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6年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好议论文
对于写作,没有什么积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个老师不止一次督促学生看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如何写好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何写好议论文】
一、厚积而薄发
对于写作,没有什么积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个老师不止一次督促学生看书。说实话我高中三年一本正经书都没读完,但是积累何必要靠书?记得我的高一第一节语文课,闵文老师就告诉我们学语文的秘诀:爱美、多情、好奇、热爱生活。其实生活不在别处,哪里都能积累素材。我回忆了一下我在高考作文中用到的部分议论文素材及其来源:
贝克汉姆退役——时事新闻
钱钟书的一句名言——我考前在复习资料上看到的
陆羽的诗《六羡歌》——我在一首古风歌曲《风华录》里听到的
史记屈原列传的部分段落——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课本内容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想离。——因《甄嬛传》而大红的一句诗
梭罗、沈从文等被我在排比举例段中一笔带过的例子——各种道听途说,或从别人的优秀作文中看到的
这些材料来自各种地方,无论是你刷微博、听歌、看电视剧、看报纸、读杂志,你都可以有意无意地找到可用的素材。发现素材后,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日后再用。
但是我还想说几个素材密集地:
1、语文试卷:做题的过程本身也是积累的过程。
古文中有可用的事例、句子。如我积累的一个句子: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出自顾炎武《廉耻》。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仅显示出你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文势大增,激情澎湃。
大阅读的很多散文都有可取之处,学它的语言和内容。如:同学像我推荐过一篇她做题做到的大阅读散文:陈蔚文《溯水而上——夜读<诗经>》。语言优美,有诗意,内容有深度有广度,可用于很多话题,,如:对文化的理解、对经典的传承、细微之美、平凡中的大道等等。
许多作文题本身就是素材,这些素材不但新颖别致、没被滥用,而且往往可适用于多角度、多方面。如07年北京考题:刘长卿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11年上海考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但也有的作文题(如今年江苏的题)意思太浅,角度太多,不适用于作例子。
2、他人的高分作文
当我在读他人作文时,我想些什么?
如11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风中的余香(标题有诗意,先发制人,下笔不凡)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此处语言形象优美,化抽象为具体,值得借鉴)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这个例子可以收集,但感兴趣的同学不应止步于此,而应查一查左光斗、东林党的事迹,了解事件全貌,有利于你将来使用这个例子)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揣摩这句话的构成,“形式”和“内涵”相对,“过去”和“永存”相对,但两者存在关联。这种对立统一的句子包含的信息量大,短小精悍、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联系现实,接地气,使文章不是空发议论)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又出现了“逝与留的辩证”,这更显示出作者的深刻思索。“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这样的表述不是普通学生可以凭空写出,必须多看多想多记多用)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用这个具体可感的过程比喻另一个抽象的过程,贴切、有画面感。写出这样的句子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联想和想象、善于类比。和数学建模差不多)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以问句展望未来,使语言形式多变,抑扬顿挫。余韵无穷,使读者沉思,也显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又一次举例,比起说理更生动,不显枯燥。以举例作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也是可取的)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结尾点题很重要)
看他人文章时,要看他和你的文章有何不同。除了积累名句、例子,也要学习语言、构思、层次。每一篇高分作文都有你可学的地方。
又如我读05年江苏高分作文《善始之论》(当年主题是凤头猪肚豹尾)。此文以古文写作,比较小众,又说理颇多,语言难以学习,但仍有可取之处。我的高考作文采用了和它类似的结尾。它的结尾是“愿斯志之永固兮,东终古而未央!”。我查了这句话的出处,是曹植《铜雀台赋》,原句为“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后半句是说快乐将延续千年不绝)”而我写的结尾是“愿斯志之永固兮,静终古而未央!”这个句式只需稍改两个字就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主题,不仅有诗意而且豪迈有气魄。可谓万能金句。但万能金句如何拾得?其实考前我和一些同学都欣赏了这篇文章,也许他们只是感叹了一下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就弃其文于不顾,而我耐心地看完了这篇作文,并查了其中典故、诗句的出处,因此我得以把这个句子收为己用。
由此看来,积累的过程要耐心,关注细节,不放过任何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样的,我也正是本着锱铢必较的心态,才会想要查歌词、电视剧中诗句的出处。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手机流量。
二、 苗言
白居易言著文:根情、苗言、华(花)声、实义。优美的语言可以弥补、粉饰许多硬伤,如立意较偏、举例不当、结构混乱。
1、华
闵老师说作文有三境界:朴1、华、朴2。或者说简1、繁、简2。在这个螺旋式前进的世界里,的确朴2是一种清丽脱俗的表达方式,简洁流畅,多见于乡土题材,优于华丽的措辞,更优于朴1那种小学生作文的单纯无知的尘土气。有的同学可以做到朴2,但我还是推荐写“华”。也许不是每个老师都能立刻识别朴1和朴2的区别,但华美的语言如烈酒、似强光,总不会被老师忽视。
举一例,07年山东卷《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应该是最华丽的高考作文,没有之一,第二段甚至押韵,做到了“华声”: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全文立意毫不出众,思想较浅,过于华丽,有堆砌之嫌,像用珠宝淹没了一个瘦小的人,但它的缺点都被语言掩盖了。此处有珠宝,你不妨拾取些,多读多背,以留作己用。
这里的华丽指多用诗句、比喻、排比,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具体为抽象。记叙文比较容易做到,但议论文一样可以华丽,比如以下两种表述哪一种好:
面对多难的生活,我们要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抗争,无论有多坎坷,也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若我们能把生活这颗酸涩的柠檬切片榨汁,以微笑为蜂蜜,以乐观为砂糖,以阳光作点缀,那么这一杯柠檬水,哪怕原本再酸涩,我们也可欣然饮下。
同样的意思,前者干瘪无聊,后者生动丰满。如果我们能把说理都用诗化或俏皮的语言表述,议论文也能意趣横生。
2、 善问
用疑问句或反问句会使读者思索,也可引出下文,或留下余韵。重要的是使平实的议论文增色,好像走在康庄大道上突然有坑洼或小丘,使原来单调的旅途有趣。如: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选自2011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风沙渡)
还有一种使用问句的方法,是我自己常用的。及在写最后一个论点时用两三个长问句结束。这几个问句类似排比,一层进一层,内容常常是批评时下的怪象,简要提出改善的做法。这种问法写得好的话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充满激情,使读者热血沸腾。也使文章达到全文高潮。
三、标题
我一模和高考时都是以诗为题,或改写诗的一两个字,这种方法最好。用闵老师的话来说,以诗为题直接加5分。
有一些适用性广的诗:
水穷之处待云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可把“吟啸”改换
当然大部分诗的适用性窄,如能用一些很恰当准确的诗为题,那最好不过。如二模材料作文是: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当村官,被人质疑、嘲笑。我班一个同学的题目是“猜意鹓雏竟未休”。这个题目贴切又俏皮,七个字揭示了文章主旨,可谓是最佳标题。但这是建立在大量积累之上的。如没有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没有理解诗意,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标题?
四、凤头
由头式的开头最讨巧,但是苏高中没有对此强调。一般我的标题就是从由头提炼出来的。所谓由头,就是用和主题相关的素材开头,我觉得以热点新闻最佳,再者如人、事、物、诗句、名言。举例:2011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风沙渡,以店名引出下文。
对于材料作文,不要再概括材料了,只需点几个材料中的意象,简要说明由头和材料之间相似之处。这种开头引人入胜,生动丰富。但开头不可太长。
举几个适用面很广的标题或由头
纪伯伦“朝露里的光明”:千百年来我仅仅做一颗朝露/你知否,千百年的光芒不都在你的圆周里闪耀吗?
纪伯伦的《沙与沫》中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的诗句,意义深刻,又适用于很多话题。
有两个相对的意向的标题或由头一般都很好用: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萨松
蒲苇与磐石 出自《孔雀东南飞》 适用于变通和坚守、柔与刚等
五、 豹尾
简洁为好,不可太长。点题。或慷慨激昂,或余韵无穷。
1、我常用的一种是以改编名言结尾,我举几个万能金句:愿斯志之永固兮,X终古而未央!
司汤达曾说:活过、爱过、写过。而我要说:XX过。(如:变通过、反省过。据主题而变)
但更多的佳句要你自己积累,大部分句子只可适用于有限的主题。
2、还有一种方法用于我想不出佳句的情况,那就是创设一个情景,像拍电影一样。如:前文讲述苦难对于磨练人生的意义。结尾是这样:罢了,这一杯苦丁茶,我且饮下。
再如改写自陈蔚文《溯水而上——夜读<诗经>》的结尾:前文讲中国古典文化始终影响世人,结尾这样:四书五经,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蒹葭》中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3、 再次使用标题或由头
如我的一模作文,题为《水穷之处待云起》,结尾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好一派绝妙的风光。
六、 排比举例
这是徐飞老师教我的。即连举三个例子,构成排比。这要求学生对关于这个主题的例子储备较多。这个结构最好自成一段,放在文章中后部分,增强语势,显示出深厚的积累,可有效增分。
七、 进击的第三论点
通常我写三个论点,一个论点一段。第一论点是为什么,如:为什么苦难可使人进步;第二论点是怎么样,满足什么条件,如:唯有乐观的人可以化坎坷为动力;第三论点是作愤青状,抨击当代社会,或当代青年,如:当代人缺乏挫折教育。
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议论文,易沦落为平庸之流。前文是一马平川,顺流而下,平坦如常,如何使文势陡增,进入高潮,点燃读者的热血,这第三论点尤为重要。谁的内心深处没有点愤世嫉俗的想法呢?如能剖析社会现象、指出毒瘤所在、开出一剂良药,那就会使文章更上一层楼。不仅使立意更深刻,而且这种热血的沸腾会延续到老师给你打分的时刻。
但是单纯地在内容上联系现实还不足以带来激情,语言表达也至关重要。前文是诗意的、典雅的、平淡的,这一段应该是有时代感的、激进的、呐喊的。人评苏轼之文“快如并剪,爽如哀梨”,本段也最好要达到那个程度。要做到句意连贯流畅,多说现象少说理,多用排比、比喻、反问、疑问句。我常用多个问句结束本段。
如何从第二论点过渡到第三论点?闵老师曾给我们一个万能金句:既罢牢骚须自省,此间风气然来无?即从对前人的分析过渡到对现今的反思。用闵老师的话来说:写到这个句子就加5分。
我也积累过一个类似的句子:然而,承平日久,何苦之有?用时可以把“何苦之有”改换。
后来又有老师给出一个相关但不类似的句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但这个句子用于从牢骚到展望未来,也许可用于从第三论点到结尾,不如上面那些有深度。
因此我给出一种议论文结构:
段1由头式开头
段2简要叙述主旨
段3为什么(长)
段4怎么样(长)
段5 排比举例
段6联系现实(长)
段7结尾
八、 字是硬伤
如果说佳作是白富美,那么富的是素材,美的是语言,白的就是卷面了。卷面的清爽离不开清晰的字。字不求有美感,但要横平竖直,少连笔。写大一点。用0.5mm的,别用0.38的细笔。少涂改。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写好议论文】相关文章:
如何写好关于机遇的议论文12-07
高考作文指导11-03
怎么写好游记作文作文指导08-14
如何写好叙事散文10-24
成人高考作文写法指导05-25
高考作文指导:使用素材的技巧09-05
高考作文指导:语言有文采06-02
高考作文指导:话题作文的立意12-07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