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优选]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
那年元宵节,我和家人乘车去郊外游玩。途中我看见路边有几个零零散散的摊子,便想挑选几个小玩意儿来解决旅途中的疲劳。
远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子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里卖的是一些色彩单一的袋子,却有许多人围着购买,我很好奇这些袋子究竟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妈妈边付钱边跟我解释“这是孔明灯,元宵节放孔明灯可以带来好运。”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晚上,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一般。我突然想起上午买的孔明灯,于是边往外跑边大声叫着妈妈去放孔明灯。
天上有星星点点的灯火,仿佛是嵌在夜空中闪闪发光的钻石,那是天灯吗?好美呀。妈妈告诉我将自己的愿望写在孔明灯上一旦起飞就能实现,于是我用大大的字在孔明灯的一面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撑起孔明灯,点燃了它下面的蜡烛,静静地等待着它鼓起来。但是等了许久后它还是瘪瘪的,完全没有要鼓起来的迹象,原来是孔明灯破了。妈妈遗憾的对我说“孔明灯破了会漏气,所以放不起来,只能等下次元宵节再放了。”我失望的垂下了眼。
又一次元宵节,我约着朋友来到一个空旷的湖边准备再次放飞孔明灯。按照上次的步骤,我小心翼翼地擦着了火柴,火苗骤地升起,然后我将火苗对准了灯芯,娇艳的火瞬间像一朵灿烂绽开的玫瑰,照亮了周围。微热的孔明灯呼呼作响,照着我和朋友的脸庞泛着暖橘的光,衬托着我们稚嫩的笑颜,美得令人着迷。等它涨满后,我们双手同时撒开,整湖的星光黯淡下来,笨拙的孔明灯在群星中缓缓升起,和天上成百上千的孔明灯交会在一起。我兴奋地看着属于我们的孔明灯,在心中默默祈祷愿望成真,月亮映衬着这些无限的思念和满满的祝福随风飘向远方。漆黑的夜空中点缀着明星般的`天灯,照亮了梦幻而又明丽洁净的天幕。
这样美丽的一幕令人沉醉窒息,从此放孔明灯便成了每年元宵节我必做的一件事情。我渐渐理解了这个习俗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我还是坚持将愿望写在孔明灯上。我总会写下每年最重要的愿望,从学习到生活,作为对新一年的期许,也作为我成长的见证。于是在弹指而过的草木流年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翻飞绚丽的光影。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2
在储物室幽静黑暗的角落里,躺着一双被厚厚的灰尘覆盖的高跷。那高跷木质的表面早已变得坑坑洼洼的,就如千年老树凹凸不平的外皮一般。在手柄上缠绕的纱布条也因摩擦而破旧不堪,它摇摇欲坠地挂在高跷头上飘荡。脚蹬好像只需轻轻一脚就会掉落。
围绕在高跷旁的箱子被“吱吱呀呀”地推开,从小窗散落的阳光奋力爬进箱子间的缝隙带给高跷一丝久违的亮,这才使得它有了一点生气。我小心地捧起高跷,看着它若有所思。而我的记忆早已踩着高跷穿过时空隧道,奔回了童年……
小时候看着大人们的'高跷表演,心里总是有点不服:“不就是踩高跷嘛,有什么难的?虽然站的高,但不也是走在平地上。”这种想法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真正开始学习高跷。看着手中的高跷,我信心十足地往脚蹬上一蹦,可我却怎么也控制不了高跷。刚刚还能一只手轻松拿起的高跷,现在却像挂了一只千斤顶似的,止不住的向内倾斜。把我的手牢牢地锁在了手柄间,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最终,以我连人带高跷直直的倒在地上告终。看着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能踩着高跷自由跑动,坐在角落的我不禁有些失落,无聊地抬起头看着天空发呆。
那时的阴云真是浓厚,能将太阳层层包围,一丝光也不让透出来。
失落的回到家后,一想到下一次课又要在伙伴面前出丑,只得逼着自己拿起高跷一遍遍的练习。用手扶住高跷,先踏左脚,保持平衡后再踏右脚。脑海里闪过小伙伴们玩高跷的场景,便学着样子照做,紧握住手柄将脚和高跷一起向上向前抬,一步,两步,三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从场地的这一头走到了那一头。手磨破了,腿站酸了,也不能停!通过学习老师课上讲解的步法和课下从未停歇的练习,我终于总结出了踩高跷和表演的技巧。初次接触民俗的我品尝到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结出的丰硕的果实。
在那时,厚重的阴云被风一点一点吹散,太阳光借着风扒开云层,发散出温暖的光。被那光照着的是一双亮丽的高跷、一个鲜活稚嫩的生命和一份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
这样与高跷的记忆一一浮现,不禁让我有了时隔多年重拾高跷的想法。在那段时阴时晴的岁月里,顽强勇敢不服输,是高跷带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那个曾经收到这礼物馈赠的小女孩正飞速的成长,在接下来的征程上她会将这无法用金钱换取的财富传递下去。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3
晨起的第一声鸟鸣把我从梦乡中唤醒,拉开紧闭的窗户,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吹来,屋外的天空上有那尚未迁徙的几排排鸟儿喳喳的叫,又是一年除夕来了。
我听见门外面噼里啪啦的响声,料是爸妈已经起床开始大扫除了。我打开房门给了父母一个大大的拥抱“除夕快乐!”妈妈抬起头,笑着:“呀,闺女起了啊,去跟你爸贴春联去吧。”
和老爸贴春联是我从记事开始时就有的“传统”。大概三四岁时,我稀奇的看见爸爸拿着三个大红长纸去外面说是要去贴春联,我好奇的探出我拿圆圆的、小小的脑袋对爸爸说:“我贴,我贴,爸爸抱!”说着就冲爸爸拥出双手。爸爸边向我蹲下边对我笑着说:“来,你来贴!春联可是代表着新一年的吉祥如意,你可要贴好喽!”他蹲下身子,背对着我,让我跨坐在他的肩上,两手扶着我的小短腿:“飞起来喽!”说着就站了起来。我哈哈的乐着,举起我的小手,向雪白的墙上摸去。我一手拿着爸爸给的胶条,一手捂着春联贴了上去。等全部贴完了,我下来站到地上,仰着头看着春联,自豪地拍了拍胸脯对妈妈说:“妈妈妈妈,你看,我贴的!”他们都冲我竖起了大拇指。
再后来。“老爸,除夕了。走走走咱们贴春联去!”“呦,宝宝都长这么大了,爸爸都快抱不动你了!”我却还以为他说我重,非要他抱。
现在。“爸,走啊!”我蹦蹦跳跳的向门口走去,拿起桌子上的春联打开门,一股寒风袭来。“爸,爸,你快点,太冷了”我哆哆嗦嗦的拿起胶条蓄势待发,可是我突然发现,我好像踩个小凳子就能够够到了。我踮了踮脚,触到了门框,动作顿了顿,爸爸出来看着我笑道:“呀,都这么快了,我们宝宝都用不到我了,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喽。”我猛地缩回手发现,是啊,都这么快了,爸爸的背已经弯了,而我都已经十四岁了。
今年贴春联贴的我心里酸酸的'。感慨道爸爸已经老了,在每天送我上学中老的,在每天担心我有没有多喝水中老的,在每天为我担忧时老的。我也长大了,正如爸爸说的“以后的很多事情也要自己干了”,我要知道在头疼的时候要给自己备药,我要知道自己也要给自己拧开瓶盖,我要知道我不能什么事都“爸爸,爸爸”的了。时间是那么的快,我好像忘了他曾经也是雄姿英发,在野地里举着枪的英勇少年,我好像忘了他曾经的容颜,我好像也忘了我该长大了,该换我担心他了。
时光荏苒,半载年华,似沙漏般留在昨日。希望岁月友好一点,让爸爸老的慢一点,还有那个想成为大人的小孩,她已经后悔。
“爸爸,我们贴春联去呀!”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4
“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端午将至,粽子飘香,我便思忖着买些粽子来吃。粽子是端午必不可少的象征,包粽子也成为中国的传统民俗。有人钟爱肉香浓郁的肉粽,有人偏爱甜蜜馥郁的豆沙粽,我却独爱质朴清新的枣粽。在浓浓的粽香里,我又忆起当年和姥爷一起包枣粽的往事……
包粽子是我们家往年的必备节目。姥爷提前几天精心备好丹红的大枣、饱满的江米、墨绿的粽叶浸泡在水中,给沉沉清水染上一抹清透的颜色。我看见姥爷已经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势,也赶紧晃晃悠悠地抬个小马扎坐到对面去。
看姥爷包粽子,总能感受到那双手无比的神奇,而不知不觉被吸引。姥爷的手掌宽厚而粗糙,布满岁月沧桑的风痕,像古树的树皮那样嵌满深深的沟壑和纹路。手指是树枝一般的粗硬有力,上上下下每一个指节都缀着劳动沉淀出的老茧。这样沉重宽大的手做起小巧的活儿计理应笨拙,但姥爷的手一接触到粽叶,却像施了魔法一般的灵巧,抽条柳枝一般的轻盈。只见姥爷挽起一片粽叶,来来回回绕了两下,用手指轻轻抚平粽叶的皱起,左手腕一转的瞬间,右手一提,指尖已舀了一把米,米白色的瀑布似的流进了粽叶挽成的斗里。
我目不转睛盯着姥爷手的运动,视线锁住了那个小巧精致的米斗。一盖,一压,一碾,一捆,姥爷手上的厚茧微微一摩挲,行云流水间一个散发着清香的粽子立就,而我早已眼花缭乱。
那做成的粽子蓦地撞进了我的视野,精致得如同小家碧玉的`女子,羞涩着却又端庄着,把自己紧紧过藏在墨绿的、不加装饰的外衣里,质朴而内敛。可内里却是晶莹着、半透着、闪烁着珍珠光泽的江米,密密麻麻不留缝隙地把外壳填充成饱满的形状,暗里蕴藏着丰腴的风姿。枣粽真正的灵魂,却总埋藏在最里面。玛瑙般丹红的大枣经历了水的浸泡历练,终于被唤醒,干瘪的外皮微微鼓胀起来,吹弹可破,又像是抛了光。
“姥爷,我也想自己包一个粽子!”看着盆里的粽叶和江米渐渐见了底,我不禁有些焦急起来,赶紧和姥爷道出心中所想。姥爷抬起头,看向我的浑浊老眼中竟也有点点星光闪烁,像是期许,一口答应道,“没问题,没问题!”
我欢呼雀跃着,迫不及待地依葫芦画瓢捡起一片粽叶,尽管脑子里幻灯片一样播放着姥爷的动作,挽的形状还是乱七八糟。粽叶在我的手里不再温顺服帖,反而变成了一条滑溜溜的小鲤鱼,顽皮地不断滑入盆里。江米更是难以控制,从我沙漏一般的叶斗里“沙拉沙拉”散落,“扑通扑通”跳落进水里。我慌了神,心里像被浇了一桶冷水,火一样的热情只剩下微弱的烛光。姥爷安慰似的拍了拍我的手,老手覆盖上我的小手,向左挽,向右绕,向前推,向后合,一步步、手把手带着我包。
用一百二十分的细心加上专注,我小心翼翼地捧着我人生中第一次包出的粽子。当我放入最后一把米,轻轻合上粽叶的时候,我像是把什么沉甸甸的东西也包了进去。
稻米的馥郁和红枣的甜香冲撞融合,夹杂着粽叶隐隐约约的淡淡清香,融化、弥漫、四溢在空气里。我如今再次品味枣粽,枣粽质朴朴素,不加修饰的甜蜜软糯,正如姥爷对我们朴质平淡却深刻的爱。
许多年以后的今天,我终于明白了那粽叶里包裹的“沉甸甸”的东西——我包进的不仅仅是米和枣,更是包进了一份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时代的更替,越来越少的人了解体验包粽子的民俗,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粽子文化。在浓浓的粽香里,我如今何其有幸,仍能载着当年那份对民俗未减的热情,在姥爷的呵护和关爱下,用自己的手,传承中华民族这千年的传统文化。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5
又是一年“三月三”,春光烂漫无限好,艾草悠悠处处香。我们丰顺有个习俗,“三月三”要吃艾草。
这天,我一早就来到奶奶家,奶奶带我去菜地摘艾草。我和奶奶走在菜地小路上,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时常有鸟儿旁若无人的,或低低飞翔,或驻足吟唱。蜜蜂和蝴蝶也不甘示弱,在菜花丛中翩翩起舞。我的心情无比愉悦。“三月三的艾草长势好,最适合采摘了,”奶奶边走边说。
我看着菜地里的艾草,它们密集地簇拥在一起,汪汪绿色,走近,便是淡淡清香。奶奶教我把铲子铲进土的深处,便能铲出大片艾草根,艾叶则用手捻下来。奶奶轻轻拂去艾根上的土,“艾草全身都是宝。”我和奶奶采了一盆水嫩的艾草,迫不可待地回家。采完艾草,我的身上充满了它那清爽的香气。
回到家,我将艾草交给负责掌勺的大姑,大姑将一部分艾草榨成汁,她麻利地将糯米、艾草汁和在一起,仔细地将面团捏成一个个青团,放进锅中。青团在锅中翻腾,它们周围的水冒着气泡,我看得垂涎欲滴。随着时间流逝,香味越来越浓郁,“好香!”我把热腾腾的青团端上桌。青团表面是褐绿色的,外层有些脆,里面软糯可口,一口咬下去,艾草香在口中蔓延,那便是春天的味道。很快,艾草鸡汤、艾草煮鸡蛋、艾草炒饭也端上来了。“这是艾草宴啊!”表妹惊喜地说。一家人在餐桌前谈笑风生,品尝这青香微甜的艾草大餐。
爷爷也讲起了三月三吃艾草的习俗的由来。阳春三月,艾叶飘香,这时候的艾草又嫩又鲜美,它具有驱寒、除湿、祛风、滋补身体的功效。所以“三月三”适合吃艾草,长此以往,三月三吃艾草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了。爷爷接着说:“三月三吃艾草又有祈福、逢凶化吉的.寓意。春天到了,大家都要健康向上哟。”原来是这样,我思索着,艾草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啊。我细细品味着艾草汤,嗅着悠悠艾草香,感受到了浓浓美好意。
“三月三”,在这富有诗意清香的一天,去田野里采艾草吧,感受春日的生机活力,让我们祈求家人平安快乐。伴着和畅春风,和着悠悠艾草香,享受惬意春光,将这一饱含祝福的习俗传承下去吧!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6
潮剧,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每一个文化故事都是古与今的对话,是山川河流间回荡的长歌壮曲,闪烁着穿越时空的璀璨光芒。
潮剧民俗文化充斥着我们潮汕人的生活。我的爷爷酷爱潮剧,对爷爷来说这便是他生活的乐趣。那会儿村里每隔一年便会搭起戏台子,张罗着潮剧演出,搞得热热闹闹。这对爷爷来说,他必定会去,每年他都是常客。我估摸着,潮剧定是有趣,便也想随着爷爷去捧场。爷爷笑着说:“也好,带你去开开眼界。”
演出于晚上举行,那时的看众是最多。我们走在水泥路上,在月光的照耀下徐徐前进。爷爷走在路上感慨道:“时境过迁,想当初那会去看戏,哪有现在平坦的大道啊!”我说:“爷爷,你坚持看潮剧已经多少年了?”爷爷没有回答,好像在想什么似的。过去还一会儿才答道:“我从你这般大时,便爱上潮剧了,已经和它有大半个世纪的'友谊了。”我又追问着:“那爷爷那会儿,谁陪您一起看的?”这次,爷爷的神色仿佛有些动容,神情时而欢快,时而沉思,到最后竟是满面愁苦。
爷爷高兴地说:“那是在我十一岁时,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和六七个兄弟姐妹一起去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潮剧。演的是有关包青天的,那会儿看的真是欢快至极。潮剧的唱腔是多么有力,那演绎是多么淋漓尽致,尽管道具服装简陋,却是深得人心。”爷爷又叹道:“后来,兄弟姐妹们都大了,都去打拼事业去了,好不容易有团圆的时候,我们再去看,有的人推脱不去,有的人感到乏味,也只剩我一人兴致勃勃。”听爷爷的话,我感到莫名的悲伤,甚是惋惜,又是感叹。爷爷低下头说:“又过了十年,大伙各自为家,各个都搬往城市,只有我迷恋这美好,心里牵挂着这潮剧,不肯离开。日后,也就无人陪我再欣赏潮剧了。”
爷爷说完,月亮便躲进云彩当中,就连路上的鸡鸣狗叫也销声匿迹,几阵寒风吹过,冻得人抽搐。爷爷那嶙峋的背一时间显得无比苍老,仿佛与周围融为一体。
爷爷说:“快走吧,要到了。幸亏今天有你陪我啊!这样我就不会孤独了。”我们穿过好几条巷子,眼前灯光闪烁。当我们落座时,我惊奇地发现,来观看潮剧的人都是一群爷爷奶奶,这让我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特别。我又发现主演竟是一位比爷爷还要老的老伯,而台上唱的正是包青天的戏。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民族还有一群为文化坚守了一生的人。那雄浑的唱腔,古典的妆容,简单的戏台深深地烙印在我心里。
无论何时,身处何地,民俗文化是我们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是其内核,是历史的积淀,是几千年来长久不断的心灵寄托。愿潮剧弦歌不辍,民俗文化悠久长存!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7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每年过年我们一家都会跋山涉水,驱车回到老家与爷爷和奶奶共度春节。爸爸说:“一生中最难忘的,总归会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年少的我起初对爸爸十几年来不变的莼鲈之思很是不解。
老家坐落在崇山峻岭间,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的小仙境。在这个小山村里,每年除夕都会有个习惯,用香蒲水沐浴,千百年来从没有变过。又是一年除夕,爷爷早早地在家门口架起了炉火,一捆捆的香蒲叶在里面沸腾,微风把袅袅轻烟撕成了碎片,吹向了四周的青山,阵阵芳香扑面而来清淡的香气在脑海间飘舞,似乎欲将它的故事娓娓道来……
“爷爷,为什么我们每年除夕都要洗香蒲水啊?”我望着纱雾般的清烟问道。“要说香蒲啊,咱村与他的故事那可大有来头咯……”爷爷抓起一捆香蒲,“它呀,是我们几代人的共同信物。”
爷爷说,香蒲的花语是纯洁,平安,质朴,善良美好,追求着幸福,秉持着热爱。
香蒲叶飘香,岁月悠长。过去几十年,编蒲包是老家村中的习俗。爷爷和奶奶有时会到山间小溪旁采香蒲,用背篓背下山。他们俩蹲在大院的青石辘旁编蒲包,有时还会拿蒲包变卖成微薄的钞票,那正是他们清贫的生活中沉甸甸的幸福。村里人都说爷爷和奶奶碾的蒲叶,柔韧又不扎手,清香而又不腻,实属一流!奶奶还会编蒲扇,小巧可爱的蒲叶合在一起,像一片很大的白玉兰花瓣,时不时摇来一阵清香的凉风,还可防蚊,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
在清苦的年代,香蒲给几代人带来了日子的`奔头和追求,它的浓烈安暖与诗情画意,伴着美好的寓意,流传了下来。
岁月静静流淌,香蒲记录着一切。到了爸爸出生以后,爷爷和奶奶不再编蒲包了,他们以卖茶叶作为经济来源,但香蒲的神圣在他们心中从未削减。爸爸自幼便外出求学,背井离乡。爸爸临行前,爷爷在他的包里夹了几片蒲叶,告诉他:“这蒲叶啊,是咱们精神的象征,做人也要像香蒲一样,善良淳朴。带着我们的希冀,努力拼搏,等你以后毕业了,在城里定居下来,但别忘记你的根在这里!”十几岁的懵懂少年从此背井离乡……我醍醐灌顶,这也许是无论刮风下雨,爸爸每年坚持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吧……
“哗哗哗……”香蒲水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坐在弥漫着香蒲的清香的浴池里,任凭香蒲水浸过每一寸肌肤,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许多流传下来的习俗已被人们遗忘,而香蒲也只有村里逢年过节的时候在浴缸中出现了。生活质量变了,村中一片欣欣向荣,而香蒲也不像爷爷那个年代遍地都是,反而更难寻了。香蒲的身影少了,但一脉相承的香蒲精神却深深地烙在了村民心中。我从身旁抓过一把浮在水上的香蒲叶,细细的嗅,似乎闻到了历史的芳香,闻到了几代人共同追求美好,共同热爱生活,追求着平安幸福的夙愿,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一枚枚杂乱的秋草间亭立着一株香蒲,它的花儿像露出灯捻的蜡烛,等着更多追求幸福的人来点燃火种。我想这正是它学名“水烛”的来历吧。而就是这对烛火,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8
如果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个独特的味道,那我的家乡一定是茶香。――题记
饭后一杯茶是每个客家人都享受的事。清茶置于杯中,闻,是淡淡的清香;喝,是无穷的甘甜。茶香在口中久久不去,而故乡的茶香,也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去。
我的家乡,茶叶种植是支柱产业,至今也有五六十年了。这里多山多坡,常有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且多红土,又有河流流过,为茶叶的种植提供良好条件。这里大多数村民都种茶,所以村里茶香四溢。以至于我一闻到茶香就会想起哺育我成长的故乡。
故乡云雾中的茶香,是无比清新的。记得小时候,我常到茶园去玩,那里常常起大雾,茶树尖尖的、嫩嫩的,迎着云雾生长,好像在拼命吮吸着雨露。嫩绿的叶里面的汁水,透过光仿佛可以看到它在活跃地流动。我凑前一闻,这茶香是清新的,有种大山深处的幽静与不谙世事的纯净;再转头一看,呀,村民们陆续来采茶了。种茶、制茶、卖茶、办茶叶节,也算我们这儿独特的民俗了。村民们采回茶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制茶了。
制茶的关键是炒茶。我有幸在一个叔公家里见过全手工炒茶过程。此时的茶香是无比浓郁扑鼻的。只见叔公摆好炒锅,加热后将一盆碧绿的茶叶倒了进去。“噼里啪啦”锅里的茶叶在打架,他趁势拿锅铲配合,不停地将茶叶翻炒,屋里的浓烟伴着茶香阵阵,浓郁扑鼻,瞬间将人包围;锅里的`茶叶也由绿变深绿再到黑色,由舒展到蜷缩脆硬的一小块。这场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那炒茶房里的烟火味茶香,令人难忘。手工炒茶也是我们这民俗的一大招牌。
每年一次的茶叶节与卖茶工作同时进行。村民在街上两边都架起了大篷,向游客推销自家的茶叶,还有的当街泡起了茶,赠予游客。此时街上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锣鼓喧天。此时街上的茶香,少了原来在茶园的那份幽静孤寂,多了一分人间的烟火与民俗,这是无比甘甜熟悉的。高山云雾、鸭屎香、红茶、绿茶、茉莉花茶等各种茶叶都出现了,还有茶饼、茶叶蛋等第二产品与小吃。茶香与人声鼎沸,交织成一幅美丽的民俗之画。
茶叶,是故乡的名片,是客家民俗的体现。一抹茶香,是故乡的味道,也是我的童年。愿故乡永飘茶香,茶香永伴故乡。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9
翻开沉重的相册,不经意间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伏在案上,聚精会神地用漆黑的笔锋在面前的纸扇上勾画着,恨不得钻进那画中的世界。
那是我五年级时,我循着导游朗朗的讲演和同学们走进了杭州游学旅行的最后一站——纸扇艺术馆。推开大门,一股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屋子中的墙壁上,一把把纸扇像窗户似的错落有致的排列着。仔细一看,这纸扇倒也像遮景的屏风,合上它,什么也看不见;一拉开,那世界的万千景色就好像满溢在这屏风后面了:有三峡水道“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宏伟壮阔,亦有赤壁山水“水波不兴,清风徐来”的清新淡雅;有“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的欢欣愉悦,亦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愁死。这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像在氤氲着墨香的房间里淡开了,只留下我一人如痴如醉地品味着满墙的风景,心旷神怡,闲适极了。
参观终了,轮到我来描绘自己的风景了。我熟练地抬起毛笔,沾上水混入到焦墨中,青黑青黑的痕迹从笔尖流散到笔洗的水里,好似几条摇首摆尾的黑金鱼,在蹿动了几下后便消失不见。我用笔尖在墨水中优雅地轻点几下,便拉开我面前的屏风,在其后种下了几颗苍劲有力的竹子:柔软的笔尖先是在纸上款款落座,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前一冲,狠狠地给了白纸扇一记痛击,却又仿佛无事发生一样刹住了脚步,蓄谋着下一场冲击……一条条勾画了了的竹节垒起了一根根劲竹!比清风还雅,比岩石更坚!柔软的墨汁竟蕴含了如此坚实的力量!小小的扇面竟包容了如此庞大的气概!不知不觉,扇面的.后方俨然成为了一片青葱竹林。而我眺望着扇子中的景色,竟然意犹未尽地在空白处题了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仿佛我便是那在幽深竹林里,与明月清风为伴的诗人王维了,颇有情趣意味。
杭州纸扇,不仅作为一门传统手艺支撑了当地人的生活、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还作为一个永垂不朽的媒介连接了杭州人民千百年来所向往的美丽山水,是他们非凡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我们今天透过纸扇看到古人所期待的风景,听到古人所向往的声音,感受到古人留下的别样情感。我将永远将这份象征着杭州人民对美好事物伟大追求的传统文化留存在心中。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0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划龙舟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吃完了粽子,我便去公园里划船。公园里清一色全是电动船,灰船身、白船篷,热闹的节日竟有了几分肃穆之感。突然远处传来了呐喊的声音,好像又有鼓声,混杂在一起,仿佛闷雷滚滚,从天边袭来。突然一艘龙舟从山后面窜出来,紧接着又一艘,金色的船身闪耀着光芒,驱散了阴霾,天空仿佛更晴朗了;红色的船尾犹如烈火,点燃了湖面,周围似乎更热烈了。船首的龙头栩栩如生,好像就要飞向那万里长空。电动船被惊住了,纷纷向四周退去,只剩下这巨龙在湖面上腾云驾雾。对此场景,我也只有望舟兴叹的份。
终于,我等到了这个机会,看到一个端午节学习划龙舟的活动,我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加。
到了现场,我一下就看到许多龙舟漂在湖面上,还是那么的生动,我已经急不可耐地想体验一番了。在岸上学会了基本动作以后,终于可以下水了。可顽皮的龙舟上来就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船身突然向一侧倾斜,我们赶快调整座位;其他组已经划起来了,我们也加紧练习划桨;龙舟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走起曲线来,我们又赶忙调整力度,总算能前进和转弯了。
终于,比赛在即,龙舟在湖中间的白桥下排成一排。龙头的眼睛瞪圆了,胡须飘飞起来了,龙已经为腾飞做好了准备。一声嘹亮的哨音刺破长空,鼓声又一次像闷雷一样在我耳边炸响,我们的心跳也随之激昂起来,划桨整齐划一,龙舟以闪电之势向前冲去。我拼命地划桨,顾不得激起的水花飞溅在身上。周围的`所有颜色,绿色、蓝色、白色……都混杂在一起向后冲去。恍惚间我好像回到了战国,屈原投江后百姓悲伤不已,争相驾船冲去,哪怕救不上人,尸体也要捞上来;又仿佛看见炮火连天,甲午海战官兵视死如归,致远舰向敌方冲去,哪怕无法撞沉敌舰,也要让他们见识一下中国抗击侵略的决心。龙舟也好像不在湖中航行了,而是在中华历史文化的星河中徜徉,溅在身上的,也变成了传统文化的璀璨星光。
鼓声还在耳边响着,思绪也被拉回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剩下执桨的手还在机器一样地划动。很快船就驶到了终点,一上午的时间也像龙舟一般快快地游走了,留下的是无穷的回味。
端午节划龙舟的民俗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传承至今?我想是因为其中凝聚了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精神。亲身参与过之后,我被这种精神深深鼓舞着,也要把它延续下去。为此,我愿意成为流淌的历史长河中一颗小小的流星,奉献出自己的一点星光。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1
一日,思绪扰乱,我来到小广场散心。一阵春风拂过,我无意间抬头,一群小孩竟在放风筝。切,这风筝明明是来拖地的嘛!不屑之中,我猛然意识到:清明节快到了。
清明。多么美好的两个字!这是大地回春,天清地明的节气,混沌的冬天终于结束,看着草长,听着莺歌,人们似乎把祝福与期待注入到小小风筝中,趁东风,放纸鸢。
我有多久没有放风筝了?努力回想,却只记得许多年前,与风筝的一段故事。
那年春天,心血来潮的我决定自己动手做风筝。我拿来长细竹签,在“咔嚓”声中将它剪下合适长度。风筝这个筝形中,对角线无疑最重要。我拿来两段竹签,垂直摆放,拿着细线尝试将它俩固定。可是这俩“难兄难弟”总是似乎想搂到一块,大概是害怕细线这刑器。我灵机一动,一手固定,一手捆绑,这下它俩终于被我治服了。看见自己的“老大”已经投降,其它竹签也都“束手就擒”了。
“骨架”搭好的风筝怎么能没了衣服?我找来一大张宣纸,又将风筝“骨架”上涂满胶水,裁好形状,将纸放到竹签相应位置,用手压实,两面都是如此。这下风筝虽不算漂亮,但也看上去仪表整洁,可真像个“文明有礼”的人啦!
窗外,小麻雀唧唧喳喳地歌唱着,一群白鸟正在天上“滑翔”。啊,春光明媚,小风筝虽然衣服朴素了点,但也一定迫切地想出去“逛逛”。我匆忙地绑上风筝线,三步并两步地跑出家门。
一阵微风吹来,我拉着风筝激动地冲了出去。风筝在半空飘飘忽忽,像极了那位“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伊人,让人提着一口气。还没跑两步,回头一看,没有了风的帮助,风筝不争气地栽到了草地上。没事,“风筝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一阵强风就是了。又一阵风吹过,我一拽风筝绳,却听“咔啦”一声,风筝绳竟不知什么时候卡到座椅缝隙中——风筝“骨折”了。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却没有“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我抱着残缺的风筝坐在草地上,心中却没有意料中的沮丧。已经体验了整个做风筝的过程,结果怎样其实没关系啊。眯眼望着阳光,我心中释然。
一阵笑声将我拉回现实。小孩们仍在放风筝。那风筝形状各异,也许有些重,只是拖在地上,不怎么飞起来。但那小朋友们,仍竭力跑着、欢笑着……是啊,我们享受的应该是过程,奔跑、欢笑的过程,而不要刻意去追究事物的结果。
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生活也本身也就是一种享受。如果问兔子会不会因为赛跑输给乌龟而后悔,也许它会说不,因为它享受了尽情奔跑,甚至是慵懒睡觉的过程,而不是一心想着终点。
俯仰间,豁然开朗,烦扰灰飞烟灭。我嘴角上扬,心中荡起幸福的涟漪。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2
一股面汤的清香蹿入我的鼻孔,勾起了蠢蠢欲动的馋虫,不等瓷碗落桌,我便听到了汤圆的召唤。望向青瓷碗里五颜六色的元宵,不禁想起那个古老的地方,那段难忘的经历。
在那个僻静的小村庄,我看到了只有在梦里才会出现的场景。那年的元宵节,如画的风景在我眼前铺开:一轮满月高挂在空中,清澈、皎洁。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张开粗壮的胳臂,拥抱着这座村庄。成串的大红灯笼高挂在用树梢固定住的细线上,每一个灯笼都有着自己别样的风姿。看着一个个对幸福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我不禁有些失神,感觉恍惚如梦境。
走到一个个红灯笼面前,细细观察,不禁让我惊叹于古老的手艺。一张红纸糊在圆形的灯罩外面,从下往上看,清晰地看到在一个个环状的骨架中间,一点烛光飘来飘去。而画在红纸上的,我却是不大辨认得出来。只看见一家人,身穿长袍,围在圆桌边开怀畅饮。在灯笼的上方,一轮满月浑洒着轻盈的'月光,照映着坐在灯下的一家子。是啊,在这个月圆之夜,一家团圆不正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嘛!
一阵微风拂过脸颊,灯笼下的流苏也就随着微风左右倾斜。在灯光的照耀下,它宛如姹紫嫣红的花儿,和一片喜气洋洋的红光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驻足。一张灯谜卡,便藏在其间。卡片虽小,却是出奇的精致。一幅与灯笼上的画极像的画面便在卡片的一角,我疑心它是印上去的,可卡片上的画中的人,却与灯罩上的不大相似。
边走边看,我不禁沉浸在这灯火光中,沉醉于这眼前的盛况。放眼望去,一直到山的尽头,都还有着些许光亮,有着一抹灯笼的红晕,我不禁赞叹着绮丽的美景,惊喜于民间传统技艺的精妙。
又是一阵微风,吹起了脸前的发梢,一排文字映入眼帘“人有我大,天没我大”——打一字。有趣,这人明明比天小,而这字,却是比人小,比天大!怪哉,怪哉。我心里一边想,一边也暗下决心,想要揭开谜底。
字谜字谜,既是一个字,又是一个谜。我打开双腿,又张开两手,摆出一个“大”字。我像什么呢?我现在是“大”还是“人”呢?越想越头大。绕着那盏灯笼来回踱步,看看远山,再看看近山,看看树林,再看看小草,最终目视前方,盯着,对比起各色的中国结来。
等等,“人”字加一横,不就是“大”字吗,而“天”字去掉一横,不也是“大”字吗!猜来猜去,谜底竟是个“一”字!我不禁有些懊恼,刚刚怎么就硬是没想到呢!
一阵微风吹起,树叶沙沙作响。这美景,这灯会,这灯谜,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从那以后,我在没看到过这样美的灯会了,也不知以后是否能再有缘遇到。当时的我,只欣喜于盛况美景,欣喜于猜谜的欢乐。现在再想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俗的延续?赏灯会猜灯谜,又何尝不是一种传统,一种文明,一种宝藏,一笔珍贵的财富!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3
依稀还记得那年端午节,烈日炎炎的正午我采摘艾蒿那忙碌的身影,香囊吉祥美好的图案仍盘旋在我的脑海,那淡雅的香气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五月初五,端午节已然来到,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接踵而至。划龙舟、吃粽子、祈福和佩香囊等源远流长的民俗在现如今犹如人类文化波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无时无刻地传达出人们的美好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学校组织了一场制作香囊的端午活动,我随之来到植物种植基地采摘艾蒿。香囊起源于汉代,人们在五月初五制作香囊并佩戴,可以驱除蚊虫毒害、避灾免疫。很快,我来到艾蒿种植区。人未到,艾蒿那淡淡的香气却已随微风飘荡而来,似乎使人神清气爽、通体舒泰。漫步而至,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翠绿发亮的艾蒿,在一缕缕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穿戴好,手握锋利的小刀,上前采摘艾蒿。
烈日炎炎下微风习习,艾蒿仿佛在与风共舞,轻轻摇曳,犹如一片荡漾的绿色浪花。我握住一根艾蒿,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割下需要的部分放入背包,留存根系,使其能够继续传宗接代,似乎寓意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一代代传承。少顷,艾蒿已采摘完毕,这一小片艾蒿地却仍然蕴含着生机。我们启程返回基地,准备开始制作香囊。
时间流逝,返回基地的我们已围在一张宽大的木桌旁,津津有味地观摩老师是如何制作香囊的。少时,我们开始自行制作香囊。我仔细回想了一遍老师制作的步骤和细节,开始了制作。
首先,我将采摘好的艾蒿摆放成一小片放置在红布上,再拿出另一片红布盖在上面。“嘿嘿”,像不像包饺子?接着,取出针和线,用针穿好线,在两片红布的边缘来回“穿梭”,小心谨慎地缝合红布,将红布上端的两个角对折,再用线缝好,香囊已然初具规模。最后,取出一条黄绳,在香囊上端早已留好的小孔一穿,打一个蝴蝶结,“诶”,做好了。我兴奋的手舞足蹈,激动的拿起把玩。仔细一看,香囊的外表上有着美丽的图案,中间是“吉祥如意,和睦平安”两行娟秀的小字,周围环绕着一朵朵盛开的菊花、梅花、桃花······
“七彩丝线缠香囊,祝福裹满暖心房。龙舟竞渡翻白浪,吼声震天庆吉祥”,端午佳节佩戴香囊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蕴含着佩戴者平安健康的期盼和心愿。通过这次民俗活动,端午习俗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惟愿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继续传承发扬,惟愿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4
重阳,九月九,赏菊登高必不可少。菊花与山野中,登高便可一望,一望便可心旷神怡。我家模仿着古人备足了吃食,在山中作“菊花宴”。
九月九原本对我而言平淡无奇。但那一次,见到姥姥酿制菊花酒笑靥间采下初开的菊花与青翠的枝叶。那菊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放入酒坛中显得格外的醉人。那天晚上我也在想着那一坛的菊花,一个香梦伴我入睡。第2年才知那是菊花酒,爸爸带着他,我们一家便隐入一座不知名的山中,在攀爬中两侧菊花正好,细长的花瓣在勾我,那一簇簇菊花就像一个个毛线球,粉的、黄的、白的各式各样的都有。因而莫名感叹“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赏菊吟诗也无一例外。爬到山腰再往下望,那艳而不媚,富有清高意味的一朵朵菊花若诗,“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伴着菊香,湖中散落的几瓣菊泛起一片涟漪,菊便隐入水中,节日中民俗活动还有插茱萸。爬山走走停停之时,母亲拿出茱萸,那让我回想起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伤。茱萸的香强烈,一拨,茱萸浓郁的香气伴着菊之清幽的香,更显对比,除湿逐风邪的功用,也不言自喻。古人视之为驱邪神物,而我也尤为喜爱着那“避邪翁”。不同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有父母相伴,山谷不似清冷清幽,也不再细雨蒙蒙,心中多感慰藉,低头一望茱萸,避了毒害了。亲情也越显浓郁。
山顶也近在咫尺,山上的景致不如水乡的绵绵的细腻,但却有刚劲之感。仿佛回溯入古时,那山顶劲松,只缺仙鹤寥寥。安顿在树下,百年古松似应着这景,像是朴实的山林间,如陶渊明的悠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铺开陈设,将酒坛“嘣”的打开。菊之清幽与黍米混合的香似飘渺却又浓郁。爸爸轻抿小口倚卧见景,流水潺潺;母亲提壶轻饮,山风徐徐;我抱腿观菊,菊的君子之风不着痕迹的展露,花瓣也像是在翕动。趁父母不注意我缓缓的爬向酒坛,用手指一点酒面,放入口中,蓦然不甘辛辣,如徜徉在九月九深秋黄昏中,呢喃着秋实,观着秋色中细腻的惆怅,这也只有秋日,只有九月九,只有重阳才有的吧。只觉甘甜,不禁端起酒杯,多抿几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篮中有糕,重阳糕用发面垒果蒸成,也有油糖果做的,轻咬才觉香甜。随即想到回去给姥姥捎一些,还有几位邻居老奶奶,发挥菊花酒明目、健脑、延缓衰老功效,并且一起共享重阳糕之香甜,不仅嘴里甜,心里还甜。下山便重温其景,秋日之美。幸未因长菊花酒被察觉,也许是秋景太醉人了吧。
九九重阳凝聚千秋万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意,那次登高也觉亲情,岁月浸浸,逝去的是光阴,抹不去的是永恒的回忆与思念,给予这远方的祝福以辟邪气,如此民俗活动,便心中美好无限。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15
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
那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寒假,我被沉重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体会不到一丝丝的快乐。在这时,浙江义乌的奶奶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新居落成仪式,我想这无疑是救赎。
可当我满怀期待,到达这个我渴望获得放松和乐趣的地方,想象中的美好却在瞬间崩塌。所谓的新居不是辉煌的大别墅,而是一座刚建成的毛坯房,甚至还没有刷漆。所见之处只是黑色的钢筋,未清扫的水泥地以及遍地的施工用具。木屑散落满地,一卷卷电线蔓延在地上,无力的挂在墙上。连房里空气都灰蒙蒙的,灰尘弥散在屋里,呛得我咳了好几声。哎,这真是从一个牢笼逃到了另一个牢笼。
坐电梯来到顶层,看见爷爷和亲戚们已经搬来了好几箱馒头和几大袋零食,在窗口前对着楼下挥手。我赶上去一看,发现新居楼底下已经聚集了一大帮人。他们要么拎着大袋子,要么把大纸箱举在头顶,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楼顶。哦!原来是要把馒头扔给他们啊!可是……把这成箱的吃的白白送给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岂不是太可惜了?
来不及多想,一朵烟花兀然在天空绽放,人群沸腾了。一个,两个,一袋,两袋……一个个馒头和各种零食从楼上如瀑布般倾盆而下,白色的馒头、黄色的饼干、红色的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反射出炫目的光芒,划出一道彩虹。它们有的落入人们的箱子,有的落在地上,被迅速拾起。爷爷没有了一点苍老之态,背挺直了,眼光亮了,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爷爷和亲戚们也抓起了馒头使劲地扔了起来,加入了这场狂欢。他们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微笑,抡起手臂把馒头扔到更远的.地方。从他们的眼里,我仿佛看到这座房子装修好了的样子,富丽堂皇,一尘不染的地板,大气整洁的客厅,巨大的水晶吊灯……他们眼里的光饱含着对明天的期望,在一瞬间点亮了我。回头环视这个楼层,原有的脏乱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不加雕琢的美。
我抓起一个馒头轻轻地抛了出去,稳稳地被一个邻居接住。下一个,再下一个……一次比一次用力,一次比一次快乐。我的脸上终于荡漾出了久违的笑容,在这爆竹声中、人群呼喊中,我一次次地把馒头扔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快乐和喜悦挥洒出去,一次次地把我的压力释放出去。我看到,每个接到馒头的人都是那样幸福。我体会到了!这不是把吃的白白送人,也没有“亏”一丝一毫,而是把新居落成的喜悦与快乐分享给每一个人,送出幸福的祝愿,与邻里同乐。
从感受不到快乐、不愿分享到愿意把东西和快乐向人群泼洒,我终于获得了最淳朴的快乐——分享的快乐,终于脱去重负,真心而笑。民俗,从那一刻开始,不再是久远年代的刻板流程,而是如今还在流传着的淳朴民风的体现。我想它是返璞归真的方式,能让人忘记压力,更能让人得到解脱与成长的。在那次以后,每次吃馒头我都会格外兴奋,一口咬下,又感到了分享的甜。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相关文章: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05-20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优)05-21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热)05-20
我和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50篇)04-11
我和民俗作文02-19
我和小狗的故事作文02-06
我和读书的故事作文02-08
我和小猫的故事作文02-08
我和同桌的故事作文02-11
我和奶奶的故事作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