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5 19:06:52 振濠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21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练习六》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辨别形近字的词义和用法;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学会鼓励;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装”、“帮”。

  二、教学要求:

  1、会辨别词义和用法,同时区别形近字。

  2、熟记八个成语和古诗《小池》。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鼓励。

  5、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小芳正在调查有关噪声的问题,她查到了一段有关噪声的资料。

  (2)出示这段语。

  (3)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借助工具书,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4)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齐读这段话。

  (5)在文中画出下题所提到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部分

  1、把这些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2、首先我们来区别“需要”和“须要”。

  (1)读读这两个词语所在句子,并想想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读句子,指名说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比较一下,“需要”和“须要”有什么区别。

  (4)“需要”是要求得到,一般与某个事物搭配,而“须要”则是一定要的意思,一般与“干什么”“怎么样”搭配。

  (5)你能用这两词语各说一句话吗?

  3、利用查工具书理解“频率”“分贝”的意思。

  三、教学第三部分

  (1)你能帮助小芳编个顺口溜吗?

  (2)首先看这四个字,偏旁部首表示什么意思?

  (3)读读以前学过的`顺口溜,找出其中的规律。

  即字的偏旁与意思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4)试着给其中一个字编顺口溜。

  (5)小组合作编顺口溜。

  (6)互相汇报、交流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读写"小镇、诊所、婴儿、徐徐、冻僵、多余、忠灭、哀鸣、碾雪"等词语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相关画面: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沿路人家的灯都亮着,仅仅是为了给一个出诊的医生照明回家的路!这情景多让人感动啊!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寒夜的'灯光》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寒夜的灯光)

  3、学生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画出生字。

  (1)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①加偏旁记忆的字有:

  真-一镇息一一熄至→一致展一一碾

  ②换偏旁记忆的字有:

  珍一一诊缰一一僵

  (2)指导书写。

  "镇"是左右结构,右边"真"里有三横,不要少写。

  "杂"是t下结构,上面是"九","水"。

  "荒"是上下结构",非""亡",不要写成"~"。

  3、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再读课文,思考: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由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探故事背景

  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讨论:

  (1)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寒冷的夜晚,有人请"我"出诊)

  (2)说说你从文中还读懂了些什么?

  (夜晚很冷;农民家住在偏僻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课堂

  1、学生之间互相质疑、释疑。

  2、学生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和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学会运用。

  3、理解关键词,理解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4、能仿照诗歌结构,语言风格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关键词,理解诗意并仿写。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小黑板自制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形,学会运用。

  2、初读诗歌,交流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春天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什么?

  引出课题《大地的话》,板书课题。

  2、分析课题,提出问题

  文章介绍的谁说的话?对谁说的?都说了些什么?

  归纳同学提出的问题。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

  1、边读边圈画生字。

  2、根据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会生字。

  3、自学汇报,课堂反馈。

  (1)找出注音有误的读音并改正过来。

  花蕊(ruì)嫌弃(qiān)坠落(duì)

  (2)借助字典学会课文中的生词。

  (三)报交流

  1、理解“清脆”“精灵”的意思。

  2、本文共几小节?每小节都讲了什么?赞扬了大地母亲什么精神呢?

  3、再读诗歌,回答问题。

  4、小组讨论,指名代表回答问题。

  (四)带感情朗读,试着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地母亲广博的胸襟,母亲般的宽容与慈祥以及无私奉献的情怀。

  2、朗读、质疑,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思。

  3、积累语言,能仿照诗歌结构,语言风格进行仿写。

  教具准备:

  自制小鸟、草、鱼、种子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复习引入

  拿着自制的卡片上讲台朗读喜欢的小节,看谁读的最棒!

  (二)讨论

  1、拿着你手中的卡片,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想对大家说什么?跟俺们讲讲你的烦恼。

  2、大地对他们说了些什么?分别读相关小节。

  考虑:哪些词语,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1)标出重点词句。

  (2)说一说你的感受。

  (3)有感情地读一读。

  重点点拨:

  (1)请到俺的怀里睡,这里有新鲜的空气,软绵绵的被。(平安、舒适)

  (2)任你在俺胸前飞,这里有落脚的大树,清清的湖水。(激励)

  (3)俺也要给你足够的水。(关心、保护)(感受不同,答案不)

  3、 导读出真情实感。

  4、师生一起合作仿写。

  假如俺是落叶

  (三)学习结尾段,提高认识。

  (1)读本小节,你有什么感受?

  (2)联系上下文补充省略号内容。

  (四)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

  以第四小节为例仿写,同桌互读,谁仿写的最棒!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着zhuó”“转zhuàn”和“看”kān)及新词,认读7个字。

  2.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3.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

  4.朗读课文。

  5.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觉遵守法规。

  二、教学重点

  了解小女孩是怎样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能够如此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人,就是一个文明的人”这句话的意思。

  四、查阅资料

  搜集有关新加坡的资料

  五、教学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课时数

  2课时

  板书设计

  环境小女孩表现

  天气倾盆大雨任凭打湿衣衫

  红灯亮等绿灯亮才过路口

  路口无交通警察

  无汽车驶过

  行人不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着zhuó”“转zhuàn”和“看”kān)及新词,认读7个字。

  2.学习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3.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什么是见闻?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师:作者到了新加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信学完课文,你一定能弄懂这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11’)

  (一)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二)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把字音读正确。

  三、检查自学学习生字新词:(20’)

  (一)读生字组本课词语。

  (二)哪些字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旅留遵

  (三)对于哪些字你有好的记忆方法?

  (四)多音字组词。

  Zhuó(衣着)zhuǎn(转身)kān(看守)

  着转看

  zhe(看着)zhuàn(转动)kàn(看见)

  (五)选字填空,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64页。

  四、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词语。

  五、作业:

  1、抄生字词。

  2、读课文。

  教学反思:

  生字的书写学生有一点难度,对于多音字的教学方法多样,学生能够基本掌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新加坡街头见闻,齐读课题

  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体会新加坡城市交通管理得好。

  (一)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后填空。

  一天清晨,下起了倾盆大雨,当时街头没有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可小女孩任凭大雨把衣衫打湿,也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肯定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女孩模范遵守交通法规,是个高度文明的人;二是认为小女孩太傻了。

  三.展开辩论“小女孩究竟是傻,还是一个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是文明的人?”从而深刻了解课文所讲明的`意义。

  1.正反双方,马上要展开辩论了,为了更好地说服对方,你们要从课文中找依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做简单的批注。

  2.同样意见的人自愿结组讨论。

  3.辩论开始。在学生辩论时,教师适时点播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体会其表达的含义。

  △一个穿着普通的小女孩,正站在路口斑马线的红灯前,一动也不动地等待着,此刻周围既没有交通警察,也没有汽车行驶。而她只打了一把很小的雨伞,任凭大雨把衣服打湿打透,直到红灯灭,绿灯这亮起来,才慢慢地沿着斑马线穿过路口。

  (1)生可能抓住既没有……也没有……来说女孩傻,也可能抓住这句话说小女孩是个文明的人。

  (2)在辩论中师:没有警察说明没人看管,没有车辆通过,说明没有危险,在没人看客又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仍等到绿灯亮才走,说明她就是一个高度自觉的人。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小女孩仅仅是新加坡千百万个城市市民中的一个,你认为其他的人也会像她这样吗?请你读书找出根据。

  5.生读书批注

  6.交流。

  理解下面两句话:

  “既然红灯亮着,怎么可以跑过路口去呢?”

  (1)这句话什么意思,把它变成句号说一说。

  (2)课文中为什么用“?”呢?你觉得哪个标点好。(“?”加强了语气)

  (3)指导朗读这句话。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让我们这样做。”

  A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做”“怎样做?”

  B朗读这句话。

  7.听了吴小姐的话,亲眼看了小女孩的一举一动又亲自体会到了新加坡城市的一切,你样这个城市,这里的人民呢?

  新加坡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加坡的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这里的文明。

  五.作业

  (一)自读课本相关课文读。

  (二)朗读课文,摘抄自己感受深的句子。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学习中感受到,应该自觉的去做,这样才能是一个文明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板书: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板书: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板书: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画出有关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板书: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学写8个字。

  2、读懂课文,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体会作者对邪恶贪婪的人愤怒鞭挞的思想感情,认识真善美,憎恨假恶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中的人物特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普希金的有关资料、磁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1、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普希金的资料。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出身贵族,童年时代开始写诗。1820年,因《自由颂》等诗篇反对沙皇暴政而被流放。1826年被赦免回到莫斯科。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共创作了6部童话诗。他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他的创作对俄罗斯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答思考题。(渔夫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渔夫的妻子老太婆向金鱼提出各种要求,金鱼一一答应了她。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时,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3、分组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全诗线索。

  第1节:交代故事的起因。(老头儿打鱼网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哀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要用贵重的报酬答谢老人。)

  第2—9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经过。(老太婆向金鱼提出要木盆、要木房子、要当贵妇人、要当女皇,金鱼一一答应。)

  第10、11节:讲述事情发展的结果。(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老太婆回到了从前,变得一无所有。)

  2、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重点注意“砖、奴、槛”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脾”字要注意右边“卑”的写法。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问激疑。

  1、复习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激疑:课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二、细读课文,探究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课文。

  思考:①课文的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用“____”标出老太婆提出要求的诗句;用“____”标出老太婆态度变化的词。

  2、讨论交流。

  (1)研读描写老太婆的诗句。

  ①老太婆向金鱼提出了几次要求?每次的要求是什么?(五次。她向金鱼“要新木盆——要木房子——要做贵妇人——要做女皇——要做海上女霸王”。)

  ②她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指着老头儿就骂——骂得更厉害——指着丈夫破口痛骂——打了老头儿一个耳光——脾气发得更厉害。)

  ③老太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贪得无厌、凶狠残暴)

  (2)研读描写渔夫和金鱼的诗句。

  ①渔夫做了哪些事情?说明了什么?(帮助老太婆做了不安守本分的事。如:帮助老太婆向金鱼不断地索要不属于自己的物品、权力、地位:要洗衣服用的木盆子;要住的木房子;要贵妇人的.名分;要女皇的地位;要女霸王的权力,甚至要求金鱼供她使唤。说明他心地善良,但对老太婆一味迁就,显得过分软弱。)

  ②金鱼面对老太婆的要求是怎样做的?(老太婆提出的前四次要求金鱼都一一答应了。当老太婆提出要当海上的女霸王,金鱼收回了她的一切。)

  3、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老太婆凶狠残暴、贪得无厌;渔夫心地善良,但过分软弱;金鱼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并信守诺言,言而有信。)

  4、引导学生了解“大海”在诗中的态度变化和它的象征意义。

  (1)用着重点标出描写大海风浪变化的语句。(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水变得阴暗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

  (2)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诗中“大海”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全诗中它是“正义”的化身。“蔚蓝的大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随着老太婆“蛮横无理、贪得无厌”一步步升级,大海随之变化:轻微地起着波浪——海水发起浑来——海水不安静起来——海水变得阴暗起来——海面上起了黑色的大风浪,激怒的波涛翻动起来,奔腾、狂吼。它在诗中的态度变化既代表着金鱼姑娘,也代表着人世间一切正义人们的共同心声。)

  三、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全诗。

  ①指导学生把握诗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②在小组内表演。

  ③指名表演,评议。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读了普希金的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贪得无厌终归是没有好下场的。美好的生活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去创造。)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续编故事或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32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老太婆 木盆→木房子→贵妇人→女皇→女霸王(贪得无厌)

  骂→骂得厉害→痛骂→打耳光→差点砍死(凶狠残暴)

  渔夫: 心地善良、过分软弱

  金鱼: 心地善良、知恩图报、言而有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甘为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研读第二则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布衣”的含义,结合人物的情绪变化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板书课题)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这布衣元帅指的是谁?(出示课件)

  质疑:你觉得元帅平时的衣食住行会是什么样?布衣指的又是什么?

  引语:徐向前为什么会被称为“布衣元帅”,我们一起到文中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现在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文情况:边听边思考:1、指出读错的字音。2、用心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所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师:其实3个小故事表达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课件)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在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徐帅的精神品质。(板书:功高盖世、朴实无华)能用上这两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精读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

  这三个故事中哪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徐帅比普通人还普通的布衣情怀”?我们就一起走进《看门老人》请大家看阅读提示。

  (一)默读“看门老人”这个故事。

  (二)画:新娘在去见徐帅时想到了什么?令她没想到的是什么?(做好标注)

  (三)想:从新娘的想法前后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

  (四)读:结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新娘想法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汇报,老师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 、了解本课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理解,讨论交流,朗读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3、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弄清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幕投影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倒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现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刹(cha四声)的刹闪烁(shuo四声‵)的烁解释(shi‵四声)的释

  (2)区分多音字。

  刹薄似得

  2、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总结几个问题。

  (屏幕)

  1、从哪看出路险?

  2、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

  3 、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

  4、下山时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这两次走有什么不同?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己自己,咱们得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四个人一组,自读以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2、集体交流。

  (1)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看日出,他们只有走小路才来得及。从哪里看出路的险?

  生: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师点评

  (2)师: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评价读的怎么样。)生:列宁动作的词: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晕目眩”。

  师: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走完小路列宁的心情怎样?生:高兴、激动。

  (3)师:第三个问题明白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和列宁一道欣赏美景。(出示幻灯片)(齐读这一段)使我们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险路,饱览到美丽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4)重点理解列宁的话。

  师:请学生读课文,数列宁说的几句话,怎么理解?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A 、列宁坦率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B、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C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不同:A、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B、列宁先走;C、列宁在最先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师: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四、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1 、师:面对困难不要逃避,你在生活中怎么做的,谁给大家说一说?生自由回答(利用课间改错题,想玩没去;帮小同学往楼上提水;双休日作业一股作气写完再玩……)

  2 、师:坚强的意志,对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列宁那样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我认为这就是作者选编这一课的目的。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共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_

  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海伍德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能终于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 ——爱迪生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板书设计:

  登山

  看日出(必须)走险路

  列宁回去(不必走)仍走险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媒体

  收集有关做人方面的人生格言,了解哈默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讲中国人做人要有尊严。本课中,有一位外国年轻人的身上,也体现了这样的`做人品质。

  二、质疑激趣,引导了解课文梗概

  1、接下来,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最想问同学们一个什么问题,并想一想,自己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各自读书,思考问题;教师巡回,发现学生的问题。

  3、学生提问让其他学生回答,在回答过程中逐渐学生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4、读一读: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比较,从具体语言中体会人物性格

  1、纵向比较。

  哈默的神态、语言、动作散见于课文之中,比较体会,如,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可是当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问的是:“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当听到“没有”时,他的“目光顿时昏暗了”“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在杰克逊提出先吃饭再干活时,他仍坚持:“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为了加深学生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了解,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他的心理活动。如,当食物摆在他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想象他是怎么的想的,当听到“没活”干时,他会怎么想;当杰克逊大叔要他捶背时,他又是怎么想,从而深入体会他自尊自强的品格。

  2、横向比较。

  将哈默与其他逃难的人进行比较。同样是疲倦不堪,饥饿难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哈默是不愿接受施舍,愿意以劳动换取食物,别人则是“连一句感谢的话都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比较中突出了哈默的自尊自爱,卓尔不群。

  四、体悟主题,拓展升华

  1、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哈默和杰克逊。

  2、以《尊严的感受》为题写一段话。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0

  一、复习导入。(4分钟)

  1.揭题:请大家把今天所学的课题齐读一遍。齐读、评价。

  2.复习词语:孩子们,昨天回家认真完成作业的请举手。(师评:嗯,我们要养成每天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余老师得检查一下,你们能够把大屏幕的词语都读正确吗?

  3.回顾课文第一部分

  师生接读课文

  请打开课本87页。昨天我们一块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一起认识了课文里两位主要人物,他们是(板书:台风和卫星),在波浪滔滔的海面上它们初次在相遇。台风脾气可不太好,刚睡醒就大声嚷道,一二组读(你是谁……),可小卫星却镇定得很,他笑了笑说,三、四组读(我是……)

  二、精读感悟3-7段。

  过度:同学们,小卫星这一笑可惹来麻烦了!狂暴的台风能绕过他吗?(不会)你怎么知道的?那台风紧接下来要说些什么?干些什么?卫星被欺负了吗?

  1.默读体验。请同学们轻声默读课文3-7自然段,拿起笔用横线画出描写台风的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卫星的有关句子。想想你从这些句子里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2.自主默读,师训堂指导。

  3.指名汇报,相机解词品句。个人指导—小组指导——全班指导

  【a.指名汇报】

  【b.树典型,教有感情朗读。】

  (_如果学生朗读很出色,可请其到讲台前,示范:语气、动作、神情等。)

  (预设1:他读书很流畅,声音也很响亮,还很有感情。——师: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啊,你瞧他在读书的时候,很会抓住“狂怒”这个词语读,语气上用重音强调,表情也十分丰富。这就有是有感情的`朗读。你也想学学吗?)相机套上头饰

  小结:看吧,朗读是十分有趣的。你们可得要把这两招牢记于心,熟能生巧啊。

  【C.巩固内化,自由朗读。】

  【d.全班交流,指导读第六段,解词:谈笑风生】

  三、略读8段。

  经过一番较量,台风最后(泄气逃跑)齐读第八段。

  四、课堂升华,总结。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资料的时候,你还知道卫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有密切的联系吗?(卫星电视,手机通讯,卫星定位,)

  是啊,本领超群的卫星,你想用句什么话来夸一夸它呢?

  余老师也作了首小诗:

  台风狂暴危害大,多亏卫星报告早。跟踪监视甩不掉,科学防备灾难少。

  只要你对科学不管的探索和追求,不久你也能够设计出为人类造福的卫星。下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

  (出示文字资料: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3、设疑。齐读课题后提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评议: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表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的地方。

  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指名交流课文大意)

  4、他们之间有过几次交往?(三次)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交流:一遇(1—3)二遇(4—5)三遇(6)

  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

  三、再读课文,感悟欣赏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学生自由朗读)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教师相机评议(如“你读得很仔细”、“你很会动脑筋”)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出示句子: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教数学作业

  2、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反复朗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的先后顺序)

  (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

  3、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指名交流谈体会,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1: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句2:“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句3: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句4: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问题设计: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出示句2,引说)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对此爱因斯坦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衣着整洁,知识渊博,完美无缺的)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引说“衣衫不整”)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出示句3)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指名表演)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怎么对付的?(出示句4,补充有关资料: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年轻时的他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又想对小女孩说句什么话?

  (板书:善良可爱平易近人天真活泼乐于助人)

  多么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这句)。

  4、同桌准备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四、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对爱因斯坦的了解。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长期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出示: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出示: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教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话)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小女孩天真好奇和讷闷不解

  父亲对爱因斯坦的由衷赞叹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就是这样)

  有详有略

  注意避免重复的写法

  爱因斯坦是一个谦逊和平易近人的人

  伟大而又平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

  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它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它终年积雪。盛夏,茫茫戈壁滩上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山山脉,去领略那奇异风光。

  2.师:(课件呈现)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让我们翻开书本,去尽情地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初识天山美景,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1)师: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把语句读正确,读流畅,并引导学生说说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三个不同的画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读时注意读准“白缎”的“缎”,“山涧”的“涧”,“俯视”的“俯”,读准多音字“饮”。)

  ②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读准“白皑皑”的“皑”,“马蹄”的“蹄”,“溅起”的“溅”,读准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处的景象。(读准“绵延”的“延”,“离鞍”的“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发现,扫除阅读阻碍,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性了解。教师的随机检查,要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异的风光画。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说的?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在段落旁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

  3.交流、评价。

  4.引读。

  ①天山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我是从“……”读出来的。(学生接读)

  ②天山正是有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才会有秋天般的凉爽。我是从“……”发现的。(学生接读)

  ③天山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相映成趣。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④天山真像一个巨大的春天花园啊!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再读课文,并写上自己的点滴印象和感受,为研读课文、品读天山美景预做“热身”。)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1.师:是呀,天山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1)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

  (2)交流品味。

  ①这一段话中作者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山既是寂静的,又有着无限的生机。(从内容的把握上去评价)

  ②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把雪峰比作白缎,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花朵,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我眼前的这些景物变得栩栩如生了,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写法的理解上去评价)

  ③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好词,用得很巧妙,很准确。如“抛”这个词就直接写出了天山的凉爽;“飞泻”这个词写出了雪水直流而下的气势;“汇成”这个词又写出了溪流的湍急。(从用词造句的感悟上评价)

  ④这一段话作者写得很有条理,从高处的蓝天、雪峰写到低处的雪水和溪流;从远处的戈壁滩写到近处的饮马溪边。(从布局谋篇的发现上评价)

  2.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好,不但把课文读懂了,还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与天山来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相信大家同样能学好第3、第4两个自然段。现在各小组围绕下列要求展开学习: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

  (1)学生按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并指导。

  (2)分组展开交流;点评合作学习情况,作如下归纳。

  ①第3自然段:内容——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写法——比喻;用词造句——用“漏”而不用“照”;谋局布篇——从近到更近。

  ②第4自然段:内容——天山深处的野花;写法——比喻、排比、反问;用词造句——“柔嫩”、“柔美”、“矫健”、“精神”;谋局布篇——从更近到深处。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处理上,把第2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同时也品味了天山美景。而第3、第4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先前的学习方法得到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

  二、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学生诵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展示读。师生评价。

  3.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①从重点词中感受。如“抛”、“飞泻”等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②从重点语句中感受。如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③从段落、全文上感受。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来写景。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读悟法,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情感目标的达成还得依靠朗读,表达方法的学习还得引导、渗透。这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三、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悟得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感受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科学研究上的精神。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理解“支撑”等9个词语的意思;初步学会用“只有……才……”等写句子。

  3、能根据提供的情节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简介竺可桢生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通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拼读几遍

  2、指名朗读全文

  3、竺可桢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不要求说得很完整)

  三、学习词语、生字

  1、比较形近字:篇——骗——偏——扁。注意“融”的左下部分

  2、理解“与世长辞、山桃始花”等词语的意思。

  四、指导分段

  1、课文介绍了竺可桢哪些事例?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2、自由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朗读第一段,思考:竺可桢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干什么?划出写竺可桢动作、神态的词语。

  2、讨论交流,指导感情朗读。

  3、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竺可桢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记录大自然的笔记的?

  4、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平时,重病

  5、指导朗读“竺可桢就像一位在大自然……每一个变化。”

  6、指导理解第四自然段。

  “北海冰融、山桃始花……”是什么意思?六月、七月……其他的日子里,竺可桢可能会记些什么内容呢?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读课文

  2、说说课文怎样分段

  3、每一段各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四段

  1、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概括这一段内容。

  (2)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研究句群:“他从街道旁……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

  自由读读句子,发现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要写“第一片、第一声、第一只”呢?

  作者写了树上的绿叶,水中的蛙鸣,空中的燕子,竺可桢还可能观察到什么?(请学生仿说句子)

  学生读句子,试背句群。

  2、学习第四段

  (1)读课文第四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理解“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凝聚”等词语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的内容

  三、总结全文

  1、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的研究上?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朗读

  2、点名读,你觉得读得的一部分来读

  3、其他学生评议

  4、教师提供一些情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第一、二段

  5、指导背诵竺可桢步行上班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中的作业,有困难的可以举手提问。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2、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4、师范读全文,学生勾画好词好句。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板书设计

  7 华山的险

  华山天下险 山崖险

  山路险 赞叹 热爱

  峰峦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

  教学过程

  一、欣赏雪景,质疑导入

  1、配乐欣赏松坊溪雪景图,导入课题,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3、带着你的疑问,让我们和作家一道去感受松坊溪雪景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松坊溪的雪景,让作家郭风印象深刻,他用非常优美的文字记录了那片雪景。让我们来读读他的作品,读了课文,松坊溪的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雪的?先写(下雪)时的景色,再写(雪止)时的景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开始欣赏美文吧。

  3、课文哪些段写下雪时的景色?哪些段写雪后的景色?

  三、研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雪中美景的段落,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听,最好能讲讲喜欢的原因,互相交流一下学习感受。

  2、朗读、交流。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交流得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咱们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顺序分别投影重点句子点拨:

  (1)“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柳絮、芦花、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带着你们的体会再来读句子。抽读。学生相互评价,是否读出雪花的美、雪的大。再全班读。

  (2)“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岸。”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还会像什么呢?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看谁想得最美妙。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4)你们看,置身于这么美的雪景中,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

  指导读“下雪了……落在松坊溪上了”,读出欢快喜悦之感。

  (二)研读雪后美景一层。

  读书是做“学问”的,边学边问,边读边动脑。让我们来看看描写雪后景色的有关段落,把你喜欢的句子写一写、读一读、背一背,读出你的感受来,找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

  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溪中映着雪白的世界,雪白的世界又在溪水旁,不禁使人想到“这样的山倒映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的句子。这样美丽的画卷足以和桂林山水媲美。这不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吗?真是“画意在眼前,诗情在心中”啊!诗一般的文字怎么能让它只躺在书里呢?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配音乐朗读第9段(诗情画意,无限深情)。

  2、水中还有小生灵呢,溪鱼又有什么特点?(多、美、活。)

  小鱼儿们是那么漂亮,那么活泼。同学们,如果将你们自己想象成这一条条小鱼儿,那么你们在这么美丽的溪水里畅游,心情会是什么样的?你最想对你的家园松坊溪说什么?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呢?

  这样描写使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鱼儿们使这原本恬静、雪白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鱼儿们,你们继续向前游吧,去饱览松坊溪周围无限的冬日风光吧。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又能听到什么呢?请写下来好吗?

  4、交流赏析。

  5、同学们写得真棒,让老师身临其境了,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表达此刻的心情,这样吧,请允许老师用作者郭风的一首散文诗来表表心声吧。(师读散文诗)

  四、积累拓展,读写迁移

  1、这么美的雪景,这么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牢牢地记在心里吧!选择你最喜欢的句段读背。

  2、教师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写雪景的诗文或作家郭风的作品,课后可办成小报。

  板书设计

  8 松坊溪雪景

  下雪了:雪花 轻盈柔美

  溪石 千姿百态

  石桥 洁白如玉

  雪止了:村庄 溪水 溪鱼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重点:

  培养独立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学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富翁吗?(想)

  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位世界首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他们是怎样成为世界首富的?

  老师通过讲故事,最后点出"尊严"一词。

  二、点上探究,体验"尊严"的内涵。

  通过故事,学生知道了成为富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就是尊严的内涵。

  聚焦点一: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老师开始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并理解。讲述内容:"从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停下来设置问题开始辩论)

  板书:沃尔逊、逃难、面呈茶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

  2.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观点一: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观点二:不吃,坚信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

  (一)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讨论结果可能是:

  1.不吃白不吃。

  2.死要面子活受罪。

  3.这个时候是选一张脸,还是选一条命。

  4.吃完有了力气再干活。

  (二)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讨论结果可能是:

  1.人活脸,树活皮,人的面子重要。

  2.劳动得到来才是自己的,不劳而获虽然活下来却像个乞丐。

  3.宁愿饿死不吃白食。

  4.吃完不让干活呢?]

  (三)两组开始辩论。

  学生辩论时,教师首先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同时捕捉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如"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十分符合孩子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可以组织讨论:人该不该有这种信念,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父母的劳动)充分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一个信念。"

  聚焦点二: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1.老师接着讲故事,并把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随机板书,学生反复读(目的是让学生和文中情感进行碰撞)

  故事内容:"只有一个人例外……我再给您派活儿"

  (停下来设置问题辩论)

  板书: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目光灰暗(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

  观点一:吃完再干

  观点二:干完再吃

  (1)支持第一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老师设想:通过上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不会选这组)

  [估计理由:吃完再干有力气.......]

  (2)支持第二个观点的同学,讨论自己的理由。

  [估计理由:

  1.吃完不让干呢?

  2.自己既然有坚定的信念,就应该干完再吃。]

  (3)两组开始辩论,辩论时教师捕捉双方有价值的信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人都这么饿了,先干活会很累的也干不好,这就需要人有坚强的毅力——一种品格。

  随机引出第三个话题:这活该不该认真干?

  聚焦点三: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1.老师接着讲故事,边讲边板书难理解的词、不认识的字。

  (根据上面辩论,让学生和课文主人公对照的过程)

  故事内容:"不,我现在就做……完"

  板书:赞赏、惬意、羡慕、尊严(理解完反复读)

  2.问题:什么是尊严?

  聚焦点四:富翁=尊严

  1.翻书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并互相检查。

  2.互相交流、互相研读,画出重点词、句。

  3.讨论什么是尊严?

  (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基本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那些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百万金钱的人,而是拥有着尊贵的人格魅力、相信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人。这样的人的贫穷只是一时的,他会靠自己的尊严,凭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的把财富创造出来,成为既有物质财富,又有精神财富的富翁。)

  三、课文内化,使"尊严"成为学生的行为。

  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形成一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劳动更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我们应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小组共同完成小论文《谈"富翁"》。

  五、学生进行信息收集。

  1.世界首富的故事

  2.石油大王哈默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一个信念——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种品格——坚强的毅力

  一种态度——做事认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8

  学习目标:

  1、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课前准备: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挂图(或播放课件),说说图中人物及其神态、动作。

  2、揭题谈话。你知道西门豹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吗?是从哪里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读准字音。“绸”是翘舌音,“尚”是后鼻字,“麻烦”的“烦”读轻声。

  认清字形。“渠”是上下结构,“灌”是左右结构,不要和“罐”相混,注意“溉”与“概”的区别。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辅导,理清课文脉络。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课文释疑,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

  问题: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读后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四次问答的内容。

  2、在学生自读、讨论及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概括出西门豹四次发问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作恶的坏人及其头目。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3、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

  4、引导学生探究。

  (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你认为他真这么想吗?为什么?

  (3)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真的是去“送”新娘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9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形成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重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用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试验与原理,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五、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简介“蝙蝠”和“雷达”后质疑:蝙蝠和雷达两者一为动物,一为电子设备,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意图: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初读课文,找到联系。

  请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从文中找出能简要概括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语句回答: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课件出示“阅读一”)

  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做到平时用语准确。)

  2、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指名回答)

  3、让我们也来当回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学 生默读文章4——6自然段,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与教师一起做试验。(意图:这样设计,是想通过试验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先前的试验填表。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引导分析三次试验得出的结论,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出示“阅读二”)

  (四)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引导学生自 主阅读第七自然段,读后教师播放蝙蝠飞行的动画引导学生得出蝙蝠飞行的原理。

  2、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反复研究,终于”的意思。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呢?(出示“阅读三”)

  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然后播放飞机飞行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雷 达工作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4、课件出示“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雷达天线的作用就像蝙蝠的什么?荧光屏的作用呢?

  5、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要招聘讲解员,你想应聘吗?先考一考:讲解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小讲解员们准备准备吧!(指名讲,再评议。)

  (意图:通过招聘讲解员这样新颖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2、我知道( )的发明是从( )身上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4、(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仿学生学的资料,或动手做工小实验,小发明。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

  PPT展示:

  (1)琥珀 形成 的过程;(2—13)

  (2)琥珀 发现 的过程。(14---19)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1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尝试收集,调动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用较恰当的语言描叙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

  一、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进入了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对同学们提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认真地听,大胆地说。

  [点评:学生伴随音乐进入课堂学习,心情愉悦,气氛活跃。在课前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既为本堂课的教学作好了准备,长期对学生提出这样的短期目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大有帮助。]

  二、整体回顾

  师:上星期我们学完了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一共有几篇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件出示五篇课文的题目)《浪花》《大自然的语言》《要下雨了》《红领巾真好》《小狐狸卖空气》。

  1.你最喜欢哪篇课文?把你最喜欢的部分大声地背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想不想对大自然有更多的了解呢?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吧!(课件出示课题。)

  [点评: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内容,但它的落脚点在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学到的在课外得到延伸。此环节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过渡到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将学习内容与活动联系起来。]

  三、走进大自然

  (一)说说你所了解的大自然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两扇大门,一扇大门上写着美丽的大自然,另一扇大门上写着神秘的大自然。

  师:同学们,大自然既神奇,又美丽,你们是想先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还是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呢?(学生用鼠标点开大门。)

  [点评:课件设计两扇大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选择,完全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课件出示大自然风景图)

  1.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片请你说说大自然中什么最美?

  2.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最想说什么?

  3.游览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区。(课件出示祖国自然景区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点评: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运用课件收集的大量图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长期训练积累,学生的语言材料会越来越丰满。]

  (三)探索大自然的神奇

  播放录音: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师:大自然的神奇就在于它有自己的语言,它用独特的语言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收集大自然的语言,收集好了吗?

  1.将你们组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你们组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学生分组讨论。有的组画画,有的组编儿歌,有的组写句子。)

  2.分组汇报,组长代表本组展示收集的内容。教师点评。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小组搜集信息,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创造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四、保护环境大行动

  面对如此美丽,如此神奇的大自然,我们应该怎么做?

  请你学习《红领巾》一课,为这些地方写警示牌:(课件出示草坪、森林、花园、动物)

  [点评: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在生活实际中马上能用,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五、总结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只有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才能带给我们更舒适的环境。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相合作能力等。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创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之中,用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查找资料,并用各种形式汇报查找的结果,在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下册教案12-13

四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02-0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22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16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四年级语文下册授课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教案12-22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