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时间:2024-01-26 18:50:19 秀雯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通用10篇)

  观看一部优秀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通用10篇)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1

  作为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创作,《淬火成钢》最大的突破在于精准还原长征历史,艺术呈现长征精神。创作团队在对历史环境和事件整体深入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对历史人物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呈现给观众一个有中国精神、中国情怀、中国力量的故事,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淬火成钢》以长征的重要节点布局叙事结构,完整、合理、准确地再现了纷繁复杂的长征历史时空。全剧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直至山城堡大捷结束,对会师三方一、二、四方面军都做出了新的呈现,打破了以往长征题材影视剧中,更多偏重第一方面军的倾向,对第二、四方面军的贡献和牺牲,也做出了极具冲击力的`刻画,完整地展示整个长征历程。同时,本剧以三方大会师为历史焦点,全面展现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功绩,呈现了全民北上抗日的核心主题,在剧情建构上体现出了史诗巨作应有的格局。

  史诗作品的时代感最终需要丰满、鲜活的人物性格来承担。本剧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显现出编导独到的艺术功力,在全景式、多线索的叙事推进中注重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避免脸谱化、概念化处理,既精准刻画了当时中国社会大背景下国共两党间的大对决,同时还客观地描写了长征时期党内错综复杂的矛盾。在还原三军大会师前后特殊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多重人物线索极大地增强了戏剧张力和吸引力。其中对革命领袖人物的塑造,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大胆起用新演员演绎,注重性格刻画,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新鲜感。对众多争议人物的塑造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遵照史实给予还原,在历史维度上体现出长征路上多层次、复杂的“人”的因素。同时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本剧中多组虚构人物的形象塑造也相得益彰,通过铁家父子、王家及程家兄妹和三界庄何月娥一家在大会师前后的坎坷、历练和成长,以“人民的群戏”辅助反映了当时红军到达陕甘地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普通老百姓为完成三军会师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真实领袖事迹和普通虚构人物的交织,使得剧作结构趋于平衡,更为全面生动地诠释了全民长征精神。

  《淬火成钢》在制作层面延续了八一厂一贯厚重、精良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很多有质感的场景、细节和对话,都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才得以呈现,这也体现出创作团队是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挖掘中国故事。特别是本剧对战争戏的拍摄,借助后期特效技术打造出过去电视剧中难以完成的战争场景,达到接近电影大场面的水准,真实且具感染力,满足了现代主流观众的视听需求。

  当下的主旋律影视剧,与市场和观众的有效对接是重点,也是难点,其突破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创作思想、创作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也在于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并且合理地运用新的策略和手段。在探索主流电视剧如何与大众审美接轨上,《淬火成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目前影视观众普遍年轻化的前提下,他们对战争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和视听都有着高标准和高要求。一方面,坚持在史实、史材、史德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艺术呈现历史;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共鸣,实现与大众更直接、有效的情感对话。主旋律的红色题材电视剧要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必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观看,需要从业者用更多的智慧,从创作、发行到播映,多管齐下,实现对主流价值观更好的传播。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2

  《淬火成钢》的成功经验,第一,是以自身的美学品格和历史品格吸引感染受众,赢得大家的称赞。该剧审美化程度、艺术化程度比较高,相当完整地表述了这段历史。在创作美学范畴里,它以作品自身的美学品位、历史品位去吸引、感染受众,而不是去考虑怎么迎合观众。创作者一定要负起既服务于群众,又要引领受众的历史责任。《淬火成钢》就是这样的,经受住美学的检验考量。这几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影视创作某种程度陷入处理不好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关系的恶性循环怪圈子中。因此,《淬火成钢》的价值凸显出来了。

  第二,该剧是真正把长征当成一面镜子,把长征的英雄当作历史的智者,为今天的观众提供精神能量。通过该剧我们发现,党的核心也是“淬火成钢”的,是在革命实践当中自然形成的。中央电视台把它作为2021年收官之作,因为它有力度,从昔日的长征通向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我们今天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信念,信仰真理,维护真理,捍卫真理,捍卫英雄。所以说,《淬火成钢》是真正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好作品,是给我们正能量的作品,今天的报纸、舆论应该多为这样的作品叫好。

  第三,中央电视台功不可没。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要深入开掘,优化配置,反复播出。国家电视台多播这些东西,能让下一代知道长征究竟是怎么回事。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3

  《淬火成钢》的成功主要在史诗品格的打造上,这表现为对历史风貌的真实再现、独到的细节描写、巧妙的人物关系以及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这里,我想着重谈谈细节的艺术魅力。

  该剧有较多精致的细节描写,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毛泽东悄悄将自己的新鞋换给农民,穿走农民破烂不堪的旧鞋的情景。通过这个细节,既让我们看到当时农民生活的极端贫苦和穷困,也让我们意识到,叱咤风云的一代领袖如此亲民、爱民的行为实际是官民关系、党群关系的一种表征。另外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是,山城堡大战前彭德怀在红军高级将领集合后点名时,第一个点到的就是已经牺牲的刘志丹,但得到当时所有人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一声洪亮的“有”既寄托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同时也是刘志丹革命精神的一种集体回应,是烙印在共产党人灵魂深处的一种矢志不渝的抱负和信念。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设计,未显丝毫的人为痕迹,因而才深深嵌入脑海、深入骨髓,从而实现了艺术以真情震击心灵的目的。有了诗性情感的融入,才有了史诗品格内涵的丰满与厚实,才使真实的历史有了引人入胜、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4

  近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张玉中执导、郭广平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淬火成钢》于央视圆满收官。此次实力派演员郭广平在剧中饰演一代领袖周恩来,精湛写实的演技、细微入至的情感融入将周总理的生平伟绩刻画的入木三分。而这也是郭广平继《领袖》后再度扮演周总理。

  该剧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大会师这一历史史实为蓝本,真实重现了这场人类历史上伟大而震撼的远征奇迹。作为工农红军的政治领军人物,郭广平饰演的周总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早前在《领袖》中郭广平就曾扮演过周总理,此次再度出演该角色,郭广平不囿于之前的演技框架再度发挥,用更加娴熟、老练的实力演技将这位风云人物的政治本色和与各位政界人物之间的军事较量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再次重温那段传奇岁月。

  演技纯熟切换自如,角色驾驭游刃有余。郭广平踏实稳定践行着演员之路的每一步,对待每一个角色都会融入真实的情感体验,用不懈的努力提升自我,用真诚的演技说服观众。《淬火成钢》已经落幕,由郭广平主演的《建军大业》将很快与观众见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期待郭广平更多的优秀作品!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5

  “长征”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传统创作题材。前人丰厚的创作成果,必然给当下的创作者在“如何去突破”的问题上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而《淬火成钢》却切实地在一些方面做到了“突破”。

  首先,因为不同以往的时间节点的截取,带来了时间与空间视觉的新鲜性。例如甘肃地域内一些不被人们熟知的.战役、故事和人物,令观众对“长征三军会师”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感受。

  第二,人物塑造方面,领袖人物与普通战士都塑造得生动可感。老舍说过,优秀的作品留下的是不朽的人物。《淬火成钢》运用在重要的历史抉择点上做“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来凸显领袖们的性格、品德。而普通战士层面,则运用多点共筑的手法,如贫农出身的王彩萍和逐步走进革命队列的富家小姐何月娥两个人物,相互呼应、补充,共同构建了富有牺牲精神又充满浪漫情怀的革命女性形象,极富感染力。

  第三,传达出创作者对“长征”历史与精神价值的认识。重点在于创作者不仅对长征路线斗争表述得特别清晰,还能将历史的语境和当下的语境完成对接,提供了当下急需的精神内容,如信念、毅力、决心、纪律、忠诚等。

  同时,《淬火成钢》并没有忽略当下观众对于电视剧的消费心理,人物关系丰富、注重戏剧冲突,战争场面激烈等,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6

  该剧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讲起,直至西安事变结束,全面展现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中作出努力。全剧通过展现一方面军的铁家父子、四方面军王家兄妺和二方面军程家姐弟在会宁大会师前后的坎坷和历练,反映了当时红军到达陕甘地区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为完成三军会师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同时该剧还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徐向前、任弼时、张学良、蒋介石、胡宗南等一批风云人物,展示着各自的政治本色和军事较量。最终,在党中央、毛泽东等的领导下,广大红军战士不仅克服千难万阻完成了三军大会师,实现了红军的统一。

  在幸福生活的今天,通过观看《淬火成钢》,使我为自己的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先辈、自己的人民和国家倍感无比骄傲和荣光,也被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天骄和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的革命气概、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和感动。正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先烈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繁荣与富强。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经过长途的跋涉,历尽艰辛万苦的革命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民主。”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延伸,我们只有从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精神,要时刻牢记这种精神,更要继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取得我们个人的长征的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的胜利!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7

  这部剧我看了四五遍,涉足比较深,体会有三点:一、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二、难点变成亮点;三、强强联合,产生1+1大于2的力量。

  对电视剧说三句话:第一,主题鲜明,主线清晰。该剧反映的不是两个方面军的会师,而是三个方面军的会师;是六次会师,大会师是高潮,集中反映的是高潮的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该剧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扛鼎之作。

  第二,导向正确,旗帜鲜明。凸显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展现了全党全军的大团结、大统一,弘扬了长征精神,昭示了革命理想信念。这部作品是制作方心血的`结晶,是一部不忘初心的精品力作。

  第三,贴近历史,实事求是。这段历史是中日民族矛盾、国内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党内外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从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作为次要矛盾的,这部剧抓住了主要矛盾。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8

  《淬火成钢》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讲起,直至山城堡大战结束。可贵的是编剧并没有简单地再现长征会师过程,也不是将主旋律脸谱化,而是通过铁家父子、王家兄弟、程家姐弟等一大批虚构的红军指战员的成长经历和爱情纠葛来结构故事。同时又兼备对历史的尊重,不戏说、不轻薄,将个人历史和国家、民族历史融为一体,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开掘,这就使该剧的文本立意高度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战争片,不仅从根本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强烈文本风格,也凸显了其强大的社会价值。

  《淬火成钢》原名《三军大会师》,该剧的策划是从2003年开始的,至今已有十余年。下苦功夫精心制作,不仅使历史事实有了生命,也使影视剧的表达更具视觉化和触摸感。

  红军长征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北上抗日。《淬火成钢》与类似题材影视作品不同的是,作者把抗日作为一条主线,写进了这部电视剧,这就使长征有了新的意义和境界。

  电视剧中的历史是作者心中的历史,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别在人物塑造上,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而是基于理解后的一种升华。比如该剧没有把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历史人物写成先知先觉的神,而是把他们写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之间也有激烈的争执,也同样在战争中遇到过挫折,但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感悟。

  剧中还讲到了何月娥与铁强的情感纠葛。其实在这里,爱情线仅仅是故事的依托,电视剧重在表现红军更加丰富的情感世界,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以及由此生发的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剧中小人物塑造也颇有深度。比如赵子龙和宋大胡子,尽管他们的戏不多,但作者没有把他们简单化,而是通过他们对革命的若即若离,展示了他们对革命的认识过程和心灵的挣扎。

  该剧还用简化凸显复杂。《淬火成钢》是一部非常复杂的战争片,它既要表现抗击日本侵略,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又要展示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严酷的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作者并没有追求所谓的情节曲折、离奇,而是有意把情节简化,从而凸显三军会师。情节的简约,形成了电视剧对战争的表现强度,不仅增强了其审美的情趣,也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淬火成钢》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小事”的使用。“小事”是电影表演的灵魂,在电影表演中,“小事”不仅能使人物形象增加质感,而且还能给角色赋予艺术的美感。这样的“小事”也同样发生在历史人物身上,增强了其审美的丰富性。“小事”还使反面人物防止了脸谱化。

  总之,《淬火成钢》是一部具有历史高度、社会高度、人生高度和思想高度的电视剧,它把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具体的历史性和人性的复杂性,都真实而有感染力地展现出来了。在他们的故事中,革命具有明确的方向,革命者的生活轨迹因此而厚重,并焕发出意义和光芒。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9

  去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众所周知,这次红军西北大会师,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该剧全面、完整、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大会师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艰辛历程、历史场景和伟大意义,体现了革命的历史内容和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致性,是献给这个重要纪念日的一部精品力作。

  我认为,该剧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点:

  一、主题鲜明深刻。

  此种题材的影视剧很多,为避免重复,该剧不是一般的描写长征的经过,而是把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浓墨重彩地加以突出表现。该剧艺术地揭示出路线上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只有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党指挥枪,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革命事业才能不断走向胜利。

  这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现实启发意义。

  二、史实清晰准确。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基本要求,就是尊重和符合重大史实,该剧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年代较为久远,错综复杂,众说纷纭,有许多敏感点。该剧的编导不仅自己认真学习党史、军史,而且在编剧伊始就虚心听取专家意见,对剧本反复酝酿、反复修改,使剧本在“硬件”上得到保证。

  三、虚构巧妙合理。

  电视剧的本质是艺术作品,该剧努力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坚持不懈的艺术追求统一起来。对80年前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消化、提炼、加工、集中、概括和典型化表现。全剧构思颇具匠心,以普通战士的悲欢离合,把一、二、四方面军巧妙地串联起来。又通过铁强、程春生与何月娥、何堂主、赵子龙等的关系,把红军与环县三界庄勾连起来,体现了军民团结抗敌抗日的主题思想。

  四、细节耐人寻味。

  该剧非常注意撷取典型化的生活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如镜头中多次出现的王彩萍绣红五星和党徽,都使人浮想联翩,潸然泪下。

  五、人物生动感人。

  电视剧的成功标志在于能否塑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该剧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贺龙、任弼时、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李先念、董振堂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和蒋介石、胡宗南等重要人物的历史定位比较准确,比较符合人物的真实面貌。该剧一大特色和突破是对张国焘的形象塑造,没有简单化、脸谱化,对其被迫同意北上,有限度地服从中央决议的一面也予以适当的表现。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 10

  《淬火成钢》这部以长征为历史背景的电视剧,以其深情而磅礴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极端艰苦条件下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伟大长征精神。观看之后,我深感震撼与感动。

  首先,该剧真实还原了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无论是翻雪山、过草地,还是突破敌人重重封锁,每一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红军战士们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坚韧和决绝。他们的信念如铁,意志如钢,正如剧名“淬火成钢”,寓意着他们在战火硝烟中历经磨砺,最终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意志。

  其次,《淬火成钢》通过鲜活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的情感描绘,揭示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无私奉献。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舍生忘死,勇往直前,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革命先烈充满了敬仰之情。

  再者,剧中展现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生死关头,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守“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信念,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种精神对于当下社会,尤其是对于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淬火成钢》不仅是一部再现历史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教育课,它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我们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决心。作为观众,我们要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长征精神,矢志不渝,砥砺前行。

【长征悲壮史诗《淬火成钢》观后感】相关文章:

长征题材淬火成钢观后感02-02

战争题材《淬火成钢》观后感02-02

电视剧《淬火成钢》观后感07-17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淬火成钢》观后感02-02

长征史诗巨制《绝命后卫师》观后感02-01

精选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04-13

《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观《永远的长征》有感11-08

红军长征歌曲:长征组歌歌词04-27

长征的观后感02-01

长征的观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