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美丽的黄龙风景区
美丽的黄龙风景区如同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天书,尽管这本书历经了几万年的风雨冲蚀。黄龙是个神奇的地方。
黄龙名字的由来,竟和大禹治水有关。据《松潘县志》载:“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导水,自茂州而止,始有蜗江……后黄龙修道成仙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岁岁朝耙。”精美绝伦的景致背后,通常都有神话故事的支撑。世间何来钟灵毓秀的“人间瑶池”,古人难以参悟,于是凭着形如龙鳞的彩池,附上一段引以信服的佳话,于是,才有了黄龙这个神灵的名字。
最能让自然遗产与仙风道骨产生关联的,无疑是黄龙沟尽头五彩池旁的黄龙古寺。古寺“为明兵马使马朝觐建,亦名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养道于此,故名。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里。”前寺现仅存遗址。中寺共五殿,现存观音殿及殿内十座罗汉塑像,正殿塑有身披玄色道袍、神态安详的黄龙真人座像。甚至有人凭借形象上的类同而断言,之所以有黄龙的钙华奇观,原是黄龙真人在羽化升仙前日日磨豆浆,豆浆满溢顺山势而下、经年累月叠出的仙缘。
中国的宗教多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少数民族都信仰宗教,藏胞更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信奉自然神灵,崇拜风雨雷电、山水树木、飞禽走兽。没有人为的破坏,黄龙得以保持着远古时代的原始风貌。沿着历史的足迹,我拜倒在黄龙前寺的遗址面前。我被其硕大的场面震惊和征服。
看那残留的高矮不齐的百多座僧塔,则印证了黄龙寺昔日的盛大场景。悠扬的暮鼓晨钟仿佛又在山间回荡,悦耳的佛颂梵声似乎正在天际萦绕。三关桥上,我一面尊崇地逡巡着立三关、开话禅、创黄龙宗的禅宗宝地,一面体味着慧南祖师独步丛林、领袖群伦的气度与风范,感叹着慧南祖师的聪明智慧与坚忍毅力,疑惑着不敢相信禅宗七宗之一、影响世界至今、造就修水几代文人如黄庭坚等的黄龙宗派,就是从这山旮旯里走出去,并“横被天下”、东渡日本、由日朝传至东南亚、最终远播欧美的。
我揣度,一定是黄龙的钟毓启迪了僧人的心智,黄龙的落寂静化了僧人的心境,黄龙的偏僻阻隔了外界的纷扰,黄龙的贫穷锤炼了僧人的意志……才使慧南们能空旷地冥想,静寂地沉思,在与山的问答里,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回归了人的本性,澄辨了人的本质,从而感悟了佛学之真谛,参透了人生这个严肃的哲学命题。沿着长长的上山栈道,汗流浃背地攀爬前行,终于来到“黄龙古寺”,不禁让我一惊。只见那随山就势、宏伟壮观的古老佛寺,居然是中原道观的建筑风格,飞檐斗拱,雕栋画梁。
门前飘着经幡,门匾上题的却全是汉字。再无意间匆匆一瞥,又让我呆立了许久。那门口的香炉,袅袅的吞吐着青烟,雪花悠然地落下,恍若置身于红楼梦里妙玉的道观,在红梅盛开的`金陵。整个人浸透在如斯的雅静里,这雪落香鼎的留影,将是此生所遇最清、最雅的图画。入门一问,居然是三教合一。而这三教合一却不是儒、释、道,在这里的儒,变成了黄龙真人,这不禁又让我叹息中国文化的有容乃大了。
依地理方位而言,黄龙古寺位于海拔3558米的黄龙沟尽头,坐拥巍峨临风的雪宝鼎以及珠圆玉润的五彩池,堪称风水宝地。古寺周围是层峦叠翠、起伏绵延的“藏龙山”;雄踞古寺之后的,是白雪皑皑、玉嶂参天的“雪宝顶”。古寺,雪峰,肃穆庄严;蓝天,白云,圣洁奇神。
古寺后面,有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开阔平地,号称“石塔镇海”,400多个彩池密布其间,层层交叠,异彩纷呈。据说,冰封雪压的隆冬季节,整个山野玉树琼花,唯有这儿一片碧绿。此刻,丽日当空,虽然峰顶白雪皑皑,但脚下只有薄冰残雪,那种“万树琼花一点翠”的美景自然无缘看到。然而,我还是领略了“玉嶂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的奇观。
站在寺前鸟瞰整条黄龙沟,撩开松苍柏翠的帷帐,一组组精巧别致、水质明丽的钙华池群闪耀着龙鳞的瑰丽光芒,远处亭亭玉立的岷山主峰雪宝鼎有如神龙口中所含的明珠,而当金灿灿的阳光为龙首五彩池描上点睛一笔时,3.6公里长的龙身似乎随时要一跃而起,飞龙在天……然而,仙风道骨绝不仅仅是静态的供奉与离奇的端想。
距后寺不到百米有一龙王庙,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是传统的黄龙庙会,居住在此的藏、羌、回、汉等各族同胞届时都会盛装,携带帐篷、炊具、食物来此赶会。大家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借以祈祷吉祥和丰收。场面盛极一时,年年如此,从不旁落。山门一头扎进寺左旁的黄龙洞。
这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溶洞,据说这就是真人当年修炼的洞府。引人入目的是圣水池前的三尊钟乳石石佛,身上披满了信徒拜蔼的哈达,相信他们在这里打坐了亿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