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4-03-01 13:38:29 习俗 我要投稿

习俗的作文(优秀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习俗的作文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习俗的作文(优秀10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习俗的作文 篇2

  这个周末,我剪了一幅剪纸作品,它是一只正在打鸣的公鸡。在剪纸之前我先准备好铅笔、橡皮、剪刀、刻刀和卡纸。

  我先将妈妈给我准备好的大公鸡的模样拿出来,然后在我准备好的卡纸上用铅笔轻轻描绘着它的轮廓,最难画的是里面的羽毛,我画着画着就不像那么回事了,急的我冒出了一身冷汗,但我不泄气,还是认真地修改不一会一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大公鸡就画好了。

  接下来,我用剪刀地把大公鸡轮廓剪下来,可一不小心我把大公鸡的`尾巴剪破了,我傻傻地愣在那,妈妈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第一次剪纸,剪坏了也没事,来我帮你。”妈妈又重新帮我画了一只大公鸡的模样,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小心翼翼地用剪刀沿着大公鸡的轮廓修剪着,把轮廓剪好后,我再用刻刀刻鸡身子里的花纹刻出来。鸡身子里的花纹有:月牙形、波浪形、扇形、三角形等等,使我眼花缭乱,我只好先从眼睛下手。我把刻刀调到两厘米的长度,一点一点地刻划着。有些地方刻的太轻了最后还要重新检查一遍再刻。最后我把公鸡的羽毛、翅膀、爪子等精心的雕琢,把里面的一个又一个小洞认真地剪开,就这样一幅活灵活现打鸣的大公鸡就剪好了。看着自己完成的剪纸作品,我仿佛也变成了剪纸大师飘飘然起来,心里乐呵呵的。

  通过这次剪纸的经历,我懂得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你认为很难的事情,在只要你尝试,掌握技巧,也许会变得很简单。

习俗的作文 篇3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产生了众多节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习俗,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直到现在,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呢!

习俗的作文 篇4

  今天是大年初一,妈妈早早起来包饺子,爸爸也忙着贴春联,我真开心。

  妈妈包好了许多饺子,爸爸也贴完了对联,我们就去爷爷奶奶家。到了奶奶家,家里全是彩灯,妈妈说:“一会儿,你姑姑和姐姐来,我们去挂灯笼吧。“爸爸挂完,也快要天黑了。

  姑姑姐姐都来了,我说:“一会儿吃完饭,我们去放鞭炮。”说着,我们就去吃饭了。妈妈做的饺子可真好吃,我们就吃起来,不一会,我们吃完了,我们一起看春节晚会。外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五颜六色,美丽极了。隆隆的声音,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烟花,像一朵五光十色的大花。外面的`人家,有的放开门红,有的放的烟幕弹,还有的放手摇花,各种各样,美丽极了!

  我和爸爸也放一些闪光雷和手摇花,震得天空噼里啪啦。

  家人在一起放鞭炮,吃团圆饭,看春节晚会,在一起团团圆圆的时光是多么美呀!

习俗的作文 篇5

  云南的春节虽不及北京那么热闹,也不及绍兴那么多样,但却也隆重非凡。从除夕到初七,云南一直沉浸在浓郁的年味中。

  云南分为好几个少数民族,傣族和彝族在其中占极大的部分。在楚雄途经彝族家庭,一大块碧绿的,用草铺成的,厚厚的毯子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它如同一块平坦的,柔软的草地一般。抚摸着,一阵舒适随即袭来。据彝族老人介绍说这草毯是使家人能在下一年有个平平安安,风调雨顺的“好兆头”。那夜是除夕,彝族老人盛情邀请我们一起入席,坐在那块草席上,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那滋味可别提有多幸福。

  年夜饭中有牛肉!羊肉!鱼肉!丰盛的佳肴中透露着彝族人民对春节的喜爱和重视。饭后,彝族的男女老少还得围着篝火翩翩起舞,饮酒作乐,通宵达旦。他们穿着鲜艳的礼服唱啊!跳啊!还不时端上一些“美味”。突然,妈妈惊叫一声:“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常吃的手工花生嘛!”我忙向妈妈请教,妈妈这才娓娓道来。原来,这种花生在妈妈小时候盛行。但渐渐也就因为太麻烦,就不再炒了。从那以后,人们渐渐在记忆中对它也就淡褪了颜色。万万没想到,在这儿竟能品尝到儿时的滋味。妈妈激动不已!我也赶紧拿了一颗尝尝,香甜柔软的感觉沁人心脾。因时间仓促,我们无法去看精彩的斗牛,斗羊表演,但彝族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已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

  在前往德宏州傣族时,我的心一直嘭嘭直跳,因为我对傣族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猛然间,一阵嘹亮的歌声将我唤醒。傣族的大门就在这儿敞开了!入内,必须将鞋子脱去,其中还有许多规矩,显然傣族在少数民族中家教堪称严厉。熬到下午2点,才开始吃中饭。咦!这第一道花花绿绿的菜是什么?我一脸疑惑地瞟了瞟正在上菜的傣族小卜少。小卜少笑着介绍道:“这是我们当地有名的`土锅子'。在我们这里可以算是美食了,也就在新年几天才可以吃到!”这土锅子的外表是用黏土做成的,它是用炭烧的。锅底的绿色是用青菜做成的,傣族人希望把青菜烧成像长条饼干那样,预示着长长久久。青菜上面铺着一些肉类和水果。我尝了几口,甜滋滋的却不带一丝油腻,柔软却不带一丝厌倦,美味萦绕在舌头仿佛不忍离去。饭后,几位傣家少女为我们跳起了喜庆的节日舞蹈《邵多丽》,她们如同一只只飞翔的鸟儿为人们带来了春的气息,精湛的舞艺令人们如痴如醉。直到结束,人们还沉浸于此,无法自拔。

  就这样云南的春节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悄然离去。土锅子、草毯、手工花生、邵多丽仿佛为云南的春节披上了一件独特的衣裳,令人回味无穷!

习俗的作文 篇6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23或24,它是庆祝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23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24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黎明升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先民驱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就是一扫而光陈旧的东西,这既指庭院里的陈年老垢,也指旧岁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节 五天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义的春节的正节,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五天中充分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介绍。看看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沿革和掌故。

  饮食习惯

  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糕。

  居室部置

  传统上,春节的居室布置要四贴,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

  贴春联

  起源于民间为驱鬼避邪而在门两侧悬挂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节张贴对联歌颂天下统一国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记载了历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

  贴年画

  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我国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

  贴福字

  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贴窗花

  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老鼠娶亲","连年有余".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

  春节的团拜活动

  按传统习惯春节的团拜有一定时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邻居或自家亲戚之间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携带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则是姑表亲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难于见面的亲朋故旧,还可以寄送贺年片,此俗起于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定制,称"年贴,年片",上写节日祝词,寄送亲朋,以增进友谊。亲朋之间相互走动时,长靠对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习俗的作文 篇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新的一年又来到了。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的节日。那你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

  想必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吃团圆饭了吧。没错,团圆团圆,团团圆圆,讲究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这晚围着在一起吃顿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缺席。因这除夕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都要辞旧迎新,热热闹闹吃团圆饭。在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圆饭”对古代人是多么的重要。

  吃年夜饭的时候,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在夜里,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一起吃年夜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的。现在,年夜饭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煮沸,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是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也喻示“吉庆有余”。最后会有一道甜食,祝福以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当然,春节还有大人发给我们的红包。中国人喜爱红包,是因为红色象征着活力,愉快和好运。派发红包,是由长辈发给未成年的晚辈,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在古代,民间认为发压岁钱给孩子可以压邪,当妖魔鬼怪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拿这些钱贿赂它们,化凶为吉。现在,当孩子们打开红包,也就打开了新年的祝福和新的开始。

  当然了,春节的习俗远远还不止这些,让我们当一回小记者,去各地调查调查,了解了解一下春节的习俗吧。

习俗的作文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习俗的作文 篇9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习俗的作文 篇10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习俗的作文[经典]08-14

习俗的作文(精选)08-26

(经典)习俗的作文09-09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3

习俗的作文【精选】09-18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9

【精选】习俗的作文08-23

(精选)习俗的作文08-06

[精选]习俗的作文08-31

习俗的作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