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时间:2022-04-22 14:10:0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通用10篇)

  《正红旗下》可能成为老舍先生最伟大的作品,如果先生有机会将其写完的话。小编收集了正红旗下阅读笔记,欢迎阅读。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通用10篇)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1

  老舍先生在小说《正红旗下》描写去势的旗人,喜欢公子哥式的穷讲究,主人公的姐夫,喜欢养鸽子,并且是“漫天飞元宝”的那种,不管多么要紧的公事、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我的这位同事也有这个毛病,每天在上班或者下班的路上,他的脖子始终是向后紧缩成一团,以便脑袋能够上扬,追寻天上的百灵、云雀,还有其他不知名的鸟。要是我们一块出去走走,他常常一边惟妙惟肖地学着小鸟吹起口哨,一边在草丛里找寻这些小鸟的巢穴,通过掩没在草丛里细微的爪印,亦步亦趋,极其认真地找寻,常常让一旁的我感到无从理解。

  有一次,我下完夜班,迎着早晨微明的曙光,在路旁,我看到我的同事半拱着身子,在草丛里找寻着什么,看见我来,打着手势,让我轻轻的靠近,在他的左手掌里霍然托着一只小小的雏鸟,我正在诧异,他是如何抓住这只小鸟的,同时不由得感叹,他这样狗似的寻找,到底捉住了这只可怜的小生命,他却全然不管我这短短的一瞬,变换了多少种想法,又开始正经八百的给我讲这只小鸟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原来在昨晚,他已经将这只还嗷嗷待哺的小鸟弄到手,把玩了一个晚上,趁大鸟还没回来,赶快放生,如果让大鸟闻到陌生的气味,这只小鸟马上就变成弃儿,说到这,又开始找寻鸟窝去了,看着他半是焦急半是得意地佝偻着腰,我摇摇了头,这是何苦呢。

  我的不理解在他的佝偻着腰,吹着口哨下,慢慢地变得淡了,听见清脆、婉转的鸟鸣声,我也会不自觉地向天空望去,追寻那一团黑色的影子,飞向远远的天际。

  一次,我正偏着头,看天上一个一个掠过的鸟影,两个蒲团大的黑鸟从头顶飞过,我忙不迭地叫我们的这位鸟痴,只是可惜他从房子里出来,那两只贵客已经没有了踪影,为了证明我不是再次诳他,我竭力给他描述鸟的形状,他听后摆摆手,说是黑天鹅,我却老大不信,这样高贵的血统,如此轻易的让人见到,岂不是忒埋没了人家的身份,我说不会是大雁吧,他说,中午队长已经看见过一次,在我们茶房边喝水,他马上跑来告诉我,我也亲眼见了,乖乖,受它影响的人原来还不止我一个。

  在没有认识我的这位同事之前,我以为如此“国粹”的爱好也许早埋没在西学东渐的路上,历次运动的火炉里,崇洋的说教声中,见识它也只能从电视上游手好闲的公子哥的角色中略窥一二,可是它还是顽强的生存在这片怪异的土地上,毕竟与这个民族有着血脉相关的东西,不是激进的“精英”们凭着“伪科学”就可以武断地否定掉。而且在现今如此功利,如此惟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看到我这位痴迷的同事,从小学时,就开始勤勉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单单只是为了爱好,实在是不容易。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2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同时,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生机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在世界潮流面前,不仅失去了竞争能力,而且也失去了自守、甚至生存能力。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尽管清政府已经糜烂,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高傲,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自私,骄横,懦弱等缺点。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文章的语言文笔是轻松幽默的,但在其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糜烂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懦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渐萌发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民族,关注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通过自己这个角色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讽刺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其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写还是所蕴含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曾看过对老舍先生著作的品论:他的每一部作品,好像都是从生活大树上撕下来的。没错,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老百姓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语言抒写出我们这个民族。也许这就是老舍作品的成功之处。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3

  该书的语言风格幽默精到,该书是老舍晚期的作品,无论是驾驭故事的能力,还是语言的纯熟,都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界。老舍的文字,是简洁、纯熟的北京口语,本书尤其以口语化见长,运用北京方言土语表达人物的嬉笑怒骂,富于表现力的大白话符合书中底层人物的性格和教养,以平静且幽默的口吻批评人,表达对陈规陋习的不满,是这部作品中老舍惯用的方式:"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老舍语言中的善意的戏谑读来也是人感觉兴趣盎然,比如除夕,"我"的姑母给了二姐一块从重阳放到除夕的花糕,"古色古香"。

  该书的文化底蕴浓郁深厚:文化一直是老舍作品里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自然、俏皮、传神。热闹喧哗中的哀伤必露,嬉笑怒骂悲凉尽显。该书对旗人文化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过热"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文化角度切入社会现实,着重挖掘人物与生活的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且通过文化上的批判与反思寻求民族新生、履行思想启蒙的职责。

  《正红旗下》是一部作者老舍先生的自传体作品,1962年老舍先生留仅下了11章8万文字,写到第十一章牛牧师应定大爷之邀赴宴,宴前遭遇狼狈而有气无言,文中的第一视角的"我"还不到一岁就搁笔了,令读者扼腕叹息。张爱玲曾有人生三恨之说: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

  《正红旗下》成为孤篇又何尝不是喜爱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广大读者们心中的一大憾事,这部作品命运也如同老舍先生一样,没有走到生命尽头,就悲剧地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们隽永的回味和永恒的怀念。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4

  “在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海战等风波后,高鼻子的洋人越来越狂妄,竟看不起清人??”,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将晚清的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自己重新设计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靠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百姓,如多大爷等人;最后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遗憾的是,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极“左”势头,迫使老舍先生搁笔,只写到了定大爷请牛牧师吃饭一节。然而我们仍能从现存的十

  一章里窥探到清末北京城内飞万千景致。如大姐公公一家,他们能赊就赊,发下银两再还钱。可是还钱之后又所剩无几,只好再赊。福海二哥等人则是“工商兵”一体,并为民族的前途担忧。牛牧师呢,虽然没做什么坏事,但任其信徒们胡作非为。多大爷等人呢,仗着洋人的势力横行霸道,吃饭不付钱,赊账并不还,让人敢怒不敢言。而十成等义和团成员受不了洋人、大毛子、二毛子的欺凌,进行了反抗。在老北京,不但老百姓赊欠东西,连官僚都靠赊欠生活,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朽、不同人的不同性格。

  老舍的小说显示了他艺术视野的开阔,塑造人物形象的多样和鲜活。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老舍对人物注重揭示个性。不过老舍的作品中也有不少对社会、文化的批判,但老舍的散文、作品少不了对生命的感悟。

  “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看,看便引起了心灵的感应,这个感应便是心灵的呼唤。”这段《论创作》中老舍留下的文字,也许就是他作品的精髓所在。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5

  想来母亲不是和正红旗下老舍的母亲一样吗,精打细算一辈子,带我活过了十八年的辛酸。

  母亲那单薄的身体全然不是一副顶天立地的模样,但确然扛起了整个家的分量。

  我该说她什么好呢?她从来都是一副黄牛的姿态,任由公婆的呵斥,丈夫子女的使唤。她的生活太过于简单,以至于我至今不晓得她有何嗜好。她总是早出晚归,爬在地里熬过夏日炎炎,躲在厨房熬过一冬的酷寒。印象中的她少言。亲戚们来了,她就笑着迎出门去,之后钻进厨房,陆陆续续端出可口的饭菜来。要么不做饭的时候,她便规矩地坐在炕沿的一边,让半开的门遮住她半边的脸,然后静静地听他们高谈阔论,脸上始终堆砌着笑容。

  母亲在村里没什么地位,不可能有哪家的红白事非邀母亲去不可,顶多是要他去帮忙做饭、洗盘子。母亲也从不拒绝。她不是旧社会看家的妇女,男耕女织的规则在我们这儿不合用。母亲除了忙家里的琐事,诸如喂猪、做饭类,还得种地。村里人对母亲唯一的印象是一身破旧的迷彩服,一把与身长等高的铁锨,一张清瘦泛黄的面容。

  至此我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模样。她总是抚摸着我的头发,给我说一些关切的话,我望一眼她的两鬓,除了黯淡无光如同枯草以外,另有几根银丝在头巾遮掩下显出雪白。忽然就与她的目光相撞,顿时我像被攫住了一般。母亲的眼眸饱含了诸多情感,有几分对生活的无奈,几分历经沧桑的辛酸,还有几分对儿女的期待,因而显得晶莹,如同宝石,闪亮在漆黑的夜空。

  我知道这些年她是何等艰难,十八年前埋没在这山沟的青春,十八年间付出给这家庭的血泪。十八年,我目睹了母亲的年轮清晰地变多,车轮般辗转过山路的曲折,十八年,我从无知地挥霍过渡到感恩地沉默,从懵懂任性变得勇于担当,十八年,当我真得长大成人,我亲爱的母亲,您还能剩几个十八年让我侍奉膝前?

  冬日的寒风吹来一场悲凉,幻化成我奋斗的力量。感动如涛声依旧,却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6

  《正红旗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述了清代末年北京城内满族旗人的生活场景,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五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把全部生命都“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注死水里。”一类是能够审时度势,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本人从头设想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另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或着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还有一类是当时依托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苍生,如多大爷等人;最初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觉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此外,书中还对清末满族社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初一本小说,无论言语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到达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本人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虽然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初一行只要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异乎寻常。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可惜,独一可惜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我想这不只是作者的可惜,更是读者的可惜吧。

  文章的言语文笔是简单诙谐的,但在此中却又有着大道理。在这一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清政府的败北无能而气愤,对那些成天废寝忘食的旗人子弟本性中的软弱无能感到恨铁不成钢,有对逐步萌生的新时代思想而感到兴奋······不得不说,老舍是一位不断关心着我们的民族,关心着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家。作为旗人中一员的作者,透过本人这个主角来带着广大读者走进旗人家庭的生活,时而嘲讽的笔调让我们看到了阿谁社会,那是时代的缩影。也许这本小说只稍稍开了个头,但无论此中的人物刻画还是场景描述还是所御寒的深意,我想都足以是这本书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7

  从成熟之作《骆驼祥子》到压卷之作《正红旗下》,老舍笔下展开的是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囊括了清末北京社会的各个阶层,从王公贵族到下层市民,乃至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色人等,都活灵活现地生活在他的文学世界里。在老舍所描绘的世态民俗的大背景中,既留下了下层市民辛劳、挣扎、苦斗的故事,也留下了为末代王朝送葬的暮鼓和对满族衰败的反思。

  《正红旗下》全书共11章。小说着力塑造了两类不同旗人形象:寄生一族大姐的公婆和大姐夫,自食其力的二哥福海。小说展现了旗人独具风格的“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方式,揭示了清朝末年严重的八旗生计问题。

  从明代晚期建立起来的全民皆兵的八旗制度,到清朝末年越来越显现出要命的弊端。穷苦本分的旗兵们命中注定只能保家卫国,享受一点点“铁杆庄稼”的待遇,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生路,即使是军衔较高待遇较好的旗人也靠赊欠过活,不能不令人深思。比如:大姐的婆婆“没钱,她会以子爵女儿、佐领太太的名义去赊。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

  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旗人的生活里,赊欠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像大姐的婆婆公公们,甚至把“敢于赊欠”看作是一种特权授予的荣誉。这真让人啼笑皆非。大姐公公、大姐夫这样的下层军官,在军事上一无所长,而把全部的“英雄气概”用于赊帐、花钱、玩耍,“生活的意义,在他们父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入迷”。表面上作者的叙述从容不迫、理直气壮、轻松徐缓,实际上这些描写包含的是作者俏皮的讥讽和辛辣的幽默,其间更渗透着尖锐的批评和深刻的反思。作者的矛头指向的是旗人制度以及给满族人民造成灾难性恶果的上层人物和纯粹以玩耍为生活意义的旗人寄生族。

  这些“使鸡鸟鱼虫都与文化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的秉赋优异的旗人,全然不闻天下事,只知道玩耍挥霍,把聪明才智和人类文明全都变着法儿的调动到玩上去。他们玩耍得有板有眼,有腔有调,有根有据,直至使清王朝在这种讲究的玩耍挥霍之中玩完。老舍力图通过这部小说阐释了优异秉赋的旗人,玩物丧志,“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民族不断萎弱、没落,清朝晚期整个社会终至衰亡的历史必然。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8

  正像老舍妻子胡絜青说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在老舍作品中即或不是遭遇最惨的,也是最曲折的。然而,它毕竟与读者见面了。遗憾的是,这优秀的作品没有完成。

  老舍创作这部作品是在六十年代,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那时,祖国各界人们对前途充满信心,胸怀远大理想,意气风发。老舍亦有心要创作一部积极向上的作品,《正红旗下》是老舍酝酿许久的产物,也是他精心构思的结果。读它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似乎身上的重压被彻底去除,顿觉酣畅淋漓。它已脱去像《骆驼祥子》、《离婚》中所描绘出的压抑的特性,而彰显自由解放的气息。如,文中写到的多老大,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他有洋人做后背而对他卑躬屈膝。虽仍有几丝畏惧,却敢于表现自己的不满:“大家仰头一看,不约而同又把眼睛多扔了回去。”因为他们“不高兴搭救洋奴”。再就是对牛牧师的描写。新中国,人们知道该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文化支撑起民族气节,当牛牧师来到定大爷家,这里的友人再不像以前那样对洋人低头哈腰,甚至敢用蔑视眼神看他。中国逐渐强大,中国雄厚的文化底蕴也渐次显露,牛牧师基督思想似乎在这里派不上用场。看到洋人在我国不能再诣指气使,内心舒畅许多。同时,由心底散发出自信的力量,对前途充满信心。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也在无形中发生着变化。《正红旗下》中的王掌柜没有因多老大的“突然赊账”和借洋人撑腰,使命运发生转折,相反他想到去反抗。而像《骆驼祥子》等解放之前的作品,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似乎总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的牵制着而走向极端,甚至的演绎悲剧的人生。这种力量既是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封建礼教的逐步废除,这种无形的力量自然而然在被化解,所以,在《正红旗下》中,虽然大部分人的生活依然清苦,但再没有像骆驼祥子那样对自己命运不能自已的人。如果小说能继续下去,也许我们会为新中国的强盛欢呼,因洋人今天大快人心。这可能就是文化的感召力。

  《正红旗下》又是一部写满族人生活的小说。新中国成立之初,老舍极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的鼓励下,他才抛弃这守旧的思想,开始关注少数民族。这部作品的'创作似乎也是迎合这一号召。文中满族人的“大姐”“二哥”等,回族的“金四叔叔”,汉族的“老王掌柜”相敬相爱,看不出民族的差异。甚至,“金四叔叔”“老王掌柜”比满族人更受邻里的欢迎和尊重。由此看到,这似乎又是一部宣扬民族团结的作品。我国由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组成,各民族团结一心才有新中国的成立和民族的解放。各民族团结的维系需要一种呼唤,像《正红旗下》这样的作品就是维系民族团结不可或缺的东西。老舍本身是满族人,在民族环境中生长,对民族的生活有所了解。他的作品又似一部历史资料记述着清末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看到汉族回族等文化在满族文化中的渗透。“二哥”拥有的就是“满汉全席”:他不仅会满族人该会的,而且也“会唱几段单弦牌子曲,会唱几句汪派的《文昭关》,会看点风水,会批八字儿”。作品中老舍写到,既是像“二哥”这样熟透了的满族人也才是“半个,甚至三分之一的旗人”。这样,老舍对老一代旗人又是肯定的褒扬的,足以反映老舍对自己民族的情感的真挚。然而,由作品我们也看到了落寞清王朝中满族旗人的腐烂生活。俗话说:“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封建王朝已在摇摇欲坠中,而沿袭至今的满族人散漫迷乱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发生变化。作品以嘲讽的口吻写“大姐夫”身为骁骑校却不懂骑马剑术,“大姐”婆婆当穿赊吃,及红白事中坐席的安排。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清王朝靡烂的根基,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封建王朝垮掉的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作家着手写自传。老舍曾说,我也该写点关于自己的东西。《正红旗下》或许就是他所谓的要写的关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老舍妻子胡絜青称它是老舍的“自传体小说”。它既是小说,就有很多虚构的东西,但里面却又很多老舍自己或其身边人的缩影。如小说叙述者“我”,“二哥”。“我”的出生年月及背景经历与老舍有太多相同或相似;“二哥”也是曾给老舍留下很深印象的某位亲人的写照。但它又是小说,它像老舍其他作品一样通过生活中某个场景或细节反映社会。通过“大姐夫”一家,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整个满族家族生活;而从“我”家,我们似乎也看到没落贫困旗人窘迫的境况。老舍很爱自己的母亲,小说中“我”的母亲虽然对满族残留的封建礼制依旧讲究,老舍并没有用调侃的语言去嘲讽,而是敬重怜爱。老舍描写人物无论好坏总有或多或少的讽刺,既是像“二哥”这样倍受他敬重的人,也没逃过此劫。而对“我”的母亲的刻画中,我们却没有找到这样的字眼。文中又有“乍一看,她仿佛没有什么力气,及至看到她一气就洗出一大堆衣裳,就不难断定:尽管她时常发愁,可绝不肯推卸责任”。老舍的母亲是靠帮别人洗衣服,维持生计的。所以,可以肯定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多老舍对自己生活及已逝亲人的回顾,包含太多真情实感。

  小时候母亲给老舍讲的关于父亲牺牲的故事,是真实而心酸的。老舍很想据此写一部关于义和团的作品。在《正红旗下》中有一个叫“十成”的义和团成员似乎是老舍想细致刻画的。只可惜,作品没有结局,我们也就很难知道结果。在老舍留下的十一段中,“十成”的出现是短暂的,但无疑他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老王掌柜”看到“多老大”的做法,想起自己的儿子;“二哥”因为他而决定帮助“老王掌柜”。十成的短暂出现似乎瞬间该变了两个人对社会看法。

  作品中的“多老大”似乎是个反面的角色。在封建势力面临瓦解,各民族趋向融合的时期,会有像“多老大”这样谄媚洋人的人出现似乎是个意外,却在情理之中。“多老大”之所以会趋炎洋人,完全是为了私利,也就是生活的舒适。并没有真正信奉或巴结之意。尽管如此,这样的人也照样不被人接受。这时代的人对洋人有更多的了解。他们不再是盲目的崇拜敬畏,而更多的是不屑。所以才会有牛牧师在定大爷家可笑的一幕。牛牧师的舅舅本是个流氓,而他本也是个穷的一文不名的人。最后在中国却发了财,提高了身价,这值得我们反思。作品中说:牛牧师舅舅的亲友们得到启发——混到山穷水尽时,便上中国去发财。这句话很有讽刺性,其本身也告诫我们,洋人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或者还不如我们。在洋人本身,他们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种幻想,渴望依靠强国势力压服众人,从牛牧师与其舅舅的通信中我们即可以看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之所以被受欺凌,更多的是信服于洋人表面的威严,而并非弱于实力。

  老舍曾说过,因为我自卑所以我幽默。或许因为这卑微心态的存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只是,幽默中又包含无限的辛酸与义愤。《正红旗下》虽依然保留其诙谐幽默的风格,但幽默中少了伤感,我们读出的更多是欣慰和宽解。如对“我”洗三时众人吃相的描写:热汤面上来了。大家似乎都忘了礼让,甚至连说话也忘了,屋中好一片吞面条的响声,排山倒海,虎啸龙吟。读罢让人忍俊不禁。又如写“眼睛多”坠入泥塘:忽然觉得腰眼上挨上一炮弹,或一铁锤。说时迟,那时快,他还没来得及“哎呀”一声,身子已飘然而起,直奔甬路下的泥塘。他想一拧腰,改变飞行的方向,可是恰好落在泥塘的最深处。别无办法,他只好诚恳地高喊,救命啊!足以让我们开怀畅笑一番。小说的语言很美,不是浮华,也不是刻意的雕琢,但于朴实中有一丝亲切,是老舍作精心凝练的结果。小说结构也很特别,它是以一个不是故事主角或不参与故事的“我”为叙述者,展开描写的。这样写既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更加丰满,亦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我”可以说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人,因为我不能参与故事。但“我”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我”身边发生的。作者就这样以一个不出现的第三个人为中心,将故事层层展开,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小说写的是清朝末年满族人的生活,思想难度较大,但老舍依然将人物刻画的丰盈饱满,讲故事叙述的淋漓尽致,可见其文化底蕴的雄厚,也可看出新中国的老舍,思想上受到的极大鼓舞。

  这优秀之作的结局我们已无从知晓,倍感惋惜的同时又有一丝欣慰。历史像一部话剧,播出后已不能重演,好坏自又后人评;它又像一面镜子,照出民族发展中的是非对错。我们可以批评,可以借鉴,可以指手画脚,却无法予以更改。好在他留给我们一个开端,一个可以由思想无限延伸的起始,我们可以做一次释怀。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9

  关于老舍、老舍的作品从大学到教学确实也读过一些,他的《正红旗下》也曾听说过,却没有真正的读过。这两天一气呵成拜读完毕,被老舍这篇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感染着,感叹着;还真得感谢我的学生英成的一篇老舍《正红旗下》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吃一惊的是一名初一学生竟然喜欢老舍的作品。在这个动漫满天飞的年代,又值这个二维空间的年龄,小小的人儿竟然不是沉迷于动漫里,而是钟情于老舍笔触间。“老舍”-------这位“人民艺术家”在他辞世六十年后仍有粉丝崇拜,不能不令人叹服其才情笔力。

  其次深深吸引我的是英成读后感的题目------《却把鲜活浸沧桑》。这是一个很有文学功底的标题,对比手法的运用给人留下了无比深思的念想,“鲜活”怎么会和“沧桑”沾上边呢?这让浮躁于生活表面的人乐于想从鲜活的事物中找到“沧桑”,也让那些浸在沧桑里的人急于品到“鲜活”的味道。我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我是带着一种莫名的审视想看看我的初一学生,是如何把这样一位“大家”的“鲜活”浸到“沧桑”里的。

  正是因为这种戏谑让我沉浸在这篇读后感里不能自已,正是这种不能自已让我两夜未眠通宵拜读老舍的《正红旗下》,这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家传性质的历史小说,虽然8万文字只描述了自己的降生,尽管只开了一个头,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老舍晚年创作风格的成熟和发展。

  英成的读后感是从品味人物形象入手的,自言自语式的开头,看似小孩子的闲笔,细咂却笔笔不闲,牵出了沉重的历史,牵出了清新质朴的语言,牵出了要品味的特色人物,那“幽默里包着的辛酸”,那“清新质朴中的沉重”,那谁也不敢心旷神怡的“大姐婆婆”“多老大”,虽是未完成时,却令小作者“那么喜欢”,无不让读到它的人急于寻根究底。文章结构清晰,点面结合,先总写了文章中给小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接着泼墨如水的描摹了特色人物“大姐婆婆”,漫画式的涂鸦了“大姐夫”,愤笔涂抹了“多老大”,简笔勾勒了“云翁”“正翁”;描述精准,评价犀利,笔法老道;怎么读也不像出自初一学生之手。

  令我咂舌称道,扬唇微笑的还是小作者的结尾三段,由此看,英成确实读了老舍的诸多作品,比喻形象,一针见血,文中评论道:老舍先生的作品像是桂皮,入口是甜,越嚼越辛辣。那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包含了同情、讥讽、警示。回忆起来可不是吗,那《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那《鼓书艺人》、《柳家大院》,那《茶馆》、《龙须沟》中众多人物哪一个不是鲜活饱满,又有哪一个不包含了同情、讥讽。

  结尾耐人寻味,又照应标题。正如英成结尾所言《正红旗下》舍去了成为惊世名著的机会,却依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名著。英成的那篇《却把鲜活浸沧桑》------《正红旗下》的读后感,虽然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不能并肩比美,却在我的心中已然成为极品。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 篇10

  我该说她什么好呢?她从来都是一副黄牛的姿势,任由公婆的呵斥,丈夫子女的使唤。她的生活太过于简单,以致于我至今不晓得她有何嗜好。她总是早出晚归,爬在地里熬过夏日炎炎,躲在厨房熬过一冬的冰冷。印象中的她少言。亲戚们来了,她就笑着迎出门去,之后钻进厨房,陆连续续端出可口的饭菜来。要么不做饭的时候,她便老实地坐在炕沿的一边,让半开的门遮住她半边的脸,然后静静地听他们高谈阔论,脸上一向堆砌着笑容。

  作者老舍透过描述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苍生的生活却是那么凄惨进行比较,惹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文中说道:二百年积下的历史陈垢剥蚀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使一个充满朝气的民族走向衰老腐化,去世界潮水面前,不只得到了合作潜力,并且也得到了自守、以至保存潜力。是啊,自从清军进关,(旗人的社会地位就平步青云起来,直到晚清时期,虽然清政府以前败北,但是旗人们得生活没有改变,他们骨子里是傲慢,散漫,得意的,他们从未想过本人的错误,本人的无私,骄横,软弱等错误谬误。晚清时列强的侵略不得不说与旗人们的文化是有一丝关联的。

  至此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着母亲的容貌。她总是抚摸着我的头发,给我说一些关心的话,我望一眼她的两鬓,除了黯淡无光好像枯草以外,另有几根银丝在头巾遮掩下显出雪白。忽然就与她的目光相撞,登时我像被攫住了一般。母亲的眼眸饱含了诸多情感,有几分对生活的无法,几分历经沧桑的辛酸,还有几分对儿女的期盼,因此显得明亮,好像宝石,闪亮在漆黑的夜空。

  在承平天国、英法联军、甲午海战等风波后,高鼻子的洋人越来越傲慢,竟看不起清人……,在老舍的《正红旗下》里将晚清的状况作了生动的描述。

  看生命,领略生命,注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看,看便惹起了心灵的感应,这个感应便是心灵的呼唤。这段《论创作》中老舍留下的文字,也许就是他作品的精髓所在。

  我晓得这些年她是何等艰难,十八年前藏匿在这山沟的青春,十八年间付出给这家庭的血泪。十八年,我目睹了母亲的年轮清晰地变多,车轮般辗转过山路的曲折,十八年,我从无知地挥霍过渡到感恩地沉默,从懵懂任性变得勇于担当,十八年,当我真得长大成人,我亲爱的母亲,您还能剩几个十八年让我侍奉膝前?

  母亲在村里没什么地位,不成能有哪家的红白事非邀母亲去不成,顶多是要他去帮手做饭、洗盘子。母亲也从不拒绝。她不是旧社会看家的妇女,男耕女织的规则在我们这儿不合用。母亲除了忙家里的琐事,诸如喂猪、做饭类,还得种地。村里人对母亲独一的印象是一身陈旧的迷彩服,一把与身长等高的铁锨,一张清瘦泛黄的面容。

  冬日的北风吹来一场悲惨,变幻成我奋斗的力量。打动如涛声照旧,却带给我不一样的震动……

【正红旗下阅读笔记(通用10篇)】相关文章:

红脖子读书笔记02-09

《呐喊》最新阅读笔记03-18

《童年》最新阅读笔记02-25

《围城》优秀阅读笔记02-23

初中三国演义阅读笔记通用03-18

《西游记》阅读笔记02-28

拿破仑传名著阅读笔记02-09

初中《野性的呼唤》阅读笔记03-04

小学《傅雷家书》阅读笔记02-15

柳林风声名著阅读笔记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