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词语。
2.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连词组句。
4.能正确朗读歇后语。
5.识字活动:认识带有走之底的字。
6.能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第一题:能根据音节正确拼读。
1.学生自读题目。
2.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在音节下标出汉字。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像摆出不同的花园。(学生填写序号)
4.学生评一评谁设计的花园既科学合理又美丽。
第二题:帮小路和木棉树选几件合适的外衣。
1.学生读准词语。
2.请学生自己练习。答案:(美丽的)小路(干净的)小路(弯弯曲曲的)小路
(美丽的)木棉树(碧绿的)木棉树(勇敢的)木棉树(坚强的)木棉树(枝叶茂盛的)木棉树
第三题:从每一组圆环中找一个词语,连成彩带,装扮教室。
1.学生读一读题目。
2.请学生读一读词语。
3.请学生独立练习。
4.集体反馈。
答案:
池塘里游来了可爱的小蝌蚪。大路上走来了神气的小马。树枝上停着活泼的小鸟。
第四题,正确朗读歇后语。
1.学生自读歇后语。
2.集体读歇后语。
3.讲讲这些歇后语的意思。
4.学生介绍自己歇后语。
第五题,识字活动。
师:一个人的活动离不开脚,而脚的最主要作用是走路。“辶”在古文中是画成脚在街上走,左右两边合起来是“行”字,像街道十字路口,中间是“止”宇,像脚有脚掌和脚趾,合起来表示在路上走,后来省去右边,又把“止”移到下边。
师:用作部首时,因为和“之”字的写法很相近,又常和走路的意思相关,所以又叫“走之底”,表示走路、路程或脚的动作,写在左下边。(1)表示道路或路程,如:道路、通过、远方。(2)表示走路的各种方式,如:前进、后退、返回、运动。(3)表示走路的各种目的,如:迎接、欢送、逃跑、追赶。(4)表示走路的各种结果,如:到达、走遍、相逢、连接。
第六题,描一描,写一写,注意上中下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2.学生写字。3.注意正确的执笔姿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这是—篇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事理性说明文,语文教案-秃鹰之死。作者从光化学:烟雾、有毒化合物、潜在的核污染、泄露的石油等几个方面,说明工业“三废”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揭示了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条理清晰、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思路结构
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由现象到本质进行了逐层说明。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最后发出呼吁,提醒人们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文章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三、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大量运用举例子、列数据等说明方法,进行科学地说明。如1952年的“洛杉矶烟雾”使65岁以上的老人有近400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的洛杉矶拥有250万辆汽车,每天大约有一千多吨有害气体排入大气;1970年,日本东京的光化学烟雾就使6000人受害;在谈到废水、废渣对人类的危害时,作者指出“当今世界,人工制取的各种化合物的种类已超过500万种,在这些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已达400万吨”;据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估计,全世界每年排入环境的固体废物超过30亿吨,废水为6000亿~7000亿吨,废气中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19世纪的0.028%增加到现在的0.032%。这些典型的事例,这些统计数据既突出了“三废”对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的特征,又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例和数据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人类发出严重的警告: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另外,文中还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清晰地突出了事物 特点,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四、说明中心与顺序教学方法建议
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每一篇说明文都有说明对象,全文又围绕说明对象,安排若干个说明中心,每一个说明中心又通过一至几个段落来说明。如果抓住了这几个说明中心,也就能理解全文的内容及说明的中心了。因此,反复阅读、多多揣摩是关键。
事理说明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但由于说明对象与内容的不同,逻辑顺序又可分为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等。因此,在学习具体的文章时,还要分析课文运用了怎样的逻辑顺序,这是学习事理说明文的一个难点,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秃鹰之死》。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过程:
1.设置情景,导语引入。
(播放一段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材料)刚才,大家从影片中看到的浓浓黑烟、
脏得发臭的河流和堆积成山的废弃物,是否难以想像生活于其间的滋味。但事实是,我们确实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不信,请你看看这篇《秃鹰之死》。
2.通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掌握并积累词语。
3.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围绕中。乙、精心选材的写作特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赏读课文,指出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
5.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解说:研读课文是突出自读要点,实现自读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其概括能力,既而引导学生研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并运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同时,通过课文的研读也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读点拨:]
题意简释。
(1)题目“秃鹰之死”的作用。
明确: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说出了工业“三废”所带来的危害,显示出文章的说明重点。
(2)因环境污染而导致死亡的生物很多,为什么要以“秃鹰之死”为题呢?
明确:用捕食小兽和其他鸟类的体强性凶的鹰的死亡,来强调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警示人们要重视环保。
(解说:通过对题目的解析,体味标题的意义力深对文章的理解。)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第1-7 段)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一层(第1-4段)工业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层(第5、6段)工业废水废渣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三层(第7段)核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第二部分(第8-10段)工业“三废”给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的严峻挑战。
重难点分析。
(1)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①说明中心:工业“三废”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②选材角度:从废气、废渣废水、核污染三个角度选取材料来说明中心。
③围绕中心,增添材料:a大量氟利昂的排放导致臭氧层空洞,从而引发人类皮肤癌病增多;b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含铅或其他重金属的废渣废水可弓没人的多种血液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数万人的受害,连下一代的小孩也有遗害,轻者头上不长头发,重者患上白血病而不治身亡。
(2)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a.为说明工业“三废”的危害,举了“秃鹰之死”和“水俟病”为例;b.为说明“光化学烟雾不只洛杉机有”,举了日本东京和我国兰州为例。举出事实,以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增强说服力。
②列数字。a.为说明“洛杉矶烟雾”的危害,举出当地老人死亡人数(400)和东京受害人的具体数目(600);b.为说明化学品中有害化学品的年产量之多,列出“400 万吨”的具体数目;c.为说明工业“三废”量之大,列出了“30 亿吨”“6000 亿—7000亿吨”“4亿吨”“0.028%”“0.032%”等数目;d.为说明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列出了“五百多万吨”的数目。列出具体的数字,真实可信,给人以确切的印象。
③作比较。为说明“现在全世界核武器的总破坏力”,把它与在广岛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的破坏力作比较,得出超过“数百万倍”的结论。通过比较,强调所要说明的对象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④打比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的自然清新的画面。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诗句,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2.展开同学之间的交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或者动手画一画,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采用同学互助的方法自主学习。
在阅读课文时领悟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清新的画面,激发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雨后天晴的美文与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与介绍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课件展示)
(二)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在雨过天晴了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三)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过渡:我国诗人戴望舒就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课文,捕捉直觉
(一)初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划出来。(展示课件)
(二)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1.读课文,解决文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互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
2.同桌互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小径上看到了什么?(展示课件学习提示)
(二)班内交流,把关键的词语划出来。板书。
(三)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一)朗读全诗。说一说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师过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吧。
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一)指名读第一节。思考:通过诗人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展示课件)
(二)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
(三)品读第三节。思考:在这一节中我们还看到了些什么?读一读,议一议。
(四)教师指导: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么明朗,溪中波光荡漾,天空云儿闲游,多么美。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五)你留心过雨后天晴的景色吗?说一说。
(六)教师点拨:是呀,雨后景色多美!所以作者不断地提议我们在雨后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美好。读一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丰富积累
(一)自由诵读,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文?
(二)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美文来读一读,积累在采蜜集上。(出示课件)
语文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拼读本课生字,能读写默本课14个生字和课后练习的13个词语。
2.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小朋友是怎样爱护春天的。
3.在理解句子的基础数上,做到不读破句,理解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意思。
4.通过阅读,懂得春天来到的特征和怎样爱护春天。
5完成小诗《春天说了什么》,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从心里喜欢、爱护春天。
二.重点:朗读、不读破句。
三.难点:不读破句,读好较复杂的句子。
四.教具准备:字词卡片、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春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春天有关。出示:12有趣的作业学习生字:趣业说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题。
说说有趣的()从生活入手,进入春天。
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很多,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春暖花开……
置疑合作学生字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次序贴出大问题。出示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学习新字,出示字词师指导插、微学生置疑,合作学习。
交流生字学法。(多个方法)组词朗读集体书空插、微
自主学生字,发挥集体智慧
多个学生发言,但只提了"有趣的作业是什么?"一个问题,只是提法不同,置疑能力不佳。
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1.听课文录音。
2.有趣的作业是什么?板书:找春天
3.出示:"王老师微笑着说:……带到教室里来。"
(1)师问:"明天到哪里去找春天?"
(2)把什么带到教室里来?
(3)到哪里去找呢?把什么带回来呢?
(4)这就是王老师交给小朋友的一项作业。
出示填空
认真听录音,给课文划分小节。
几个学生快速答
学生轻声试读。
根据老师的引读,训练不读破句。
生口答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顺利朗读
由扶到放
练习不读破句
再次明确
有趣的作业是什么?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到大自然里”和“把美丽的春天”是各自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要连起来读。
学习课文
朗读感知
对王老师交给的有趣作业,他们完成得怎么样?
1他们找到了哪些代表春天的东西。同学们是怎样把这些东西带到校园里的?(读第二节)
2出示“课桌上……”一句,训练朗读长句说话
3出示比较项
学生用﹏表示,交流。
朗读长句,不读破句,个别读后,评价,再齐读。学校里……个别读句,说意思
语文教案 篇5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四.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通过学习《出塞》,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古诗《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1.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2.挂图、古诗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当时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去声,“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要是。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远征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连年战争)“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
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
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出塞(唐·王昌龄)
秦汉人未还无奈与悲愤
但使不教 怀念与希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他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①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②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③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④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ò;读bǒ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激荡。
指导书写“簸”字,利用拆字法识记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诗大意。
浪淘沙:唐代曲子名。
九曲:形容河流弯弯曲曲,有时也专指黄河。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天涯:天边。
古诗大意梳理成文
曲曲折折的黄河黄沙万里,大风大浪裹挟着泥沙从天边奔流而下。现在,沿着黄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银河去,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看看吧!
3.品味古诗意境。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
②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导诵读全诗。
5.背诵全诗。
三、作业
任选一首古诗,以古诗大意为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编写故事。故事情节要合理,语言要生动。
板书设计:
浪淘沙(唐·刘禹锡)
1.朗读全诗九曲黄河万里沙,
2.理解大意浪淘风簸自天涯。
3.体会感情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知识:
⑴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对待自然要转变理念:不要宣称什么要征服自然,应该是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⑵ 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⑶ 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述观点。
2、能力:
⑴ 学习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⑵ 掌握各种论证方法。
⑶ 揣摩关键词语,体味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3、思想品德: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自然给人类的一切。培养科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设想】
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
【教学的重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2、理解本文形象的富有文学色彩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和讨论点拔法并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用肉眼仰视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难以找到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珞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创造自然。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类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集体探究
1、泛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提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关键语句是哪一段。
学生明确:课文第十一段。
2、作者为什么提出这一观点。
明确:作者之所以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是因为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结果往往导致自然被破坏,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三、精读课文
边读边看课件: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暴减,非典,禽流感
思考: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说出读了本文的感受:互相交流
明确: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2、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话题,作者认为应从根本上纠正征服自然的理念,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四、合作研究,把握文章结构
1、学生大声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结构。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交流,求同存异,小组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3、全组共同讨论交流,教师指点。
五、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六、作业设计
1、画出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
2、再读课文,说说宇宙有哪些让我们敬畏的自然现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学生互解互答,并存疑。
2、一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并存疑。
3、就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展开讨论,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拔或解答。
二、研读赏析,体味科学文艺作品的文艺性
1、体会语句运用的修辞,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例:
⑴ 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井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⑵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⑶ 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理解:拟人。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⑷ 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同⑶)
⑸ 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⑹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反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⑺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理解:反问,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⑻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理解:同⑺)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本文语言的形象性。
3、教师引申: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义的修辞手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难点探讨
1、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什么结论?
2、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的深邃、高超的智慧?
3、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4、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明确:见教学用书。
四、延伸扩展作业
1、积累词语,摘抄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
2、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写读后感。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办一期人与宇宙之迷的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8
教案示例
19、好孩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掌握“着急、进来、衣服、头发、雨水”等词语,认识“紧、忘、奇、怪、疼、擦”6个字。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4、通过了解小梅和京京的做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做个行为美的好孩子。
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练习书写。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还要通过读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2、学习“服、带”等字,能正确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个好孩子吗?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一个好孩子呢?
(引出课题《好孩子》)。
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里讲了哪几个好孩子?他们好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回答“谁是好孩子”。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读后评论。
4、 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出现几幅图?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课文中讲了哪两个孩子?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一段。
2、导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现在我们看看奶奶的担心对不对?)
(1)轻声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2)议答:
①第一个回到家的是谁?她敲门的声音怎样,这是拟声词。
②奶奶看见小玲衣服淋湿了,为什么很奇怪?理解“奇怪”。(通过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小玲忘了带雨伞,奶奶以为她一定要淋湿了,但小玲衣服一点都没湿,所以她很奇怪。)
③奶奶说谁是好孩子?奶奶是怎样称赞小梅的?
④为什么说小梅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小玲说的话。
3、自学第五至七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几段讲谁是好孩子,为什么?
(2)汇报自学情况。
(这几段讲京京也是个好孩子。因为京京虽然自己湿透了,但他把雨伞借给了路远的同学,京京主动关心别人,因此说他也是个好孩子。)
(3)指导朗读奶奶和京京说的话。
(四)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扩展练习。
在生活中你是好孩子吗?你是怎么做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着急、进来、衣服、头发、雨水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
2、班内交流。
3、重点指导。
服:右边笔顺是:
她:与“他”区别字形和字义。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生字中,“外”“她”“拉”“跳”“服”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宽窄不一样,要用田字格认真写好这些字。
衣:点居中,不与横画相连。第三笔撇自横的中点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自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写在横收笔的下方,最后一笔捺与左撇相背对称。
(三)朗读指导
本课的人物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奶奶问小玲和京京的话,虽然都是疑问句,但感情色彩不一样,她问小玲时是疑惑不解;问京京时除了奇怪以外,更多的是心疼。小玲和京京回答时说的话,语气也不一样。小玲忘了带伞,身上一点儿也没湿,说话时非常高兴。全身湿透的京京回答时,心里很坦然。奶奶夸奖小梅和京京的话,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布置作业
1、连一连。
2、看拼音写词语。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按要求回答。
(1)“她真是个好孩子!”
“她”指的是:
(2)“你也是个好孩子!”
“你”指的是:
4、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5、看看图画,你能根据图章说说小红对奶奶说了些什么话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3-08
燕子语文的教案01-26
语文《春笋》教案10-16
语文《秋游》教案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