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作文

时间:2022-06-21 10:00:02 欣赏 我要投稿

【精选】欣赏的作文合集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欣赏的作文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欣赏的作文合集七篇

欣赏的作文 篇1

  今年的春节,母亲是在泰安过的。

  为减轻她心灵的漂泊感,从节前购买年货到过节时的礼仪习俗,我们都尽量注意去适应老人传统的习惯。坐在客厅聊家常的时候,我也会想办法找些陈年话题,帮着母亲去捡拾那些清苦却温馨的岁月记忆。

  按照妻子开玩笑的说法:有具备大学校长身份的儿子xx,研究员职称的儿媳妇做饭,再加上哈佛大学博士的孙子视频请安,我们接待老太太的规格应该还算可以,估计她这次多过几天没有问题。

  实事求是的说,因为我们的努力,母亲的心情一直很愉快。除夕的时候,老人家一直坚持着看完春晚,等我放过了鞭炮,摆上供品,上好香,她面对泰山磕了个头,才去睡觉。

  初三的时候,三弟和三妹一家都过来吃饭,老太太自然很高兴。初四初五气温上升,天气比较暖和,她一个人出去,到小河边转了转,看了看整个大院的环境。回来和我们聊起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表露出少有的主动开朗的神情。

  抓住这一机会,我就劝她,现在住宿条件好了,至少住到过了十五再换地方。她听后还是过去那句话:来过个年就行了,不能多住。再继续劝说,她便不置可否地答应着:到时候再说吧。

  初六那天,妹妹和妹夫又过来了,说是来接母亲去他们家。按照过去的习惯,母亲换了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到三妹、三弟家住几天,接着就会回老家。

  “不是说好在这里多过几天吗,怎么今天就来接了?”我问三妹。

  “过多少才算多哎,这就不少了。”三妹还没回答我的话,母亲急忙就把话头抢了过去。

  我明白了,看来初三聚会时,老太太早就私下把来接她的日子给三妹说好了。早晨吃饭的时候,我们还劝她过了元宵节再挪地方呢,谁知她早就排好了自己的行程。妻子有点不高兴,认为早饭聊起挪地方的事儿,老太太一点信息都未透露,好像跟我们隔一层似的。

  我告诉妻子,老太太就这性格,别跟她计较了。以前一直都这样,我们又不是不知道。除非在自己的老家里,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是住在自己的子女家,她都觉得缺乏生活的归属感,不踏实。找不到心安理得的感觉,人自然就待不住。

  我曾经专门就这个话题给母亲交流过,问她干吗到哪里都是住不安稳,过几天就想走?她的解释是,在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里坦然、随便。

  “那有什么不坦然的,又不是别人家,自己养大的子女,给你养老不是应该的?”

  “儿子是亲生的,那儿媳妇呢,人家又不歉你的,干嘛要伺候你。”她那意思,人老了干什么都不行了,住谁家里都是个累赘,“人家对你好那是面子,掏里子说,你就是个负担,人心里得有数。别人咋样我不知道,反正时间一长,我心里就犯嘀咕。”

  母亲说的“面子”,我理解就是指那些处于表面的抽象道理,譬如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等等;她所说的“里子”,则是指感受、直觉等情绪方面的东西。事实确也如此,很多的时候,大道理谁都会讲,然而要把道理真正熔铸到情感里,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说到底,母亲之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待不住,过几天就想走,就是想在别人还没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自己见好就收,免得把关系搞僵了,连累了各家的小日子。

  正是因为母亲有这个想法,在父亲去逝后,关于她的生活安排,我们曾经提出两个方案让她选,一是在三个儿子家轮流过,二是住在一个儿子家,采取一人出力大家出钱的方式。最后她都没同意,依然坚持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家里。为了防止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都往回跑,她才答应春节到三个儿子家里轮流过。

  父亲去逝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是在我们家过的。那时候我们还住在文化路,楼层比较高,上下也不方便,过了春节,就同意她搬到了三妹那里了。母亲在三妹家住了几天,便回了老家。

  针对母亲到谁家里都过不安稳的心态,我们曾经多次劝说,都效果不佳。把道理掰开了打碎了,一点点地给母亲分析,到最后她还是那句话:到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随便。

  实在无话可说了,大家就挨家逐户地给她找榜样:“你也学学前门的大娘,你看人家,不管对哪个孩子,都是理直气壮的。”

  “各人有各人的品性,你们也别劝了,我学不了。”母亲坚持说:“如果像××××似的,到最后惹得谁也不喜,那日子过个什么劲儿。”母亲说的也是实情,由于观念上的差别,她身边的老人里,在婆媳关系甚而母子关系的处理上,矛盾不断甚至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不在少数。“你们也别让我犯难,我自己在家里,没有任何顾虑,过着舒坦。”

  不管自己如何辛苦,也不愿麻烦别人,母亲这脾气,到老都没有任何改变,包括对自己的儿女。今年又该到我们家过春节,她早就告诉过我,过了腊月二十三再去接她,不能太早了。凑巧我妹妹妹夫腊月二十二回老家有事,母亲为了让我省一趟,就自作主张跟着他们过来了。

  我们嘉和的宿舍有个小院,进出很平坦,居室里也很宽敞,母亲也觉着很方便。原来想这次能够多过几天的,哪知道她仍是不改老主意,春节一过,就准备挨家点个卯意思意思,便打道回府。

  临出门,看到我愕然不解的表情,母亲悄悄给我说:这样热乎乎、香甜甜地走,正好。

  说到底,她还是怕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产生厌烦情绪,再处起来就没意思了。

  母亲的这种心态与性格,是多少年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积淀形成的,不是你讲道理就能够让她转变的。既然如此,看来我们要尽孝,遵从她的意愿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栏目,曾在各地就“什么是孝顺”进行采访,受访者纷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给我的感觉是,凡是讲得到位的,都是贴近生活实际远离空洞概念的大实话。

  落实到生活实际中的孝顺,真得是要因人而异。因为尽孝不只是让老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还要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让孝敬达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最高的追求境界,而能让老人感受到一种顺心如意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再具体来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下走过来的老人,身心需求是不一样的,难以用抽象空洞的大概念来一概规范。像母亲这样的性格,自己忙碌一辈子,到自己该享清福的时候了,反而怕麻烦别人,甚至亲生骨肉伺候她,她都心有不安。这是与她的处世哲学直接相关的。

  从本质上说,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与识字多少甚而识不识字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思想认识、思维模式是复杂还是简单,最终抵达的,都是一种哲学境界。母亲的哲学,也即她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她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以及过日子当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已经凝结为一种基本信仰和人生态度,不可能随着几句解言劝语所改变。

  如何认识母亲的哲学,我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我觉得放在母亲身上最恰当的,是“慎独”两个字。

  当然母亲不识字,从小也没受过私塾的教育,不可能知道语出《中庸》的“慎独”有什么深切含义。但这并不耽误她受“慎独”思想的影响熏陶,在独特的生活环境里,逐渐形成自我的人格修养。表现在言语行为中,概括起来那就是: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

  就我所了解的母亲,以上十六个字,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我父亲弟兄三个,一直没有分家,母亲嫁过来,不但上有公婆,每天还要面临着三兄弟所形成的微妙关系。在这样的家庭里,她要想做一个好女人,赢得全家人的尊重,就不但要做到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还必须以身为范、忍让寡言。不论人前还是人后,首先想着别人,无论大事还是小情,都抱着自己吃亏的原则。一句话,宁愿委屈自己,也想办法让别人心里得到平衡。多少年来,母亲就是这样安身立命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母亲刚强、自尊、忍耐、内敛的个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大环境下,要沉下心来维持好一个家,就必须舍弃自身很多的现实利益,以追求心理上满足的方式来平衡自我。慢慢地,便逐渐形成了母亲不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屑于空泛地表述,而以实际行动昭示众人的秉性。无论对谁,她都会省去空洞俗套的表白,坚持着自己认定的那个理儿,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不容商量的执拗。

  我早看出来了,母亲生活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自我牺牲所换来的那种内心的自豪感。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这个阶段,恰恰是母亲操持着一个大家庭,供养着三叔读完高中,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三叔在山东医学院还没毕业,放假回家,就有村里人来找他看病。每每这时候,我就会从母亲脸上看到最兴奋最欣慰的表情。

  到70年代末,我毕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再后来弟弟也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在这每一个生活转变的节点上,母亲都会品尝到人生的满足与欣慰的感觉,只是她不便得瑟不善表达,而悄悄地把自我安慰深藏在心底。对于自己一辈子的付出,母亲没有更多的奢望,只要大家都顾家,都想着她,都过得好,这就足够了。

  母亲的这种人生追求看似平凡,实际上却体现了很高的境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讲,它也达到了尊重需求甚而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心理层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婚丧嫁娶,要请主事的人,父母往往都是被邀请的对象。被邀请主持管理红白事务的人,在我们老家被称之为总理。好多的时候,父亲是男总理,母亲是女总理,老两口各指挥着一帮人,共同运筹着别人家的红白喜事。我们家在当地的辈份并不高,父母能有这样的待遇,足以说明他们在村人心里的地位与威信。我经常这样想,父母共同接受了邀请,当老两口晚上倚着床头为主家筹划事务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开常委会的感觉?!

  总之,长此以往,老太太被众人抬得越高,就越不好意思找梯子下来了。年纪越大,她只好越不能掉以轻心,宁愿继续苦自己,也不能有损于自我的尊严。这样,辛苦自己,成就别人,也就慢慢成了一种做人的境界,一种行为的习惯。

  这种习惯和脾气结合在一起,表现在对待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任性。从我们的角度看,母亲过得有些太认真,太刻板,太不随性了,然而它既然成了一种秉性,要转变也难,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所概括的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体现在母亲身上,完全是出于生活中的自然,成了她生命的一种纯然表现状态。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始终如一,这就形成了“慎独”的高境界。

  “慎独”的根本在于“慎心”,这一点从母亲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认准了那个理儿,就心有所主,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改变主意,换个角度说,再大的诱惑摆在眼前,都不为所动。

  前年的时候,嘉和的宿舍刚收拾好,我们请母亲来新家过中秋。她来了,过得也很高兴很欣慰,可是只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就嚷嚷着该回老家了。我私下悄悄问她为什么,她说在这里时间长了,耽误儿媳妇上班。自己年纪大了,啥忙也帮不上,整天等吃坐喝的,心里不舒服。

  我和妻子好劝歹劝,说她在这里一点都不麻烦,平时吃什么还是吃什么,这么大的房子,能有个老人住着说说话,多好啊。

  “你想想那天晚上,彭市长两口子散步看到你,还很眼热我们呢。说都退休的人了,老母亲还这么壮实,多幸福啊。”

  母亲却说:“别糊弄我了,谁不捡好听的说。再怎么说,我在这里只能是个累赘。”

  别管你怎么劝,她心里守着的都是自己的老主意。母亲的哲学很简单,很朴实也很具体。遵从自我的感受来选择生活方式,只有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她才能找到脚下有根的感觉:心有所依,情有所寄,踏实从容,心里坦然。

  离开故土她就有一种飘泊感,就是住在亲生儿子家里,“慎独”意识也会转化为一种自律情态,约束着自我的一言一行。每次来这里,母亲都会专门交代: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看她鱼肉都不吃,一天早晨妻子给她多煮了几个鹌鹑蛋,好说歹说,她只吃了两个,剩下的要我们两个分着吃了。而且事后还不忘提醒说:千万不要再给她专门做饭了,早晨吃鸡蛋就行,多煮那几个鹌鹑蛋,让她心里不好受。

  我们家平时吃水果就多,假期里就更不用说了,按妻子的说法 ,吃水果不但要日常化,关键是还要多样化。苹果、柑橘、梨子、柚子等等,每天都会洗上满满两小筐。让母亲吃,她说冬天不敢随便吃东西,不是这个太凉,就是那个上火。没办法,我就会把香蕉剥好亲自陪着她吃。第二天,再拿两粒金桔给她,告诉她这是止咳的,让她没理由拒绝,她才不得不吃。

  妻子吃水果的时候,也不能总是自己吃,有时让让她,她总是那句话,你吃你的,不用管我。端几颗草莓给她,她最多也是只拿一两颗,意思意思就算了。妻子回到餐厅小声问我:老婆婆是真不愿意吃,还是谦虚啊?我只好回答,你都问过她了,意思到就行了,谦虚不谦虚就别管了。她有自己的想法,顺着她才是明智的。

  晚上睡觉前,她端着洗脚盆出来倒热水,我跑过去提起暖瓶帮她倒上,想顺便给她端到卧室里,她态度坚定、甚至有些不耐烦地告诉我:“你甭管!我自己能端。”

  老太太,就这么任性!

  从慎心开始,严谨自律,慎始慎终,这可能就是“慎独”的精髓吧。这种精髓表现在生活中究竟会怎么样,我从母亲身上好似感受到了。在一般情况下,她自己能打理的事情,就不愿去麻烦别人。她内心里向往着一个心神自由的能动性世界,只要是自己还能够亲力亲为,就不愿意别人去破坏它。我只能这样来理解。

  母亲是一个在大家庭里熬出来的“成功”女人。而她的成功完全是以自我的牺牲精神,超强的自我消解委屈的能力换取的。嫁到我们家后,先送走了追求精致生活的公公,又伺候生病卧床的婆婆,好几年如一日。老人都不在了,还要为丈夫、大伯哥、小叔子打理日常的吃喝穿戴,加上抚养自己的孩子,这不但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更需要坚强的毅力。特别是在农村合作化以后,女人需要和男人一样去地里干活,收工回家,男人能够休息了,可母亲还必须围着窝台忙前忙后,五冬六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慎独”的自觉意识和牺牲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

  到现在我都还记的,一家人吃饭改善生活,萝卜炖草鱼,家里所有人每人一条,可吃饭的时候,母亲分到最后总是没有自己的,因为她根本不把自己算在内。八月十五吃月饼,每家只能分得一斤,用刀切开,每人一片,弟妹们拿在手里高兴地跑出去了,谁也不会想到母亲自己从来吃不到,最后只是把切掉的月饼渣放进嘴里。还有端午节煮鸡蛋,等等,凡是按人头分的稀罕东西,她总是把自己排除在外。尽管她的高风亮节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肯定和赞美,她也没有抱屈过。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我有时候就在想,母亲一生遵从着“慎独”的哲学,她是不是需要刻意地抑制着自己的种种欲望,甚至有时候会有意地压抑着自我?最起码,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母亲会将自己的行为放置于大环境、小环境中反复衡量,进而设身处地的多为别人着想,以尽可能的满足对方心理作为处理事情的依据。

  母亲的哲学的伟大,表现在她年老以后,则更值得钦佩。

  老一代人吃过的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所以我们看到有不少的人,会很容易把自己的委屈当成资本,借助岁月的积累编织成长长的绳索,一旦时机成熟,便用它对亲人进行道德绑架,以此来达到心理的平衡。体现在现实中,便形成了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严重矛盾。在进行社会文化道德评价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所谓理论工作者,也往往会到传统论理道德里去找依据,要求新时代的人去上演旧的“故事”。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从自我的人性体验出发,明白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母亲也会回忆过去,也会讲当年自己做儿媳做妻子做母亲所受的艰难,但她从来都只是感叹,不会埋怨,更不会想着通过下一代来自我找补。有时候妹妹们会给她开玩笑,说你看你,小媳妇的时候只会伺候人,现在自己熬成婆了,却开始怕儿媳妇了。母亲听了也只会说:那是什么时候,这是什么时候。

  我觉得就这一点,母亲就比那些满肚子文化的卫道士们有见识的多。

  越到后来我越才发现,我的一些秉性,更多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那种隐忍、内敛,那份缘之于骨子里的自尊,那种情愿委屈自己也不会多作解释的沉静心态,成就了自己,也限制了自身。有时候名利就在眼前,哪怕送出个媚笑,躬一下腰或者伸一伸手,就能得到。但就是超越不了内心里的那份自尊。作为熔铸于血液里的生命元素,你就是喊一千遍战胜自我,关键时刻还是依然固我。这样的秉性,限制了客观外在很多应该得到的东西,别人看起来有点可惜,可却也更好地维持着整个生命的平衡,因为到什么时候都无愧于心,所以人的内心永远轻松。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省事的母亲。她的自我苛刻,她的沉静隐忍,她那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高兴的品性,在长久的岁月里逐渐凝固成不给别人找麻烦的性格脾气。作为一种母爱,它是静默深潜的,难能可贵的。可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不再注意细细体味随着年老越来越处于弱势的母爱了。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按照自我的需要来实践所谓的孝道,甚至很多时候将行孝变成了自我心理的满足过程,把老人当成了纯粹的自我实现的载体。一旦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迎合,还会对老人产生误解,甚至在心理上生发出某种程度的怨气。

  这种带有自以为是的霸道之孝,一不注意,往往就会出现在生活中。真是值得每个人认真反思。

  初八的时候,因为带着母亲去医院看眼睛,我们中午又聚集在三妹家里吃饭。提起了除夕的春晚,聊起来才知道,母亲陪着看了整整一个晚上,实际上什么也没看懂。她只是觉得过年了,心里高兴,所以坚持到12点之后才去睡觉。

  我问母亲:那一个冬天里,老太太们都去你那里看电视,每天一坐就是一屋子,你们看什么?

  她说:“放碟,看戏。”

  怪不得一次电视上放往年的小品《打工奇遇》,母亲很兴奋地给我说:那不是赵丽蓉吗!原来,她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心里也有自己的明星。这里的生活环境再好,也没有她所希望的那种人文环境。她熟悉的人文环境在老家,在那个住了几十年的村子里,离开得太久,她的内心就会找不到感觉,就会不适应。

  正因此,我坚定了这样的想法,随母亲的心愿,她愿意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回去,都随她。

  正月十六那天,我和妻子把母亲送回了老家。当她走进自己家门的那一刻,看着她的背影,满文军《懂你》那深情的倾诉之声,在我心中腾跃而起: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欣赏的作文 篇2

  在彭州园内,吸引我眼球的是一座石拱桥,远远望去,桥的样子像一轮弯弯的月牙儿,又像一座架在水面上的彩虹,还像一把,像一把弯弯的弓。两旁青翠的竹子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桥边的大榕树像一位昂首挺胸的士兵,又像一个高大的巨人,在守卫着石拱桥。

  我欣赏桥的外观。桥身中间有被人走过数已万计的石板,石板面上有着凹凸不平的痕迹。桥身上的石栏板是多少能工巧匠不朽的杰作呀!你快看,桥身中间的石栏板上是四只巧夺天工的和平鸽,和一株盛开的牡丹花。有精美的兰花,有高大的树木,还有美丽的玫瑰……桥的两边是由14根有着吉祥的朵朵祥云环抱的石柱连接石栏板构成的护栏。我被一副引人入胜的画吸引了,画上是一位老爷爷,弯着腰、弓着背,在吃一个新鲜、红润的桃子。仔细一看,那老爷爷正是太上老君,手里那新鲜、红润的桃子不正是王母娘娘的鲜桃吗?

  我欣赏桥旁边的景色,远远望去,水面波光粼粼,是那么的柔和,是那么的明亮。水面上一条条小船像一只只活泼可爱的鸭子,在水面上嘻戏玩耍。或许它们在玩捉迷藏;或许它们在游戏比赛;或许它们在玩水……近看有一座房子,看起来很陈旧,已经有点历史了。小房子里面是一座很有名气的茶坊。桥的旁边有许多树木:樱花树,梨树,桃树……春天一到,树上开满了花朵,香气扑鼻,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

  我欣赏桥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每天它总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任凭风吹雨打,可它却没有一点怨言,它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专注。

  我欣赏桥的品质。我赞美它无私,默默无闻,默默奉献,平凡。这座桥在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装点着我们的公园,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

  这座令人欣赏的桥值得我们赞美,值得我们表扬,值得我们学习。

欣赏的作文 篇3

  那一次,就那一次,我体会到了绝无仅有的喜悦与自豪,这是欣赏而得来的喜悦……

  古筝,是我从小就有的幻想,终于,我报名了。但年幼无知的我从未理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上十年功的道理。可,自从学了古筝,我才发现,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一开始,我还可以勉强弹下来,可直到后来,手法开始混乱,手指开始疼痛,谱子就像天书一样密密麻麻,看的我眼花缭乱,当我看见那似“石头”般硬的琴弦,心中难免产生了一种强烈地畏惧,也许,我要放弃了?不行,阳光总在风雨后,我咬了咬牙,握紧了拳头,握出自己藏在心底的决心,再次颤颤巍巍地踏上了古筝之旅。终于,我背下了谱子,手法渐渐娴熟,但,时间的忽忽流逝,使我迎来了考级的这一天。戴上黑色的指片,再最后望一眼谱子。我便走进了考级室,坐在一旁,心中不停默念着谱子,不敢疏忽一个漏洞,生怕弹错了,“徐佳怡!”喊到我的名字了,我一愣,随后慢慢走到古筝前,坐下,此时,不知怎么了,脑子“嗡”地一热,紧随着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惊了,心跳加速,呆呆地坐在古筝前。老师用疑惑的眼光盯着我,而我,更加不知所措。“影子,三分钟!”老师提醒了我,这时,思路滔滔不绝地从脑子里一涌而出,我倒吸一口凉气,开始演奏,我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一会上、一会下。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出,缓缓流淌;有如微风拂过翠竹林,飒飒歌唱;有如溪水顺着小道,绵绵流泻……我低着脑袋,轻轻地念着谱子,右脚不由自主跺起明朗的节拍。我不敢抬头望一眼老师,只想着将曲子弹好,却毫不知老师已经闭上了眼睛,静静地享受着一切,乐曲很快进入了高潮,一步步高昂,流畅明快的乐曲像匹匹骏马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奔驰,迈着有力的步伐。我也随着乐声摇摆着身姿,仿佛来到了一副诗情画意的风景画中。突然,乐曲进入了尾声,伴随着一声优美而又持久的音符,乐曲弹完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正准备抬头,我惊呆了,老师笑眯眯地闭着眼睛,深深地陶醉其中,美滋滋地回味着,浑然不知乐曲声已经戛然而止。我焦急地静候着回答:“老师,我弹完了。”这时,老师猛然醒悟,她冲我肯定地点了点头,还为我竖起了大拇指,随后开口说道:“孩子,你弹得真好。”老师又补充了一句:“相信你以后肯定弹地更出色!”说罢,又对我笑了。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我目瞪口呆,难以相信,老师说得话似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在千层乌云间,射下了一缕最耀眼的阳光,照耀我的心房,堵塞的心一下子敞开了。哦,这是真的,我第一次被老师欣赏,心儿“扑通、扑通”猛烈地跳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我是可以的,我要相信老师。走出门后,我的脑子里时时刻刻都回想着老师的话,对,我要努力!一颗梦想的种子悄悄种进了我心中。

  此后,古筝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春日,桃红柳绿,房里总会传出一阵陆陆续续的音符,我一边弹着曲子,一边默念着音符;夏日,骄阳似火,闷热的气流‘将我包围’,我却目不转睛地静静思索着谱子;秋日,凉风习习,一首略微流畅的乐曲不时飘过,一遍又一遍,我指着音符,一个一个地指过去;冬日,雪花纷飞,屋内,仍有一位女孩咬着嘴唇,手指迅速地在琴弦间跳动,一首完整而又流畅的乐曲呈现出来。加把劲儿,努力呀!我可以的!

  很快,一场神圣的表演来临了,这对我来说是个重要的时刻,我一步一步走上舞台,满怀着希望与企盼,我用自己娴熟的手法奏出一串串优美动人的音符,乐声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我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缤纷的音乐世界中。乐曲结束了,但上空却仍回荡着那美妙的音乐。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台下最真诚,最热烈的掌声轰然而起,焦灼的等待,“10分、8分”评委们渐渐地依次亮牌,我的心仿佛过山车般曲折,“10分!10分!10分!”,那连续的红艳艳的10分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心中像是有千万个小人雀跃起来。心田里一股激动的暖流涌出,向我的大脑发出了兴奋的讯息,我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我望着古筝,情不自禁地笑了,这是我的坚持得来的宝贵结晶啊!老师,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是欣赏,给我了努力的力量;是欣赏,给我了前进的动力;更是欣赏,给我了非同凡响的喜悦。

欣赏的作文 篇4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每当读到这首诗,我就仿佛感受到梅花坚强的意念,闻到梅花无闻的清香,看到梅花高雅的身影。

  雪,如柳絮般纷纷扬扬地落下。远处山峰上,一支梅花用力伸出枝条,那枝条如黑夜中的白光,如深山中的火焰,如大海中的孤灯,是那么耀眼。红色的花瓣上落上了几点零星的雪,如同在桃花上的露珠,花雪相映着,是那么美,那么和谐。

  梅花是坚强的。山上一片雪白,唯有那一豆红光,如同在向冰雪发出挑战。“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梅花最好的写照。梅花是春的使者,无论多么困难,都坚持报春。“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她为了当春的使者,不与百花为友,以孤霜为伴,不与百花争春,以风雪为亲,不与百花争艳,以雨雪相映。自古以来,她留给人们的只有坚强的背影。

  梅花是无闻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一夜风来,总能闻到清香的味道,与百合不同,那是默默的香气;与荷花不同,那是无闻的清香;与牡丹不同,那不是炫耀的傲气,那只是一缕让人舒服的,无闻的香味。

  梅花是高雅的。她不选生机勃勃的春日,不选绿树凉阴的夏季,不选果实累累的秋收,就选银装素裹的冬日。她不与世俗同污,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让人敬佩!

  梅花,我欣赏你,欣赏你的坚强,欣赏你的无闻,欣赏你的高雅!

欣赏的作文 篇5

  世上花儿很多,爱者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文人墨客,好像天生就和花儿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晋朝陶渊明喜爱菊花;宋朝的周敦颐喜爱莲……但我却最欣赏腊梅花。

  立冬过后,北风“呼呼”地吹,许多花儿都凋谢了,而耐寒的腊梅却在这时盛开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走近梅花,它那淡淡的清香,钻进我的心脾,那感觉真像品尝了一口香茶。

  仔细地看那一朵朵淡黄而又透明的小花,就像一张张灿烂的笑容展现在眼前。小小的花蕾长在细长的树枝上,就像一颗颗小金珠紧紧地粘在树枝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时候,树枝上的“小金珠”便在树枝上跳着舞,边跳还边绽开了笑脸,满株金黄,远远地望,就像是雪堆上燃起了一堆金色的火焰,每朵花上的五片花瓣紧紧地围成一圈,把细长的花蕊拥在了中间,那花蕊的顶端还有一点点浅黄色的花粉。

  我摘了一枝带花蕾的梅枝回家,把它插在一个装满了水的花瓶里。妈妈认为,它得不到阳光的照射也许等不到开花就萎缩了。过了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这些花蕾咧开了嘴,开出了金黄的的小花儿。我不禁被这种顽强的精神被折服!

  我欣赏腊梅花,欣赏它的朴素、典雅,更欣赏它的风格和品质。“梅花香自苦寒来”,它坚强而不倔强,高雅而不高傲,默默无闻地装点寒冷的冬季。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吗?

  我欣赏腊梅花,更希望大家也像我一样地欣赏它。

欣赏的作文 篇6

  形单影只不代表内心孤零。——题记

  在人生的旅程中,有些人孤身奋斗却内心强大,有些人娇生惯养却畏惧面对,我最欣赏你的背影,一个用强大的内心而博得敬重的背影。

  那是无意间看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男子背着大包小包的运动用品在全场静肃的目光中坚定地走出羽毛球赛场。这是一场国际的羽毛球赛,可迎接那位男子的没有队友的嘘寒问暖,没有满眼希冀的教练,甚至环视全场,没有一面为他而挂的国旗。是为什么?为什么他会受到如此冷清的待遇?他失败了?太多问号纷至沓来,太多疑虑从心底油然而升,这一切充斥着我的大脑。再看向那男子,头也不回,没有一丝迟疑,不舍,只是漠视他人自顾自地走出赛场。

  后来了解到,图片中的男子是伊拉克发球队的唯一队员。由于长期战乱,伊拉克人们已饱受战火的煎熬,连生存都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更别提组建一支完美的发球队了。所以,他没有教练,没有队友,没有职业医师,只有远渡重洋十几小时后仅上场的26分钟,虽然他的名字可能未被人们铭记,他的相貌还很陌生,但他一手撑起了全国人民的希望,一肩提起了祖国的荣誉,他以6:2败下阵来,却使世界为之动容!他的技艺还不够精湛,他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但他坚定的背影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26分钟却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这才是奥林匹克精神,不畏孤独,通往直前的精神!

  照片很快在短暂的凝视后被悄然翻过,却给我留下了深沉的思索。还是一个人,毫无顾虑,踏上回国的班机。多么强大的内心!失败后失控的表情,满眼的泪水,记者的专访他都是没有的。是啊,人生有时就是一场孤注一掷的旅行,渐行渐远,唯一会陪伴你走到终点的便是你的心。无论何时,都要敢于勇敢地面对前方未知的挑战,敢于在风雨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内心。形单影只或许并不代表不够坚强。

  照片中男子的姓名已淡忘,这貌也已记得模糊不清,可那图片中男子的背影被我深深铭记。

  我最欣赏你的背影,一个真实而充满力量的背影。

欣赏的作文 篇7

  今天,爸爸送给了我一个神秘的瓶子,打开一看是一只蜗牛。

  它有一个软绵绵的身子,两只忽上忽下的角,背着一个圆圆的壳,嘴巴比针尖还小呢,不仔细看,还真找不着。

  爸爸告诉我:“蜗牛害怕阳光,总是在阴凉处爬行,因为阳光会把它身体烤干。它大部分时间缩在壳里睡觉,壳口用一层黏液封起来,别看它嘴小,可有25600颗牙齿呢!”听了爸爸的话,我不免有些震惊,一只小蜗牛,还有这么多特点啊!

  趁着它还没有缩回壳里睡觉,我又和它做起了游戏,我把蜗牛和菜叶各放桌子一角,只见蜗牛缓缓探出了头,用那一双小眼睛胆怯的望着世间万物,见没动静才缓缓的向菜叶爬去,看到它快到菜叶了,我又把菜叶移了移,蜗牛见有动静,立刻吓得缩回壳里,过了好一会儿,才探出头来继续爬。我被蜗牛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想起我自己,总需要老师和家长监督才能好好学习,还不如一只蜗牛呢!

  蜗牛,你永远是我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