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21-03-21 19:20:10 总结 我要投稿

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一起来看一下吧。

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

  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篇一

  近年来,我科常组在学校教导处的悉心关怀指导下,在本组的积极努力下,在合作研究型教研组建设方面,大有改观。本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回报。

  一、以加强科学知识、业务理论学习,武装组员

  曾几何,有人说过:“要使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不知过了多少年,又有人说,要使学生一桶水,老师要有一条河。也许若干年以后,又有人会说,要使学生一桶水,老师要有大海那样的深,大海那样的广。可见,老师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不断的发展。一个拥有扎实功底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反之,寸步难行。为此,我组本学期加强了科学知识和业务理论学习。我们学习了美国小学主流科学教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笔记大自然》。我们学习了《教学设计原理》、《小学自然教材教法》等相关业务知识,并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作了《加强主题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切磋,我们努力突破教学常规,用科学理论业务知识武装自己。

  二、以课堂主阵地为背景,开展合作教研活动

  1)更新组员教学观念,突破教学常规

  多少年来,甚至至今为止,我们大多老师评价一节课时,或多或少去关注,去片面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如从课的导入到课的结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免流行形式,很少去深入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什么问题,解决几个问题才适度?老师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发展,新概念是否形成等。因此,本学期,我们首先通过美国主流科学和教学设计理念的学习,更新组员教学理念,突破教学定向思维,将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陈豪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牛津自然教材第六单元《液态、固态、气态》第二课时--《水的三态变化》。按常规教学将水、水蒸气、冰放在一课时解决,从教学形式上来说,过渡自然,内容环环相扣,但稍作仔细研究发现,整堂课实验操作过多过杂,恰似“蜻蜓点水”,究其原因,由于老师受常规的定向思维影响,因而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探究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针对这种现象,我组大胆设想,打破教学常规,将本单元三课时内容,划分成两课时来执教,水蒸气一课时,水和冰为一课时。经过课时调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去探究水和冰之间的相互转化。

  2)发挥组员“绍兴师爷”作用,合作做个好参谋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不断地修改出来的,同理,一堂好课是需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种螺旋式上升。例如常晓玲老师执教的《光和影子》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得知影子的形成后,老师出示多媒体儿歌,全班学生念念儿歌加深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从教学达成度来说,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知识习得过程来说,似乎还欠缺,总感觉是老师给予学生的知识结论。为此,我组老师建议能否儿歌的内容,让学生来归纳总结,这样便加深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后来常老师第二次对教案进行了修改,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许经过教案修改执教后,以为较完善,但事后,我们组又经过非正式的研讨,发现,《光和影子》这部分内容,难道只是让学生识记“光在上,影子在下,光在下,影子在右,光在右-,影子在右--------这些结论吗?老师教学的达成度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我们科常组再次深入细致的分析,每个组员都在反思同一个问题,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那就是物体挡住光形成了影子。核心内容抓住了,那么黑板上板书的光在上,影子在下,光在下,影子在上-------”能不能进行归纳?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板书可以归纳出,光的不同方向的照射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子。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达成,离不开教研组的合作策谋划策,同时也需要多次的尝试改进教法,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以多元化的活动,开展合作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不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更主要的是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本学期,我组充分发挥综合人力的因素,将劳技、信息技术、自然融为一体,以“合作互助”活动形式,探索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具体做法是::第一、合作研讨课

  要求教研组教师集体参与课堂教学,由一人上课,其余组员听课,课后研讨教学的得与失,研讨改进的方法

  通过“合作互助”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启发。将每一位老师的智慧融入到执教老师教学中去。第二,个人尝试与集体相结合。我组打破常规,先给予执教老师广阔的自由空间,自己备课上课,组员集体听课,在此基础上组员针对这节课出谋划策,合作修改教案,让执教老师再次上课,组员再次听课评课。通过这种个人到集体方式的备课上课,达到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教法经验互补。

  四、.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本学期,我组进一步《以规范课前准备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引领,切实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我们自然、劳技、信息技术频繁的使用到器材、软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如何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这些都是我们教研组,在每次教研活动中的必须课。因为合适的器材、合理的多媒体软件为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了有力的保证。例如,陈豪老师执教《水的三态变化》内容时,学生研究水结成冰实验难度较大,因为实验室没有冰箱,如何来突破空间得限制,我们组想出了,取薄薄的类似“太阳神”口服液瓶子,将水装进瓶子,再放在盛有冰块的容器里,这样水结成冰实验很快做成了。再如,卞玉琴老师执教的《衣架》一课,如何引导学生将衣架的弯钩做的圆滑、美观,我们组员出了不少金点子,如用5号电池弯、用铅笔弯、用固体胶弯等。还譬如,常晓琳老师执教的《光和影子》,学生先前用粉笔挡住手电筒光,由于粉笔竖着不稳,因而影子会晃动,给学生画影子带来困难,我们听完课后,纷纷出点子,想到了润唇膏、想到了固体胶,想到了小皮球、乒乓球等。所有的这些器材,只是学生探究的途径而已。

  五、合作研究初建成效

  一个学期来,我们组在学校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在合作探究型教研组建设方面初建成效。我们科常组卞玉琴老师参加了嘉定区中青年教师劳技评优课,常晓琳老师参加了嘉定区中青年教师自然评优课。这两节课,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其次,我们组除了在学科上合作研究外,还在科技活动比赛、以及拓展型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

  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篇二

  一些教师认为,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相关倡导是一种奢求,因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已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无法招架。在笔者看来,养成研究的习惯和能力,是从职业型教师向事业型教师过渡的前提,而通向研究型教师的道路并非无迹可循。

  学科知识需要点滴积累

  知识渊博,信息丰富,是进行教学教育研究的'基础。很多教师难以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日常学习,忽视了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如果知识储备贫乏,缺乏研究的基本原材料,教师无论搞研究或者写文章都会像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庄稼,缺肥缺水,难有好的收成。教师日常的知识与实践积累,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因此要使肚子里“有货”,必须勤于学习和积极积累。教师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研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业余时间利用上的差别。研究型教师大多是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探究的人。

  比如,一位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师,不仅应熟悉课本的内容,也应当力争让自己成为博古通今的人,并且对于历史学科内容的相关争论与教学方法,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深入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应当善于处理各种信息,筛选、吸收各种教学成果,为我所用,这与传统意义上积累知识的过程不谋而合。善于积累并且善于发现问题,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起点。

  发现问题需要敏锐洞察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大量看似平淡无奇的教学教育问题,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审视和探究的眼光,可以挖掘出一般人不大注意但又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意识浓厚,是搞好教研的“种子”与“引子”。问题意识浓厚者能从平淡中发现惊奇,甚至能发现令人惊讶的重大问题。那些人们常举的例子,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日常事件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从浴盆洗澡水中顿悟出浮力原理,等等。同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缺少问题意识,就容易对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如人入宝山,却空手而归。

  发现问题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人问爱因斯坦,科学家与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打个比方,从草堆里找出绣花针,一般人只找出一根针就完事了,而科学家则翻遍整个草堆,直到把所有的针都找出来。这个比喻也可用于一般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区别。翻遍所有草堆找出所有绣花针的举动,其实也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深入探究精神。这是研究型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习惯和专业眼光。

  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大量问题,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勤思考,努力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就有可能有所发现。

  反思习惯需要培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的反思不只表现在对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也表现在日常听课与读书的过程中,对他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案例进行正确的评判、分析、比较和归纳,从而促进自己在教学与研究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与深入的剖析。这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

  教师要对一系列教学、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断和理性思考,达到知其所以然的较高境界,即知道怎么样去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只有通过反思探究,教师才能发现一般人不在意、视而不见但却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新颖独到的研究文章,这既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也是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步职责的担当。离开教学教育反思探究这一源泉,可能成不了研究型教师。

  教育诊断能力需要磨炼

  所谓教育诊断,就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判断、甄别、分析和评价教育与教学现存的现象与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个教师非常努力,但课堂效率依然低下?从中可找出哪些原因?有什么改进方法?除了教学方法问题,学生情况有哪些特殊之处?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等等,这有点像医生给病人把脉诊病。提高教育诊断能力是走进研究型教师殿堂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起点。

  诊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教师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还需要相对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立足点要高,这样才能对教育问题鞭辟入里。正如高明的医生,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有丰富而专深的医学理论素养,方能把准脉搏,看清病因,准确无误地作出诊断,开出中肯而有效的药方。

  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较低,也体现在对自己及他人的教育问题与教育实践缺乏诊断能力。不乏一些教师凡事只是随大流,他们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做法到底对不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缺乏起码的判断,因此进行教学研究之时,也很难说出之所以然。教师缺乏评判力,自然难以拿出良方改进教学。时下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令人眼花缭乱。在此种情形下,教师更应学会甄别各种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真伪优劣,从而选择一条从实际出发又富有成效的研究道路。

  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

【研究型教学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实习工作总结05-09

教师教学教研工作总结02-28

教学工作总结05-15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教学工作总结12-31

数学教师教学总结-教学工作总结12-31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5-10

小学教学年终工作总结05-18

教育教学年终工作总结05-03

期末教学工作总结05-19

科学教学工作总结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