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2-08-08 11:25:3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1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精选21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

  前段时间,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其中的北京烤鸭充满向往。烤鸭营养丰富,滋味独特,令我垂涎欲滴。看我这么馋,爸爸妈妈真的带我去品尝了一次。

  厨师把一整只烤好的鸭子放在特制的小推车里,推到我们餐桌旁边。它是枣红色的,油润发亮,香气扑鼻。看厨师片鸭肉是一种享受,只见他帅气地拿起刀,如闪电般地下刀了,在他的巧手下,每片鸭皮大小一样,薄厚一致。再下刀,片出的就不光是鸭皮了,还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鸭肉,看得我们口水直流。没一会儿工夫,他就片好了鸭肉,装进盘子里了。

  脆脆的鸭皮,嫩嫩的鸭肉,简直就是绝配。

  烤鸭吃法多样,最适合包在荷叶饼里吃。荷叶饼有成人手掌心那么大,圆圆的、薄薄的,把几片鸭肉放在上面,蘸上酱汁,夹一根黄瓜条,或者加上几根葱丝,又酸又甜又脆。

  烤鸭好好吃啊,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学着做烤鸭吃。这么好吃,怪不得能上《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呢。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2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小型的电视连续剧“《舌尖上的中国》,当我看到这个醒目的题目时,我很惊呀!舌尖上怎么会有个国家呢?我接着往下看了介绍,哦!原来讲的全是美食啊!开来很适合让我们这些爱吃得人看啊!

  接着,我单击一下,影片开始放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从屏幕上一闪而过,还有各种菜的做法,其中,奶豆腐和奶茶,它们的原材料是鲜牛奶,可想得到鲜牛奶并非一件易事,得先过小牛这关,小牛正式哺乳期,需要喝妈妈的奶,等取完奶后,需等到他发酵后把最上面的带有去掉,再将剩下的倒入锅中,开大火,用粗筷子一直搅,直到奶清没有了为止,让后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

  吃,是我的爱好,今天无学到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回来自己做一做,有空,你们也来看一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3

  美味只能来自乡野;美味与民俗共传承。那些舌尖上的味道,是平凡朴实的双手所创造;而那些摩肩接踵的熙来攘往,也无非“赚生活”的辛苦与疲劳。真正的美味,不是五星级大厨的烹饪,抑或时代潮人的午后甜点;而是生活的滋味。

  与其说食材的索取是人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不如说是人使尽十八般武艺,对每一寸土地残忍地剥削。

  即便是吃也要吃出文明的深度。与其说这是一个专属于美食的游记,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对民俗与文化饶有滋味的思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4

  和妈妈一起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则可以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二则可以看看各地的特色美食,三则妈妈总要照着样子给我做一两道菜,那种感觉真的很温馨。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知道了什么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说法。还有不可思议的发酵毛豆腐,神奇的糖葱,像小孩过家家般的用花汁浸染的五色米饭,凌晨探险而又难寻的松茸。再有就是我们熟悉的除夕饺子和花枣糕。

  里面最有特色的是说旁白的那个解说员,声音又亲切又有磁性,介绍起一些家乡菜简直就像在念诗,仿佛一盘盘美味佳肴就在你的桌上,叫你馋延欲滴而又回味无穷。南方的米叫你魂牵梦绕,北方的面让你欲罢不能……难怪妈妈说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很高,确实有他的道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5

  今天,我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电影。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年糕的制作。

  每当晚稻成熟时,就是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对于 5岁的宁宁来讲,做年糕就是她最大的爱好。她喜欢和外婆、祖母一起做最传统的年糕。井头村,三面环海,是个美丽的村庄。这村里,顾阿婆今年已经78岁了,她已经养育了三代,现在正在养育第四代。

  宁波水磨年糕用晚粳米制作。经过 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组 。再用做好的米粉团使劲揉压,一条条的脚板年糕就做好了。宁波人总喜欢在腊月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在外出的时候,年糕既是吃饱的主食,也是美味的菜肴。

  用年糕和螃蟹一起煮,螃蟹吃起来就别有风味。

  用做年糕的面粉还可制成小圆子。小圆子代表着团圆之意。

  用艾草混入米粉团中,可制成青色年糕。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粘,再撒上 金黄色的松花粉。这味道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中国的美食博大精深,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6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小型的电视连续剧“舌尖上的中国1”,当我看到这个醒目的题目时,我很惊呀!舌尖上怎么会有个国家呢?我接着往下看了介绍,哦!原来讲的全是美食啊!开来很适合让我们这些爱吃得人看啊!

  接着,我单击一下,影片开始放了一道道美味佳肴从屏幕上一闪而过,还有各种菜的做法,其中,奶豆腐和奶茶,它们的原材料是鲜牛奶,可想得到鲜牛奶并非一件易事,得先过小牛这关,小牛正式哺乳期,需要喝妈妈的奶,等取完奶后,需等到他发酵后把最上面的带有去掉,再将剩下的倒入锅中,开大火,用粗筷子一直搅,直到奶清没有了为止,让后把剩下的放入器皿中,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

  吃,是我的爱好,今天无学到了很多做菜的方法,回来自己做一做,有空,你们也来看一看吧!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7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美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我们国家都有这样多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主要内容为各地美食生态。通过美食的多,来展现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见识。

  一道普通的菜就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这些不过是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特别要说的就是在我们美丽的苏州有水八仙是指茭白、莲藕、水芹、鸡头米、慈菇、荸荠、莼菜、菱都是人们所喜欢吃的。它可以烹饪出好多的味道,也可以生吃……

  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的过程,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口感也就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在铺板上使劲揉压,再揉搓成长条,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型了。

  以上介绍的是我很喜欢吃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8

  对美食无爱,但仍然觉得这个纪录片很好看,究其原因,自思得果。

  印象最深,第一集中的采摘松茸,美丽的云南和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单珍卓玛母女。走20公里的山路到大山深处采摘,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当城里的人们远离自然吃到美味时,确实应该感谢大自然的馈增和勤劳的山里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时的智慧和善良。他们挖了松茸将留下的坑用松枝掩埋好;挖了竹笋后不破坏其根系。他们这样做,虽然都是为了以后的资源不枯竭而能够取其不尽,但这种对生物的爱护,对自然的敬畏,他们比有文化的城里人更懂。

  这部记录片拍得好,引发了食欲和情感上的双重共鸣,食欲不等于贪婪,索取更懂得奉献。就是这么容易被感动,和我说话要讲道理,我心很软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9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各色美食的节目,更是一个介绍美食背后蕴含的趣事和感情的节目。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更多的美食,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餐”。

  “三餐”这一集中先是介绍了全国各地的早餐:草原上的酥油茶,重庆的牛肉面、武汉的热干面、苏州的大肉面,全国各地的早餐令我应接不暇;工厂里简单而又营养的工作餐,充满家乡气息的家庭餐,大人们亲手制作的爱心餐,充满着生活的气息;黄土包裹腌制的咸鸭蛋,富有弹性的豆干,各色的小吃让我大开眼界。

  《舌尖上的中国》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的地方特色文化。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使我感受美食的魅力,也让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啊!我爱我的祖国!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0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介绍中国民间食物的纪录片,它拍得很真实,很生动。我深有感触。

  美味的食物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每次看这个纪录片我都会集中精神,生怕什么美味的食物从眼底下溜走了。我看着纪录片里的美食,差点流出口水来。纪录片里拍到的食物非常精美,模样丰富,饱满;好像能从纪录片中闻到它的香味。那些寻找食物的人们都是很辛苦,每一天都要是早早的起来,去山上寻找,有时可能会空手而归,有时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我们吃到的食物都是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一定要好好珍惜。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1

  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与食物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讲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比如松茸等。有时候,连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一下子眼睛都冒烟了。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现在人们不断的挖,松茸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绝种了。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食物,这样才能吃到更多的美食。

  这个纪录片让我们了解美食的来源,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经过农民的精心栽培,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土地,然后经过工厂的消毒,在经过检验,在包装,再运过来等十种过程。这一粒米就那么多过程,我觉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当我看完《我们的田野》之后感想特别多,我不在浪费一粒米饭。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2

  先前,《舌尖上中国2》在央视热播。其中美味佳肴和浓浓的中国情、中国味道联系起来。有时听着解说员磁性的声音并欣赏着朴实又绚丽的纪录片画面,我被它感动的几近落泪。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及中国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舌尖》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味道的热情。我也禁不住想写点什么,但是本人也不是什么大家,故而写这么广大的中国味道,未免力不从心。但是说谈谈在吃方面上我的味道,还是可以的。

  我愿意体会山珍海味的滋味,虽然在高速发展的今日,这并非是什么奢求,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平凡百姓来说还不是什么家常便饭。

  小的时候偶尔便会同家里人参加农家的喜宴。那时的喜宴远不是现在一样,如今亲戚朋友都被拉到了饭店里。无论是谁家娶亲,安排的菜色始终是那一套,虽然比原来是丰富了,而久久品尝一套菜,未免格式化大家的味蕾了。再早些时候,仅仅我生活的村子里来说,但逢婚嫁,主人便会请来十里八乡的名厨共同来完成喜宴。虽然那时候的菜没有现在如此多的花样,但是同一食材却呈现出了不同的风味。

  我非常回味小的时候那种浓浓的乡情菜的味道。大家都坐在在院子里,热闹非常。期间,菜一道接着一道,且不知道下一道是什么神秘,满怀期待,满怀盼望。到如今,已很长时间我再没有品尝过那种味道了。可是,毕竟赴宴吃席的机会是少的,多数还是在家里的。

  我看到电视里的家常便饭是四菜一汤,我羡慕之余还是觉得如此多也是吃不了的,若是只做出来也费工夫。平常日子里,我家里每顿饭单炒一个菜。父母都外出工作后,家里便是奶奶主厨,可她是一个最不会做饭的。

  但是我还是愿意吃奶奶烧的菜。她的爆炒土豆丝,丝条发软,估计是用火太过;菜色很深,估计是酱油过多;品尝之下,又有略过的酸味,当然醋是放多了。这一盘酸辣土豆丝,我一口气利用它消灭了三个馒头。我的味道大概是与众不同的。

  有时奶奶对烧菜很是厌烦。此时她会以两种方法来对付。

  她会将油、盐、葱花、辣椒、花椒等放入碗中,有时也加一些水。将这些放入锅中,然后将豇豆、土豆或者青椒切好洗净,也放入锅中。待到烧火锅开后,再将她的调料倒入蒸好的菜里搅拌,这就“烧”成了一道菜。

  而第二种方法是异曲同工的。她也是将那些菜弄好放入锅中,只是这次是伴着一些白面和水一起入锅蒸的。她不要她的那种调料了,转而捣蒜,然后在蒜泥中加入酱油或者醋,再加些水,少许的盐,于是又成就了一种调料。待到菜蒸好以后,再拌之,于是又一种风味出现了。

  这两种方法在我家使用极广,其中后者可以蒸较老的豇豆,鲜嫩的榆钱和槐花,出芽展叶不久的红薯叶子,等等。我对于这些花样,欣然欢喜,狼吞虎咽。

  如果几天内吃惯了这些时令下的花样,我的味道也会不满。此时奶奶便会弃烧菜去炒馒头和烙饼。这两样可是奶奶比较擅长的。

  这炒馒头极其简单,葱花馒头入锅,武火快炒,文火收工。奶奶炒的时候会家一些蔬菜,有时直接在馒头里打上一个鸡蛋。奶奶此时用火用盐恰到好处,出锅后,喷香无比。

  谈到烙饼,这是奶奶最拿手的。加水和面,葱花入面,连续摔打,慢擀成饼,层油贴锅,饼张入锅,先文后武,适时翻面洒油。待到饼呈现金黄时,马上出锅。奶奶如此烙的饼说起来简单,可是唯有她亲手烙的饼才有那种面香有嚼劲的味道。此地没有出煎饼的风俗,而在饼上抹上风味酱,再卷进普通的大葱,我感觉,较之于煎饼卷大葱不在话下。

  我将这两样面食奉若珍宝,每次回家这是必点的两样。

  奶奶做的食物已经伴随我十几年了,就如《舌尖2》中所说,每个人的味道就如同一个定位器,无论身处何方,它总在指引着你家的方向。

  所以,我的味道其实就是家的味道,其实就是家对我浓浓的爱。再如《舌尖2》中所说,“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家里的味道是属于我自己的口味,我爱家里一日三餐的人情味,我爱我的家,我爱我的奶奶。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3

  《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段时间很火,当时我也从别人那里或者网上知道了这个名字,但我并没有去看,因为我想,不就是一部美食片吗?还不如电视剧好看呢!

  然而,当老师放出来的时候,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美食片。《舌尖上的中国》与其他美食片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介绍了美食,还讲了人与人、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

  老师先给我们放的是第一季中的一集,这里着重讲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有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坐在一起笑意浓浓的吃饭。让人在大咽口水的同时,也不禁感到温馨。想必在外的中国人看到这部片子也会怀念起家乡,怀念家乡的美食吧!

  看完那一集,我就觉得这部纪录片拍的真美。画面的构图,动作的细节,都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勾勒了出来。老师说,那一帧帧画面、一个个镜头都是从千挑万选出来的,很多场景拍了上百个镜头,导演还有摄影者将最棒的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我听到这儿是十分震惊的,先不说时间问题,关键是劳心劳力,消耗的精力不是能一笔带过的。

  老师第二次是让我们看了一点第二季的第一集,之后又放了关于陈晓卿导演的采访。个人觉得陈晓卿导演十分随和,可能工作上稍微有些追求完美,但是他做人还是十分好的。在采访过程中,陈晓卿导演讲了他对外界的评论与质疑并不是很关注,豁达的心态让我深受震撼。也许是人生阅历,让陈晓卿导演看上去充满了大智慧,虽然他自己说自己嘴挺笨的,不怎么会说话,但是我觉得他说的都是充满智慧的、正确的话。

  第二季是人们采集食材的故事,对于美食的制作过程有所忽略,但是这也是美食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呈现了中国某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扭曲的观点、社会矛盾,虽然陈晓卿导演认为他只是在讲故事,并没有刻意的去暗示什么、去表现什么,但是在这个纪录片形成以后,社会上对它的评价、对它的深思、对它附加上去的价值观念会让它提升自己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中的地位。

  有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舌尖上的中国》犹如一场文化仪式,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仪式洗礼。通过日常美食的仪式镜像,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片中凸显的对普通人的人生价值和生活信仰的礼赞,既是对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及生存智慧的讴歌,也让人体认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和对共同体价值的一种深深认同。

  也有人认为这部片子让人看了气愤,从一对江南母女走两百多公里的山路只为了采集松茸,然而只卖了5000多元。然而大城市里,饭店中的一盘松茸就要很多钱,社会的贫富差距让人感到十分难过。

  我想起以往的很多看过的作品,有很多作品,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含义,那么多的深思熟虑,然而当他出现在世人面前,世人总会将它深入挖掘,咬文嚼字,又那么点意思就要往上套,来显示出这个作品有多好,好在哪里,赋予它更高的地位。也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个人情况的影响,也会给创作的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4

  我喜欢看纪录片,看过不少国内外优秀的纪录片。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是我看过的最出色的美食纪录片。

  看完两集的《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它独一无二的优点,《舌尖上的中国》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

  《舌尖上的中国》一种文化的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书籍、语言、服装等替代不了的重要作用。在《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看到不少我国八大菜系中的好菜,也看到每种材料、每种食物中各不相同的传奇历史。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我们老百姓走的最近,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把文化传到食物里面。如果有谁能够把所有的特色美食背后的历史、传奇都写出来,我们必当看到和史记一样伟大的书籍。国人追求“色香味形俱全”是在用舌头吃饭同时追求更好的体验,这是吃饭的最高境界,不仅追求美味还要追求良好的审美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代表国人特有的家的温暖,它是一部有温度有血有肉的纪录片。养蜂夫妇虽然常年在在外漂泊,但有一顿顿有着家乡味道的热饭,生活虽苦但也乐在其中。海上的夫妇贪早抹黑在捕鱼,为了微薄的收入、为了营造一个美好的家,丈夫煮的那碗简简单单的饭那刻却是世间最好的美味。哥哥为了弟弟用着简陋的藤条冒险爬到0多米的树上采集蜂蜜,那时间分分秒秒触动人心,蜂蜜虽甜也不及兄弟情深的万分之一……。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件件来讲,即使讲完了那镜头外时时刻刻发生的故事呢。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浓浓家的温暖,这爱触动着每颗敏感的心……

  有中国人聚集吃饭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延续,就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后最大的感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5

  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这是一次规格很高的.研讨会。

  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亲自到场并致辞。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央视总编兼副台长罗明、光明日报副总编何东平、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烹饪协会的领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嘉宾。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拍摄的七集美食专题纪录片。节目一经播出,就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引起巨大的反响。

  深夜,久违的守候。

  灵动而跳跃的背景音乐,香格里拉山坡上滴着露珠的松茸,黄土高原上大声吆喝叫卖黄馍馍的大爷,南海边上对着已故故丈夫照片沉思的虾酱奶奶,土锅中冒着香气汩汩作响的香辣鱼,解说员天籁般的画外音。对着这部片子,眼泪和口水并流,成为了一场中国人深夜的自虐和集体狂欢。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在央视,走红在网络。看了这部片,年轻人觉得电视不再是可有可无,家庭主妇觉得美食不再是遥不可及,小朋友觉得,看了《舌尖上的中国》,我要更加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爱这个家!网络上,美食引发的各种讨论,铺天盖地。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成功,对于道德的回归,甚至是对于人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浩若星空的历史长河中,美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对于美食的内涵,美食与人生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关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有文字记录中,对美食文化的最深刻理解和最高境界。

  客观地说,如果《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还是按照央视一贯的拍摄方式,由一个年轻的外景主持人,对着镜头,以极其煽情的语言和喧闹夸张的表情,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些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星级酒楼,很多人会立刻关了电视机,或者断线下网。好在,这次的主角完全换了。没有主持人,没有所谓的专家学者,更加没有国际名厨。普普通通的食材,普普通通的人,作出普普通通的菜。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地少人多的现实,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人文气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精神。那就是,爱家,想家,回家。《舌尖上的中国》,表面上讲的是美食,实质上,始终贯穿着的却是中国人这种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从我们祖先发明的豆腐、还有各种各样的烹饪方式,使我们觉得,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

  《舌尖上的中国》也不是没有遗憾。两广人喜欢吃鸡。有一句话叫做“无鸡不成宴”。小小的一只鸡,做法五花八门,活跃了整个餐桌。《舌尖上的中国》拍得很好,可是,拍了七集就完了。如果有可能继续拍的话,第八集,名字就叫做《无鸡不成宴》吧!

  《舌尖上的中国》4月26日开始首播,晚上十点档,并非黄金时间,却屡屡创造收视率的新高。对于央视,这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奇迹。到现在,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央视的其它几个频道已经考虑进行重播。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首播刚刚结束,就云集了那么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来召开一个规格如此之高的研讨会。

  直觉告诉我,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去看这部片子,如果你不去讨论这部片子,你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生活中,我认识一对这样的夫妇,两夫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开不完的会议,考不完的晋升。一个聪明而可爱的'儿子,每天傍晚,做完作业,就自己去吃快餐,然后再去参加兴趣班。两夫妻的收入很高,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包括厨房也是。可是,自从入住以来,这个家,从来没有人亲手弄过一次家庭大餐,更不用说举行过一次有外人参加的家庭晚宴。丈夫吃在客厅,妻子吃在歌厅,小孩吃在老师的办公厅。

  这就是很多现代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没有家庭美食,这个家的成员就永远没有凝聚力和归属感。所谓的家庭美食,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并不一定要求达到酒家饭店的水准。家庭美食,重要的是爱心和用心。只要有人为这个家付出了用心,大家都会感觉到美食带来的快乐。否则,回到家,厨房黑麻麻,一摸很邋遢。吃的东西,从来都是超市打包回来的熟食,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人的成长过程当中,如果没有外婆亲手腌制的老坛酸菜,如果没有老妈逢年过节吃不完还必须打包的拿手好菜,如果没有未来姐夫亲自下厨笼络人心的满汉全席,情何以堪?

  《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温情脉脉的“中国美”。电视镜头里,画面很唯美,食材很美,做美食的手,更美。

  短短的七集纪录片,一下子就可以看完了。但是,各自的人生还得继续。

  5月28日,期盼已久的防城港钢铁项目正式全面开工了。防城港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届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集在一起。有些人担心,武钢进来后,食材的质量会大大受影响。纯天然的东西少了,菜篮子的压力变大了。其实,钢铁之都的建设大潮,已经势不可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防城港人,必须尽早自觉融入防城港城市化的浪潮之中。除了习以为常的小鱼小虾,今后,必须以全新的姿态迎接猪肉炖粉条、剁椒鱼头和麻婆豆腐。文明征地,和谐搬迁之后,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消散,农耕的气息在逐渐远去。儿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依旧。这是我们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后,首先必须拥有的觉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6

  仿佛一夜之间,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轰动了。

  本来,近几年的经验使我对中国的影视行业中陡然而火的玩意儿都持续一种谨慎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可鉴于这次的导演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吃货、有色人种、网络名人陈晓卿老师,倒使我实在闹不清楚这部片子的红火究竟包内含多少诚意,又有多少营销的成分在内,于是毅然决定,还是先看一看再说。

  平心而论,片子拍得并不沉闷,甚至用“引人入胜”的考语来形容也不算谬赞,但几集看过,隐约总觉得什么地方差着点儿意思。于是扭头问一同观看的妻,有什么想法。她倒是毫不犹豫的说了句:主题很散。是嘛,主题很散。一共七集,虽然每一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有很多资料总觉得似乎是强扭到一齐,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和理所当然,而有些资料又是重叠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明明就是累赘,看着冗长又剩余,这些东西,给熟悉中国的我们看起来,似乎理解起来毫不费力,因为讲述的都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各种乡愁引爆泪腺,但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看,恐怕就未必能到达同样的效果。常年在国外,我们也都喜欢看各种纪录片节目,所以看到类似的节目,总是免不了会设想一下,假如同样的题目,discovery会怎样拍,BBC会怎样拍。比较之下,其间确实还是有高下的分别,不论是地理类,人文类还是历史类节目,哪怕分支剧情再复杂,并行线索再繁琐,BBC的纪录片总是会给人一个很清晰的线索,相较之下,《舌尖》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候应付差事的作文,各种含混不清,各种眉毛胡子一把,各种泥沙俱下,各种一锅乱炖,但是不要紧,最后总会喊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用来总结了账,统一主题。

  全集看下来,还让我发现,抛开那些令人感动的选题优点之外,这部片子的的确确是央视嫡传,有着最纯正的新中国纪录片科班印记,又带着明显的旧中国血统渊源。确切的说,就是高高在上,假装亲民;宏大叙事,空洞造作;装神弄鬼,语焉不详。片子仿佛是切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其实却又是游离的,其游离的神色,恰与鲁迅在一开始调侃的“船上文豪”感慨农家之乐时的姿态相似仿佛;而解说词中,类似“这不仅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类莫名其妙的屁话更是俯拾皆是;至于装神弄鬼,你只需要看一看这部片子里,“神奇”“神秘”这类用词究竟出现过多少次,心里也就会有数了。在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按说发酵过程的生化原理本该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重头戏,但在这部分当中,科学的理性成分被“中国人最早利用发酵菌”“发酵菌欢乐的歌声”“中国人能从黄酒中品出刚柔两重境界”这类煽情、似是而非、感性弥漫、民粹主义的解说词彻底湮灭了,从而使一部本能够很精彩很理性很纯粹的纪录片,变成了一部夹带超多民族强心剂和兴奋成分的宣传片。尤其令我难以承受的,是几乎每一部片子中出现的那些刻苦劳动的普通人,应导演的要求,手捧自己作品流露的一张张笑脸,那些笑脸是满含诚意的,是发自内心的,但在片子中流露出的题外之意却让我不忍卒读......

  在看片过程中,另有一个令我很不解的事是,很多周围的人,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很饿,似乎只有我感触的是中国民生的多艰。在片中,除了第二集末尾出现的央视员工一家,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那么容易,离乡背井,承受着极繁重枯燥的劳动,45岁仍要重装潜水,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幸福就是忙碌一年之后的全家团聚,而收入比较与他们所做的付出,是那么微不足道。比较BBC所做的一些人文类节目中,那些保留传统技艺的西方古老手工业者的生活状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只能说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由他们手里生发出来的财富,绝大部分被流通环节攫取,极端的状况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无缘享用从自己手中流出后,被抬到了天价的那些美食。而他们对着电视所说的套话,竟是对这种状况感到很“自豪”,我不相信!以我的理解,每一个正常的人,应对这种状况很难感到自豪,但他们的那些话说出来,听上去却是那么的诚恳,我想,正如这部片子的整个基调一样,这真是一种有央视特色的诚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7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央视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很少看电视的我晚上在家也等着看。全体网民为一套讲美食的纪录片而兴奋,这件事情在当下的中国十分罕见,值得深究。

  《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播了三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第一集叫自然的馈赠,讲原材料;第二集叫主食的故事,顾名思义讲的是主食;第三集叫转化的灵感,讲的是豆腐、奶制品这一类偶然的美妙发明。在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里,导演和摄制组带着观众探访祖国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样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整个片子节奏紧凑、制作精良,十分好看。

  吃对于中国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我们从小被教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首先体现在饮食上。在世界版图上,做饭好吃的民族为此总是十分自豪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美食输出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头一桩贡献。法国的奶酪和面包、西班牙的火腿、德国和比利时的啤酒、希腊的橄榄油、东南亚的咖喱、日本的寿司、韩国的泡菜、墨西哥的卷饼、阿根廷的牛排这就是吃货眼中的世界地图。这张地图是和谐的、动人的、充满幸福的。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但往往被人误解,因为它太过丰富、太过复杂、甚至可以说太过微妙。十年前,在大多数外国人那里,宫保鸡丁、木樨肉、左宗棠鸡这几道菜可能就代表了中国菜(Chinese),现在,美国小镇居民大概也知道川菜和湘菜的区别了美食的输出和一个国家国际关注度的上升,或许不无关系吧。

  看《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件情感投入很大的事。有人说,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在美国读书时,发现几乎所有留学生都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因为在美国很难吃到正宗的中餐。还记得有一次犯了鱼香茄子馋,专门托有车的美国朋友载我去遥远的中国超市买材料。朋友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了一道菜天遥地远开车几十公里的疯狂之举,但做完饭后(以我初级的厨艺),他就不再疑惑了。出国的时候是笼统地想中餐,想水煮鱼、想火锅、想刀削面、想广式点心,回到北京,就想爸爸做的山芋粉圆子炖肉。美食事关童年记忆和身份认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剂。身为中国人,再怎样的世界主义,他还是会有一颗中国胃一颗见过世面的、被惯坏了的、挑剔的中国胃。《舌尖上的中国》的聪明和讨巧之处就在,给中国人看,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给外国人看,是软实力建设。

  美食知识普及之外,《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还很有感情,因为它十分关注人,关注自然。它的叙述是这样开始的: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它以节制而温情的语调,讲述了许多和食物有关的人和故事,讲述了许许多多的人为了寻找食材而付出的艰辛,为了制作美食而付出的劳动。它还讲述了那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时的智慧,因此也更懂得敬畏自然。这种种正面的精神和故事,是不是在向当今中国食品工业的乱象温和地提出批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8

  今天中午和may,Jin一起吃饭时,may问我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了吗?

  我很奇怪她问我这个问题,因为她知道我哪有时间看电视啊。尤其是国产的电视剧之类的,前一阵子Jin在吃饭的时候大谈什么甄嬛传,我很不客气要求她立刻停止,换个话题,实在要谈电视也得谈《downton Abbey》。

  may说这是纪录片,拍的很好,陈晓卿拍的,据说筹备了十年。

  陈晓卿啊,这么巧呢。昨天晚上我整理照片时还看到07年夏天我组织他和Heidi带着三个孩子一起去法国的照片。

  我们从巴黎到卢瓦尔河谷,然后一直到瑞士边境的小镇。他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一路上都是他开车,我找路。很佩服他的记忆力,他不认识法文,竟然能记住路过的餐厅的名字。当我说东他说西时,往往是他对,然后他就说:“小陈啊,你真厉害啊。”

  我的安排不是非常令他满意,我定不是三星的的酒店就是四花的城堡。他觉得我们可以在住的方面节省一点,省下的钱他需要给他当时的女友买包包,而我很不善解任意地把巴黎的购物时间缩短了,因为我自己没有购物的爱好。

  回国以后,他请我们吃了饭,还把所有的照片冲洗了出来,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还装裱了一堆我们的照片。

  我知道他是美食家,所以有时请客不知去哪里时,会给他发短信,他总是给出不错的推荐。

  晒几张他拍的照片吧,很感谢他的照片,他辛苦的开车。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9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等不同地区的风味小食。与其它那些花哨的饮食类的节目不同,这个节目的真诚、朴实。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我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通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总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一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理解,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而淳朴,真实也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20

  我想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是近年最好的小说,它在开头写溃兵的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这么一段,一帮烂兵痞突然决定要做一顿猪肉炖粉条——

  死东北佬的表情在忽起的蒸汽升腾中变得柔和起来,他闭上眼,深吸,我忽然觉得被蒸汽濡湿了的那张脸属于一个想家的孩子。他睁开了眼,看着锅里,也用树枝翻腾着锅里,又变得怒气冲天,好像随时要打折了谁——然后他发表了一篇长篇诗作:

  “这是他妈猪肉炖粉条吗?猪肉炖粉条不是这样做的!好好一锅子全让你们死关里人给祸祸啦!咋不放酱油呢?酱油招你们惹你们啦?你们跟白菜有仇啊?整这么大锅子白菜梆子?粉条啊!我的妈耶!没土豆粉也就得了,烦啦你那整捆子死地瓜粉条全搁进去啦?你个土豆脑袋欠削啊?猪肉呢?猪肉跟酱油叫小日本抢光了?抢回来啊!天爷嗳,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哪儿是这么做的?你们整这一锅子是他妈粉条子白菜汤啊!”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笑得前仰后合又感动不已。食物的记忆能让颠沛流离的人落地生根,行尸走肉有了魂,一帮烂人废物因此得了救赎。我对兰晓龙的这个设定万分信服。

  莼鲈之思到底太风雅了。舌尖上的故国实在要粗粝得多。匈奴人退走漠北,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一食一色,草原民族看得最简单透彻。可是焉支山还有发菜,李渔尊为“河西物产第一”,说“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菜”。哀歌里没提,大概那时候匈奴民族还不大会吃这种东西。

  这是汉族得势的时候,后来两宋积弱,北地拱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过这么一个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一包栗子而引故国之思山河之恨,而至于悲慨挥泪,这个故事比“家祭无忘告乃翁”还催人涕下。

  几年前跟一个广东的老华侨吃饭,老人家青年携妻子去国,在美国开画廊,卖国画,算是有所成,老大归来,走路说话都在哆嗦。桌上端来一盆白斩鸡,满头白发,一直沉静不语的老太太忽然使劲拍老头的胳膊:“诶诶,走地鸡呀!”飞快地夹一块给老头,又自己夹一开,连筷子头一起吮在嘴里,闭眼,满脸都是笑,叹一口气:“好好味喔。”

  那一瞬间满桌的年轻人互相看看,脸上都是很温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认我那会儿想起的是辣椒炒虾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烧鸡。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21

  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我毫不介意去爱别人的故乡,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

  意识形态或者利益立场千差万别,总归舌尖上的中国才是我们的,有灵魂的中国,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古今左右海峡两岸内外蒙古都有彻底达成共识的可能。

  基于这一共识,我认为中国的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其中一些譬如沙县、成都、广州、沙湾、昭通、金华、桂林、德州更加神圣而不可分割。

  没有猪肉炖粉条的东北不是东北,没有火腿的金华不是金华,没有龙井虾仁的杭州不是杭州,不能好好吃的中国也就国将不国。

  谁不让我们踏踏实实的吃,就咬死他们。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8-18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3-17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5-17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5-29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2-28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汇总05-28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参考06-17

《舌尖上的中国2》观后感03-17

《舌尖上的中国》优秀观后感08-1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