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1 08:38:5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5篇(精)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5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明确本文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和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性感人,易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让他们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理解上。

  2、在提问时,要避免杂而碎,而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意义分析这条主线,从整体阅读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内容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和词句,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4、充分利用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5、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的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导入

  火柴的作用在于引火。人类自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为人类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伙伴,甚至有时会关系到人的生存。这篇小说就讲了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评析、小结。

  主人公是无名战士。确定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了七根火柴,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伟大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作者通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很多篇幅写卢进勇呢?这有三个作用:一个是通过卢进勇所见所闻所想,叙述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他实际上起到了第一人称的作用;二是用卢进勇衬托无名战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说明无名战士的处境恶劣;卢进勇对火的渴望,烘托出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火种的意义和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三是卢进勇与无名战士的关系正是红军部队内部的亲密无间的革命关系,也正是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基础和动力。作者是围绕无名战士展开情节、表达主题的。

  2、分析第一部分(开头棗“……发现它”)

  教师提问: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概括一下:卢进勇碰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阅读、概括,然后明确:

  ①“整个草地……给遮没了”棗荒凉

  ②“天,还是……一朵朵浪花”棗冰雹

  ③“因为小腿……他掉队了”棗伤病

  ④“一阵凉风……湿透了”棗阴冷

  ⑤“他下意识……‘没有发现它’”棗饥饿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卢进勇碰到的这些困难?这些困难,只是卢进勇一个人遇到的吗?

  学生分析、明确:这是为了自然地引出卢进勇对“火”的向往,同时还点明红军过草地时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如果不依靠崇高的理想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红军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不会取得长征的胜利。由此可知,无名战士也遇到了这些困难,暗示出他是在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中保存了七根火柴。

  教师提问:“他也知道这是妄想棗”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什么作用?“妄想”一词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明确:破折号后面的语句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妄想”一词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想法”的意思。后面却居然有了火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一个破折号,一个词语,既突出了火柴的极端重要性,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教师提问:本部分最后一句,为什么连用“小心地”、“居然”、“吝惜地”、“喑自庆幸”等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思考、明确:“小心地”说明惟恐丢掉一点点,突出粮食的宝贵;“居然”反映出意想不到的心理状态;“吝惜”“暗自庆幸”说明粮食的意义。这些词语的运用突出了这点粮食对于卢进勇赶上部队、走出草地的重大意义,同时为下文他毅然地拿它救助战友,体现红军部队团结友爱,即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送给战友埋下了伏笔。这里又一次交待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析第二部分(“已经一昼夜……前进的方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安排了几个情节?

  学生分析,然后明确:三个情节,即呼唤战友,拒绝帮助,托付火柴。

  教师提问:在托付火柴之前,小说怎样通过声音、肖像、动作和语言具体描写了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

  学生思考、明确:

  声音:“低低的”,“微弱、低沉”,“就象……”

  肖像:“倚着”、“身子底下”、“脸色”、“头发”、“眼眶”、“眼睛”

  动作:“喉结……抖动”、“嘴唇……发出”、“呆滞地望”,“吃力地……推开”、“嘴唇翕动”、“齿缝里挤出”

  语言:“不,没……没用了”

  这些具体、细腻、感人至深的描写,是为托付火柴作了充分的铺垫。说明无名战士怎样顽强地与困苦、与死神搏斗;崇高的信念,部队的安危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的生命;为保存七根火柴,他作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牺牲。身体的衰竭与一定要把火柴交给战友的顽强意志形成了强烈反差,使得故事格外地悲壮。

  教师提问:“托付火柴”这个情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有哪些重点词语?各有什么含义?

  学生分析并明确:

  ①“指火柴”:“睁开”“指着”“急急地说”棗指出存放部位,表达急切心情

  ②“看火柴”:“打开”“揭开”“并排摆着”“干燥”“红红的”“压”“像……”棗与阴冷环境、湿透的衣服形成对照,把火柴同党联系在一起,表现对党的一片赤诚

  ③“数火柴”:“抬手”“伸开”“小心翼翼地……拨弄”“数着”“望”“好像说”棗清楚地交待,认真的`态度,庄重的神情表明火柴的意义非比寻常

  ④“交火柴”:“舒展”“放射”“合拢”“捧起”“像擎着”“小心地放”“紧紧地……握……”“直直地叮着”棗交待后的无比欣慰,郑重地托付,殷切地期望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特意写出“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无名战士说的话?为什么一词一顿?

  学生思考、明确:这是无名战士对卢进勇的嘱托,也明确地揭示了无名战士保存七根火柴的思想基础:大公无私。这一句话表现了无名战士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不可动摇的革命信念。

  一词一顿,既表明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力气将尽的特点,也表明了话语意义的严肃和郑重。

  教师提问:无名战士牺牲之后,为什么写卢进勇“眼睛模糊了”,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与“清晰”不是矛盾吗?

  学生思考并明确:不矛盾。“模糊”是写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悲痛心情,“清晰”是点明卢进勇心里已经明确自己所负有的重大责任。

  4、分析第三部分(小说结尾)

  教师提问:结尾有三段,每一段都怎样体现了无名战士托付火柴的巨大意义?

  学生分析、明确:①“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含蓄地点明托付火柴的举动和崇高精神给了他巨大鼓舞和力量。②写篝火,点明火柴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暗示火柴的巨大意义,从侧面赞颂无名战士的精神。③写卢进勇递交火柴,并特意重复数火柴的细节,显示出火柴的不同寻常和重大价值,重现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

  四、小结

  1、第一部分写卢进勇处境的恶劣是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卢进勇遇到的艰难困苦暗示出无名战士的顽强意志。无名战士垂危的状况与托付火柴的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结尾点明了火柴的巨大意义,从而歌颂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

  2、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情节的安排和重点词语与语句。同时要透过语言的表层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紧扣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写法。

  2、烘托和映衬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篇小说所以写的感人至深,除了立意深刻,用多种描写方法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之外,还采取了有效的写作手段。

  二、分析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师提示:火柴虽小,人们也习以为常,但作者却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从而表现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品质,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师提问:小说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小说中有六处写到火。

  “要是有堆火烤”→“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像一簇火焰在跳”→“一个通红的火堆”→“一簇簇的篝火”→“熊熊的野火”。

  前四点写想象中的“火”,后两点写真实的“火”,使“火”的意义逐步扩大:由个人到战友再到部队。这就启示我们:这“火”由火柴点燃,火柴的意义和价值非同寻常,它是无名战士那颗赤诚的心,“火”就是革命事业的象征。

  2、紧扣七根火柴这条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的写法。

  “七根火柴”是全文的线索,围绕“火”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了火柴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提问: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卢进勇需要无名战士无名战士点燃篝火卢进勇

  有堆火烤需火堆托付火柴用上火柴交火柴

  由此看出本文构思上的特点:火柴这条线索由隐而明,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出现火柴,体现火柴引出的人物崇高内心世界,后两次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

  3、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问:小说有两个人物,卢进勇贯穿全篇,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那么卢进勇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分析、明确:卢有进勇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对他的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①卢进勇的所见,使读者历历在目、身临其境;他的所闻,使读者觉得无名战士衰竭的生命与顽强的意志之间的反差是那样巨大;他的所感、所想,时时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波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艺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第一部分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第二部分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交替描写;第三部分再明写卢进勇,暗写无名战士。卢进勇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无名战士的形象饱满而丰富,放射出灿烂的光彩。

  ③卢进勇是红军部队中的普通一兵,他同无名战士一样,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他对战士充满阶级爱、同志情,他对火的渴求同样表现在无名战士身上,他对战友的救助也出于牺牲自己为战友的崇高思想。因此,这就明确地启示我们:无名战士所以用生命保存七根火柴,正是以阶级情谊和团结奋斗作为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的。

  4、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师提示: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既是情节发展的组成部分,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第一部分中第二自然段是客观描写,第三自然段通过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异常、遍地潮湿的特点,烘托出卢进勇处境恶劣和他的苦恼、焦急与盼火的内心活动,烘托出火和火柴的无比珍贵。结尾写篝火,烘托出红军战士的欢乐情绪,烘托出部队的生机和活力,从而说明火柴的巨大作用,赞颂了无名战士的革命品质。

  三、小结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是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七根火柴”是小说的线索,线索的延伸就是情节的构成和发展,就是小说主题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小说采用的不同写法各有不同的作用和体现,但目的是一个,就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体现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略)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10个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并书写汉字“坪;正、’弱、林、保;礼”;能用音序查字法查“弱、礼、保”等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为绿化设计标语牌。

  4.懂得保护公共绿化人人有责。

  重点和难点:

  1.能独立认识生字的字音,并能通过查字典认生宇“弱、礼、保”;认识示字旁。

  2.通过阅读,明白“巨人”的含义,人类应该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成为保护大自然的巨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多媒体引入,同时出示生字:草坪、藏、森林、婚礼(借助媒体演示)

  2.如果你来到了这块草坪上,休会有些什么感想呢?请用一、二句话向大家介绍。

  3..出示:巨人(1)指名拼读(2)学习“巨”的笔画(学生书空)(3)“巨人”是怎样的?

  4.(补全课题)齐读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读词语,特别读准带点字的字音。草坪、巨人、森林、正在、举行、弹琴、地震、亲情、藏(读准前后鼻音)

  (2)谁来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识识这些生字。

  (3)出示:弱小、保护

  3.检查读文。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你”是指谁?

  4.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像巨人?找到有关的内容好好读一读。(读好1、2节)

  5.交流朗读。

  (1)指名读

  (2)和同桌一块儿读一读

  (3)师生配合读

  (4)配着媒体比赛读一读

  (5)读一读课文第三节,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节?

  6.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读了这一节了解了什么。

  7.小结。

  三、熟读成诵,感受体会。

  1.你们愿意做怎样的巨人呢?齐读全文。2.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3.试背课文。

  四、游戏巩固,课外拓展。

  1.美丽的大自然(出示各种花、草、动物,带有词语)

  2.多媒体:公园里有翠绿的草坪,美丽的花坛,请为它们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个人思考,小组交流。

  3.希望你们回家后为小区的绿化也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提醒小区里的居民都要保护绿化。。

  五、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4

  《三个小伙伴》第一课时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新颖。

  万老师先让学生猜谜,将猜出的三种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三个小伙伴)然后问学生这三个小伙伴要去干什么?(上山种树)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再问:三个小伙伴的任务完成了吗?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再次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只有小象扛着树苗,其他的动物有没有带工具?从中发现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都没有带植树的工具。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他们没有植树的工具,那么是怎么种好树的呢?我认为这样设计效果比较好,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急于了解植树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比按照课文的次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得当。

  万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提了这些问题并出示:

  1、没有锄头挖坑怎么办?

  2、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3、没有水桶提水怎么办?

  学生根据课题自学课文,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难字新词。

  2、通过了解茶的有关知识,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自学能力,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难点:

  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茶的.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有必要了解有关茶的知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说茶》。

  2、板书课题,理解“说”字。说:介绍,讲。

  二、自学课文,整体把握

  1、自学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认识文中难字,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说了茶的哪些方面。

  (3)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反馈,谈谈自学收获。可以任选其中一项重点谈,也可以每项都谈到。

  3、资料展示,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

  4、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感想?

  三、总结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2-2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5-11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5-30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有关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简单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