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福清春节的民俗
春节是福清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福清人称春节为“做年”。福清旧俗,无论身在多远,“做年”时都要赶回家团圆,充满了浓浓的“福”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福清春节的民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福清春节的民俗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福清春节活动
贴春联
贴春联是件喜庆的活动。很多人贴春联选择在大年三十那天,春联表示喜庆红火,过去知文识字的人家把这一活动作为展现家族文才的手段,而不识字人家则请识字者代书。福清特色:新厝一带的春联还有一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如白头联和绿纸联。白头联据说是与明末倭患有关。相传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倭寇骚扰福清,占领了县城和大片农村,许多人被倭寇杀害,当戚继光的军队驱走倭寇后,逃难的人民返回家园时看到许多人遇难,就在年前已经贴好的对联上端加贴一片白联头以示悼念,此俗就因此流传下来。
贴对联是有讲究的,根据古人习俗,上联要贴在上方位。就是当你面对家门时,上联贴在你的右手方向,下联反之。至于横批,按前人习俗,最好是从右往左书写,但现在也有从左往右书写的,也已约定俗成,怎么都好,只要贴在门框上方,与上下联位置左右对比居中即可。
其实,在其他地方,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准备年夜饭
“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这就是福清的太平宴。福清人过年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太平燕是用肉燕加鸭蛋煮汤,福清话“蛋”叫“卵”,鸭卵的谐音是“压乱”,有平安的意思。
除了太平燕,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鱼,煎煮、红烧或者清蒸皆可,鱼表示年年有余。
切片油煎的年糕也是年夜饭必备的。年糕,寓意年年大丰收,年年发发发。
据说以前年夜饭上要有菠菜,菠菜的头为红色,称之“年头红,好运来”等等,福清话又称“青嘴平安”。
当然还有豆腐,福清话叫“搭务”,福清方言“务”,即“有”谐音,寓意“越吃越有(东西吃)”。
当然现在的年夜饭讲究也没有那么多了,各类海鲜、鸡、鸭、肉美味食材也少不了,除夕夜就是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
开心热闹的氛围中, 晚饭准备好了,家里的女主人就会脱下围裙,换上鲜艳亮丽的服装,一家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年夜饭登场了,清蒸鱼、炸年糕等,现场洋溢着浓浓亲情和暖意。
此外,福清人以前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吃完年夜饭,父母都要替小孩擦嘴,意思是童言无忌,如果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
压岁钱
除夕夜,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分送“压岁钱”是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有的习俗。在福清,一家人中的长辈给晚辈压岁钱一般在年夜饭后。而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只要有未成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都要给“压岁钱”。压岁钱的数量不拘,意到即可,都以红纸包好,故又称“红纸包”。
守岁
在福清守岁也叫“坐三十暝晡”,是除夕夜的节俗。以前这天夜里,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后,长辈向未成年的后辈分送压岁钱,主要要把预先蒸煮好的米饭装在四周插以红箸的特制的木桶或陶钵中,称为“岁饭”。岁饭要供到正月初三开假日,也称“隔年饭”,象征有食有余。还要在灶膛里加木炭,留好“火母”,并给水缸添满水,然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灯下促膝谈心直至天明,其乐融融,其情浓浓。
添丁
大年夜给新婚夫妇“添丁”是福清特有的习俗。年夜饭后,在一家人围灯守岁同时,男孩子们则在本族的男长辈率领下,带着“百子炮”挨家挨户到本村当年新婚的夫妇家“添丁”。“添丁”时在屋门外燃放鞭炮,然后由领头人诵念以祝颂为内容的“七字诗”。每念一句,随从人等都要应和“好啊”。念完诗后众人入室与新婚夫妻交谈,有的还要出节目,再次“弄新人”,以后由新人给每人分送糖果、甘蔗、花生等零食。
放鞭炮
在中国,每逢节日都会放鞭炮增添气氛,特别是在春节期间鞭炮自然是少不了。大年三十那天,至少一天放两次鞭炮,一次在晚饭后,一次在午夜12点。我们都知道很多地方都有过年放鞭炮的习俗,你知道为什么有这个习俗吗?其实春节放鞭炮不但图个热闹,还跟一个传说有关。关于过年放鞭炮的传说: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天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一次,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
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