作

  (实践是创造之源)

  《战争与和平》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书中战争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托尔斯泰的亲自考察。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了一幅图,标上一条地平线和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名称,及当年 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面, 写得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在动笔之前,司马迁游历过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寻访先人的遗迹。他曾经访问过夏禹的遗迹,眺望过范蠡泛舟的五湖,访求过韩信的故事,访问过刘邦、萧何的故乡,考察了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挑战亚里士多德

  (科学的真理来源于实践)

  16世纪的时候,古代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所有的人都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只有一位数学老师伽利略不这么认为,他公开说,要从自然中发现真理,而不是背诵亚里士多德的书本。

  一天上课的时候,伽利略对学生们说:“站在楼顶上,左手拿着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同时扔下去,哪个先着地?”

  学生们想了想,回答说:“亚里士多德说过,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要比轻的快,所以十磅重的铁球先着地。”伽利略摇摇头,说道:“不对,亚里士多德错了,应该是两个铁球一起着地。”学生们惊呆了,居然有人敢公开指出亚里士多德说得不对。大家议论纷纷,怀疑地看着伽利略。

  于是,他拿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来到比萨斜塔的顶上。很快,人们看见铁球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落到了地上。自从伽利略第一个站出来挑战亚里士多德以后,更多的人认识到亚里士多德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科学的真理来自实践,而不是一些书本上凭空想像的理论。

  实践的哲理故事 5

  实践是核心竞争力

  有一位即将逝世的英国教父,为自己写了一段碑文:“年轻时的我意气风发,梦想着能改变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发现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改变世界,所以我决定缩小范围,先来改变我的国家,可是这个梦想依然没法实现,当我成为一个中年人时,我的想法又变了,只是想改变我最爱的家人们的生活,可是他们的生活依然和往常一样,如今,我的生命即将消逝,我终于意识到:我并不缺乏改变世界、国家、还有家人的能力,缺乏的不过是行动和实践而已。”

  这位教父用毕生的时间和经验为我们总结出的道理,正应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虽然他已领悟,却是“老来方悔读书迟”为时已晚,空悲切。改变世界、国家、还有家人的能力我们其实都有,但缺乏的正是一种将话语付诸实践,将想法变为做法的实践力。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是从心开始,用行动达成的。只有高效的实践能力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想一想,为什么星巴克能在街头那么多的咖啡店中异军突起?为什么全国零售的沃尔玛超市能在全球500强中排名第一,独占鳌头?关键不仅在于企业战略的优良,更是因为他们勇于将战略变为战斗,敢于真正去实践的结果。

  拿破仑的话或许会给我们许多启示:“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是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当我们看到许多成功人士泼墨挥毫,呼风唤雨,流芳百世的时候,熟不知,他们的背后是思想与实践的结合,是语言与行动的统一,是将想法化为做法的实践力。而有太多的人,志向宏伟却坐想其成,计划得好却一动不动,总觉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广博的见识,就可以等来成功,可是呢?最后等来的只有苍老。浑噩一生,平庸一世。人生最可怕的就是知道的太多,会做的太少,背了太多行动上的债,结果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说:“三岁的小孩都知道,八十岁的老人未必能做到。”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教授和一个农民是朋友,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如何成功,可每次谈论都是教授侃侃而谈,而农民却一言不发,认真的听着。就此,教授还嘲笑农民什么都不懂。十年后,农民开办了自己的蔬菜运输公司,而那位教授却还在拿着死工资,漫天飞舞的说着。教授对农民的成功感到疑惑便问他为什么,农民说:”其实我真的什么也不懂,我只是按照你说的'去做了。”

  故事中的教授见识广博,却只是空中楼阁,而农民虽然什么也不懂,却听了教授的话真正去做,最终早就了自己的高楼大厦。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空想却是可以想出很多绝妙的点子,但不采取行动,一切都是空的。所以说:“人生没有等出来的成就,只有等出来的辉煌。”在这个世界上不缺少幻想家,缺少的是真正去做的实践者。

  有人会说:“我想不到。”其实不然,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不到,而是想到了,又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怕这怕那,最终没有真正去做,也就与成失之交臂了。好的想法可以花钱买到,但只有把想法化为做法并真正去做,才算是把想法化为了真的财富。

  一定会有人认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其实实践并不是件难事:第一,克服懒惰。俗话说“天下父母爱勤的”,懒惰就像沼泽,只会让你沉沦,拉着你往下拉。第二,就是要坚持。再远的路只要去走,总会到尽头,再近的路如果不走,永远也到不了。

  当然,实践不是弥天都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哪怕一天记一个故事,一天背一篇文章,一天见一个客户……这样一天天的坚持下去,不想成功都难。正如巨思特董事会主席,启智训练第一人李强老师所说:“成功后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总而言之,人生输在空谈,赢在执行。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只有我们在优良战略和计划的引导下,认真落实于实践,才能和成功交上朋友。

  相信现在的大家都已对未来充满了斗志,蓄势待发。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一刻起行动起来,让理想与实践泛起涟漪,让语言与行动碰撞出成功的火花!

【实践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2

哲理故事及蕴含的哲理01-28

哲理故事大全-经典哲理故事三篇03-15

哲理故事大全-经典哲理故事3篇03-15

哲理的故事01-13

经典的哲理故事精选02-01

哲理故事精选01-28

经典哲理故事01-28

经典的哲理故事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