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巨婴国》读书笔记(通用21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巨婴国》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巨婴国》读书笔记 1
内容:鬼的核心特质,是怨气和抱负。妖的特质是为所欲为,女妖的特质则是为爱恨情仇可不惜一切,捅破天都不怕。
感想:难怪电视里的女妖多是青春可爱,懵懂无知。骂别人是妖女,也不完全是坏话嘛,哈哈哈!
内容: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感想:杂酱面确实挺好吃的,但是我今天就是想吃火锅。
内容:那些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的人,想和别人建立关系时,又会灭掉自己的意见。灭掉对方的不同意见,和灭掉自己的意见,都是一个目的.:追求绝对共生,我和你,完全一致,我们之间没有杂音,如此一来,我们就宛如一个人。
感想:曾经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点菜的时候都不敢点自己喜欢吃的,我喜欢吃干锅肥肠,因为怕别人嫌弃,从来不敢点,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有人点了这盘菜,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所以,我一直都很仰慕敢点这道菜的人。也遇到过,你说什么都唯唯应承的人,但是长久相处才发现,一朝翻身,他会极其自私霸道。对镜自照,觉得自己的内心也很狰狞。
《巨婴国》读书笔记 2
提醒一下还暂未购买此书,或像我一样刚买完就后悔的朋友:如果你在看这本书时,对作者和此书有一个更合理的定位,会感觉好很多:此书不是专业心理学著作,只是谈谈他个人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许多是偏激的)——从他做心理咨询接触案例的观点和角度。
它更像是一本微信公众号文章集锦,作者把之前写过、想过的,分类归集,然后在开头的第一章给这个“集锦”戴了个理论的帽子。但这个理论帽子戴的水平比较差,以偏概全时有发生,总认为几个极端或神叨叨的例子就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另外总拿电影、动画片的事儿做举例说明自己观点,实在不像是一个专业心理学家所为。作者的信条是“大胆的假设”,但没有“小心的求证”,另外再加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决绝态度,总让我觉得他讲的太言过其实,有种想揪其衣领的'冲动赶脚。
也因为是这样类似“集锦”的构成,各章节之间只有相关度,但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同样的观点和论据反复地多次出现,我认为如果从提出观点,并通过实例论证的方式展开讲述的话,此书厚度可以减少三分之二。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叫做《我身边的世界:巨婴国》。这样,读者的容忍度会高很多,毕竟每个人所认为的世界,都主要是他自己看到的世界,人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无可厚非,大家也可以谅解。
期中也确有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角度,有时间也可以看看。不过,总体上来说,如果你个人心智正常,身边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亲人朋友,那么你读起来可能比较难找到什么共鸣。
惊喜之处是:你会常常被作者所举的例子或作者自己观点的“神逻辑”逗乐,也着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权作一笑吧。
《巨婴国》读书笔记 3
去年身边很多人推荐《巨婴国》,说是近年来最深刻洞见中国社会的伟大作品。偏偏该书又很快被下架,一直不得庐山真面目,很是好奇。前几天在一小书摊上意外收获,赶紧地回家洗手拜读。
且不管网上对本书褒贬不一的言论,笨鱼读完的感觉真的是不喜欢也可以的复杂。
第一恨:拥抱营销
从封面到开篇,武老师都举了高高飘扬的旗帜“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俨然是有跟鲁迅的阿Q,柏杨的大染缸,林语堂《吾国吾民》同台竞技的架势,偏可惜雷声大雨点小,以为会有迎接枪林弹雨的畅快,500页巨大篇幅却偏偏只抛了几个绣花枕头,三五百的被心理咨询者怎么就代表中国国民了?一套巨婴心理就企图解释尽中国社会万生众像怎么就系统了?各种平日文章的简单堆砌,怎么就透视了?里面强拉硬拽各种热点话题,夸大地盖帽,都脱不了蹭销量,迎合的俗。
第二恨:理论薄弱,逻辑牵强
先说说武老师所谓的系统理论,全书贯穿了一个最核心的观点,大多国人都是心理不成熟的婴儿。体型巨大的巨婴们都在找妈,就是中国文化的.实质。“病态共生”,“共生绞杀”和“全能自恋”貌似代表了整本书的基础理论。本书如果作为文化愤青,貌似对文化蜻蜓点水,如果作为心理学引导,除了提到几次弗洛伊德,荣格外几乎没有任何心理学理论支撑,甚至不如读上面两大心理学家的个人传记涉及和介绍的理论丰富。
第三恨:啰嗦,啰嗦
底层逻辑略显牵强,系统理论不足,啰嗦冗长,强拉硬拽热点话题拥抱营销以上概括笨鱼的不喜欢。再说笨鱼喜欢武老师的地方。
敢于直言不讳
书中说婴儿与巨婴都有三个基本心理特征:共生,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6个月之前的婴儿,认为自己和整个世界浑然一体,我即是妈,妈即是我。母婴共同体下,婴儿误以为自己的需求等同于妈妈的需求,妈妈没有自己的悲伤喜乐。武老师断定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发展水平普遍没有超过6个月,还停留在“共生期”。他认为当下流行的“妈宝男”,千年不古的“婆媳关系”,用表面的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的“逼婚”,为了集体的一把米壮烈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现象都源自于这种病态的共生实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以己度人。
其中,武老师批孝道的一段颇为精彩,他认为中华文化中的孝道讲为父母命从,“孝”的本质是“顺”,原因也同样出自于“共生”,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儿女是其一部分,能为他们所控,儿女违父母命,必是儿女不孝。貌似很有道理,但为什么是共生论而不是控制论?控制论就扯不出巨婴来撒,呵呵。
案例带入感很强
“全能自恋”是武老师认为巨婴心理的另一特征,概括为:我一动念头,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在成人身上有四类常见表现:1、追求优秀,甚至完美;2、想法多,行动困难;3.诛心论,4,在关系中受伤后,会退行到孤独的全能自恋中。很多例子足以让读者对号入座。
最幽默地是武老师提出了一个全能的公关方案,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葵花宝典”,三招制敌,:将对方当婴儿照顾,当天神崇拜,再加自己是猪脑子。想象一下身边的各种接待、公关、迎来送往,貌似真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真理。
给一个机会重现认识自己
成熟的人可以连续过很多招,因为懂得努力的价值。
人需要一个空间,展开自己的心,将内在的种子,投射到外部世界上,然后观察外部的结果与自己内心律动,回观自己而淬炼自己。
敌意,就像是我们心中的毒,它最初来自失控的魔鬼,来自自恋受损。当自我不够强时,对人性的黑暗与光明认识不够中正时,我们会到处甩内心的毒。
你内心深处如何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生活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巨婴国》读书笔记 4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起《巨婴国》这本书,因为很多朋友发现现在居然买不到该纸质书了。
一直还在纳闷这件事儿,今天朋友分享给我一篇文章,才知道该书出版商发出公告严明该书“因质量不合格”而下架了。从当前情况来看,“质量”应该不成问题,关键在于书中提出了不少挑战传统思维的观点,引来了很多争议和讨论。甚至还有评论说阅读该书感觉很不舒服,主要因为作者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行为、大众思维进行深度剖析理解,应该是戳中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引来了争议。
书中不少观点对传统观念及儒家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关于“孝”的理解,作者扎扎实实地抨击了传统对“孝”的定义,甚至因此而在言辞上完全否定了“孝”道。然而,真正把书认真读下去的人,才会知道作者抨击的是虚伪的、不能以常理理解的、不能以法治管理的“孝”,他真正倡导的`是真诚的、讲道理的“孝”,且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相处。只不过,作者没有顾忌任何人的接受能力和感受,没有把“孝”定义清楚,直接将“孝”否定到底,这确实挑战了不少人的神经。
其实,一本书往往是代表作者的研究所得、自身的感悟及观点的表达,读者应该学会吸取书中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部分,这也是读者应该具备的辨别能力,尤其对某些刺激到自己的观点,更应该给予尊重,而不要因为读着使自己感到不适就抨击对方。我还是觉得《巨婴国》剖析很深刻很到位,确实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症结。而且无论如何,无论内容多不合理,我们也应当尊重对方发声的权利。
《巨婴国》读书笔记 5
爆竹是用来驱魔避邪的,这个春节烟花爆竹被禁放了。清静的节日里,武志红的《巨婴国》倒是像爆竹一样,振聋发聩,给人不一般的震撼和冲击。
说是冲击,也是期盼已久的了。此前在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已了解了他的一些文章和风格,罗胖也有一期节目里推荐介绍过这本书,隐隐觉得这本书将要展开的对中国人的剖析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是契合的,所以很是期待。该书对中国人的剖析是到位的,并有更大的延伸解读空间和张力,估计会有更好的后续作品来进一步解毒中国人的人性和陋习。
一直以来,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身为中国人,却很难理解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社会,很难感受到所谓文化传统的好;反倒是西方的'个人主义、民主自由等概念很好理解,也有着深刻丰富的理性内涵可以探索,有着深切细腻的感性体认可以言说;但自己的传统实在是没有感觉。也因此一直有一个怀疑:传统的好,是我没有学到呢,还是她原本就不存在自己当然就找不到,体会不到了呢?《巨人国》加深了我的怀疑。"中国传统文化"这件穿了几千年的"皇帝的新装",到底何时才能在心里脱下,何时才能直面自己裸奔了几千年的镜像呢?也许巨婴国是个开始。
需要直面的是:个人而言,为什么特别看重"面子",就群体而言为什么非要强调"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核心和基本单位是家庭),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什么总是"外儒内法"的那一套把戏呢?
在传统里,个人是不存在的,是没有里子的,面子是外人他人赋予的存在感,所以只能以面子示人了。按照武志红的说法,传统中国人小时候的母婴关系很差,无法形成真自我,所以通过面子来维持假自我;而家庭这一集体的主义的维护,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现阶段,不结婚的单身男女还是很难获得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的,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因为里子的破碎,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的自我中。集体主义社会满足的,其实就是大家长一个人的巨婴式的全能自恋,而每个人的动机和动力也是来自于成为某一个集体的代言人,即外在权力体系中的皇帝或是内在家庭中的大母神。因此,儒家可以让集体中的下层自己阉 割了自己,有出头鸟的再用法家那一套予以压制。
武志红对此有一通俗的概括,"中国式军师和帝王就是如此。中国历史,都是一个为所欲为的大流氓式的巨婴,加一个无欲的军师,联手创造的。经典如刘邦和张良、朱元璋和刘伯温等".贤妻良母和霸道丈夫,强势母亲和宝宝男,野蛮女友,完美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也都能看到;传统故事中的经典形象也多是如此:许仙与白娘子、唐僧与孙悟空、聊斋爱情故事等。
爆竹声声代表的是一种热闹,一个面子;现在的人们想静静了,也算是在拾缀拾缀自己的一些里子了。《巨婴国》这声爆竹不知能否驱走千年的心魔!
《巨婴国》读书笔记 6
这一段时间一直再看一本书《巨婴国》, 今天才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其中的一些概念和案例简直让人触目惊心。
在巨婴国中提出了一个很颠覆的概念: 我们都是巨婴。 及大部分的中国成年人的心理水平都处于一个婴儿的水平。 我们处理事情的情绪波动和一个婴儿没有很大的区别。 本质上来说我们的心里都还没有发育完全。
书中提到了心理发育的三个阶段:
口欲期: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刚出生到6个月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所有的快感都集中在嘴巴上, 嘴巴就是他能够感知到的世界的中心。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心理主要表现得就是全能自恋, 在那个阶段的婴儿心中,自己就是这个宇宙的中心。 只要自己想要什么,通过哭声一表达就马上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出现在眼前。 所以自己是全能的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世界只有自己。
2.肛欲期:在这个阶段一般是婴儿出生6个月到3岁的阶段,快感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主要集中在肛门周围。 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能够理解并且接纳有别人的存在。 此时已经有了我和你的概念。 但是还没有形成"他".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可以理解到世界上还有其他存在,自己不是世界的唯一。 但是此时他们还是和妈妈有共生感,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但同时又能把别人和妈妈区分开。 把他们划分为"你们".
3.俄狄浦斯期: 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岁之后, 快感中心再次发生转移,主要集中在性器官上。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仇父恋母情节。 开始能意识到异性的吸引, 并且对同性的竞争者有着仇视心理。 到了这一阶段,心理发育基本成熟。 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他" 这个概念, 自我诞生。 在心中开始走向独立,也可以容纳你我之外的"他"存在。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处在第一个阶段。 即口欲期, 在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中,我们都是无所不能的神。 只要我们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我发出去的能量没有被别人接纳并且积极正面返回给我,我就会产生一种感觉。 一种我的'全能神的感觉被攻击的破碎了。 我已经不完整了, 我就会产生一种攻击性, 要么向外攻击你,要么向内攻击自己。
比方说这个在我身上就有很好的例子, 当我对别人说话的时候,别人对我说的话没有回应(也有可能是没听见) 此时的我的就会暴怒,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攻击性。 甚至会想到把对方杀死。 但是因为有道德的压制,所以这股子毁灭的攻击性一般都不会向外,而是转而向内攻击自己。 "你怎么这么没用,说的话对方都不理你","你为什么要和他说话,你还是死了算了" . 我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过这种体验。 但是对方可能是更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
但是那在我们潜意识看来,我就是神。 你敢对神不尊敬, 那我就要灭了你。 好,我灭不了你。 我就灭了我自己。这就是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巨婴的主要表现就是全能自恋,我是神,你们都要听我的。 要不然都去死。 他们不会容忍自己有一点失控, 因为这样会破坏自己的感觉。 那种全能神的感觉。
《巨婴国》读书笔记 7
俄狄浦斯阶段是接受嫉妒和竞争,接受自己的嫉妒,也接受别人的嫉妒。嫉妒和竞争也是性能力的代表。简而言之就是能接受三角关系,接受复杂关系的处理。如果是占有欲极强,嫉妒心极强,控制欲极强,这实际上是心理没有完全发育好的表现,因为没有办法接受竞争,有非常强烈的妒忌心,那么个人的边界,个人和伴侣的边界,其实是非常模糊的。这个阶段可能会要求全身心的,甚至是一方的意识被消灭,没有办法接受复杂关系的存在,没有办法接受第三方的存在。
发展到俄狄浦斯情结的这个期间,就意味着人不再单纯。她能接受一些复杂关系的存在,而且可以变得更加的微妙,也更加的开放和包容,但是在俄狄浦斯情结之前,其实是有边界的,那这个边界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是完全的控制,可能产生的后果就是完全的毁灭。而心理学上呢,不仅有个人的心理学,集体的心理学,民族的心理学,还有国家的心理学,而这些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其实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国家它发展到了俄狄浦斯的这个时期,也意味着对于嫉妒心和竞争有更高的包容度,首先就是在性关系上在开放程度上的表现。
如果是发展到了前两期,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心理学和一个个人的心理学的发展阶段是一样的,这个时期就是非黑即白,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望,这个可能是双方之间的边界是非常非常不明显的,正如孩子和母亲之间的边界一样,认为母亲跟他是一体的,孩子,母亲跟外界的世界是一体的,所以就会有很多的对于控制上的`要求,对于权限上的要求。
再发展到俄狄浦斯情结之前的这个阶段呢,他可能是正常的一个婴儿,口欲期或者肛欲期。正常5岁之前,所有的心理发展就应该已经健全了成熟了,那如果没有发展到俄狄浦斯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意味着他要么停留在口欲期,要么停留在肛欲期,所以对于食物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食物,可能会给他带来非常充分的安全感,能够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一个民族如果停留在这个时期,就会有非常发达的吃的文化。
而共生巨婴是因为其实已经到了要发展到分化的阶段,应该接受复杂关系的阶段,但是不能接受,那这个过程中就是共生,它其实是病态的巨婴,他有5个特点,这5个特点是人格的不独立,所以会想方设法找妈妈,就是我要依附于谁,我要跟谁一起,所以第1个特点是我要抱大腿,第2个特点是抱了这条大腿后我们要一起生活,第三是不仅要一起生活,还要统一思想,我们要想的一样,第四式不能有异心,那也就是反对竞争,完全的嫉妒,第五是彼此之间不存在界限,但是彼此和外界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界限。
所以中国很容易出现的一个特色是,关系如果不好的情况下,妈妈就会把所有的精力投射到儿子身上,在此基础之上孩子往往会被妈妈的爱淹没,妈妈的爱的方式就是全方位的,孩子呢,就只能围绕着妈妈的感觉给予回馈。爱情在正常的关系里也会分为三个阶段,比较常见的最开始是1+1=1,这是第一阶段,两个人非常的要好,要好到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彼此之间没有界限,但是彼此和社会之间和世界之间是有界限的,第2个阶段是1+1等于0,因为完全没有界限了,反而可能有很多的负增长,会产生很多的消耗,会变成都是因为你,我才一无所有,都是因为你我才会有今天,那这种情况就是1+1=0,在这个阶段会充满憎恨埋怨,无可奈何而熬过了这个阶段就会变成1+1=2,彼此都是独立完整的人,会真正发展到俄狄浦斯时期,彼此有彼此之间的界限,加起来和世界之间也有界限,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属于两个完整灵魂之间的爱情。
为什么中国是一个盛行巨婴的国家,实在是因为有巨婴就会有巨婴的母亲,巨婴的母亲是怎么样的?很容易从身边找到原型,因为我们是强调集体文化的,所以在同步生长同步共生的情况下,也会失去同步发展,会没有个性,这一类优秀的母亲的特征可能是在内心无比的去崇拜这个孩子,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无微不至的照顾,只有遇到这样的母亲才会产生更多的妥协,比如说至少还有一个人能照顾她,至少饮食起居是不需要担心的,所以在无微不至照顾之下会做很多的妥协和勉强。中国人是非常担忧表现出攻击性的,因为这样就会跟大家不一样,但是真正的攻击性又很难被压抑,结果就是在该表示攻击性的时候并没有表示攻击性,在不应该表示攻击性的时候反而一览无遗,什么叫做该表示攻击性呢?这指的是用生气愤怒反抗的方式,在边界不明显的位置,去画清边界,不该表示攻击性的是,本来我们不应该对服务员,对安保人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生气,但是偏偏在这里遇到一点小小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命运,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付出更多的时间,但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情况之下,如果经济上比较匮乏,比较缺钱,那么要去赚钱就会没有这么多时间来陪伴所爱的人,他可能是配偶,可能是父母,还可能是孩子,如果没有足够的陪伴孩子,他在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很可能是他的心理发育没有办法从两人边界发展到三人边界,也就是他很可能没有办法过渡到能够接受开放、竞争、攻击性这样的关系,而是停留在共生,需要抱着大腿去依靠,需要有一个跟他差不多的节奏的人,一起来生活相互扶持,那么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控制欲和攻击性。
《巨婴国》读书笔记 8
首先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充满疑问,这个概念说的是我们平时说的妈宝男吗?然后书中提到的巨婴却不仅仅如此,这里所谓的婴儿是指“没法面对失控的,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的,这样的心理理应只出现在婴儿身上,因为这个时期的婴儿分不清你我,他与母亲是共生的,认为俩人为一体,然而当这种心理出现在婴儿之外的人身上时,那么便是所谓的巨婴,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
本书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当下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现象做出了他思考中的解释,如中国式好人和这样状态下巨婴家庭。所谓中国式好人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情感是冷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伴随着孤独,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不知道看到这样话有多少人会共鸣,而我却在不同地方看到过类似的'表达。而这样的中国式好人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看看我们中国的大环境书中总结到,这两个词“全能自恋性本我”“绝对禁止性超我”。所谓全能自恋性本我即,我是神,世界应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去转,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的一切自发行为,都是不对的。听过“听话”一词吗?没能比这个从小听到大的词更传神的传达这大环境了。
以小见大,我们没办法完整的观察整个国家,而如此环境下的家庭是如何的呢?教育专家孙瑞雪说:“中国式家长,他们不懂该如何爱孩子,却认为一切举动都是出于爱,都是教育。”这里的爱我觉得换为理解更为妥当,爱很容易,而理解却很难,然而却不断有爱你的人做出让你难以理解的事情,这才是最深的伤害。
中国式家庭,我听到过很多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婚姻搭伙过日子。在很多中国家庭中,有着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家庭中,最亲密的应该是夫妻关系,但是如果夫妻关系中,妻子对丈夫失望了,这会让妻子在家庭中找丈夫的替代品,而有着血缘关系的儿子极有可能替代丈夫成为最亲密的人。中国传统中的母系观念中,最高权力的掌控通常是某位女性,而这位女性的掌权是依附在以为男性身上的。在传统中,“孝”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三纲五常的领导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的,皇帝要孝顺,这样的表率才能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制度得以维持。而现在这样依托于子女的而非丈夫的关系,似乎依然这这个21世纪的国内得以蔓延。这样情况下的,出现了很多很有中国特色的人物妈宝男,
虽然本书有些问题与观点还可以更深入,作者提出的那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思考与考究的,但是有些内容却似乎脱离了他能提供的数据支持,说服力降低很多。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在没有数据与调研前提下的夸夸其谈无疑是败笔。
《巨婴国》读书笔记 9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平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书笔记 10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中国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平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国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平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巨婴国》读书笔记 11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巨婴国》读书笔记 12
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我也向许多人推荐过这本书,因为,它把中国人剖析得太深刻了,把中国社会的病根找出来了,以致不被社会所容。真理往往是超前的,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成长,民众的觉醒,有一天,它将会作为经典得与传承。
我是被“孝顺”文化所伤害的,而且伤得很深,以致现在只能刮骨疗伤,其中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得到的。“孝顺”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皇权文化,是社会奴性的根本。为什么老子一定是对的?为什么一定要有尊卑之分?为什么不能像一对朋友一样?为什么不能真诚的互相对待?亲情本来就是以爱作为基础的,没有爱,亲情只剩下皮囊,表面功夫,怎么样都是假仁假义,唯利是图。这样的亲情,没有正能量的传递,只能相爱相杀。中国人内敛,但是,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巨婴”社会,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如果不能觉醒,那么,“巨婴”就会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个也是隔代教育的悲剧。老一辈,在没有民主的权力的倾轧下,已经奴性化,他们已经完全是一个“巨婴”,这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作为父母的新一代,我们要抛弃“孝顺”,释放爱的力量,引导子女追求生命的本质,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样,整个社会将完全改变。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理性的,是一个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不会如婴儿一样,没有道理可言。我经常看见一些家长放纵自己的孩子影响他人或侵犯他人,却认为,成年人,应该让着小孩。其实,这些家长是使用作为小孩的权力。如果,他们手头有点权力,那么,也一样会放大这个权力的使用。其实,他们是很悲哀的。在单位,顺从上头,在家里顺从老一辈,而压抑自己的能量释放。当然,这样安稳,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拼搏,一句话,就是舒服。这个是不成熟的表现。就好像一个“巨婴”,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玩。一旦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只会哭闹。要不,就压抑住自己的需求。真的很形象。
我希望可以从我开始,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能量,让他们追求生命的快乐。而我,也要成长,不能再作为一个“巨婴”,要释放自己的能量,追求生命的质量。喝茶,读书,锻炼,已经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再增加一个写作,能够让我记录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个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生命的本质,就应该是快乐,健康,自然。追求自己所爱,让正能量散发出去。虽然,很累,但是,却很快乐。也是给泺泺做榜样吧。就同泺泺说的,爸爸看书,我就不用看了。但是,我相信作为学霸的后代,智商超群的她,只要追求自己的快乐,她一定也会散发出自己的正能量的,并获得比爸爸更大的快乐。加油,我们一起成长,虽然你不在我身边。
《巨婴国》读书笔记 13
中国大部分人都是这巨婴国里的巨婴,包括我自己,这些都是集体文化下的产物,因为巨婴的神性或魔性,产生了儒家文化,变态的孝道。并且我们也都在无意中制造着巨婴,并延续着巨婴的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通过觉知自己,改变自己。改变集体主义为个人主义理念。
几个概念:自我中心并非个人主义的核心。实际上,个人主义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论述的含义:不能以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任何一个个体。
自恋不一定全是坏的。所谓的实体自恋,另外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是这样讲的:“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实际上,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爱,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核心自我的养育,其实就是,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允许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
怎么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在抱持性空间里,一个人可以很放松,可以做自己。
《巨婴国》读书笔记 14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选择去看心理学类的书,是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但更多的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获得正能量。武志红的《巨婴国》读的特别“拧巴”,因为书中很多观点我都不同意,读着就想把作者拉过来争辩一番。
全书共有六个篇章,包括“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巨婴心理:共生”、“中国式好人”、“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孝就是顺”、“无回应即绝境”。我认为这些篇章展开的维度单一。共生、全能自恋、巨婴、失控、自我、能量这些词是这些篇章的核心词语。书中的社会公共事件在武志红笔下都可以用母婴关系来找到根源,认为这都是源于糟糕的母婴关系,然后导致共生、全能自恋等巨婴现象,巨婴的打击面如此之广:国人基本都是巨婴。而巨婴有几个特点:
1.共生;
2.全能自恋;
3.偏执分裂。共生就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的状态,巨婴和妈妈经常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一个共同体,之间构成的.各种冲突,武志红称之为“共生绞杀”。全能自恋即巨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拥有偏执的自恋,按照武志红的说法这是巨婴最核心的理念,全能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希望整个世界围着他转;偏执分裂是全能自恋的延伸,一旦没有被满足便陷入绝望无助或者攻击别人,希望任何事情都在自己掌控之中。武志红认为国人的心理平均发展水平没有超过六个月。
书中的种种负能量现象的确存在,武志红从巨婴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我又该从哪个角度看待这些问题呢。看过一个TED演讲,积极正面的思维是需要刻意训练的。因为根据人脑的构架,人需要努力才能看到正面效果。但相比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人们的影响则更持久。一个胜利只会带给人们一时的兴奋,而失败则会带给人长时间的沮丧。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事情由好变坏很容易,由坏变好却难得多。所以我们更需要努力的去看事情积极的一面,刻意的训练思想更积极正面的思考。
最后摘录一段我喜欢的话:把诗和蓝莓酱抹在荞麦面包上,用树荫里的阳光做件毛坎肩,跟猫狗以及啄窗的小麻雀说说话,往深夜的咖啡杯里倒进碎星星,在心里装一个小女孩儿。你如果爱着生活,生活一定比谁都清楚。
《巨婴国》读书笔记 15
面对这个世界,我知道的太少,开始无解,现时无解,往后大抵依旧是无解。
这本书不短,看时大彻大悟,看完似存质疑,了解完各种书评后一无所知。细想起来,这种感觉似乎也没错,面对这世界,我们本来知道的就太少太少,用一无所知来形容,并不为过。
如果这本书的标题不是为了夺人眼球,那么,我挺佩服武志红老师的勇气,毕竟,这并不讨喜。书中出现了很多“中国式”名词,比如中国式智慧,中国式政治,中国式家庭,中国式好人……大量使用这类名词的确有标签化的嫌疑。许多现象、心理、行为背后的.成因都很复杂,用“巨婴”一概而论难免遭到质疑。
可是我绝不能否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受到的震撼与冲击。对我来说,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不同的视角,看到了自身的问题,有一些积极的作用,足够了。它不是真理,也不是谬论,而是记录了一种思考,一种值得被尊重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言,求同灭异、全能自恋本就是一种巨婴的表现。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仍旧无解,仍旧一无所知,但是无知无解,并不代表无奈无力。在无知与无解中,有些思考,或许可以一试,或者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无知,解无解,接受自己,接纳世界,或许正是走出巨婴的第一步。
《巨婴国》读书笔记 16
今天用很快的时间阅读了《巨婴国》,讲了一个人对于中国社会人性的看法,不能说是对或是错,只是一种自己的观点并且表达上还算清晰流畅。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的观点观察社会及人性,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西方思想的延续,但是有自己观点并且勇敢去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从人性角度上去理解的话,中国社会是一种独特的集体主义社会,小到家庭,大到团体,几千年的集体主义不能说没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过益处,在资源匮乏的年代集体主义使得人类这个物种顺利存活下来,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资源极大的丰富,个体似乎脱离集体也能很好的生存,尤为明显的就是依据互联网生存的群体。
集体主义,这个曾经的宠儿,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桎梏个人的一把枷锁了,作者是从家庭成长、个人心灵健康的角度阐述这个问题的。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资源极度丰富,但是心灵日渐贫瘠的时代,自由、个性、自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是要走向一个自我实现的时代的,虽然会受到出身或是形势的局限。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是,人性的力量本身无对错,只要社会家庭给予包容、理解、爱,至少就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健康心理的产生,人本身也能活的很快乐。而这也和我之前的感悟相一致,以前以为人的价值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要成为像树一样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人,但是后来渐渐发现,这种想法抹杀了人性本身的自由、个性的成分,人活着,是为了自我更好的体验,不管是人性体验、社会体验、性体验、事业体验等,所以不论好与坏,都是一种其中的一部分,而胸怀这样的态度,人生便是充满乐趣的。活着很短暂,好好度过。
《巨婴国》读书笔记 17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巨婴国》读书笔记 18
没有正式看过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先读《巨婴国》确实不是明智的选择。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之前在零碎文章中学习到的知识似乎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的“巨婴”在我认为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的情况,每个人都要完成心理上的“建设”和“解构”的任务,由于成长环境的问题,太多人在“建设”上有欠缺,或者太多人永远停留在“建设”完成的阶段,无法进行“解构”,也无法建立和外部世界的'有效依存关系。“巨婴”不就如此的道理吗?
《巨婴国》讲的是心里成长的问题,但正如作者在序中说的他无意研究解决方法,而是要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其中原因多从集体无意识的原因说起,但太多内容不能让人信服:序里说写这本书的原因太腐旧了吧,模仿古人,太过迷信了。在论点支持的例子中也没有实验例证和科学数据,不仅如此,作者还大谈特谈臆想和幻觉,太有邪说的感觉了。
大学教授在讲解《道德经》里的“名可名,非常名”时,提到过:天下的口舌之争有太多是定义的问题,我们总是看到到真理和本质,在边缘性的问题上争辩不止。太多的书都在讲同一个问题,为何不去看专业中的经典?
《巨婴国》读书笔记 19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书笔记 20
微信朋友圈里,有个特别喜欢读书的姐姐,不但自己喜欢读,也会经常把自己觉得好的书推荐给我们。《巨婴国》就是她推荐给我的,一听完她的介绍就感觉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立马从京东上面购买了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仅仅读了几天就觉得对自己感触特别大。
书中有个异于常人的看法,作者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初次接触这个概念,我还有些不相信,不说别人,单论我自己,我觉得我的心理年龄怎么也能混到18岁吧。可是接下来的心理学专业解释,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这个社会,我们的这个国家,包括我,也包括你,我们的心理年龄都没有超过一岁。书越读,我就越来越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巨婴。我对自己身上的毛病或者说心理反应一直懵懵懂懂,总在寻找方法解决,但是总是没有很好的方法。也看到,自身好多的.问题是父母在教育自己时不恰当的行为导致的。
举个自己的小例子。由于家庭条件一般,在我的印象里,父母从来不会主动给自己买一些他们觉得没有意义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也不再提出要求。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懂事的孩子,可能自己知道提出要求也不会被满足,所以干脆就不开这个口吧。长大后,经济已不再是个困扰,而现在我依然会被当年的事情所影响,看到自己想要的,总是退缩,似乎知道自己得不到,所以连争取的尝试都不愿去做。最明显简单的例子,去逛街试衣服,总是莫名的想要退缩,对着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似乎心中有个声音在喊,你得不到它,所以看看又放回去,然后走掉。你从来都…..,你永远都…….,一次错误就把曾经所有的好全部抹杀。这也是我最痛恨的说法。偏执分裂带来的痛苦我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样说我的人是我的妈妈,我无法反抗,所以按照全能自恋的说法,我无法把愤怒投射给外界,所以只好把愤怒反馈给自己,毁灭不了世界,那么只好毁灭自己吧,导致的结果就是会想到自杀,幸好,我不够勇敢。
巨婴国这个名字乍一听似有搞噱头的嫌隙,然而当你真的深入书中的内容后,你会发现,虽然我们的身体成熟,但我们的心理却是仍旧停留在婴儿时期,这就是作者武志红所言的巨婴。
《巨婴国》读书笔记 21
我断断续续坚持看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对作者所表达观点的态度是认可、存疑、否定、赞同的交织和变换,兜兜转转、落落起起。
开始看时,最大的感觉就是:太啰嗦了!同样的话要翻来覆去、覆去翻来没完没了的重复,这可能也是我对心理学作品了解较少的缘故。同时也对作者例举的实例和只凭臆测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多以是“我猜想”、“我认为”、“我猜测”、“我感到”这样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太认同,这也可能与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了解有关。
不过对于作者反复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比如:所有好的事情都是很多踏实的细节积累的结果,要投入精力在做的事情中、努力与之建立链接;每一个人都应有独立的内心,努力活出真实饱满的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发放爱和正能量;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带着爱投入正向的努力来完善……书中有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有个女孩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别人聪明,完成什么事情都要花费别人三倍的时间和气力,为此很沮丧,幸好她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那我就什么事都花三倍气力去做好了”,这真心励志!(另外还有作者关于孝道和集体主义的观点、虽认同但过于敏感就不评价了)。
总之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12年心理咨询生涯以及由此深化对自身认识的心路历程,也是我对自己进行认识的启蒙(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巨婴国》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不做生活的巨婴作文600字(精选5篇)06-27
理想国读书笔记04-03
《水煮三国》读书笔记04-24
《理想国》读书笔记(精选30篇)06-02
雪国读书笔记(通用26篇)04-03
理想国的读书笔记3篇03-05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6-13
(经典)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1-30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01-28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