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

时间:2024-12-04 18:34:28 欧敏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精选6篇)

  不知不觉中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结束了,相信全是满满的感恩与回忆,收获与经历,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活动总结了。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活动总结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精选6篇)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 1

  3月21日至3月26日,我参加了名校访学培训。一周内,我们听了四个专家讲座:有特级教师马老师的《职业觉悟与有效课堂》、博士生导师谢利民的《常规教学艺术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建平中学廖飞的《转变课程观,提升竞争力》、松江进修学院曹怿岚的《关注文本语言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们走进了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的市西初级中学和城郊的三新学校,共听评了七节课,参加了三次主题研修活动。其间,有马不停蹄地奔波之苦,有茅塞渐开的喜悦之情,更有回味揣摩时的喟然反思。下面,我分两部分来谈一下自己的感想和收获,有些是鹦鹉学舌,也有些是自己的拙见。

  第一部分:是谁阻碍了我们成功?

  在马老师的报告中,他提到了教师的四种职业状态:

  昏----对时代趋势和职业要求无敏感;

  睡----无跟进的欲望和行动;

  觉----有想跟进的欲望和行动;

  悟----有明确的目标和执着的追求,

  那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自己的状态属于哪一种呢?谢利民教授讲到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基本阶段:

  分为模仿性教学阶段---刚毕业时,学教案、学名师、学身边的老教师;

  独立性阶段-----有了自己的思路、方法;

  创造性阶段----呈现强烈的创造性劳动的意向和行为,不固守现状,赶超与突破他人,常教常新;

  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对教学最优化的刻意追求,不断突破自己,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试想,我们现在正处于哪一个阶段呢?我们教师普遍的现状是不读书、不研究、不用心合作,教育落后50年!听说已有试点在实行“五年一考教师资格证”的新规定,我们的职业可能不再是铁饭碗,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了。专家们的讲座高屋建瓴,他们站得高看得远,道理讲的是深入浅出,让人时常有一种被棒喝的感觉。蓦然惊觉:多年来,我们已让原有的专业知识及一些固有的模式主宰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已渐渐失去了突破与改变的勇气。多年来,教师的付出,教学的价值,如果用分数来计算,永远被不等价的低廉着,因此,我们少了很多拼搏进取的热情。可是,我们虽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挤压,但细细想来,我们仍可以改变自己,向成功一点点靠拢。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你不能转身,就转念吧。”

  教育家凯洛夫所说: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但是决定着孩子们对老师的进一步关系的,还是老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信口开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又如何培养学生们严谨踏实的作风?身教胜于言教,我们的工作态度治学态度同样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让我们来看一看散文界的泰斗、教育界的大师朱自清先生怎样上课的?“他哪怕是上的很熟的'教材,在上课之前,还是要精心设计,仔细预备,一边走上课堂,一边还是十分紧张”,按说以朱自清先生的学识修养、业务功底,什么课都应驾轻就熟,易如反掌,何以总是“十分紧张”?无他,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一种对上课的敬畏之情使然。面对一双双求知、求真的眼睛,一位位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又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生怕因自己的“失之毫厘”而致学生“谬以千里”!语文界老前辈于漪老师常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科技、戏剧等书籍,耄耋之年的于漪还找来《青花瓷》认真倾听,琢磨出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一下子消除了和学生们半个多世纪的代沟,她以入迷的精神,一步一步向语文教学的博大殿堂迈去。而我们呢?我们很多人往往抱着一桶陈水,以不变应万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倚势经验,视野狭窄,视上课为探囊取物信手拈来了无情趣,这样,误人又误己,只能与成功南辕北辙。而“大家”们的这种治学态度,这种敬业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应该修炼的吗?

  有位优秀教师在上苏轼的诗词时,是引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的话这样导入的:苏东坡是一位全才。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皇帝的秘书,是月下漫步的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听了这些文字,学生肯定会被苏轼的精神空间所打动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引领学生向上的标尺。老师的这等学识,这种开阔的视野,这种研读教材的深入,不也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吗?

  有人说:坚持不一定拥有,但不坚持肯定没有。话语很简单,但却值得品味,为什么习学者众,得道者少呢?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就公开为教师“开”了一家成功保险公司,他的投保条件是:你用十年的时间“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赔付条件是:若十年后自感未跻身成功者之列,愿以一赔百。据说“成功保险公司”自开办以来,已经让许多老师走向成功。

  可见,到底是谁阻碍了我们成功?不是他人,恰恰是我们自己在无人监督,无人苛责,甚至是阻力重重的情况下,对教学这份事业经营的不够努力,不够敬业,对心中的目标少了一份坚持和坚守。仰望星空,也许会失足泥潭;坐井观天,却永为井底之蛙。我们的教学确实不应面对荆棘就中断探索!

  第二部分春去春又回,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在历经各种花哨的迷人眼的变革后,又回归了本位。听得几节课多是常态课,很质朴,很亲切,实实在在,扎扎实实,不用担心一不小心上成了思品课或是综合课等被批为四不像的课,因为他们的基本思路就是“读---品-----悟”,各个环节都洋溢着语文的味道。真真切切的充分阅读课文,紧抓关键词句来咬文嚼字,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借助语言文字来体会内蕴,没有喧闹的场面,注重的是让学生静心的思考、咂摸品味。然后借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谈谈感悟,读写结合。这跟《中学语文教学》上的“素读”的新观念是不谋而合的。

  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新鲜,因为我们也能做到,差别最大的是他们的阅读与积累,他们点点滴滴的做的很细致,很有效,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终会是一笔丰富的财富。如三新学校七年级每周固定三篇古文和三篇现代文,要求每篇至少选出5个词语并运用,挑出三个句子赏析,选好的段落品析,必有随笔。老师批改随笔,交流、点拨、指导。市西中学每个单元都配上十多篇相关文章,真正让课外阅读为语文插上腾飞的翅膀。初一学生刚学完课文《生命的舞蹈》,作业就是印发的文章季羡林的《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想必学生会对人生有了自己的认识,也会对课文有了深入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一位老师读了一本书叫《风中的树叶》,推荐给班里的学生,集体从卓越网上买来了书,大家以读书为乐、为荣,同学们自制精美的读书笔记和摘录卡,书的芬芳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他们的底蕴怎能不丰厚?

  读书活动我们也开展,但往往是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无序,无恒心。看他们的活动组织严密,有始有终,循序渐进。如市西的一次活动主题是“阅读父亲,发现父亲”,具体做法有七个步骤,分别是:读同龄人眼中的父亲-----写自己眼中的父亲----阅读名人笔下的父亲-----课文学习,写法的借鉴,《背影》的细节描写-----名篇推荐《秋天的怀念》---修改自己的文章----和父母分享自己的作品,这样之后写出的作文就会生动活泼,个性鲜明,更会对父母多一份理解和关爱吧。

  我们有些学生不喜欢书本上的文章,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学生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我们不应再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最后,语文报上有个“趣解汉字----字中人生”小栏目,很有意思,说几个共享一下:

  劣------平时“少”出“力”,到头来必然差人一等;

  挫------想事事“坐”等到“手”的人,必定事事不顺;

  超------“召”示你,不停地“走”,你才能赶过别人;

  加------做什么事,不能光用“口”讲,还要致“力”于行动。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 2

  参与上海名校访学活动,犹如开启一场教育的深度探索之旅,如今回顾,收获满满。

  在访学过程中,名校的校园文化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踏入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与独特的人文气息便扑面而来。墙壁上展示着学生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从精美的画作到深刻的学术论文,无不彰显着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校园里的绿植与艺术雕塑相互映衬,为师生营造出舒适且富有创造力的环境。

  课堂教学方面更是亮点纷呈。教师们采用项目式学习法,以真实的社会问题或学科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一节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分组研究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博物馆、小组讨论等方式,最后以制作历史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成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深入掌握了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信息搜集与处理以及创新表达能力。

  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展现出独特魅力。种类繁多的社团,如机器人编程社、古典文学社、环保志愿者社等,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充足,且有专业教师指导,让学生们在兴趣的引领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此次访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应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与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我将把所学所悟融入自身教学实践,努力为学生打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 3

  上海名校访学之旅结束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经历为我打开了教育视野的新窗口,也促使我对教育理念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

  名校的课程设置极具前瞻性与灵活性。除了基础学科课程,还开设了大量跨学科融合课程。比如,将物理与艺术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究光线的折射与反射原理来创作光影艺术作品;把生物与地理融合,探讨生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与演化。这种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界限,让学生能够以更全面、系统的视角看待世界,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这些名校也有诸多创新之处。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构建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师会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项目完成的质量、团队合作中的贡献以及日常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例如,在一个科技创新项目评价中,学生的创意构思、实验操作过程、遇到问题时的.解决策略以及最终成果展示的效果都会被纳入评价范围,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与综合素质。

  此外,名校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也让我深受触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需求与前沿技术;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这使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次访学让我明白,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我将积极借鉴所学经验,在教学中探索更适合学生成长的道路。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 4

  结束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后,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感悟与思考,此次经历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教育之路上前行的方向。

  名校的教师队伍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与教育热情。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熟练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当发现部分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困难时,教师立即切换到互动式教学软件,通过游戏化的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每一堂课。

  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工作室等硬件资源,还是校外的专家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等软件资源,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学校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建立了图书共享机制,学生可以便捷地借阅到各种丰富的书籍;同时,定期邀请知名作家到校举办讲座、开展写作工作坊,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在学生管理方面,名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通过设立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等,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事务中。在宿舍管理中,学生自己制定规章制度、组织卫生检查与文化建设活动,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管理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领导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这次访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优质的教育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将汲取这些名校的成功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 5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教育学习经历,在访学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名校的教育特色与成功经验,收获颇丰,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展望。

  走进名校课堂,发现其教学模式高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授课前会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风格,然后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会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阅读材料、写作任务与口语练习话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对英语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还会组织专门的.英语文学研读小组,深入探讨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上取得进步。

  名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走在前列。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师生配备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如智能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教师借助这些设备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共享、课堂互动的即时反馈以及教学过程的高效记录与分析。例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发布学习资料,学生完成后可即时提交,平台自动批改并生成学情分析报告,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名校强调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国学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底蕴;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创新文化的培育,设立创新实验室、创意孵化中心等场所,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创意设计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通过这次访学,我意识到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我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 6

  参加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后,我对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此次访学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在教育探索道路上的心灵,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启示。

  名校的教育理念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全球视野。在课程设计上,除了国内基础课程体系外,还引入了国际课程标准与先进的课程模块。例如,开设国际理解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模拟联合国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全球合作意识。在一节国际理解课上,学生们分组模拟不同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谈判立场,通过深入研究各国国情与利益诉求,提出自己的谈判策略,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站在全球视角思考问题,提升了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上,名校倡导探究式学习与问题导向学习相结合。教师会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如在科学课上,教师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背景,让学生探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与面临的挑战。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研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名校的家校合作模式也非常值得借鉴。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家校沟通平台,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亲子教育活动等。家长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环节中。例如,在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中,邀请家长作为职业导师,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与行业知识,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与指导。

  这次访学活动让我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点,我将把名校的优秀经验与自身教育实践相结合,努力为学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教育环境,助力他们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上海名校访学活动培训总结】相关文章:

访学活动总结06-02

名校长培训工作总结06-14

上海培训学习总结12-08

教师访名校”浸入式”培训项目心得体会(通用10篇)10-27

精选访学的心得体会范文07-03

走基层访万家活动总结07-27

万师访万家活动总结04-10

团学培训总结05-08

学校万师访万家活动总结08-03

小学万师访万家活动总结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