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7-20 14:32:19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合集)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集)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习题进行练习,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2、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3、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4、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5、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6、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7、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8、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9、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0、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1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的做题方法

  1、“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

  2、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

  3、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6、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7、双项选择题,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a)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b)冷锋和暖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呈经向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

  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拓展阅读:如何复习高中地理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地理难点的理解。

  2、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学好地理的基础是理论知识的记忆,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3、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下地理知识点: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最高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

  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

  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

  对于东部: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大气环境质量。

  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①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②地形平原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

  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2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3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4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气候分为两种: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01-19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3-15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2-10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07-1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16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11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09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03-28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14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