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3-09-12 16:35:40 习俗 我要投稿

(热)习俗的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习俗的作文4篇,欢迎大家分享。

(热)习俗的作文

习俗的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大屋谌是个礼仪隆重而且有着无限欢乐的村庄,至今沿袭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

  辈的人崇尚习武,村里请了三个外地武师教武,父辈们爱好黄梅戏,于是大家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乡村黄梅戏剧团,白天种地,晚上排练演出,给当时文化贫缺的乡村带来了一丝欢乐,我辈碰上改革开放,大家都背井离乡打工,于是一事无成,但家中的习俗并没因此而改变。

  记得父亲去世那年,正碰上村里大修祠堂,听到家父辞世的爆竹声,乡亲们马上暂停了拆祠堂的工作,并将拆了瓦的屋顶搭上了雨布。拆祠堂的人跟我说:文伢,你爹有福气,祠堂没有拆倒,你爹可以进祠堂了,你看看在外死的鬼想进都不许进来。是啊,这就是大屋谌的规矩:死在滴水内(即分水岭)村民才有资格进祠堂,死在滴水外的那叫野鬼,是不允许进祖上祠堂的,不管你家的权势如何大,只能在自己家在堂厅里停丧。如是父亲得以安祥地躺在祠堂里。

  祠堂在谌姓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也是谌姓村民的生死归属地。祠堂的上堂厅正中,供着天、地、君、亲、师神位,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都要清洗干净,整齐地穿好衣服,带上香、纸、爆竹去祠堂请祖宗回家过年,初一清早要去抢头香,恳请祖宗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

  平日里谁家娶亲嫁女都必须经过祠堂门前,让祖宗看看家庭兴旺的喜庆。

  这不,为主办儿子的'婚事,我被这些繁琐的习俗折磨够了。

  先是一个月前就要写好请贴,由家长亲自送给嫡亲。写给这些嫡亲的请贴也有讲究:全家统此不能少,不然人家只能来一个人喝喜酒,看你今后如何做人。

  距结婚的日子还有半个月左右,我就请了两个前辈做临时管家:一个主内管后勤,一个主外负责请客陪客和礼仪。儿子结婚前的第三个晚上正式办酒,名叫请媒,顾名思意:提前答谢媒人。虽然不多只有四五桌酒席,但从这天开始,连续五天家中餐餐都有这么多桌酒席。

  儿子结婚当天,车队早早停靠在祠堂门口的操场上,红红绿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红日东升时,大家酒足饭饱,一阵激烈的爆竹声,迎亲的队伍从祠堂门前出发了,下午太阳没下山之前就接着新娘和嫁妆回到了祠堂门口。这有个寓意:两头红红火火。

  从车到门口开始起放爆竹不停顿,经祠堂门口拜祖宗,一直放到新人入洞房,那场景是相当的热闹。但最头痛的事也接着来了。当晚的正宴20多桌,一个不小心,坐位没排好,亲戚们就会彼此伤了和气。

  我家主外是本家前辈,他为人庄重,衣着整洁,身边叫了一位年青灵活的靓仔做帮手,靓仔手里托着摆有香烟、酒、小酒杯、小爆竹的托盘,只见前辈走到我家堂厅东边第一桌第一席位,用袖子象征性地揩了一下坐椅,轻轻地放上酒杯,斟满酒,放上一段小爆竹,高声叫道:新客有请,于是新娘子的弟弟走了出来,前辈上前轻轻一揖新客请坐.递上一支烟,扶着新客坐下。依次用这繁琐程序,请了女方的媒人在第二席位,西边第一桌第一席位是胖太太的哥哥,他是政府官员,也不能免俗。第二席位是男方的媒人,这两桌其他人是经过特别挑选出来个个能说会道能喝酒的人作陪。上座的嫡亲客人都要按此程序完成请坐礼节。这个累啊,就别提了。

  牵完坐,又是一阵爆竹声,终于等到了上菜开席。酒过三巡,端上了陪酒菜珍珠丸。前辈就带着我(家主)和端托的帮手从第一桌第一席开始,介绍主客,逐个陪酒。 从这个时候起,才是真正的劝酒陪酒。如果你不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刚开始的序宴中就喝多了,那你就麻烦了。喝着喝着,喇叭在第一席位吹响了,主客面前被放了一个讨饭碗,于是主客笑嘻嘻地掏出10元放在碗里。主客多,吹喇叭的凑热闹,也能沾上一点油水。不一会,闹新房的小偷开始又行动了。他们要偷到主客的帽子、围巾、打火机之类的物品,到东家那里兑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个主客的物品都能兑换一条100多元钱的香烟。夜深了,东家客气,还要拿上糕点慰劳小偷们的辛苦。

  这样哆嗦的礼节,搞得我精疲力尽。有时看到广东人办酒席,我戏称是打牙祭。

  隆重的礼节仪是丰富的文化蓄养。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无法完成如此庄重的礼节。

  就拿正月游龙来说吧,大屋谌就是大气,不象细家小屋,玩的是布龙、狮子灯、踩船灯之类,大屋谌玩的是板龙。一个龙头就得八个人轮换着游,你挑不起200斤的小伙子别去碰它。

  你看,前面四支勾头喇叭嘟嘟嘟的吹,一面两个人抬的大鼓咚咚地擂,四到八面两人抬的大锣噹噹地敲,打小锣的七八套咚呛咚呛响,几百人上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小锣谱有十套,我只记得一套凤点头:宽、宽、宽,以宽以去宽,以宽以去宽,宽去以去宽。)

  游龙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请龙神。龙扎好后,村里前辈选定黄道吉日,从祠堂中请出龙头龙尾,各家各户男丁带着龙节主动到祠堂门口集中,按编号顺序接上龙节,盘卷在操场上。随着几声咚咚咚的神铳冲天而响,主司杀上一只雄壮的公鸡将鲜血滴在龙的双眼,起名点睛,证明龙神已附体。然后主司掌彩,大家喝彩。接下来由小锣鼓打出三紧三慢锣鼓声。男丁们开始操练游龙:如何进别人的村子才是最有礼节?亲戚朋友客人接龙如何答礼?锣鼓的配合等等,这是大屋谌的规矩礼节,不能在外面闹出笑话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游龙了。天还没亮,一通锣声,叫醒大家三更造饭。二通锣响,参与者自觉到祠堂门口接龙节。三通神铳响,锣鼓齐喧天,喇叭爆竹声声不断,龙头向祠堂正门轻轻点三下,游龙的队伍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元宵节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幼,高举灯笼火把,开始从几里路外的谌氏来龙山脉包来龙,取意谌氏受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午夜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现场哑雀无声,没有一盏灯笼亮着,这是祠堂操场中送龙神上天的严肃场面。前辈摘下滴过血的龙眼,人们象征性地撕下一些龙衣,放在一起。这时,没有喇叭响,没有爆竹声,只有三紧三慢低沉的锣鼓声反复响起。人们在黑暗中点燃了龙衣,烟灰缓缓向天空而去突然,一阵激烈的爆竹声,夹着震耳欲聋的神铳响,谌家男女老幼将龙神送回了天庭

  这就是彭泽大屋谌习俗的古为今用。

习俗的作文 篇2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勤劳的奶奶妈妈们在家里把粽叶洗净,糯米浸泡过后,再放上盐和酱油进行搅拌,猪肉切成一条条的放在酱油里浸个一天,等入味了,就开始了包粽子。糯米被她们的巧手包裹在了碧绿的粽叶里,然后用细细的裹紧。这时,我们小孩子早把大锅里的水烧开了,大人们把粽子放下去,用大火煮。等到那大锅里的水变得油绿油绿的咕嘟咕嘟地直冒泡,伴随着粽子诱人的清香扑入鼻中,粽子就煮熟了。

  如果有小孩子的人家,大人们会采来艾叶和一些说不上名称的植物,放进锅里煎成汤给孩子泡澡,听说这样能给小孩子排毒,还不怕被蚊虫叮咬。我小的`时候就洗过这样的澡。洗完了澡,大人们给小孩子的手腕上绑上五色线,这五色线是寓意保平安的。小的时候我觉得挺好看的,绑上去之后就不舍得解开。现在渐渐长大了,怕被同伴们笑话,也就不肯绑了。

  包粽子,吃粽子,洗艾叶澡,这就是我们端午节的习俗。

习俗的作文 篇3

  提到中秋节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可以赏月、吃月饼。还有,如果平时亲人不在身边,中秋节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日子。这天,全家可以欢聚一堂,一起快乐地吃月饼、赏月、聊天……知道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吗?一起来看一看吧!

  传说很久以前,兔子长着长尾巴,它和狐狸、猴子是好朋友,整天在一起玩。不论谁有困难,兔子都会热心地帮忙。

  有一天,它们在路边遇到一位饿昏在地的老人,它们三个二话没说,赶忙去寻找食物。猴子摘了许多野果子,狐狸捡了一大堆豆子。然而,这些东西都不顶饿。兔子呢,则把长长的尾巴甩进河里钓鱼。不大一会儿,就有鱼咬住了它的尾巴。可是这条鱼太大,狐狸和猴子赶紧来帮忙。两边一较劲儿,只听见“咔嚓”一声,兔子的尾巴被拽断了,鱼也游走了。眼看那老人饿得直哼哼,兔子咬着嘴唇,强忍住疼痛继续想办法,结果把嘴唇咬成了三瓣。最后,它把脚一跺,对狐狸和猴子说:“咱们先弄点柴,熬点汤,老人家喝了一定能好一些。”

  于是,它们赶紧忙活起来。水烧开后,兔子平静地对两个朋友说:“兄弟们,我先走一步,你们要照顾好老人家。”说完,便纵身跳进了锅里……

  突然,老人睁开了眼睛,用手一指,那滚开的水一下子就变凉了。兔子不但没死,反而更漂亮了。

  原来这位老人就是玉帝,他想给月宫里的嫦娥找个伴儿,于是就变成快饿死的老人来考验人间的三种动物:狐狸、猴子和兔子。经过这一番考验,玉帝决定带兔子到月宫去,而狐狸和猴子拥有了像人一样的智慧。

  据说,兔子到了月宫还不忘帮助别人,天天忙着捣药救人……

  看了这个动人的传说,你一定会更深一步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以后再过中秋节,你应该就不会傻乎乎地只知道看月亮、吃月饼了吧,你应该抬起头来,观察一下月亮,仔细看看,你看到了那只舍己救人的小玉兔了吗?你看见那嫦娥了吗?呵呵,中秋,“人月两团圆”!

习俗的作文 篇4

  小时候的月饼总是给我甜腻但有时又会很想吃的感觉。在淮北市区的周边农村,最好的月饼不是商场超市买来的诸如现在出现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种馅料的月饼。而是最传统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们现在说起来很不喜欢吃的五仁。

  旧时每年的中秋,总是还像过年有压岁钱收有新衣穿这样带着浓厚的节日味道。

  这边的传统不如说是传统的.月饼烤炉。就是家里的女人带着孩子,买来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还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饼的必需品。去乡里乡亲或者邻村加工月饼的地方,亲手制作香喷喷色泽金黄的月饼。负责加工的月饼的阿姨、师傅一边和母辈们唠着家常,一颗颗月饼就在手下漾出花来。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习俗的作文:正月的习俗01-29

汉族的习俗作文600字-习俗12-22

习俗的作文01-17

(经典)习俗的作文09-09

习俗的作文01-22

(精选)习俗的作文08-06

习俗的作文[经典]08-14

【精选】习俗的作文08-23

习俗的作文(精选)08-26

[精选]习俗的作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