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大夫观后感

时间:2021-02-27 18:03:5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5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5篇)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1

  初次观影,先讶于男女主人公过快的爱情发展,后深刻体会了女主人公,一位年轻的心理医生彼得森与她的导师通过爱与理智使男主人公“爱德华”从精神疾病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从无尽的压抑、焦虑和恐惧中释放出来的生命愉悦。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影片更带有一些心理学色彩,限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略显匮乏,在这里,只做一些简单理解与看法的阐述。影片虽是1945年的老片子,但其价值却是弥久焕新的。它以心理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展开来,看似以一条患者与女心理医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却主要从两个方面角色的行为表现凸显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及精神分析法的治疗,即冒充爱德华医生的心理疾病和健忘症患者约翰·贝兰特与“救命者”美丽的彼得森和她智慧而慈祥的导师。

  从男主人公患心疾来说,我看到了弗的精神分析中的犯罪情结。男女主初次在餐厅交谈,彼得森为生动说话内容用叉子在洁白的桌布上刮画,男主看到时的急促皱眉;男主拥抱女主时,看到白色线条睡衣时的焦躁不安;逃亡期间至彼得森导师家中时,男主看到白色线条床单、白色水池浴缸、白色牛奶时的压抑、恐惧至不安昏倒,贯穿影片,男主的焦虑、压抑逃避乃至昏倒是频发的,而这正是犯罪情结的常见症状。依照弗洛伊德的“幼年情结决定论”,我们能够知道一般犯罪情结的发生与童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影片层层深入,拨开云雾,我们得知了爱德华的心疾正是来自童年误杀弟弟而留下的没能及时被解开的心结。当某一个类似事件发生并触及患者的内心深处时,一段不可抑的惊人故事似乎也便展开来了。

  思及此,如果说真正爱德华医生的死亡触动男主的内心迫使他把心疾表现出来,那么那一次次出现的白色事物与线条就成为他一次次发病的导火索,但终归,一切都源于他被压抑的潜意识深处的难以抚平的创伤。在弗洛伊德看来,神经症的形成的根源正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是早在幼年时期形成的症结。这是电影的依据弗的观点所透露出来的,也是我观影过后所能解读到的,而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一点思考:终极重大事件的引发,不仅是幼时单个重创事件的发生导致的,应该还有在病症出现前的正常时期中,患者不停的自我压抑逃避至一个濒临崩溃边缘的不断积累过程。比如,要引发一场大爆炸前,仅一个炸药是不够的,在未有火种引爆前,一切归于平静,但却是不停在增加炸药粉的过程,终于,有火种出现时,一场不可避免的爆炸毫无征兆的爆发了。

  说到两位“救命者”,我之所以命之为“救命者”,是因为他们在我眼里,一点也不输给传统医生,他们寄予男主的就是一条重生的命!于男主的恋人彼得森心理医生,我褒她对男主忠贞的爱以及她作为心理医生所具有谨慎与耐心,我也相信正是她对男主患者始终不离不弃的救治才有了一个好的结果,乃至影片结尾,她对峙老院长这个罪魁祸首的勇敢都是让人敬畏的!此外,片中女主导师的一句台词是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再优秀的女心理医生,一旦有了爱情,她自己便是一个病人。”彼得森在治疗中,如若没有导师的提醒,却是是存在偏颇的,是一种“被爱冲昏头脑“的表现,这是我们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可能的工作中需要避免和警戒的。于敬爱的导师,这位老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最佳实践者,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智慧之师!尽管他从男主左手发抖,不带行李,名字过于平凡三个细节中早已发现了男女主有猫腻,但却没有当即揭发,留有余地,并以其丰富的经验而决定深夜等待男主患者的到来。他的善解人意,和蔼慈祥淋漓尽致地涌现,他的理智、谨慎更是为人所钦佩的。他与男主开玩笑,在危急时刻淡定自若地将掺有镇静剂的牛奶递给男主喝。他身上所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基本的对病人的关爱,更是一种经年岁月的博爱与沉静,从容与淡定!是为我励志当学的!

  最后,于患者最终脱离苦海的过程中,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成为关键。在导师与女主对患者男主的治疗过程中,他们让男主回忆梦中的记忆碎片,然后一点一点与联想剖析并猜测,虽然难免因为艺术作品而有些太过巧合,但总是能说明一定问题。其中说到,“‘梦’是可以恢复记忆的最佳线索”,并说到“‘梦’可以告诉我们你在逃避什么”,然后通过释梦,将梦的碎片合成而试图了解其含义。此外,有这样一个大致的解释:让患者生病的秘密都深埋于其脑海,他因为事实会触痛他的伤口而不愿面对,故为了忘记一切,反而会生病,即表现为失去记忆并有强烈的罪恶感。而最后,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并分析后,通过再现“滑雪”事件而刺激男主最终说出了深藏与潜意识的结,即小时候因为滑滑梯而误杀弟弟。其中很多释梦的细节,有许多的联想对应之处,似乎既存合理又有些欠缺科学依据。或许这就是心理学作为一个中间学科难以避免的,更是我们作为学生要不断学习探究的,更是我们可能去突破的。 做一个在爱与理智中绽放生命的孩子。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2

  片子讲述了一个有关心理分析的惊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约翰·贝兰特因为小时候不小心从屋顶上滑落导致了弟弟死亡,以至于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场景,和他弟弟从屋顶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场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为自己就是爱德华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当院长,而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长恰好就是杀害爱德华大夫的真凶!随着故事的发展,约翰·贝兰特的记忆渐渐恢复,但是他却以为是自己杀的爱德华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直坚信约翰·贝兰特是清白的,所以她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约翰·贝兰特回想起案发的情景,为了让约翰彻底摆脱噩梦,彼特森和他来到滑雪场,约翰在两人危急关头,终于回忆起小时候的情形,摆脱了犯罪情结,也记起了爱德华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约翰提供的线索果然找到了爱德华大夫的尸体,但却从尸体中找到了子弹,约翰仍然无法摆脱谋杀的指控。彼特森为约翰多方奔走没有结果,只能回到医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梦方醒,联系约翰的梦境,整个故事终于有了结果。最终莫奇森的阴谋败露,开枪自尽。

  片中的约翰·贝兰特最初是因为童年的阴影才开始有了精神上的问题,人类小时候的记忆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为你已经不记得你小时候发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潜意识里还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么相似的情景的话,就会刺激到你存在脑中的那段记忆,你就会想起那些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事。就像约翰·贝兰特本已不记得弟弟死亡的场景,但是当受到爱德华大夫的死亡场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这段埋藏在记忆深处的记忆。再比如当约翰·贝兰特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会潜意识的紧张起来,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也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里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大夫死后,在精神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爱德华大夫,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是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这里,平行线条象征着门前的左右两个滑台,因为这滑台与摔死人有关,所以见到条纹就会焦虑不安。还有,在约翰·贝兰特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饰,出现了带面具的俱乐部主人,包括楼顶和车轮,这些都暗示了犯罪现场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终从这个梦里找到了凶手,帮助约翰·贝兰特恢复了清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想梦境其实就是真实反映人们内心深处想法的一个途径吧。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3

  这个片子很不错,一场场扣人心弦的剧情,真让我叹为观止!记得以前上课时老师让我们看电影时,我老没怎么注意看,但这次不一样,从一开头到结尾,我都目不转晴的,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个细节。

  为什么这部片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我觉得有两点:

  一,以彼特森医生对假冒的爱德华大夫的爱为暗线贯穿剧情。

  二,以彼特森医生冒着窝藏罪犯的生命危险给自己的爱慕者进行精神治疗为明线。给人一种一气呵成、势如破竹的感觉。

  剧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爱德华大夫的爱情真让我们年轻人羡慕,竟然是一件钟情,两情相悦,而不像苏永康的歌曲“爱一个好人难,听你说声爱我真的好难”说得那样。虽然说爱德华是只是彼特森医生的崇拜者,根本没过面,但他们的恋情却是如此的神速,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彼得森见到爱德华留下的便条,随后立即赶到帝国饭店,寻找自己的恋人”,从这个细节可以就可以看出彼得森对假冒爱德华的爱。“当布朗被认为是杀害真正爱德华的凶手时,竟然深夜离开医院”,虽然他爱彼得森,但是为了不给自己的爱人带来麻烦,不得不“忍痛割爱”,其实,这才是爱的最高境界:能够为自己的爱人着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既然你爱我的话,那你就不应该来烦我,这才能证明你对我的爱”,然而这个片子的这一点却与现实不一样。

  影片中的彼得森医生面对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爱的男人,在理性与感性,专业与生活的强烈矛盾中挣扎,此处更显现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这跟《大长今》里长今面对爱人和受病魔摧残的百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作为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或专业心理分析师所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

  这个片子是老师放给我们看的,所以下面结合课本里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关系谈谈彼特森医生的精神分析理论。

  片子出现了好几回彼特森让布朗入梦的情景,为什么能够用梦来解释自己心里的犯罪情节呢?弗洛伊德认为,梦不像其表面显示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表象,它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最深层的钥匙。梦是一种象征,那么每一个象征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一个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我们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所梦到的东西往往就是我们白天的所见所闻。它是以凝缩、移置和象征为特点,毫不顾忌时空规范,并用睡眠时满足欲望的幻觉来缓解本能的冲动。梦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一种意识,而唯物论认为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现实客观物质的真实的反映。因此,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破译和重组整合的关键。在影片中,一个留胡子的人象征爱德华大夫,梦中戴面具的赌场老板是默奇森大夫,小轮子象征枪,等等。通过对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被人压抑到潜意识中的过去事件。这也就是彼特森医生的精神分析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所在,最终解决了布朗认识自己是杀人犯的幻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我们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一种排外的感觉,认为这是某某原因造成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错。而片中冒名顶替的爱德华却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杀害了爱德华。然而,为什么布朗却产生了和我们相反的幻觉,承认了不是自己错误的错误呢?我们知道,病人的潜意识是进行心理分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病人布朗对曲线特别反感,使他筋疲力尽,病情相当严重,这跟彼特森以前的一位教授的情况非常的相似。造成这种精神不安的状况,必定是受到某种场景或可怕的事物深深的刺激,在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因此,想解决布朗的这种错误幻觉,就必须从以前所经历的事情入手。他经常梦到大小不一的眼睛,就是他儿时的一段痛苦的经历。一个人若是多年前曾经受过一次心灵创伤,只是由于记忆的日渐淡忘,印象也因日久而在情绪上有所减弱,我们就把它们说成是“时间”对心理的记忆痕迹造成的结果。因此只有明白那些对他造成伤害的恐怖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把一切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解开情结,病症才能痊愈。

  彼特森就是抓住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来分析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童年经历对人具有重大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不堪回首的经历——儿时因顽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使他受到非常的内疚与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所以才产生是自己杀害爱德华大夫的幻觉。最终在彼特森的诱导和她的爱的支持下,布朗才说出自己的梦境,他的罪恶感才得到解除并提供了破案线索。

  此片把心理与悬疑结合,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有利于我们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4

  看《爱德华大夫》是在学校的巨大的阶梯教室,作为个性心理学课程的一部分。它虽然没有多恐怖的镜头,但当我紧盯那荧光幽幽的屏幕的同时,汗毛全都竖了起来,背后似乎有人向我走来,正一点点靠近,我毫无勇气回头,因为我正被希区柯克所营造的巨大的令人窒息的惊悚气氛笼罩着,快要瘫软在接连不断的悬疑链条中了。

  一直不喜欢黑白片,总是如同记忆一般的显示出一种模糊和疑虑。当派克作为爱德华医生出现的一瞬,我发出了惊叹,我想,他的高大英俊会让每个人都着迷的。

  脑中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派克和褒曼紧紧相拥的场面,一场是男人将头深埋在女人的怀里,宣泄着他无助和脆弱,映照着悬疑和心理的主题;另一场则是他们甜蜜相依,昭示着不变的伟大爱情。白色玫瑰的背景,象征温情,平行的车轨痕迹,象征着诡异的心理世界,建筑学的“少即是多”的观念在电影,心理中亦如鱼得水的得到了表达:越是简单明了,越是暗藏玄机,捉摸不透。

  显而易见,这是一部有关心理学的影片,本片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简单展示了佛罗依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而它最根本的观点就是:童年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人们长大后可能强迫自己忘记不愉快的童年,但是,这部分记忆不会消失,而是存留在脑海,并对将来的一系列行为做出引导。

  比如假扮爱德华医生的B·J,当他看到白色和条纹时,他显得很紧张,并带有昏倒或犯罪的倾向,这和他童年时因为无意识的导致了弟弟的死亡有关,在心理他认为自己一定是个凶手,谴责自己。当爱德华医生,而来掩饰自己错认自己是凶手的想法,这些都源于他童年对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种情结。

  在影片中经常提到心理分析对梦的处理,在《爱德华大夫》这个影片中,我们看到彼得森大夫坚持引导B·J说出他的梦境。从梦里找到过去的记忆。B·J的梦里出现了21俱乐部,出现达利的大眼睛装记忆。

  在这部影片中彼森医生是爱着假爱德华医生的,这种爱,可以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凶手,这种爱可以加强她治疗他的信念。正是这种爱,使得B·J解除了层层心理防御,抚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结,能够直面自己的遭遇,积极配合治疗,找回自我。这里我们看到情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或许,我们一直强调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有足够的理论和科学的技术,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往往忘记了,爱以及无条件的关怀,才是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才是打开心结大门的最终钥匙。

  影片中的音乐更是荡气回肠,恰到好处,这一连串的镜头组合与音乐配合天衣无缝。罗萨用泰勒明琴的特殊音色来营造一种神秘、在餐桌上用叉子划道,此后每当爱德华医生陷入犯罪情结时这个主题就会出现。罗萨曾经说过:“音乐的功能不是图解而是在产生心理上的特殊效果!”他谱写的音乐不再是镜头的图说而真正起到了结构剧情和暗示象征的作用。

  在彼得森医治爱德华医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精神分析学家只追求引导患者谈论他(她)的隐藏的问题,从而打开他内心紧锁的大门。

  1)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现行为偏差,与其过往的经历有直接关系。

  2)一个人的所有经历中,其童年的经验对他(她)日后的行为和情绪情感有最重要的影响。

  3)一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和行为偏差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到解释。

  4)当这些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之后,患者将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从而不再焦虑,其症状会逐渐消失。

  同时,精神分析学家也要注意所用收集信息的方法 :要劝说患者充分信任 自身;要求患者随心所欲地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要求患者说出过去是否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时期的事情 ;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患者细微的情绪变化,并发现究竟是什么使得患者有这样的情绪变化,从而追踪这一刺激物对于患者的`意义;要求患者说出自己的梦境,并且越详细越好 ;对于失忆的患者,分析者会要求患者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景,从而刺激患者的记忆,使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为了让患者想起更多的过去的事情,酌量对患者施用促进记忆的药物。

  这部电影让我真正体会到:真正的电影的意义埋藏于画面之后,对白之后,甚至故事之后。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5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充满了神奇和意料之外的惊喜,他就是一位顶级的电影魔术师,用光影营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电影世界。曾经,有很多电影批评家对他的电影表示不满,因为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和阴谋、谋杀有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希区柯克的电影在于挖掘一切性质的谋杀——经济谋杀、政治谋杀、婚姻谋杀等等,而且杀人犯总是一些普通的精神病患者。在《爱德华大夫》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将传统的精神病上升到精神分析学的范畴,不仅让观众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也见证了一场爱情。

  精神分析学:

  影片围绕着格里高利。派克、英格丽。褒曼、米哈尔。契科夫展开,站在精神分析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三个恰好对应了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论。派克代表了本我,褒曼代表了自我,契科夫代表了超我。简单的来说,本我代表了寻求快乐和满足欲望,自我代表了现实与理性的结合,超我代表了道德和理想的并存。在佛洛依德的观点中,“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转换而来的心里能的发泄与反发泄,本能决定了一切心理活动过程的方向的先天状态。”

  派克扮演的角色J·B有非常严重的犯罪情节,其原因就在于他小的时候误伤了自己的弟弟,导致弟弟死亡,这件事使他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创伤,也正是因为如此,一连串的难解之谜诞生了。在影片中,希区柯克将佛洛依德的理论作为电影的内在驱力,通过对J·B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以及梦境的描述让观众了解到了梦境和现实的之间的关系。梦的本质是欲望的间接满足,通过梦,让潜意识中的欲望得到完全的释放。影片中,J·B的梦境就是打开他人格深层密码的钥匙,通过一连串梦的解析和对现实的映照,最终真相大白。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褒曼扮演的医生和契科夫扮演的医生两人联合对派克的梦境进行分析,通过意向的表达,凝缩,移植,具体化等方式,让梦境中的人物,地点,时间,行为在现实中对号入座。因为J·B代表了人格结构中的本我,所以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潜意识中的趋利避害,过刻意被忽视,但是绝不能被遗忘。而J·B选择的是刻意的忽视,当他成年之后,再一次进入相同的境地,童年的记忆就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甚至将曾经存在的真实潜移默化的进行了扭曲,而这一切,都是因为J·B自己的潜意识。

  寻求快乐和满足欲望这两点在影片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为了让自己摆脱童年的记忆,他选择了遗忘。为了摆脱罪恶感,他装扮成爱德华大夫,于是机体在一起取得了平衡。遇见褒曼扮演的彼得森医生,他找到了爱情,同样得到快乐,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而彼得森医生在影片中代表了自我(现实与理性的结合),她在影片中的角色更加主动,不管是医患关系还是情人关系。佛洛依德认为,自我是协调本能要求与现实社会要求之间不平衡的机能。影片中,彼得森医生根据J·B的变化以及所处的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身份,压制本能活动,尽可能理性的面对J·B。契科夫扮演的艾利克斯医生代表了超我,他置身事外,一直保持着理性冷静的态度,这恰好和人格结构中的超我的特征相匹配。

  梦的神秘在影片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让谜团在心理学家的分析下慢慢解开,不仅增加影片的悬疑气氛,也让故事更加完整。

  影像的魅力:

  《爱德华大夫》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认识意义,美学意义以及教育意义等多重属性,不仅具有普世价值,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一部电影的成功必须是形式和内容的双重成功,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内容,那么,关于本片的形式,又是另一种魅力所在。

  不管是创新叙事模式还是探索新的电影语言,希区柯克总是在不断的尝试创新。在他的电影中,他通过制造悬念的方式,表现出角色紧张的情绪,危险的关系,让观众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他营造的气氛中。在他的电影中,观众常常可以看见一些打破常规的主观镜头,他善于用主观镜头营造出令人恐惧的氛围。在《后窗》中,杰佛瑞偷窥时,希区柯克用主观镜头来变现,使紧张的气氛从银幕上弥漫到银幕下,让观众和电影中的角色一样紧张。在《精神病患者》中,当玛丽莲的妹妹冒险进入诺曼家中的时候,希区柯克也使用了主观镜头来表现金正和不安。这些大胆的主观镜头,构成了希区柯克独特的“悬疑美学”,让电影在充满刺激,紧张的时候还极具观赏性。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观众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充满隐喻的画面,比如《精神病患者》中诺曼的小屋摆满了鸟类的标本,而诺曼坐在巨大的标本之下,这本来就是一种隐喻,不仅表现出了诺曼的绝望和孤寂,也表现出了他的残忍和冷酷。希区柯克使用这些充满隐喻的画面让故事的表达更加流畅,叙事语言更加优美,在给观众讲故事的同时,还不忘带给观众艺术的享受。

  时至今日,希区柯克的电影已经成了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导演,也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类型电影艺术,让悬疑电影也具有了艺术性。他运用大量的主观镜头打破常规的叙事模式,将佛洛依德的理论放置于电影中,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和博学。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必须制造悬念,否则观众就会感到失望。”

【爱德华大夫观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剪刀手爱德华观后感大全04-01

大夫山作文03-08

大夫山森林公园的作文03-28

《流浪地球》观后感通用15篇04-14

心灵捕手观后感(通用15篇)04-03

电影英文观后感(通用21篇)05-20

防灾减灾观后感(通用11篇)05-26

大国工匠观后感(通用45篇)05-05

《假文盲》观后感(通用15篇)04-16

雷锋事迹观后感(通用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