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09 19:35:06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语文教案模板合集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等六个生字,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 称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 一边”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 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生字“称、象”

  2、读课题后质疑,师梳疑:谁称象?这是头怎样的象?为什么要称象?怎么称象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诀窍。

  注意“称、秤、和沉”的区别。 艘是平舌音。株、址是翘舌音。

  4、识字的巩固。认读生字卡片。

  三、自渎感悟。

  1、生自由读课文,看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2、教师示范朗读。

  3、自渎感悟:课文里介绍称象有几种方法?哪种办法好呢?在小组里书说你对这些办法的看法。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教师可用多媒体或模型演示“大象”如何上船,是船身压低位置,再演示装“石块。,使船身压瑟与大象等高,从而称出石块重量而知道大象的过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演示,再读课文,感悟文字。

  5、老师小结,启发创新。

  曹冲称象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办法都好,这种办法,即不需要造称象的大秤,也不必把大象宰了,他很有创造性。曹冲的办法实际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想一想:你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

  6、读后表达。读第四自然段,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

  四、指导识字。

  要求一看,二描,三写。

  注意指导关键笔画。“点、照”二字指导四点底。

  “象、像”二字指导象字: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都在竖中线上。

  “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第四笔是“x”,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课文 称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六、课外实践: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喜欢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感受曹冲的聪慧。

  4、能用“一边 ……一边……”说话。

  教学重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我会认

  生字检测巩固。同桌互相检测。

  二、我会说。

  小组联系用“一边-----一边------”说话。在指名说。

  三、我会读

  同桌互相读课文,互相评议。

  四、我会讲。

  讲一讲自己课外收集的动脑筋故事,评最佳故事员。

  五、我会讲。

  选择你愿意写的一个字写一写,说说为什么选这几个字,评一评谁写得好,谁写字进步大。

  六、我会填。

  在 ·再

  我( )家里看电视。

  放学了,我们和老师说“()见“。

  田方()跑步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我回家先看书,()写字。

  《称象》教学后记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聪慧,更可贵的是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很多官员,如果曹操下令让他的官员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羊,也可以是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大象,因为一只羊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官员重量的总和要重。”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在这节关于称象方法的新设想中,我发给两位学生各一份证书:新设想奖。当我看到学生双手捧着证书那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激动时,我的内心受到震撼,与此同时我真诚地为他们喝彩。

  我想,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听清录音中讲了哪两个小朋友,是谁让馒头“飞”出了窗外,结果怎么样。

  2.能根据录音,看图把故事内容讲出来。

  3.懂得要爱惜粮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仔细听录音,听清录音的主要内容。

  2.能看图把故事内容讲述出来。

  教学准备:

  课件:爱惜粮食,做生活的小主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有一首古诗名叫《锄禾》,谁能背诵?(学生背诵)

  2.这首古诗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交流)

  3.对呀,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不管是米饭还是馒头我们都要爱惜。可是,有一个肉馒头它会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4. 出示课题:听说活动

  会“飞”的馒头

  二、听一听,想一想

  1. 仔细听录音,想一想,故事中讲了哪两个小朋友,是谁让馒头“飞”出了窗外,结果怎么样?

  2. 交流反馈并板书:南南 扔馒头 低下头

  冬冬 接馒头 巧批评

  3. 师生评价

  (听说活动,“听”应该有着重要的位置,在听前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听,用心记的好习惯。)

  三、听一听,说一说

  1.按顺序仔细看图,用一句话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

  2.学生准备

  3.指名交流,师生评价

  (例:

  南南把一个吃剩下的肉馒头扔出了窗外;

  半个馒头砸在了冬冬的头上;

  南南向冬冬道歉,冬冬说有事找他;

  冬冬请南南背诵古诗《锄禾》,南南爽快地答应了;

  南南流利地背诵古诗《锄禾》;

  冬冬拿出了馒头,南南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4.再看图听录音,学生仿说

  (1)学生各自准备。

  (2)同桌对说。

  (3)小组交流。

  (用一句话说说每幅图画的意思,激发学生听说兴趣,并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先想再说,有利于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意思。同桌练习、小组交流的形式,扩大了练的“面”与“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

  四、说一说,演一演

  1. 第三次听录音,练习说话

  2. 集体交流与指导

  3.同桌扮角色演一演。

  4.找好朋友表演说。

  5.小小擂台赛:分角色表演故事,评选“最佳表演奖”(师生评议)

  (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这里安排一组活动,如找好朋友表演说、小小擂台赛,评选“最佳表演奖”,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真正体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演的过程中,重视“说”“演”两方面的指导,把评价的侧重点落在“说”的要求上)

  五、联系生活,复习巩固

  1.创设情境:

  在我们学校有许多小朋友是在学校里用餐,可是老师经常看到有一些孩子会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菜肴或把自己吃不下的米饭倒掉。如果是你,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你又会怎么劝说他们呢?

  (1)同桌讨论

  (2)自己找朋友说一说

  (3)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通过创设一个真实的典型的情境,层层深入,不断激发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生活经历和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这一环节的安排,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强烈愿望,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结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际情境,丰富他们说话的内容。同桌讨论的过程既是行为评价的过程,也是语言训练的过程。)

  2.小结

  六、拓展延伸

  走出校园,我们在哪些地方也要注意爱惜粮食?

  出示课件:爱惜粮食,做生活的小主人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读读背背,让学生了解对联系内容,并背诵下来;

  2、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大理三塔》,知道这篇材料是按空间顺序写的,而《海上日出》和《夕照》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请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正确读出对联。

  2、提问:你们觉得上下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对,这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介绍对联的由来,告诉对联要求对仗整齐,词性一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一》教学设计》。这些只做简单了解。

  3.能说说这几组对联的内容吗?可以小组讨论,(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4.齐声朗读。

  5.自由朗读,边读边记。

  6.小组朗读或分组竞赛朗读。

  7.试背对联,看谁背得最快最准确。

  二、阅读《大理三塔》,完成课后题

  请学生读课后两题问题,提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大理三塔。

  2、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三塔位置关系的,结合看图。

  3、结合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理三塔的样子。

  4、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在描写顺序上与前面所学的《海上日出》和《夕照》一样吗?(步一样,这篇按空间顺序描写。《海上日出》和《夕照》按时间顺序描写的。)

  5、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人有两个宝。

  (1)认读生字,读题。

  (2)“宝”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他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4)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看笔顺图,记忆字行、笔顺,分别给他们找个朋友。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

  (二)精读练习。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齐读,注意词儿连读。

  2、学习第二句。

  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

  (1)指名读第二句,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2)指导看图,理解“做工”。

  (3)启发看图想象,理解“思考”。

  (4)齐读第二句,我们怎么用好这两件宝?

  3、学习第三句。

  (1)指名朗读。

  (2)启发学生领会什么是“创造”。

  (3)小结。

  (三)看图试背课文

  (四)指导写字。

  四、课后小结:

  这是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兴趣比较高,学生在说手脑的用处时,说的很好。但是,刚开始生字就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用、才”这两个字,学生记得不牢。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科属于看图读韵文识字,它吸收了传统识字教材的编写经验,将描写桂林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图和词语。共有五幅插图。文中精美的插图与图下描写桂林风光、特点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借助图画识字,学词,认识事物,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第二部分是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和2个只识不写的.生字。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借助课文插图和多媒体情境,了解词语意思,欣赏如画的壮乡山水,感受如诗的壮族风情。

  3.诵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并能按笔画在田字格中写端正、写匀称。课前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下载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1、熟字带生字法。2、教学生在自学中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初步感知

  1.导语: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在我国南方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山奇水秀,景色迷人,想跟老师到壮族之乡去看看吗?

  2.(多媒体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如画的风景。)

  3.指名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板书课题:识字2),会是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词

  I.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要求看音节,读准字音,读顺词语。

  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再读课文,对照画面,想想课文描写了什么?

  4.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图文对照,探究学习,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一组秀峰倒影图,学生看图后说说画面中的景物。

  (2)媒体画面对应处相机出现词语:碧水、秀峰、倒影。

  (3)学生有感情朗读。

  2.指导学习第二行。

  (1)多媒体播放一段对歌,听这是什么声音?接着显示壮乡青年男女榕树下对歌的画面。对歌,是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也有这样的风俗吗?

  (2)学生说这两个青年在什么地方对歌。教师边叙述边出示相应词语:对歌、榕树、壮乡。

  (3)画面特写,认识榕树。

  有感情朗读第二行。

  3.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水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想不想细细欣赏一下它的奇特?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卷,接着显示一组画面,学生说说它们的样子。

  (2)教师相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指名齐读词语。

  (3)再来欣赏漓江的水,多媒体显示江上景象,指导学生看图认识画面景物。

  (4)教师相机出示词语:竹筏、鸬鹚。读好这两个词。

  (5)看到这样的山,这样的水,你有什么感受?相机出示词语:画廊。读好这个词。

  (6)连贯朗读第三、四行。

  四、反复诵读,巩固识字,运用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联想画面景象。

  2.指名朗读课文,读出情趣。

  3.多媒体显示词语(不带拼音),学生认读后显示画面景象,看看读得对不对。

  4.逐步出示每行词串,学生诵读后串词成句,练习说话。

  5.配乐朗读课文。

  6.你还知道我国哪些风景名胜?

  五,指导写字,写好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读课后生字表,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媒体相机出示,学生说说结构比例。

  3.媒体出示”碧”和“架”,学生观察后说注意点,两字下部的横画用红色显示。

  4.重点指导“鼻”和“廊”;

  “鼻”:先看清结构特点,再看教师示范,然后在书上描红。“鼻”也作偏旁,读作鼻字旁。

  “廊”:注意里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点。看教师范写,再在书上描红。

  六、练习设计

  学生在课本上描红、仿影、临写。

  七、反馈与小结

  连起来读读韵文,想想每排说的是什么?

  八、作业设计

  画一画桂林山水。

  写一写描写桂林山水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碧水秀峰倒影

  对歌秀峰壮乡

  象鼻骆驼笔架

  竹筏鸬鹚画廊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是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地》。

  齐读课题:谁开天地?盘古干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认读“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

  2.课文中有不少像“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词语,请你找出来,用波浪线画出来。

  3.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用横线画出来。

  四、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五、展示交流。

  1.认读词语。

  宇宙黑暗上升下降

  气息四肢混沌肌肤

  辽阔逐渐缓缓茂盛

  血液创造滋润奔流不息

  说一说:你能用上“创造”,说出课文里的内容吗?

  引出“创造宇宙”,板书。

  盘古是怎么创造世界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六、研读课文,讨论答疑。

  1.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了解故事的开始。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说一说你的`感受。

  2.学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他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理解:抡起,猛劈

  做动作。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近义词。

  小结:盘古开天辟地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快速浏览,用一个词语概括。

  板书:顶天立地

  理解,诵读: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找出中心句。板书:身化万物

  (2.想象读后面的句子。理解用词要准确生动,积累优美的词语

  (3.说话训练:盘古的()变成了()的(

  5.总结全文。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七、布置作业。展开想象,续写盘古身体变化成万物。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创造宇宙顶天立地

  身化万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的教案03-09

精品语文教案范文语文优秀教案04-11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精品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10-10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