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作文

时间:2024-02-09 17:04:57 记忆 我要投稿

记忆的作文[通用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忆的作文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忆的作文[通用5篇]

记忆的作文 篇1

  有一道菜叫“回忆”,你可听过,可尝过,可会做?

  “回忆”百态取自人心,做工可繁可简,食材可贵可廉,时间可长可短,但都令人回味无穷。

  选小人参——白萝卜洗去泥污,去苦皮,切长方体的条,其厚度全凭有经验的老人掌控,薄则无味,厚则味重失其本味。将萝卜条铺在阳光之下晒足天数以去苦水,接着放入秘制汤水之中密封数天,等待“回忆”之人归来品尝。

  孤独的身影望着太阳落山的地方,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天边之时,从学校回来的我终于出现在老人的视野里。昏黄的灯光下,小小的厨房里暖烘烘的,我一脸满足的嚼着奶奶做的咸菜,少了妈妈做的酱油味,少了包装的香精味,少了集市上散装的咸味,多了萝卜本身微微的苦涩,嚼起来脆脆的,那清脆的声音就像一种乐器的独奏曲。

  当我的筷子绕过那盘绿莹莹的`茼蒿,伸向那碗灰白的萝卜条时,“啪”奶奶的筷子压下我的筷子,“少吃点咸菜,多吃点青菜”。我满脸委屈的盯着奶奶,用眼神求饶,奶奶定力坚强,不上当。“一口咸菜,一口青菜,好不好?”我哀求,开始讨价还价。奶奶表情有些松动,我赶紧夹起一筷子青菜,但转瞬夹起更多的咸萝卜丝,暗笑“奸计”得逞。

  奶奶自顾自的念叨:“你总是这么皮,明明一口菜一口咸菜,可总是夹两三根菜,夹一大口咸菜。”我嚼着咸菜,萝卜的苦涩弥漫在舌尖,温暖却在心头蔓延。

  回忆的冬天,太阳出来的时间很多,和现在不一样,从奶奶开始做萝卜条就欢喜的蹦蹦跳跳,问这问那。当萝卜条懒洋洋地躺在阳光下时,我也懒洋洋地趴在奶奶腿上听各种听不完的奇怪故事。

  当萝卜条被塞进坛子里时,我就开始焦急地等待,不停地问奶奶“可以吃了吗”,直问到奶奶拿出另一种方方正正的美味时,才将他们忘在了脑后。

  那时的奶奶与现在不一样,那时的心情与现在不一样,但那熟悉的味道没有变。

  当我抱着那沉甸甸的玻璃瓶告别奶奶,看着渐渐远离直至模糊消失的人影时,心里只希望,万物皆变,人在就好。愿我最重要的人,平安健康。

记忆的作文 篇2

  黄昏,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淡淡的雾霭中。剪碎的光影洒在人们的脸上,一闪一闪的,我仿佛看到了记忆中的那抹微笑。

  那天放学,也是一个黄昏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耳边隐约传来飘渺的`乐声,我循声觅去,那是小巷最深的拐角。

记忆的作文 篇3

  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记的记忆藏在心底。这段记忆可能是快乐的,是悲伤的,是可贵的......而我心中的记忆是快乐的。

  她,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头乌黑的短发,笑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牙。她就是我的好朋友。她的数学很好,而我的弱势科目就是数学。我经常向她请教,她总是会耐心地为我讲解做题目的方法,有讲解一遍,还是不懂时,她会为我讲第二遍,第三遍也不会厌烦。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测试50米。因为我的个子比她稍微矮一点,所以在她的前面测试。我跑完了,轮到她跑了,但可能因为发挥不是太好,所以摔倒了。我连忙跑到她身边,看到她的收擦破了皮,流血了。她哭了起来,我问她疼不疼,她说:“不疼不疼,不就是擦破点皮嘛,不碍事。”回到教室,虽然她还是有一点疼,但为了不让我担心,就没有告诉我。虽然她有时很爱哭,但我还是从她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在任何事情面前,都要坚强,虽然有时不能够放弃,但也不能屈服。

  就这样,我们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了两三年,可是有一天,她告诉了我一个对于我来说是坏消息的消息。她说,她初中不能和我在一起上了,她的父母要把她送到另一个学校去上。听完这个消息后,我故作冷静的说:“没关系,不在一起上,还可以保持联系啊,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其实,我知道,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经常见面,不能随时说心里话,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打打闹闹了。六年级学期结束,拿成绩报告单那天,我们在一起说了许多鼓励的话。临了,她一改常态,如果像以前的话,她一定会哭的。可是那天,她没有哭,我也没有哭,只是相互给了对方一个拥抱。因为再多的话语也说不完彼此心中想说的话,所以化话语为拥抱,这个拥抱意义深长。抱完后,各自转身,在我转过身的`那一刻,我泪如雨下,再也不能抑制了。毕竟,和自己生活了两三年的朋友即将离开自己,自己一定会不习惯的。

  现在的我,一有时间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和她在一起的时光。有人说,人应该向前看,不能总向后看。而我却不这么觉得,我认为:好的事情在向前看的同时,也要回顾过去,对于坏的事情就不要总想着它。我会把这段弥足珍贵的记忆藏在内心的深处,永远不会忘记它!

记忆的作文 篇4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能吃到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妈妈你是怎么学会做饭的”。妈妈笑着说“你想知道吗?”“当然啦”我兴奋的回答。“那我就先教你一个简单的。”

  妈妈教我的第一道菜是炒鸡蛋,只见妈妈拿出鸡蛋娴熟的往碗边上一敲,鸡蛋壳上便出现了一条细小的裂缝,然后再向两边轻轻一掰,只听“咔嚓”一声,透亮的蛋清和淡黄色的蛋黄一起“跳”进了碗里。我看妈妈做的好简单啊!于是我也学着试了一次,把鸡蛋往碗上一磕再用力一掰,结果蛋壳差不多都进了碗里,但是蛋清和蛋黄都“逃跑”了。妈妈说我太心急用力有些大,妈妈手挽着手带我做了一次。这回我可找到感觉了,于是马上再试一次,我小心翼翼的拿着鸡蛋在碗边轻敲了几下,直到蛋壳上出现细小的`裂纹,然后再回想妈妈教我时的感觉轻轻一掰,只见蛋清与蛋黄都滑进了碗里。这次终于成功了,我高兴极了。

  接下来我照着妈妈的样子,往碗里加了一点盐,再用筷子把鸡蛋打碎。锅里倒入少量油,等见油上有少量青烟时证明油温热了,然后把蛋液倒入锅中,只见蛋液快速凝固,我拿着铲子反复翻炒,蛋香扑鼻而来。终于做好了,我把鸡蛋程出来,放上桌,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和妈妈做的一样好吃。”我兴奋的叫妈妈来吃,妈妈尝完了笑着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这就是我学会的第一道菜,以后我还要学更多的菜,做家里的小厨师。

记忆的作文 篇5

  旧书的记忆

  大哥高中二年二期肄业,源于对学习的热爱,中途很少回家。他的样子、性格我在我年幼的记忆里十分模糊。只是对柜子里老旧的书有些好奇,母亲告诉我,这是大哥学习用过的课本。厚厚的,有好几叠。书里藏着什么呢,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一系列疑问在我脑海徘徊。殊不知在大山的外面还有整个世界。

  大哥从小喜欢搬条小板凳尾随外公左右,摇头晃脑地吟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受外公生活的熏陶,实则有了大哥后来的“文化之旅”,才有了我对这些书的好奇与幻想。

  大哥姓袁,小名作明(现袁卓光),因为年龄悬殊,他的童年和少年我经常听父母说起。大人们说起大哥小时候读书的事情已传为佳话。但在我年少的记忆里,大哥自立、自强,是个勤劳的人。

  大哥是个文化青年,朴实中透着帅气和睿智。放假回来,他把劳动当成快乐,砍伐楠竹,扛树木,拾柴火,帮家人打下手,做事十分棒忙。他性格成稳、坚定,爱谈笑风生,人缘好。他学习轻松快乐,初中毕业,考取省立三中(现永兴一中),是当时一所极具影响的名牌学校。母亲因病除花去了家里全部积蓄外,还向政府借贷现金近百元。仅差最后“一里路”,与大学失之交臂。人生就此发生巨大转折,命运捉弄了带着无限憧憬的青年,希望像积雪一样消融……。好在大哥面对现实,在一次与探井队员的交流中,熄灭的火再一次燃起,得到工程师的认可后,被录用到鲤鱼江电厂(省级重点企业)。从此,家里情况也渐渐地好了起来。一个晴暖的初夏,欣喜之余,母亲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身穿花布衣裳,头扎羊咩小辫。约六七岁大小,我第一次来到电厂,并照了我人生第一张照片,记录着我幸福的童年。

  电厂宿舍整齐,环境优雅。大哥潇洒自信的样子仿佛是和那叠厚厚的旧书有关。也从此,他的形象在我年少的记忆里逐渐清晰和高大。以后取代这叠书的是崭新的课本,新书的到来一定是源于那叠旧书的内智,仍旧富有魅力。就是为了它,我才独自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走在山间小路上。一头是学校,一头是家里,都是父母的等待和接送,我度过了难忘的学习生涯。

  六十年代,大哥离开了他最早工作的地方——电厂,像一只远飞的“大雁”。 不管他有多大理由,为什么要“远渡重洋”,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好在母亲才四十出头,身体也完全康复。母亲理解作为年轻人的大志,母亲说大哥的追求与孝顺是完全的两码事。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走到哪里,大哥便成了家里所有人的牵挂。

  无论身在何方,大哥没有少来信,尤其在内蒙,他克服了南北气候的巨大温差;克服了零下四十度的低温。然后从北京到河北保定,并在保定成家,安居乐业。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寄来照片,照片上的他,帅气、潇洒。家里人既为之欣喜,又为之牵挂。结婚后,他寄来一件枣红色毛衣,颜色漂亮,也是我第一次开眼界,至今一直留存在我脑海。大嫂是保定一所医院的护士,身材高挑,容颜美丽。一个大山农民的孩子,有了理想妻子,算是有了平稳的家和“世界”。他工作出色,生活也有人照应。家里人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并为之欣喜而温暖。大嫂在保定长大,生活优越,边远的山区是个什么样子她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想过。记得那是在一个浓春的'阴雨天,泞泥的山路坑洼不平,大嫂脚打草绳,柱着竹棍,从山脚爬到山顶,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大哥一路开着玩笑,鼓舞和安慰她。在二哥、二嫂的帮扶下,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攀爬到到达。家里人欣喜万分,相距十年啊,期盼已久的这天终于来到。村里的老人、小孩早早地站立在大门口迎候。大哥很会体贴人,上老下小,依偎细处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哥忙里忙外,做事干脆,说话很有底气。到底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文化气质。我一边看一边瞎想。

  这次回来所不同的是,家里建起了水砖房,有新添置的木质家具,生活无忧。家家户户告别了煤油灯的历史。

  七十年代,他再次领着一双儿女回来,千里迢迢,不惜将幼小的孩子放在老家好长一段时间,大山地方偏僻,医疗条件极差,但大哥便说“根在大山,我们的心就在大山。几百年来,山里人不都是这样走过的吗?”是啊,大山是人生的大课堂,只有经历艰苦,方能知晓幸福。九十年代初,大哥领着儿媳晓宏和丽萍,带着孙子袁帅第一次回老家时,母亲已是四世同堂。母亲曾经的思念和牵挂,今天终于有了报答。母亲终于明白大哥曾经的用心良苦。

  大哥每回来一次,都是亲朋好友的一次大聚会。大哥成了山里人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山里人喜欢和他拉家常,问他外面的形势,谈山里山外的事,问候家长里短……只要听说谁家困难,他总是带着怜悯和关爱,问身体,问生活。一口地道的家乡土话,让乡亲们倍感亲切。无论离开十年八载,他乡音未改。每次离开,乡亲们都前来道别,开伦兄、凤清婶和满香舅妈尽其所能地拿出自家最好的土产或食品,千叮万嘱地“作明,父母亲都年岁已大,你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每每这样,大家总是相聚恨短,相别恨长!

  20xx年大嫂病故,大哥全身心地和外孙女霆霆一起生活,从小学陪到初中毕业,还帮她做饭洗衣,辅导她的学习,处处无微不至。

  随后,为母亲的身体操劳不少,为她购买倾听器,购买拐杖、衣物等。逢年过节、母亲的生日,他一次也没落下。父教子随,儿子一样十分孝顺祖母。在儿女身边,大哥是慈父,是同仁,是好友。在亲友身边,他是好兄弟,好儿郎。

  大哥十分懂得元和家里上上下下的人,媳妇身边恭维婆婆;家人面前讨好媳妇。为老人买好吃的、好穿的,婆媳相敬如宾。他喜欢扮演“唆人主”(调解人)的角色,让善意的谎言面前沐浴阳光。

  大哥每次回来,都要拉着母亲的手,面对面地促膝谈心,凑近她的耳朵“妈妈,您想吃点什么?您需要什么儿带你去买!”经常搬把靠椅领着母亲坐在阳光底下“补钙”,告诉她要怎么保健和养生,修身养性等。牵着她的手到屋前屋后走走,最好的孝顺是更多的陪伴。

  大哥孕育在母亲体内的第三个月,父亲因病故世,完美的人生有了缺失,是母亲和继父把他拉扯大,供养他生活和学习。相比同年的孩子是不幸中的万幸。如今,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美满。是时代的东风,是自身的不懈奋斗。

  现在大哥已退休,但活泼、开朗,十分显年轻。“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他学无止境,读书、上网、健身已成为常态。他送我的《正蒙宝典》一生受用。“弹指一挥间”,几十年已过,旧书仍是我生命里的源泉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