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

时间:2022-06-08 01:46:27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水稻上的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

  水稻纹枯病:

  别名:水稻云斑病、水稻云纹病;俗称花秆、花脚瘟。

  分布为害:

  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世界各产区稻区均有发生。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使水稻结实率低,秕谷率增加,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时,减产超过50%。

  主要症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发病初期,先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班,以后逐渐扩大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的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病原:病原为立枯丝菌核,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漂浮在水面的菌核附着于稻株上,在温度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引起发病,然后病部菌丝向稻株上部或邻近稻株蔓延。从水稻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加快发展,到孕穗期前后盛发,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该病发生;水稻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连续深水灌溉,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发病;矮秆多穗型的品种因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感病。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气候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凡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菌核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糯稻病重于籼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在温度适宜条件下,阴雨天气发病重。浇水浇灌、适时晾田的发病轻,长期深水灌田的发病重;氮肥过多、易徒长、抗病性差、发病重。

  防治措施: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5、药剂防治:抓住防治适期,首选翠米(40%氟环·多菌灵)24g-36g/亩,或用福米(30%苯甲·丙环唑)20g-30g/亩,或用翠隆(80%戊唑醇)16g-24g/亩,兑水30-45kg喷雾。在水稻分蘖前期、水稻孕穗始期和末期使用翠米24g-36g/亩各防治一次,不仅治病效果好,还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促使水稻根系发达、增绿等作用,对水稻也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水稻纹枯病的科普知识】相关文章:

《认识水稻》活动教案09-05

水稻的寻亲之旅的作文05-02

水稻的种植过程作文09-21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10-25

种植水稻-500字02-02

科普知识征文06-08

环保科普知识09-22

海洋科普知识07-30

洪水科普知识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