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通用11个)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身贫寒的励志的名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1
国画大师李苦禅原名李英,山东高唐县人,出身贫寒。
1922年,23岁的他到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
李苦禅是个穷学生,学习费用全靠家中接济。因囊中羞涩,他住不起旅馆,只得在北京一所破旧的寺庙里栖身。
遇到家中接济不上时,他便陷入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困境。于是,他开始靠晚间和休息日拉洋车维持生活。为此,林一卢同学赠其“苦禅”二字为名。此后,他一直用着此名。
1923年秋天,李苦禅到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家中拜访。
见面后,他恭恭敬敬地对齐白石说:“我爱您的画,想拜您为师,不知您能不能收下我。现在我虽穷,没有什么见面礼给您,但等我将来做了事之后,定将好好孝敬您老人家!”
齐白石见他率直质朴,当即就答应了。他急忙跪下就拜,差点摔倒,竟然把齐白石给逗乐了。
就这样,这位靠拉洋车维持生活的年轻人,就成了齐白石的第一位拜门弟子。
李苦禅虽然继续在晚间和休息日拉洋车,但总是远离齐白石先生的住所,并把帽檐压得低低的。因为,他怕熟人认出自己,给齐白石丢脸。
说来也巧,有一个星期天,李苦禅拉车到王府井大街兜生意,在路过一家书画店时,恰巧遇到齐白石先生和几位朋友从店里出来。
他大吃一惊,正神色慌张地拉车躲避,忽然听到身后传来齐白石的喊声:“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
他应了一声,将车掉转过去,请齐白石上车后拉起车就走。
途中,齐白石心疼地问:“苦禅,你经济困难,靠拉车度日,怎么不告诉我呀?”
他回答:“我对不起老师,给老师丢脸了。”
齐白石和蔼地说:“丢脸?丢谁的脸哪?你不知道我是木匠出身,鲁班的门下吗?苦禅哪,靠劳动吃饭是不丢脸的,靠拉车求学是不丢脸的。”
回到家后,齐白石先生将自家院里的一间厢房腾出来给李苦禅住,还给他的一些画上题字,让他卖掉解决生活困难。
在齐白石先生的.资助和关爱下,李苦禅退掉了所租的洋车,摆脱了生活困境,开始专心致志地刻苦学画。
齐白石先生对李苦禅这个得意门生的评价是:“余门下弟子数百人,英(李苦禅原名李英)也学我手,英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间是无鬼神矣!”
自古英雄多贫寒,从来纨绔少雄男。李苦禅没有辜负齐白石先生的厚望,终于成长为一代书画大师。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2
他生在山民之家,那里根本就没有音乐。12岁时,他跟父亲出山,看见一个人在拉小提琴,他的心灵被震撼了。回到家,他自己用木板和铁丝做出了那玩意。
当时,他还不知道那是小提琴,不知道那是音乐,但他认定那是人间最好听的声音。
他每次做出拉琴的样子时,就魂飞高天,就大声吼唱山里的歌。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家里人差点请来神婆用火烧他。
15岁,他终于在山外捡来一把小提琴,那是人家扔了不要的,而且没有弦。他一分钱一分钱地偷藏,藏了一年,终于买来三根弦,安上了。第四根弦很贵,买一根弦的钱能吃很多天的饭,他是藏不够的,也不忍心,因为家里常常揭不开锅。
三根弦也能拉!他就天天晚上偷偷拉,去河边,去山上,去树林里。他觉得那声音鬼兽也爱听,不会伤他。他不知道什么是乐谱,不知道什么是音位,但他硬是能把山歌拉出来,拉得就跟真人唱的一样准。
人们不再说他了,因为,人们都被他拉琴的样子感动了。
1977年,他就用这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
怪琴怪人怪曲子,但他却被录取了。因为主考官流泪了。主考官说:“他那样子,他那声音,是音乐真正的魂!”
之后,他又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他有了四根弦的小提琴,他知道了莫扎特、贝多芬。之后,他成了小提琴顶尖好手,他能把所有经典的曲子拉出新的灵魂来!
可是,他不满意,因为他无法表现出12岁时听到的那种感觉。他不喜欢名人死人的曲子,他认为那些曲子根本就表现不了他的灵魂之啸。
1986年,他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要登上文化的巅峰看云天之上的真魂音乐。后来,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拥有最权威的音乐学识。
可这一切,还是不能让他看到他意念中的东西。所有人都在以前的大师们的脚下学习着,满足着,一生不得超越,但这不得超越的东西实在不是他想要的。
于是,他没命地折腾老师。老师教的东西,他全部都要超越,把所有定论都做出全新的诠释或演变。于是,他走进了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台。于是,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指挥家之一。
但他仍然处在焦急和痛苦之中,冥冥中的“那样子,那声音”,永远在云天之上。也正是这样,他才站在了世界音乐的`顶峰,也正是这样。他才从一个山里的孩子走到了现在。
他就是中国浏阳河边的谭盾。
最贫穷苦难之时的他,那“三弦琴”已经注定了他云天之上的高魂,注定他一生只能超越超越再超越。小提琴一直只有四根弦,可对他来说,它还有一根弦,这根弦,世界上所有的小提琴都不配安装。这第五根弦才是引领他成为“音乐超人”的神灵,这第五根弦在云天之上!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3
——管仲
公元公元前685年,一位叫管仲的失意商人拉弓满弦,向公子小白射出凶猛的一箭,镞羽响处,只见小白应声倒下。
公元这一年,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弑,朝政一时空虚。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此时都被流放在外地,谁先赶回都城临淄,谁就最有可能登基。纠和小白的身边各有一位商人出身的谋士,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小白接受鲍叔牙的计策,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辅佐纠的管仲见此情景,就自告奋勇率三十乘兵车到半途去截击小白。在即墨城附近,管仲一箭将飞驶中的小白射倒。然而,这一箭只射中了战袍上的带钩,死里逃生的`小白及时归国掌权,是为齐桓公。
公元当了国君的小白论功行赏,想拜鲍叔牙为相,同时当然还要宰了管仲。谁知鲍叔牙对他说:“我的才能只能让齐国平安,如果您要称霸天下,一定得拜管仲为相。”
公元鲍叔牙与管仲其实是一对常年合伙做生意的好朋友。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4
管仲,名夷吾,字仲,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少年时替人牧过马,后来结识了年长于他、家境颇好的鲍叔牙,两人合伙做皮毛生意。有地方史志记载,他们游走于燕、赵、齐三国之间,曾在现今河北省的蠡县一带规划过三十个大小不等的皮毛集市(时称吁),一直到今天,那里仍是北方最大的皮毛市场之一。
管仲早年的名声似乎不太好,是一个爱占小便宜和贪生怕死的'家伙。他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本钱大多是鲍出的,可是赚了钱以后,管仲却要分大头,鲍的仆人们很不忿,鲍叔牙却说:“这没什么,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意后来破产了,西汉刘向在《说苑》一书中说管仲“三辱于市”,也就是说他多次经商失败,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商人。管仲还十分热衷于功名,曾到处去求官,可都干不了几天就被辞退了。他和鲍叔牙一起去当兵,每次打仗总是逃跑在前,大家就骂管仲是胆小鬼,鲍叔牙又站出来替他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命去照顾老母亲呀!”到了后来,他们就分别投靠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这样一个人,实在是奇怪的事情,不过更奇怪的是,齐桓公居然言听计从,真的把管仲拜为国相。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5
回望这60多年,我从未走过舒适安逸的路。首先是因为生活的时代环境,其次是个人性格所致。另外,则是因为我一直无法抛弃“幸福世界”的梦想。我相信,所谓幸福的世界,就是社会安定、经济安乐以及透过文化而获得快乐。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性格与理想,或许都开端于早年如影随形的贫穷。
我是在日本出生的。1945年祖国解放后,父母带着大姐二姐、大哥二哥、妹妹和我坐上了回国的临时客船。船上挤满了和我们一样心怀憧憬的韩国人。谁知,船行至半途,在大麻岛触礁沉没。一家人虽然都被救了上来,但父母在日本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钱,全都被水冲走了……就这样,我们两手空空回到祖国,等待我们的是无边的贫苦。
回国那年我只有4岁,对故乡的最初记忆就是浦项市场街的贫穷。贫穷像石花壳一样紧紧贴在我们家身上,到我20多岁时还无法摆脱。
父亲出生在一户农家,是三兄弟中的老幺。家里的一小块地都分给了两个哥哥,因此父亲年轻时就离开了故乡,到处流浪。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学会了养猪和养牛的技术。
1935年,父亲和几位老乡一起去日本闯荡,在大阪附近的牧场干活,靠着拼命劳作和节俭,终于攒下了几个钱。在日本暂且安定之后,父亲临时回国与母亲结婚。不久,他们便一起到了日本。
回国后,父亲在“6·25”事变之前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同志商业高中财团理事长所有的牧场上干活。母亲则在浦项市场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卖水果。我从5岁起就是父母的小帮手了。
“6·25”事变爆发时,我还在上小学。那年,母亲带着我们7个孩子(弟弟是父母回国后出生的)到兴海大伯家避难,父亲则继续留在牧场上干活。我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上午,弟弟哭闹个不停,二姐就背着他在院子里玩耍。突然有飞机飞过的声音,紧接着屋顶上响起轰隆隆的爆炸声。不知道过了多久,可怕的声音终于停息了。可是,姐姐和弟弟呢?
家人惊恐地奔向院子,姐姐和弟弟倒在院子中央,额头、后背汩汩冒血,全身烧伤,惨不忍睹。
母亲几乎要昏厥过去。看两个孩子还有一口气,她疯了似的拼命往山上跑,采来草药敷在姐姐、弟弟身上——对于我们这样的穷人来说,买药是不可能的。但最终,姐姐和弟弟还是在痛苦中停止了呼吸。他们惨死的模样和母亲哀痛的神情,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从那以后,战争和南北分裂对我来说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父亲因战争失业后,我们一家人不得不搬到山脚下的一座寺庙里。那座寺庙是日本人以前建的,大家都叫它“赤山寺庙”。15个家庭挤在一间屋子里,连个生火的.地方都没有。住在这里的当然都是穷困潦倒之人,从早到晚,打架的声音、喊饿的声音、临死的呻吟声不绝于耳,没有一天能睡好觉。每天我们全家人都得出去找吃的,但即使这样也很难填饱肚子。
那时候,我们家最主要的食物就是酒糟——粮食酿酒后剩下的渣子。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我每天都要去酒厂买酒糟,而且一定要买最便宜的那种,一天两顿都用酒糟充饥。因为酒精的原因,我全身一直是红红的。日后到公司工作,我之所以能在酒席上“胜人一筹”,或许就是小时候吃酒糟练出来的吧。我把它看成贫穷留给我的一种财富。
失去牧场工作的父亲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做布料生意。这种买卖的“生财之道”全在量尺上。布料商告诉父亲:量布的时候要把尺子叠起来一点,最后再“大方的”让出一点送给顾客,如此这般才能赚钱。但是,父亲的秉性不允许他这么做。所有布料他都一寸不少地量给顾客,末了再免费赠送一点。父亲的这种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凭良心做事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但是,当时还在念小学的我,最切肤的感受还是贫穷的苦涩。午饭时间,其他同学都在吃饭,而我只能拼命往肚子里灌水。水不能充饥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又如何体会得到?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6
王元规,字正苍,太原晋阳人。他是一位著名学者,南梁时,封为王府记室;南陈时封为东宫学士、国子祭酒等职,经常到府中向他请教学问的达百人之多。陈朝灭亡后,为隋朝秦王府东阁祭酒。
在他的少年时期,有一个志洁拒婚的故事,被载人史册,流传后世。
王元规的家庭也是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王道实,在南齐时为晋安郡守;父亲王玮,在南梁时为武陵王府记室。父亲官职不高,但养家糊口还是绰绰有余,因而元规幼时读书条件倒颇优越。元规兄弟三人,他年龄居中,学习却最突出,接人待物也最有礼貌。可是,他八岁这年,父亲不幸病逝,家境衰落,逐渐贫困。不要说读书,就连吃饭穿衣也难维持。再过了四年,王元规一家的生活更难维持,母亲便带着他们兄弟三人到临海郡,投靠舅舅家。那年,王元规十二岁。
临海郡有个富豪,名叫刘填,家产万贯,财多势重,平时常常克扣家中雇工,欺压地方平民百姓,就连他家的小孩,也经常欺负穷人家的'子弟。因为这个缘故,刘填的一个女儿,已经十五六岁,却连个说媒的也没有。刘填对女儿的婚事很伤脑筋。王元规一家来到临海郡,刘填便打起了王元规的主意。他认为王元规不但相貌清秀,聪明伶俐,而且勤奋读书,将来必有出息。再者,王元规家中贫困,与自己的女儿联姻,必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于是,刘瑱在王元规一家搬来不久,便托王元规的舅舅为他的女儿提亲。母亲见媒人是自家兄弟,对方又是当地富户,想到如今寄人篱下,倘婚事成功,儿子便能继续读书,心中已是愿意,便把王元规叫来商量。
王元规待母亲说完,马上拒绝说:“使不得,使不得!”
母亲没想到儿子是这种态度,把脸一沉,生气地问道: “怎么使不得?像这样的富贵人家,我们想攀还攀不上,你怎么能一口拒绝呢?”王元规见母亲生气,低头不语。舅舅见状,感到事有蹊跷,遂问王元规:“元规,这可是一门好亲事。成亲以后,他家定会帮助你家,你为什么不同意呢?”王元规这才细声说:“我王元规家穷志不穷。门不当,户不对,不能联姻。我已经听说那刘填乃是当地一霸,百姓没有不骂的。我们是正派人家,怎么能与这种人联姻呢?我怕玷辱了我的名声!”
王元规的舅舅一听,激动得把桌子一拍说:“好,有志气!我也本不同意,只是受托,不便先自推辞。你们放心,今后,有舅舅吃的,就有你们吃的。明天我就送你去学校继续读书,你可一定要争口气啊!”
母亲听了,觉得元规有理,遂推辞掉了这门亲事。
王元规拒婚后,在舅舅的支持下,发愤图强,刻苦读书,到十四五岁时,已经纶满腹,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终在十八岁那年,以博通经史成名,被梁武帝召入朝廷,从此走上仕途。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7
李苦禅原名李英,山东高唐人,出身贫寒。1922年,年仅23岁的他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决定到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的学习费用全靠家中接济,生活十分拮据。为了维持生计,他住在北京一所破旧的寺庙里,甚至有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在困境中,他并未放弃,而是选择靠晚间和休息日拉洋车来维持生活。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的.同学林一卢,林一卢赠其“苦禅”二字为名,此后,他一直用着此名。
1923年秋天,李苦禅鼓起勇气拜访了绘画大师齐白石。他恭敬地向齐白石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想拜师的愿望。尽管他当时身无分文,但齐白石看到了他的率直和质朴,当即答应收他为徒。在齐白石的指导下,李苦禅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书画技艺日益精进,最终成为了一代国画大师。
李苦禅的故事告诉我们,出身贫寒并不可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励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8
李苦禅心地宽厚、善良,待人诚挚,又每每由于太缺少社会经验,过于宽厚而上别人的当。事后也多不计较,一笑置之。由于专心画艺,他常常做出一些呆事。
一日,酒后,席上气氛欢洽。有人向李苦禅借看他收藏的明代名书画家祝枝山手书长卷《梅花篇》,他便取出借给此人。多日之后他去索取。那人却说:“你不是讲好送我的'吗?”李苦禅只得忍痛割爱。事后他说:“许是我酒后失言,答应送给人家了。送给人的东西怎么能再去要呢?都怪我酒后糊涂呀!”据说后来此卷被变卖到荣宝斋。
李苦禅的一位同事从他那里借走三幅很名贵的浙江和尚山水画。几日后,那人给他送来了30元钱说:“那册页算我买了。”那人走后,李苦禅家里的人很气愤:“还不把钱退给他,把画要回来!”李苦禅苦笑着说:“别得罪人,别得罪人!以后我注意就是了。”后闻此册页卖出一幅,那位同事得款千元。
一天,李苦禅与师弟许膦庐在京西和平画店谈画,一陌生人亦趋前攀谈,并且一直跟到李苦禅先生家中,说:“我真喜爱您老画的大鹰,可惜太贵了……”李苦禅说:“不必买,我现在就给你画。”待这幅气势夺人、堪称佳作的四尺中堂《雄鹰图》画完,已是中午12点多。李苦禅又留那人在家吃午饭,取出自己平日舍不得多喝的泸州老窖待客,时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一个月半斤定量的猪肉全都做菜待了客,家里人却在另一屋里吃素,客人饱餐后携画而别。李苦禅先生热忱地送出大门回来,家人问:“他是谁?怎么没见过?”李苦禅说:“忘了问名字了!”家里人哭笑不得。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9
画家李苦禅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他画艺精湛,人格质朴,常说:“人先必有人,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一次,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来访。两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旧事,甚是欢愉。末了,老友起身告辞时,才不好意思地说欲求画。李苦禅欣然应允。
可是李苦禅应酬很多,老友所求之事只得一拖再拖。一天,老友的儿子突然登门,臂戴黑纱,泪流满面地告诉李苦禅,其父已于日前病故。李苦禅惊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悲伤之中禁不住满怀愧疚。
夜深人静时,李苦禅在书房里神情凝重。他缓缓地铺开一张洁白的宣纸,细细地研好墨,然后挥毫作画。他时而运笔如风,时而精雕细琢,整整画了100枝卓尔不凡的莲花。画罢,郑重地题上“老友惠鉴”的跋款,盖上自己最喜爱的'印章。李苦禅携画来到后院,斟上两杯水酒,点燃一炷高香,洒一杯酒在地,双手举画,对天遥祭道:“吾友见谅,苦禅疏懒,未得一了心愿,却惊闻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莲图》,焚之以追偿所愿。老兄在天有知,苦禅岂敢无信?”拜完,他划着火柴,将画化作一团火焰。
李苦禅的奇怪举止惊了儿子,他跑出来问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李苦禅详述了事情经过。儿子不解地问:“你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给他画。再说,他已经亡故,你画了画给他,他也无从知晓。”李苦禅正色道:“过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应人之事,岂可失言?老友无知,而我心有知。”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10
李苦禅(1899—1983)是当代著名的大写意画家,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为齐白石门下得意弟子,齐白石曾语“英也过我,英也无敌,若老死不事大名,是无鬼神矣”。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后改名英,字励公,是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农家子弟,自幼爱好武术和绘画。1919年李苦禅只身到北京求学,因举目无亲,身无分文,只好落脚于慈音寺,靠从舍粥棚里取粥度日。考入北京大学勤工俭学会后,参加了由徐悲鸿主持的业余画法研究会,免费学习素描。1922年转入北京国立艺专,白天上课,晚上拉人力车挣钱,腊月里还穿着夹袍,十分清苦。同学林一庐看他学画艰苦异常,就给他取了个别号“苦禅”。“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禅”乃李苦禅擅长之大写意画。李苦禅欣然接受。
“吴昌硕之后有齐白石,齐白石之后有李苦禅。”李苦禅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毕其一生从事传统文人写意画,禅味十足。李苦禅尤推崇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他曾说:“中国文人画到八大山人,在笔墨运用上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又说:“八大山人的画笔简意密,构图精审,足证其神思极清醒,态度极严肃,故能达到剖裂玄微,匠心独运,观于象外,得之寰中的高远境界。八大山人的章法,大处纵横排奡,大开大合,小处欲扬先抑,含而不露,张弛起伏,适可而止,绝不见剑拔弩张。这样自然在冲突中产生了和谐之感。八大山人的章法,字画的黑白与印章搭配得当,一丝不苟,仿佛京戏的场面:“一人出将,满台有戏;两人出场,顾盼生姿;众人武打,疏而不散。”对八大山人推崇备至。
对八大山人的画风的继承发展造就了中国现代画坛两位大师,一位是李苦禅,另一位是潘天寿。李苦禅对八大山人的画研究至深,他说“八大山人的墨,我过去都是一块一块分析的”。在杭州的时候,李苦禅与潘天寿一起切磋研究八大山人:“在纸上先点几笔,干后在灯或窗前逆光而照,看谁的墨得如烟云状为佳。”
李苦禅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为题材作画。他继承了中国画的`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有特色。有豪放、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风格,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尤其是晚年的作品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与八大山人画中鸟的白眼傲世不同,李苦禅笔下如其老鹰方眼造型,作品更多了朝气。
李苦禅晚年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盛夏图》,是用四幅丈二匹宣纸接成而画,花如盆,叶如盖,梗如臂,盛开的荷花、山石、水鸟组成庞大的画面,大气磅礴。清人陈鼎在《八大山人传》说:“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李苦禅之画亦然,可谓是青出于蓝者。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 11
李苦禅,原名李英,山东高唐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追求艺术的脚步。1922年,年仅23岁的他来到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由于家境贫寒,他住不起旅馆,只能在北京的'一所破旧寺庙里栖身。每当家中接济不上时,他就陷入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困境。为了维持生计,他开始在晚上和休息日拉洋车。
尽管生活艰辛,但李苦禅从未放弃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同时,他也积极寻求机会向大师学习。1923年秋天,他鼓起勇气拜访了绘画大师齐白石。在表达了对齐白石画作的喜爱和敬意后,他诚恳地请求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见他率直质朴,当即就答应了。
在齐白石的指导下,李苦禅的绘画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国画大师。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贫寒,只要有梦想、有追求、有勇气、有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苦禅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出身贫寒的人们,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精神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它鼓舞着人们在逆境中迎难而上,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出身贫寒的励志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名人的励志故事03-26
名人励志故事08-04
经典名人励志小故事09-24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09-22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09-22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02-16
励志名人故事及道理04-21
古代励志名人故事07-31
名人例子经典励志故事06-29
名人奋斗励志故事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