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阅读的作文7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的作文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的作文 篇1
教师的“通病”,总担心孩子们不理解,掌握的不牢固,唠唠叨叨一遍遍讲解。天长日久,教师这台勤劳的“复印机”,定能把孩子们教育成同底版的一件件“复制品”。
我们在备课时,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怎样教上,比如:怎样导入、怎样过渡、怎样板书、什么时候用什么课件、怎样评价学生、怎样小结、什么地方拓展、如何布置作业等等。过于重视设计,孩子们被牵着鼻子转圈圈。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读顺读熟课文,如果教师把课文分析的天花乱坠,解读的'淋漓尽致,到最后,孩子们满头雾水,收获雷同,却连课文都读不通,读不好,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
莫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阅读课孩子们必须能读准、读顺、读好课文,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后续的理解就免谈。一篇课文肯定有一些词语需要认识、理解和强调。通过自主识字后,主要从句子入手,要求连贯、顺畅、不漏字不添字、停顿适度、不读破句,遇到有些句子比较绕口就多读几遍。
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获知感受、疑问触点是各不相同的,读完一篇课文,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感悟,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者还有一些疑问,或者还有不同意见,为什么不给孩子说的机会呢?特别是公开课,内容满满当当,不拖堂就已经感谢天感谢地了,课堂节奏快如飞,花样层出不穷,那会有时间让孩子们“静心思考”“各抒己见”。一次次没有机会“一吐为快”,久之,除了被动接受再无其他。
但凡思考、质疑,都需创造“说”的平台。如果有思考,不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那将造成以后懒于动脑;有思考,给表达,再给予评点指引,那么思考的质量就会更高。更重要的是,一旦有表达的机会,孩子们的思考就能自觉唤醒,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阅读的作文 篇2
带着儿子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儿子上一年级,书桌上摆着一套根据年级分十册编撰的科学丛书。序言“指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适合阅读丛书的一二册;二年级孩子则可阅读三
带着儿子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儿子上一年级,书桌上摆着一套根据年级分十册编撰的科学丛书。序言“指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适合阅读丛书的一二册;二年级孩子则可阅读三四册;等上了三年级,才能阅读五六册,依此类推。只是,快五岁的已能独立阅读的儿子对于“指示”熟视无睹,在读完这套书的一二册后,就“义无返顾”地翻开了三四册……且读得津津有味。
记得做教师的母亲初次见儿子捧着我给他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王子复仇记》等看时,不无“担忧”地问我:“大人的书这么小的孩子能看懂吗?”还未等我答话,在一旁看书的儿子头也不抬地答道:“能看懂!”为了验证儿子看书的“成果”,在儿子读完后,母亲便根据书中的内容对儿子进行提问,令母亲吃惊的是,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儿子居然分析得头头是道!
我想,倘若不是真的完全“读不懂”,那么,身为家长,何必要在孩子充满兴致开始读一本书之前,就为他的阅读范畴设限呢?正因为每个孩子的`性别、个性、兴趣、天赋、阅读水平、心中所抱持的理想,以及当前自己的阅读需求等诸多因素都不尽相同,因此,即使孩子的面前摆放着同一本书,但每个孩子所看到、读到这本书的感觉和想法也会有所不同。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孩子制造出种种关于“阅读类别”的横向限制,乃至“阅读顺序”的纵向限制呢?
阅读的作文 篇3
关于孔夫子
从来不主张在博客上转别人的帖子,因为BLOG就是个人日志,转许多别人的帖子过来充实自己的博客,那就失去了开博的意义,还不如放在自己的收藏夹里好。可是昨天在五木的博客里发现了他转的这篇刘惠雯女士写的文章,感叹之余,我毫不犹豫地把它转到自己的博客里,一为了自己能更方便的温习领悟,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关注孔子。
五木在留言中说我用心良苦,但可能会失望,因为他想在这里没有多少人会看此类文章,我很感谢他对于我的这份理解,但我不悔我的做法,世事不是自己能够支配左右的,但不能因此不做,这是我的一番心意。
我对于孔子的关注大概在一年前,惊诧一个二千年前的人物,何以对中国有如此大的影响,然后又对他有深深的不满,觉得正是他的一句"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让中国妇女几千年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能自拔,就算是提倡男女平等的当今,也还有许多条条框框束缚着女子的言行,难以达到真正的平等。
于是心里有个愿望,想更多地了解孔子,看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但由于生性懒惰,并没有真正地探究,[论语]虽也读过,但以我的古文水平难以详尽的解读,终归是一知半解。近来兴起了国学热,于丹在电视上将自己的论语心得公诸于世,今天又看到这篇文章,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才逐渐地鲜活起来。
我佩服他思想的高深,见解的精辟,品德的高尚,修为的到位。其实敲打键盘的时候,我知道这些形容词于他都是很苍白的,但是我不知道该换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应该说他近乎完人,所以才能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神。他随意说的话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他的思想人格就象启明星,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照亮国人前行的路。他的道德伦理又规定了国人的行为准则,让大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是非善恶标准。
尽管他的观点不完全正确,也有白璧微瑕,但是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一国人几千年尊崇的对象,而且现在我辈咀嚼起他的话来,仍感觉如饮甘醪。实在另人佩服之至。至于那句我一直耿耿于怀的话,听说也有另解,说不过是他的一句玩笑被弟子们当真了等等。
加之我最近重看鲁迅的[祝福],文后的注解中说对女子的束缚其实是从宋朝之后始,程朱理学才是罪魁祸首,(刘的文章中也提到这一点。)所以我竟然从心底完全解除了对他的敌意,甚至有点喜欢这个古代的老头了,不是吗?你看他跟弟子相处的那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谈到理想时那种毫不遮掩的.向往,说错话被别人识破后那种幽默的自嘲,见到美女时不怕别人误解,敢于跟着感觉走的勇气(当然也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无畏),邦有道而出,邦无道而隐的明智,颜回死后那种入骨的悲痛,听到好听的音乐后还要求人家再唱并和之的天真等等,正如惠雯小姐所言,真的是可亲可感。从惠雯小姐的随意顺畅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如邻家老人一般的孔夫子,
于是又生出一个想法:影视剧的作者们整天拿着唐宋明清几代帝王将相说事,四大名著也拍了个遍儿,脑子里的素材想必枯竭了吧?于是变着法折腾,除了戏说就是重拍,就连近两年抢眼的几部大片,也是只注重有一个离奇完整的故事情节,
以及宏大的场面,绚目的色彩,只强调一时的娱乐轰动,不注重实质。何不把孔子的形象性格行事特点以及一生行踪好好地编排一下,把他的道德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穿插其中,用白描式的手法拍下来,定是一部既有思想性又有故事性,题材新颖,且寓教于乐,对国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佳作。对不对呢?
于丹的心得的确更多的是讲自己的一种感受,兼有浓重的说教气息(可能跟她是大学老师有关)我的感觉是稍显空泛,不如惠雯女士的文章通俗易懂,更接近孔子和论语本身,让我对孔子其人有了更多的认识,所以我愿意把这篇文章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希望如我一般想学而又懒惰的人们对孔子有更多的兴趣,不知不觉中一步近似一步地走向孔子,走向智慧。
阅读的作文 篇4
我想好好地坐下来,坐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那里,只有我和一本书,我想听到书翻页“唰唰”的声音;我想触摸书页粗糙的页面;我想感受纸的香气;我想专一地读完一本书!碎片化阅读,可能让我们了解的文章更广,却减少了真正理会的知识,它让我们逐渐失去了读一本好书的动力与坚持,让我们实行鲁迅的那句话,找个空时间,好好坐下来,翻本好书,体会其中的奥秘,体会读书的快乐!
不只是我,每个人的手机上可能都有看小说,新闻的APP,是的,我也不例外,每当在地铁上,在公交上,每当空闲时,我都会打开手机看起小说或实时新闻,可当每一次就品味到一丝韵味时,我被迫无奈又要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在社会上,人们一个个都渐渐变成了“低头族”,小孩也不例外,手里都紧紧捧着一部手机,又有谁手里会拿着一本厚实的书呢?
当我平常想翻开一本书,想贪婪地吸取里面的知识,想陶醉在书的世界,想一整天都静静地看书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作业写完了吗?”出现了,这声音,温柔中却夹杂着一丝严厉,甚至,在一片安静中,那句话的分贝简直爆表,而当我每次生气的抬头一看时,喔,原来是妈妈呀。我有时也会心里埋怨妈妈,为什么不给我多一些读书的时间,而是无时无刻纠缠着练习本但迫于无奈,我也只好缓缓放下书本,打开练习本。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方便了不少,但是我们的生活也渐渐变得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和认知。而我,也渐渐地陷入碎片化阅读这个无尽的深崖里……
碎片化阅读,自从上初中以后的我,常常为这个而烦恼,我有时候坐在椅子上,对着窗外发呆,有时会想:我上次读了哪本书?哪一页?哪一章节呢?我这么阅读怎么会领悟到其中知识呢?我转头看了看我身后的书柜,现在在里面的书又有几本是真正给我看完的呢?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只要愿挤还是有的”,这句话似乎只成为了人们嘴上说的名句,并没有成为实际操作的动力。
还记得小时候,我搬着小凳,坐在院子里,阳光仿佛不是很刺眼,我拿起一本涂着彩图,注满拼音的童话书开始囫囵吞枣得读了起来,当我意思不懂也还是会返回去慢慢地理解,当我读地入迷时,仿佛我飞入了故事里的世界,主人公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书本上的字仿佛像个个音符,在故事的世界里飘着,飘着……到了晚上,当父母与我谈心时,我也会与父母分享我今天读的内容和心得。而现在,我们走出了童话的世界,开启了写满字的征程,这可能是个好的开头。可由于现在随着学业的渐渐繁忙与科技的进步,我渐渐进入了碎片化的阅读。
阅读的作文 篇5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书上流泻,我感受到的是海南岛扑面的海风;当中午那酷热的天气让人难以忍受,我感受到的是骑马上天山的凉意;当大雪纷纷落下,我感受到的是阳光的温暖。
这便是我对阅读的第一印象。当我选择了读书,一切都悄悄地改变了。
《诗经》从亘古的滑水中流淌而出;《礼》《春秋》从战乱的烽火中锋芒亮相;李白的《将进酒》豪情欲上青天;柳永的《蝶恋花》柔婉丝毫不减;元代《窦娥冤》越过千年,清代《红楼梦》代代相传。翻开略略有些泛黄的书页,在一霎那便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几千年。穿过那些古色古香的记忆,时代的更替,帝王的更迭一一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就好像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不过它上演的都是那些永远在脑海中定格的.画面。
我举起了手中的书本,面向的还是那孤单的台灯,外面的风在呼呼地吹着,窗帘在风的吹动下似乎飘了起来,那灯光下的阴影亦在帘下舞动着,多像那在永不停息的翻滚着的历史巨幅啊!当我回眸而过,它仍在继续前行。
我继续寻找着书本上文字的趣味,画面还在继续着。
越过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我看见《老人与海》的独特魅力;在欧洲,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各有千秋;在寒桦森森的俄罗斯,《复活》在向我招手。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将这世界连接了起来,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书连接了地球,各地的文化变迁,在书里都可以真切地体会出来。我忽然觉得眼前明朗了起来,整个地球似乎都在我的眼前,我忍不住心中赞叹起书的魅力。
我合起了书,拉开了窗帘,望着那无穷无尽的黑夜和天边那几颗若有若无的星,忽然发现这个世界竟然是那么的小,就是书,便可以带我穿越世界,跨过世纪。
这时的我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了,真想在这个黑夜唱一支一个人的歌。有了书,我在不安的深夜就有了一个归宿;有了书,一个人的路途也不会孤独。
这时,在我的心中,阅读的快感油然而生。
阅读的作文 篇6
我是一个十一岁的男孩。在这十一年的风风雨雨中,我有一个伙伴跟随着我,不管是高兴、失落、晴朗、风雨。他的名字有许多个,五花八门。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小名——书。
听妈妈讲,我最初的读物是一种用薄木片做成的图书,看着很多,其实只有几页。至于为什么是薄木片做的,原因很简单,小时候的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破万卷——撕书。一本接一本地撕,仿佛给了我多大快感似的。于是,干脆买这种木板书得了,撕不破。
大概三岁的'时候,我的毛病渐渐改了,于是我的读物也慢慢地变成纸做的书。在记忆的脑海里,隐约记得我最喜欢的那本好像是一本绿皮书,现在,它也许在某个角落静静地躺着吧。
六岁上学前班的时候,我也不要妈妈帮我读了,我开始试着自己读一些注音读物。后来渐渐可以自己阅读了。
三年级时,我又渐渐迷上了《笑猫日记》一类的儿童小说,只要我手里有书,我就如醉如痴地看,直到看完为止。
书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书在知识的海洋中为我护航;书在我迷失时给我方向,书在我燥热时送来清凉,读书吧,你会受益无穷。
阅读的作文 篇7
《阅读》使我更精彩,她就像一把金钥匙,帮我打开知识的宝库,帮我拨开学海的层层迷雾。翻开书,我对学习不再迷茫、不再困惑;书就像导航仪,帮我找准路线,走出迷宫;翻开书,我对学习充满好奇,充满兴趣。《阅读》给我快乐,在欣赏中吸收各种养分,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知识逐渐变得丰富起来,也使知识的获取同样成为一种快乐。
有一次,我在书房里看《阅读》,爸爸要去邻居家说点事,就跟我说:“帮我看一下炉子上烧的白粥”。我答到:“没问题,放心吧!”当我看到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突然,一股浓浓的焦苦味扑鼻而来,我快速跑到厨房,关掉天然气,打开锅盖一看,完了,白粥也烧焦了,煤气灶上都是粥糊糊,地上也一塌糊涂。这时爸爸回来了,看到这场景说:“你怎么看个粥都不行!”爸爸用抹布清理,我站在一边,心里真不是滋味。我又回书房去看书。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句阅读体会送给你们:读《阅读》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
【阅读的作文】相关文章:
作文:爱上阅读 阅读之乐01-27
阅读话题作文:我与阅读02-02
阅读的作文05-29
阅读的作文01-28
阅读与作文02-16
阅读与作文06-19
阅读的作文06-20
(经典)阅读的作文09-29
(精选)阅读的作文09-28
阅读的作文[经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