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2-03-08 10:57:4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中国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习俗还是食物。如今,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先进,生活中充满了科技之气。也许,我们会感觉很幸福,但这样真的好吗?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就连美食,也没有从这悲惨的命运中逃脱。原本故乡亲切、熟悉的味道,转化为了陌生而高贵的山珍海味。成百上千的人发疯似的品尝着这些华而不实的“人间珍品”,而不起眼儿的家乡菜,却被人们渐渐遗忘。只是因为家乡菜的样子并不华丽、美观。但他们哪里知道,越是珍贵的美味,看起来越是平常无奇。也许,当人们终于醒悟时,当他们再想品味家乡的味道时,那亲切、熟悉的香气早已随着时间,消失在这人世上。孩子的不舍,老人的落寞。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他们要的不是富贵,而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围在一起,吃着团圆饭。但这真的是太难太难。这个愿望是多么地朴素,但朴素,却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美味、习俗、文化……难道真的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葬身海底”吗?五千年啊,也同样经受不住风风雨雨的考验吗?

  无论怎样,昨天已记入历史,散发着或喜或悲的光芒;但明天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与非,对与错,全都要靠自己去编写。

  但我们必须明白: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光,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的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的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可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舌尖上的中国》与其说事在介绍中国美食,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在介绍中国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舌尖上舞动的不仅仅是那些或珍贵或平常,或鲜美或回味的食材,更是那令所有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一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能够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坚持自我体内的温度,供给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头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立刻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样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向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能够给我们供给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能够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能够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我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寒假里,我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酥·奉上一桌点心盛宴》,特别是里面介绍北方面点的部分。

  我们中国人是很善于用食物传达情谊的。点心,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最为温情的部分。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构成了精巧别致的中国点心。它们与历史相连,与民俗相通。酥酥软软的点心里寄托着中国人独特的心思。东崂少村的面点高手郭秀青阿姨,做了三十多年的馒头。她做的面点栩栩如生,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了。我还知道了小麦原产于西亚,在大约400-000年前才进入的中国北方地区,但是在唐代以前人们很少吃。最初对小麦的做法是整粒蒸,整粒煮,但是不好吃。后石磨的出现才把小麦带入了中国人生命的时光。经过碾磨之后的小麦摇身一变,终于浓墨重彩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生重要阶段的见证者。满月、定亲、祝寿,都会用红布包裹着用面塑造的心意,有了童年的味道、爱的味道、团圆的味道。这使我想起了以前回妈妈的老家胶东,都会吃到的大馒头,跟这个几乎是一样的呢。

  唐宋时期,以小麦为食材的各种面点开始大量出现,最极致的是宫廷点心,如贵妃饼,萨其马。还有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水果—面果儿,造型逼真,吃起跟真的水果是一个味儿的。这个是面点大师王志强研究十几年做出的,太了不起了。

  有人形容,面点就是拿着面粉作画。好的面点师,做出的不只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挥洒自如间傲然挺立的一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凝聚了面点师们的智慧与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研究、实践,才有了这些如此生动逼真的美食作品。

  我热爱美食,更热爱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7

  这一天,我打开电脑,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开始我怀疑这不会是一部关于一些美食的纪录片,结果却是这样。我对美食不感兴趣,但我完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因为我看到了美食背后农民的艰辛,那些场景仍然让我难忘。

  影片开头介绍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种,真的很少见。每天早上,一个小女孩和她妈妈都要在凌晨三点起床走山路去找山菇。他们在挖山菇的时候,不要破坏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来,然后把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菇重新长出来。小女孩说:“一定要凌晨三点起床去找山绒。现在是雨季,山绒长得比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别人抢了。”多么简单的语言,多么彪悍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个烤山菇可以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单,挥挥手,财大气粗地喊:“给我最贵的。”你有没有想过,美食的背后是早起贪黑的农民的劳动?当你离开的时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没有想过这是农民每一滴汗水的结果?

  当你在酒店里挥霍东西的时候,你理解农民找不到蘑菇时的绝望吗?你忽略的剩菜是农民视之为珍宝的食物,你视之为珍宝的金钱让农民视之为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的辛勤汗水更可耻,浪费大自然的馈赠更可耻。别人可能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才会欣赏,但每一个农民看到家乡播出的产品,不仅仅是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不亚于汪曾祺对别人谈论家乡鸭蛋的回应,因为纪录片记录了他们的辛苦,记录了他们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美食,也是中国的勤劳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

  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是拍给大多数普通的中国老百姓看的纪录片,它表达的是在中国传统美食和人民生活之间温情和朴实的传递。

  就我个人而言是从中看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在每个地区城镇,最当地的美食貌似在城市中难以吃到,那些最自然和淳朴的美味都隐藏在小地方中。目前我只看了三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可能在山中或偏僻处只存在短暂时期的食材,如果你不是当地人并且生活在城市中,那么你可能一辈子都吃不到那种美味。

  描述养蜂人的那个,养蜂夫妇一年有十一个月在外游荡,为了养家糊口,但在他们看来,这也算是一种不需要受人束缚的自由,很佩服。离乡背井的苗家父母,半年回家团聚半个月伴随家乡美食的饱腹和与家人团聚的温暖后,又要踏上南下的打工路程。

  其中有一段是说中国古老的麦客,也就是割麦人,工业化的进步人工劳动力已日渐消失,一天下来两双手在稻田里的挥舞和大汗淋漓的呼吸,在东家吃顿朴实鲜辣的晚饭补充能量。出来一趟十几天四个人赚不上一千。

  就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来说,大多数人的追求真的不是那什么生活品质,豪车名牌,旅游散心,老百姓们没看过什么外国纪录片,看美剧英剧就算有字幕恐怕都看不懂。

  在他们看来,这个纪录片有触动到内心,描述的是朴实的美食令当地人感叹对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他们口味的纪录片了。

  对于大多数人就想活着过日子生活温饱的中国社会,希望我们这些不过是念了些书看了点东西肚子里有点文化的会注册豆瓣的人,不要非去钻那个牛角尖。美食纪录片嘛,看着是那么回事就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9

  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摆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来,没人不被美食所诱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无论有多劳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有菜馅的,也有肉馅的。无论是哪种,我都爱吃。元宵,元宵可好了,虽然很小,可这也正好:因为满足不了我们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诱人。尤其是红枣馅的,别提有多美味了。传说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就都在端午节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进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觉得我三生有幸,因为我刚好是月圆之夜降临人世的。这天,可以欣赏美丽的圆月,还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真是妙极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为这天,可以品尝到许多美食:无论是蔬菜还是鱼肉,我都不会拒绝。只要吃到我妈妈亲手做的酸辣土豆丝、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喷喷的鸡腿、诱人的鱼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汤……哪怕让我连干三天家务都行。现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飞回家去了。糟了,还是别想了,口水都流出来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鸡丁,若是你吃了,准回味无穷。我现在都还记着那辣子鸡丁的味道,虽然辣,但却吸引人。还有广东的铁板鸭,别提有多美味了。那鸭肉与众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尝起来感觉独一无二,细细的品尝,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无其他杂念。我可不是吹哦!

  现在,眼前摆着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马全吃了。啊!好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0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是他们认真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动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的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1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流行,追食的浪潮已经席卷到房地产界。近日,万科之家首日乘坐“舌尖”快车,表示将以“舌尖南沙”为名举办海鲜美食节。其实广州人总是很好吃的。即使有著名的美食,也能吸引很多美食家。所以,以食为饵,确实可以让一些潜在客户愿意专程去房地产。

  美食、购物、旅游景点等。已经被许多开发者采用。比如中铁建设荔湾国际城,专门制作了一份生活赏析手册,里面罗列了项目周边的交通、美食、旅游、购物场所,有图文并茂的图片,有明确的指引。在美食板块,不仅列出了周边5~20分钟车程内的特色餐厅,还详细标注了推荐的菜品、电话号码和地址,让人食指一动,马上就会对楼盘产生亲切的感觉。同样,位于萝岗区的万科城门,也在项目附近列出了广州植树园、国际网球中心、皇冠假日翡翠酒店以及各种餐厅,甚至制作了乐活的卡通地图,让客户可以直观的了解楼盘周边的吃喝玩乐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

  记者认为,这种丰富生活的促销方式,比标榜自己在楼书的位置有多好,在哪个新城核心,未来前景有多光明,更能打动买家。对于刚刚需要的客户来说,买房其实是为了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更好的生活体验。如果他能在脑海中描绘出未来的生活场景,也会让客户离交易更近一步。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热门话题的推广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一个项目。这种搭便车营销更像是快餐文化。它看起来五颜六色,芳香扑鼻。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很多市民到现场,但不一定能让人长久记住。在房地产的推广中,仍然要注意突出自己的个性,并将这种特质延伸到每一项活动中。这样项目才能在众多楼盘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真正属于项目的客户群。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

  今天,我看了一个关于《舌尖上的中国3》的视频短片,颇有感触。

  看过视频,我知道了:原来在酸甜苦辣咸这几种味道里,辣最年轻,也最刺激。贵州遵义市,是一个吃辣很普遍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把辣椒当做下饭菜来吃的地方。在外地工作的贵州人,经常会随身携带一瓶辣椒酱,既是怀念家乡的味道,又是对辣椒的忠诚。在成都的菜市场里,辣椒遍地都是,随处可见。很多成都人对辣椒都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之情。想想我们广东人,我们对辣椒的感情是不深的,因为辣椒不常吃,只是在做菜时,偶尔放一点提味。

  说完辣椒,我再来说说白菜。冬季的中国东北,很多人都会吃白菜。它对于东北人的意义,不仅仅是由衷的喜爱,而且是打小的饮食习惯。东北天气严寒,一到冬天便很少有蔬菜供大众食用。没有了当季的新鲜蔬菜,那么白菜自然就成了首选。对于东北人来说,腌酸菜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用新鲜的白菜来腌制,味道会更好。这件事看起来难,但做起来却很简单。腌好的酸菜可以配鱼煮着吃,也可以和肉搅拌在一起,包成酸菜馅儿的饺子。时代在变,大家的口味也在调整,可对于大多数的东北人来说,不变的就是对酸菜的热爱。

  我觉得,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美食,不同的美食又有着不同的味道,我们应当享受这种美妙的味觉之旅。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3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于4月18日播出,它不仅仅是一档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节目,更重要的是以美食为窗口,让观众感悟美食之外的生活。

  透过这档节目,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味道,看到了美食之外,生活的辛酸,为了美食,为了生活,多少人在奔波劳累?多少人背井离乡?……

  感谢《舌尖上的中国》,提醒我们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值得被尊敬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第二季的第一集《脚步》直接选择中国人的迁徙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深夜看片的人格外觉得生活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向来重视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又何以会四处奔波?这一集的泪点不光在正在消失的麦客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在盼了大半年终于盼到父母回乡共同制作一罐鱼酱,却在短短半个月的相聚后就要与之分离的苗家女孩的眼泪,在那个为了女儿用五年时间学会了捕猎弹跳鱼的父亲,以及从他口中说出的那句“爸爸可是很能干的”时女儿满脸的崇拜,更在快到片尾处的那一句“这是巨变的中国”。

  正如有人评论的:那奔波的人群,你看到自己的身影了么?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4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

  今天中午和may,Jin一起吃饭时,may问我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了吗?

  我很奇怪她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我哪有时间看电视啊。尤其是国产的电视剧之类的,前一阵子Jin在吃饭的时候大谈什么甄嬛传,我很不客气要求她立刻停止,换个话题,实在要谈电视也得谈《downton Abbey》。

  may说这是纪录片,拍的很好,陈晓卿拍的,据说筹备了十年。

  陈晓卿啊,这么巧呢。昨天晚上我整理照片时还看到07年夏天我组织他和Heidi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法国的照片。

  我们从巴黎到卢瓦尔河谷,然后一直到瑞士边境的小镇chamonix。他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一路上都是他开车,我找路。很佩服他的记忆力,他不认识法文,竟然能记住路过的餐厅的名字。当我说东他说西时,往往是他对,然后他就说:“小陈啊,你真厉害啊。”

  我的安排不是非常令他满意,我定不是三星的的酒店就是四花的城堡。他觉得我们可以在住的方面节省一点,省下的钱他需要给他当时的女友买包包,而我很不善解任意地把巴黎的购物时间缩短了,因为我自己没有购物的爱好。

  回国以后,他请我们吃了饭,还把所有的照片冲洗了出来,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还装裱了一堆我们的照片。

  我知道他是美食家,所以有时请客不知去哪里时,会给他发短信,他总是给出不错的推荐。

  晒几张他拍的照片吧,很感谢他的照片,他辛苦的开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合集15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五篇02-2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03-01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集锦15篇02-28

舌尖上的亲情作文(合集7篇)01-10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推荐】02-20

【热门】舌尖上的记忆作文02-20

【荐】舌尖上的记忆作文02-18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荐】02-18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热门】02-18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热】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