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时间:2023-05-25 10:39:17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有关历史典故精选15篇

有关历史典故1

  秦桧与油条

有关历史典故精选15篇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南宋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一时,买吃早点的群众心领神会地喊起来:“吃油炸桧!吃油炸桧!”为了发泄心中愤恨,于是人们争相彷效。

  《宋史》记载: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秦桧一伙卖国贼,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南宋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

  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有两个卖早点的饮食摊贩,各自抓起面团,分别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并称之为“油炸桧”。一时,买吃早点的群众心领神会地喊起来:“吃油炸桧!吃油炸桧!”为了发泄心中愤恨,于是人们争相彷效。

有关历史典故2

  在南桥镇北数百米,原有座小石桥,名弹琴桥.相传很早以前地有个钱姓官宦,生养三女,小女弹得一手好琴.附近有个青年名韩重,也是弹琴高手.日子一久,两人知音相爱,可钱老爷不允,小女只得劝韩重进京城修琴艺,求得功名,好让父亲答应他俩婚事.韩洒泪而别.但钱强逼小女嫁于权贵,小女思念韩重,含恨而死.不久,韩重归来,得知情人已故,就盘坐于小石桥上,弹起伤心之曲,表达怀念.弹罢,抱琴投河而亡.

  桥的历史典故(三):乾隆皇帝看高桥

有关历史典故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是我国古代生产关系的基础与核心。历代统治者都不断调整土地制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个部分。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在原始社会前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联合起来,集体劳动,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求得生存和繁衍的机会。集体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于是,土地便由氏族成员共同占有和使用,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土地制度。其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开发管理,共享土地收益。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土地逐渐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共耕地,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收获用于祭祖、聚餐等公共开支;另一部分是分给各户的“份地”,由各户自己耕作和收获。土地开始由公有向私有过渡。

  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井田制出现于商代(一说夏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一般由九块百亩的方田组成。当时,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面积为百亩(约合今三十一点二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因为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故名“井田”。井田名义上归国王(国家)所有,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受封者(奴隶主)可以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并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因此,井田制的`实质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为国有,实为奴隶主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各诸侯国的改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等)都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到了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此后,各国在改革中也先后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土地私有,标志着井田制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国家土地所有制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都会竭力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财政收入。为了利用好这部分国有土地,统治者曾采取过多种土地经营制度。主要有:王莽时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但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听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于是,土地占有状况不断变化,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

  手段不断兼并农民和国家的土地,最终导致“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同时,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中央政府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2.地主土地所有制

  这是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其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为了榨取更多地租,地主不断兼并农民乃至国家的土地,致使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

  3.农民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社会里,大量存在着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从事一家一户的分散劳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就是这种小农经济的写照。在这种土地制度下,农民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不向地主交纳租税,劳动积极性较高。但他们是地主兼并的主要对象,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演变过程中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原始社会早期,私有制产生之前,几乎每一历史阶段都不是单纯实行某一种土地制度,而是以一种土地制度为主,几种土地制度并行。

有关历史典故4

  1、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队伍要经过韩、魏两国。队伍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队伍,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就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2、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很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而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近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个时候,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个时候,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个时候,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

  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3、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4、孺(r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

  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有关历史典故5

  曾子杀彘

  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有关历史典故6

  以往人们对鼠年、鼠年等都说了许多好听的话,如“老黄牛”精神、“千里马”速度等等,对猪能说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想了许久,竟然想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猪。似乎猪给人的印象,就是丑、懒、脏、笨。确实,猪不雅观,眼小耳朵阔,头大鼻嘴长,脚短身体胖,臃肿怪模样。因此什么“猪朋狗友”、“猪生狗养”、“猪狗不如”、“猪拖狗拔”、“猪嘴里吐不出象牙”、“猪鼻子插葱——装象”、“猪头三”等等词语,没有一个说得好听的。就连那个也有三十六般变化,能驾云使风的八戒也没个好形象。他本是天篷元帅,因罪被谪,只因误投猪胎而生,就成了半猪半人的形体。他虽身粗力大,但好吃懒做,贪图女色,喜进馋言,并好用小手段占小便宜。其实人们对猪是很不公平的。人们几乎三天两头要吃猪肉,还吃猪肝、猪肚什么的,猪的皮给人制革,猪的鬃给人制刷,猪胆还可以制药,猪心还可用来修补人的心脏。猪可谓向人们作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奉献了,可是人们还说它许多坏话。我们常说做人难,看来它做猪也难啊!

  唐时有个猪龙的故事,说唐玄宗与安禄山一起饮酒,安禄山醉后睡觉,竟变成一个猪身龙首的怪物。左右劝玄宗杀了他,玄宗说“此猪龙,无能为”,玄宗认为是猪龙,没本事的,不会出问题的。后来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乱怎么也加上个猪字呢?大概猪有乱撞乱窜,会发猪颠风的'特点吧。人们还说猪贪,《左传》中就有“实有豕心,贪婪无厌”的话。豕,是古代猪的别称。后来,这豕心就用来比喻贪得无厌了。这是因为猪的肚子大,吃得多给人留下的印象。在政治也有用到过猪字的,曾有人称袁世凯时的国会为“猪仔国会”,称那些议员为“猪仔议员”,因为那些议员非常贪婪,他们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利用,成了无耻的猪仔了。

  由于猪是下等的,所以古人也有用猪来作谦词的。古人有称自己的儿子为“豚儿”的。豚,指小猪,温州人叫猪豚。如《聊斋志异青凤》中有“俄少年自外入,叟曰:‘此豚儿也’。”也有称“豚儿犬子”的。

  《韩非子》中有一则不错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儿子哭着要跟去。其妻说:“不要跟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妻子一回来,曾子就捕猪要杀。其妻说:“不要杀猪,我是哄骗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不能对孩子说谎,孩子不懂事,会跟大人学。你骗他,是教他骗。这样教育是不行的。”曾子就真的把猪杀了,烹给孩子吃。《吕氏春秋》中有一个三豕涉河的事故。“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原来是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在传抄时写错了。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写出现谬误的典故。这两则故事提到猪,并未说猪好坏,只是颇有趣味,故不妨一提。还有因与猪某些方面相似的,也会带上一个猪字。如入药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渗湿功效的猪苓,因其皮黑作块似猪粪。又,长江中的扬子鳄,因鼻嘴特长,故俗称猪婆龙。

有关历史典故7

  柏树沟村村名因柏树沟村的柏林寺而得名,柏林寺最早可追溯至唐初。

  据传唐初年,有谋士建议将全国的名山大川上的'风水宝地修建寺庙,占据这些风水宝地避免这些宝地被人修坟造墓而产生新的天子,威胁到唐朝的统治,后来选中村北龙门山顶的位置,据说当时本地山上并无柏树,只有龙门山顶范围内有成片的柏树,故寺名叫做柏树寺,柏树寺外面的村里也被叫做柏树沟。

有关历史典故8

  屋下架屋

  典故:东晋时,南京有一个叫庾庾阐的官员,写了一篇《扬都赋》,呈给庾亮,庾亮对这篇赋文大为赞赏,对众人称此赋可与张衡的`《两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相媲美。太傅谢安听说此事后,对人说:“不能这样搞啊!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个屋子罢了!什么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学习,那就难免浅薄了!”

有关历史典故9

  人琴俱亡

  发生地:南京乌衣巷,典故:王献之和王徽之都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随父亲从建康乌衣巷移居浙江会嵇。献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献之去世,徽之赶回建康吊丧。他坐在献之床前大哭一场后,取下献之生前喜爱的琴想弹一首曲子给献之听,无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将琴掷在地上感慨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有关历史典故10

  子欲养而亲不待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登堂入室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共有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三子之志

  孔子往北游到了农山,子路、子贡和颜渊陪从在旁。孔子向四面眺望了一会,长叹一口气说:“唉,你们几个谈谈各自的志向吧,我将从中选择。”

  子路于是走到前列说:“我希望用白羽装饰起来的箭,把弓扯得像满月一样;用赤羽装饰起来的旗帜,像日色一样的灿烂。呜钟击鼓的进军号响彻云霄,旌旗铺满大地。我独当一面出来抵抗,一定能够拔下敌人的旗帜,占领广阔的土地,大奏凯歌。”孔子听了说:“你真是勇敢过人啊!”子贡也走到了前列来说:“我希望齐国和楚国在广阔的原野上打起来,两国的防御工事可以相互瞭望得到,两国兵马扬起的尘土飞扬在一起,彼此拔出刀来,扭结在一起。于是我穿上白色的衣裳,戴上白色的帽子,在齐楚之间陈述自己的意见,把战争导致的利害关系加以推论,以解决两国的兵患。”孔子听了说:“你真是能言善辩啊!”颜渊却避而不答,孔子问:“怎么唯独你没有志愿呢?”颜渊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他们已经说了,我还要说什么呢?”孔子说:“各人谈各人的志向,你还是谈谈吧。”颜渊于是回答说:“听说香草和臭草不是藏在一个器皿里,尧王和桀王不领导一个国家,因为不是同一个类别。我愿得遇圣明的君主,帮他施行礼治,以礼乐教育、感化百姓。使他们在城市里不必设防,两国边境不越境,将兵器铸为农器,把军马放在平原大泽中去,百姓们没有怨女旷夫的忧思,国家没有战争的灾难。那么,子路的勇力、子贡的辩巧,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孔子听了严肃地说:“你真是有德行啊!”子路问:“夫子您选择哪一个呢?”孔子说:“不损害财力,不危害百姓,又没有浮夸的话,就要推颜渊了。”

  智慧小语:子路骁勇善战,希望披上铠甲,迎战于敌军,凯旋而归;子贡善辩,希望游说两国之间,以辩才解决争斗;颜渊愿以德辅佐圣王,以礼乐治国,希望百姓们安居乐业,变兵器为农器,永离战火硝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立志需要谨慎,立志的方向与目标,应以利他为出发点。一旦选择错了方向,会将自己的人生引入歧途。

  侃侃而谈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侃侃而谈”指不慌不忙地谈着。

有关历史典故11

  寄人篱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时张融一贯主张写作要有自己的.独创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写道,大丈夫做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而不能一味寄人篱下,模仿别人。

有关历史典故12

  分香卖履

  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 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 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后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唐朝诗人罗隐在《邺城》中写到:“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宋朝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曾言:“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有关历史典故13

  解放初,庄行有个小桥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风水先生相中为“三元不败”的风水宝地.一天,有两个风水先生带了罗盘来到小桥村,都想定块“来龙秀地”.看见村头歌声嘹亮,红旗招展,翻身农民们正在大搞春耕.这两个风水先生见状,摇头叹息:“风水本无灵,不可再骗人.”说罢,将手中罗盘往桥上狠狠一摔,碎片横飞.从此,该小桥便呼为“碎盘桥”.

  桥的历史典故(五):麻将桥

有关历史典故14

  火牛阵

  战国末年乐毅率领的燕军所向披靡,一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下莒邑和即墨两座城了。而燕惠王在关键的时候换下主将乐毅,派大将骑劫率兵攻打二城。齐将田单立即组织反攻。他收集了一千多头牛,把每头牛的.两只犄角上都捆绑上利刃,牛身上披着画有各种神牛神兽的图案,牛尾巴上拴着草把,草把上浇灌上油。夜间打开城门,点燃牛尾巴上浸过油的草把,把牛赶到城外。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狂奔不止,田单五千齐军跟随在这火牛阵后杀了出来。燕兵吓得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死者无数。就这样,燕国的士兵大部分葬送在这火牛阵中了。

有关历史典故15

  关羽温酒斩华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

  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 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 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于是,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连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此时,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关羽过五关

  他千里走单骑,一路夺关闯隘,化险为夷,这只是过的有形“关”,其实,他在曹营还过了五道无形“关”:一曰金钱关。曹操纳降关羽,即在许昌拨一府与他居住,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此后上马金,下马银,又赠锦袍,又赐赤兔马,源源不断,可谓至丰至厚。二曰名位关。曹操初封关羽偏将军,既封其为汉寿亭侯,始终以礼相待,可谓尊崇之极。三曰美女关。曹操先让关羽与年青貌美的二位嫂嫂同居一室,诱使其乱来,先见他秉烛立于户外,通宵达旦,知不得逞,又拨美女十人,但关羽皆令服侍二位嫂子。四曰生活关。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口腹之欲足矣。五曰人情关。除了曹操百般用情外,还令张辽多番通融,千方百计以情打动关羽,让其留下,但机关算尽,关羽始终不为之所动,到底还是挂印封金,决然而去。

  关羽大意失荆州

  诸葛亮进川的时候,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并嘱咐他一定要联孙抗曹。可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硬是把孙权推到曹操那边去了。

  早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曹操就派人约会孙权,共同夺取荆州。孙权不仅没有答应,反而愿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关羽听说大怒,对使者说:“我的虎女什么能嫁给那个犬子?”孙权见关羽实在无礼就决定趁关羽和曹军交战的机会,夺回荆州。

  他的大将吕蒙把战士化装成商人的模样,骗过了关羽的江边守军,顺利渡江,趁关羽毫无防备,没伤一兵一卒就占领了荆州。

  在吕蒙渡江的同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带大队人马攻打关羽。徐晃的兵比关羽多,他把关羽包围起来。关羽带着关平、廖化拼命冲杀出一条血路,退到荆州城外的一个小城---麦城。

  这时,吕蒙又把麦城紧紧围住。关羽派廖化找刘封求救,刘封胆小怕事,不敢出兵。吕蒙派诸葛亮瑾劝说关羽投降。关羽拒绝道:“你要不是诸葛亮的哥哥,我早就把你杀了!”

  吕蒙看关羽不投降,就派兵加紧攻打。关羽知道麦城马上要被攻破,就留下王甫、周仓守麦城,自己率领关平、赵累和200名士兵从北门冲了出去。

  关羽在狭窄的山间小路上遇上两次伏击,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关羽一心想快点跑回成都,别的什么都顾不上了。突然一声炮响,关羽的'马被绊马索绊倒,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伏兵立刻把他捆得结结实实。

  孙权要劝降关羽,关羽大骂孙权。主薄左宪对孙权说:“曹操当年对关羽那么好,可关羽还是杀了他的人,去投奔刘备,你现在能留住关羽吗!”孙权就把关羽杀了。

  关羽败走麦城

  孙权接获曹操书信,欣然答应攻取荆州。便将取荆州的任务交给大将吕蒙。

  吕蒙到陆口,探子报告说沿江都有烽火台,荆州军马也有所防备。吕蒙闷闷不乐,便躺下称病不出。孙权便派女婿陆逊去看他,陆逊知道吕蒙无病,却劝他装病辞职。

  孙权依计召吕蒙往建业养病,于是攻打荆州之事,便让年轻的陆逊接替。陆逊故意派人送信给关羽,信中对关羽大肆吹捧,关羽走麦城。关羽从此松懈了对荆州的防备,并将荆州的兵力调往樊城,关羽走麦城。

  孙权得知荆州防务空虚,便拜吕蒙为大都督起兵攻荆州。吕蒙将战船伪装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骗过烽火台的守兵。当夜二更船内精兵杀上岸来,占了烽火台,拿下了荆州。

  公安守将傅士仁见荆州已失,又对失火之事对关羽怀恨在心,便到荆州投降了。孙权要他去南郡劝说糜芳,最后糜芳也投降了。

  屯兵于阳陵坡的曹将徐晃得知东吴攻下了荆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关平兵败,逃回大寨告诉关羽,荆州已失,关羽却不相信,关羽走麦城。

  徐晃兵到关羽寨前,关羽箭伤未好,仍亲自出阵与徐晃大战八十余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领兵前来相助,便杀出樊城,徐、曹两下夹击,关羽不敌败走。关羽引兵渡过襄江,探马报说荆州失陷,又说公安、南郡守将投敌。关羽大怒。昏绝于地。待关羽醒来,便依赵累之见,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去夺回荆州,以为安身之地,关羽走麦城。

  曹操见樊城已无危险,便不再追击,反而观看东吴与关羽交战。此时,徐晃领兵来见,曹操因他杀得关羽弃寨而逃,亲自出寨迎接,并封他为南平将军,驻守襄阳。

  关羽行至荆州,正在进退无路时,得知吕蒙用计来瓦解他的军心,许多将士半路而逃。便愤恨地说∶“我生不能杀吕蒙,死了也要杀了他!”

  关羽率军继续向荆州前进,一路与吴军不断战斗。走到一个山谷,被吴军四面包围。关平见军心已乱,劝关羽到麦城驻扎,让廖化到上庸向刘封、孟达处求援。

  刘封听了廖化哭诉后,想前去解救关羽,但孟达却尽说关羽的是非,使刘封一改初衷,不愿出兵援救。廖化见哭诉无用,便往成都去了。

  关羽身临绝境,东吴便差诸葛瑾前来劝降,但关羽却不为所动,说∶“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我身虽死,却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说,我要与孙权决一死战!”诸葛瑾再三劝诱,最后仍然无功而还。

  诸葛瑾回报孙权,吕蒙说他已有计策擒拿关羽,便让朱然埋伏在麦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临沮。又令将士三面攻打麦城,只空北门。

  关羽走麦城,不愿困死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前往西川。王甫劝他走大路,关羽说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见他不听,便与关羽哭别。

  关羽率关平等二百余骑,从麦城北门冲出。走没多远,遇朱然伏兵四面杀来,关羽逃往临沮。行到决石地方,潘璋引伏兵截路,将关羽等人用绊马索绊倒,关羽走麦城,被马忠捉了。

  关羽走麦城失败,孙权爱关羽才德,劝他投降,关羽两眼圆睁,厉声大骂。孙权考虑良久之后,才叫人将关羽父子推出斩首。

  吕蒙设计害了关羽,便觉心神不宁。一天,孙权为他庆功,他精神失常自称关羽,要杀吕蒙报仇,喧闹一阵后,便倒地而死。

  张昭向孙权献转祸之计。孙权便依计把关羽的首级送与曹操。曹操明白孙权的用心,便将关羽的首级配上沉香木身躯,用王侯之礼安葬了。

  关羽走麦城,关羽父子被害的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大叫一声,昏倒在地。

  刘备从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连眼睛都哭出血来,发誓要引兵为关羽走麦城报仇。刘备在成都南门外亲自主持招魂祭奠,终日嚎哭不止。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8-02

经典历史典故04-07

「历史典故」08-11

经典历史典故09-23

精选历史典故01-30

历史典故05-20

历史的典故05-22

无双黄童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02-21

晁错削地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