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3-28 11:53:23 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大全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较长的城市之一。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大全

  1、定鼎中原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沉迷酒色,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股”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3、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4、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5、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6、乐不思蜀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涌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7、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出处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就是说,东汉有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有一次,他从南方打了胜仗回来,朋友们纷纷前去迎接、祝贺。以有计谋著称的孟冀也向他表示祝贺。马援说:“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样呢?现在匈奴、乌桓正在侵扰北边,我正想主动请命前去攻打他们。男子汉大丈夫当然要战死沙场,以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安葬,怎么能躺床上安然死在妻子儿女的身边中呢?”

  8、小时了了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出处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的才子孔融。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经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膺。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不是他的亲戚,就是当时很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9、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出处《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洛阳人,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纵横学”。鼓动秦国与其他六国建立友好“联盟”,然后再各个击破,但是秦惠文王没理他。苏秦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乡。家里人看见他狼狈的样子,都不愿和他说话。后来苏秦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决定采用“合纵”的方法,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

  还有一个叫张仪的人四处游说“连横”学说,鼓动六国聚集在秦国的周围。在韩国,张仪向韩王施压,说“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苏秦到了韩国后,对韩王说:“韩国领土辽阔,地势险要,为什么要向秦国屈服呢?如果韩国屈服了,秦国一定会今年要一块土地,明年要一块土地,韩国国土毕竟有限,秦国的贪欲却无止境。有人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国跟秦国连横,那就做了牛屁股。连我也为会你感到耻辱的。”

  韩王听了以后认为苏秦说的有道理,说:“我死也不会向秦国屈服!”苏秦就这样一个一个说服了六国,六国最终结成了以楚国为首的联盟。秦国也被六国孤立起来。

  10、数典忘祖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一次,晋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宴席间,周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后用以比喻忘了事物的根本,也常用来讥刺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11、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来到魏都洛阳,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12、罄竹难书:

  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生性活泼,在一次值班时,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免去差使。李密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他后来成为瓦岗起义军首领,在进攻洛阳时,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号召百姓推翻隋炀帝,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13、白鱼入舟:

  周武王准备讨伐纣王,在黄河渡口会盟诸侯。武王过河,突然有条白鱼跳了起来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感谢上天把天下托付给他。鱼身上有鳞甲,和战士的甲胄有相通之处,当时的人们就把鱼当作军队的象征;商朝,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也就象征了周王室。这一切联系起来,那就是商的军队和天下都要属周了。

  14、运筹帷幄:、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宴会上问群臣:“你们认为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有大臣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项羽用人奖罚不分,贤人遭疑所以失败。刘邦认为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自己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先生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15、前倨后恭: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外出游历多年却穷困潦倒。回家受到兄嫂、弟妹、妻妾的讥笑。他又在家苦读一年周书《阴符》。苏秦后来担任六国国相,他行车过洛阳,气派比得上帝王。苏秦的家人看到都俯伏在地上,不敢看他。苏秦笑问嫂子:“你以前为什么对我傲慢,现在却恭顺呢?”他的嫂子请罪:“因为我看到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

  16、偃旗息鼓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17、一片冰心

  原见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曾几次贬官,第二次被贬为江宁(今南京市)丞。他在江宁时,好友辛渐要去洛阳,王昌龄送他到润州,在芙蓉楼为他饯行时写下了这首诗。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廉洁自律,完全可以告慰洛阳亲友的心情。

  18、木人石心

  三月初三,洛阳两岸桃红柳绿。游人登桥淌水,一路谈笑风生。但是船上有个汉子却寡言少欢。太尉贾充见了很诧异,走上去探问。

  这人名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尘脱俗的隐士。贾充见他谈吐不凡,有意许以官禄。贾充还下令摆开依仗,高奏鼓乐。随后,年轻女子浓妆艳抹,翩翩起舞。贾充寻思夏统见此场面,自然向往不已。不料,夏统不动声色,漠然如初。贾充叹道:“这小子是木人石心!”

  形容不为富贵声色所诱惑,称“木人石心”。

【有关洛阳的历史典故大全】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大全-历史典故素材02-09

茶有关的历史典故06-02

有关项羽的历史典故04-11

洛阳纸贵与陆机辍笔的历史典故09-09

历史典故大全:鸿门宴10-28

赵州桥的典故历史典故05-31

与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01-28

与孔子有关的历史典故11-11

有关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05-21

晁错削地的历史典故历史典故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