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案

时间:2022-06-13 16:30:3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的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的教案集合15篇

语文的教案1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视频:一同学读名著《列那狐与猎人--真假狐皮》

  2.哦,原来是咱们班的xx同学,那我现场采访一下,你看什么作品,这么投入?

  能不能把作品推荐给大家?

  (生较尴尬)

  3.如何将作品介绍给他人,我们就得学会总结作品的梗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板书:写作品梗概)

  二、新课。

  1.明确什么是“梗概”。

  “梗概”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简略的主要内容(或者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2.回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得出结论。

  梗概的内容:

  作品主要在讲什么。一般有文章的头尾,然后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去除掉外貌描写,比喻,拟人的句子,比喻的去掉后面的,保留前面的。拟人的去掉拟的对象和修饰对象的词语,其它保留。不重要的段落去掉,有时要加上一句过渡句才会通顺,能用一句话带过的就带过,总之最重要的是中心段。

  3.写作技巧。

  (1)读。读懂内容,把握脉络。通过对原文每个章节的精读,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文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确就多读几遍,不到胸有成竹绝不“善罢甘休”。

  (2)抽。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抽取出原文每个章节的段落大意。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短的、不影响文章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3)连。将抽取出来的每个章节的各段大意连接起来。就是每个章节的梗概。

  (4)理。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使每个章节成为一段通顺的话,就成了这个章节的梗概。最后将全书各个章节的梗概整理在一起,就是全书的梗概。

  4.写梗概的要求

  (1)章节中心不变。

  (2)章节顺序不变。

  (3)章节人称不变。

  (4)语言精练。

  (5)保留主干。

  5.尝试习作。

  《列那狐与猎人》梗概

语文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感到北京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

  2.在媒体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热爱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整齐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习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谁去过北京?你们愿意把你了解到的北京介绍给我们吗?(教师相机表扬学生,肯定他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北京去转一转、看一看,你们高兴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加字。

  2、(相机鼓励学生读的积极性)指名读课文,注意思考,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反馈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三、分析课文:

  通过课文的介绍,北京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一自然段:点明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第二自然段:

  1.了解广场的建筑物的特点,布局整齐。

  2.小组讨论,画出广场布局示意图。

  3.课件演示天安门广场。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了解路和桥的特点。

  2、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北京大都市的繁华。

  3、通过读表示出对北京的热爱。

  第四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扩展知识)

  第五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著名景观

  2、结尾课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景观。

  3.读指导,“到处……到处”要重读。

  4.、你还想要了解哪些有关北京的知识呢?

  四、归纳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什么感受呢?

  五、播放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的录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情景吗?同学们,想一下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年的时间,在这6年中,你准备为北京,为奥运做些什么呢?(发散思维,树立民族自尊心)。“新北京,新奥运”,让我们记住这个口号,更预祝北京能更加美丽。老师也祝愿同学们更加进步!

  第二课时

  一、回想课文讲了什么?

  二、幻灯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指名读,注意读音;齐读。

  三、出示生字:

  1.想读的站起来大声读。

  2.看看哪些字是自己阅读时认识的。

  3.观察要学的字再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独体字多)

  4.怎样记住这些字。(拆分法、口诀法、熟字换部件)

  5.范字:严、史。

  6.其余字,利用写字书,学生自己仿写,每个字写一遍,同桌互评,哪个字写的好,再写一遍。

  7.生板书:想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并组一个新词。

语文的教案3

  【学习目标】

  1、通过文言断句练习,初步探讨并总结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备考复习效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

  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

  二、考点聚焦

  句读含义:中国古代没有标点,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关注高考新题型:文言文断句题:加强诵读和断句训练,培养文言文语感

  全国卷—新课标Ⅰ卷从20xx年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断句能力,分值3分。

  【基本题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客观题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主观题

  三、考纲要求

  1、考纲点击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第三个内容是:断句和翻译。

  2、命题规律

  (1)用/给一段文言文断句

  (2)从四个断句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选项。

  四、方法指津

  (一)考场妙招:

  1、关注语句层次,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语段或要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通读语段或语句上下文,看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有几个层次,这样才能准确断句。

  2、先易后难,先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3、第三步:借助“特征”,寻找方法。

  4、断句后检查验证断句的正确性。一要检查语意是否通畅,二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试给下列语段断句看有什么特点

  小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结论一:借名代,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干了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

  小试身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示例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结论二:窍门2、找虚词,定句读

  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惟、故、焉、斯等等;

  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邪)等等;

  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复音虚词:且夫、若夫、乃夫、至若、于是、虽然、

  至于、是故、向使、纵使、俄而、未几、久之、顷之、少顷、须臾、已而等等。

  小试身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探究三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窍门3、看动词(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句读。当然,也可以根据句中的其他谓语动词判断停顿.(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写出人名,以后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如: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小试身手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探究四:(1)给下列语段断句,看有什么特点: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反复

  小试身手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探究四:(2)朗读下列语段,看有什么特点: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对偶

  窍门4、明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小试身手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窍门5、辨句式,定句读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习惯句式: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如……何”,“况……乎”,“何(以)……为”,“唯……是……”,“无乃……乎”,“得无……乎”等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以)……为”“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况……乎”;“孰与……乎”;“其……乎”;“安……哉”等,可以帮助断句。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窍门六总分断句法: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课堂练兵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知识链接】

  常见虚词

  【句首发语词】夫、盖、且、且夫、至若、若夫、岂(岂独)、初、唯、斯、今、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断。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

  【句尾语气词】者、也、矣、焉、耳——陈述句尾;乎、耶、与(欤)、邪(耶)——疑问句末尾;哉、夫——感叹句尾。其后断。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特殊情况:

  1。“者”作“……的人”或表示间断停顿(如,古之学者必有师)或“者也”连用其后不断。

  2。“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后不断。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常见代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一人称)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殿下、足下(第二人称)

  之、其、彼(第三人称)

  或:有的人莫:没有谁相:互相;特指其中一方

  (2)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胡、曷、恶、安、焉、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3)指示代词

  此、兹、是、斯、夫、之、其、彼

  常见的固定句式

  【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5、惟……耳(只是……罢了!)

  【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1、得无……乎/耶/邪(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3、……庶几……欤(……或许……吧?)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表疑问的固定格式】

  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4、奈……何5、若……何6、何……焉为

  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9、何以……?10、何所……?11、何为……?

  【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2、何……为(何辞为?)3、不亦……乎(不亦说乎?)4、安……哉

  5、无乃……乎(无乃不可乎?)6、得无……乎(得无异乎?)7、其……乎/也/耶8、况…乎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

  1、与其……孰若(无宁)……(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2、“不……,则……”、“不……即……”(可译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4、“非……则……”,“非……而……”,(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却”。)

  【被动句式】1、为……所…2、受……于……3、见……于……4、被5、无标志

语文的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8册语文教案——8.将心比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收集爱心名言五、

  板书预设: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人 人 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教案《8册语文教案——8.将心比心》。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后拓展。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语文的教案5

  一、教材说明

  这个语文园地共五项内容,分别是认字、读标牌、比较形近字、读句子、背古诗。

  二、教学建议

  第一项“我会认”,要求认读一组带有“木”这一偏旁的字。“木”在字的不同部位,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两个“木”,还有三个“木”,使学生觉得汉字很有趣,提高识字的兴趣。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认,再读给旁边的同学听。认读后启发学生思考:怎么这些字都有“木”呢?

  第二项“我会读”,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标牌上的字多数没教过,但天天看见也能认识,如“年级、班、小学”。有的字,学生在路上、食品包装上常见,也认识了一些。有的同学会在课前问问认认。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请会读的同学读给大家听,请他们告诉大家是怎么认识的,激发其他同学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动认字。最后可让学生说说在课外还认识了哪些字。

  第三项“比比写写”,共六组形近字。上面一排每组的第一个字比第二个字少一笔,下面一排每组两个字笔画数相同,但有一笔的样子不同。教学时可一排一排地进行,让学生自己看出每组两个字的差别,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说一组,我说一组,看谁说得清楚。比较之后再写下来。因为这次写字没有田字格示范,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写字情况给予提示。

  第四项“我会读”,三个句子句式相同,用“越……越……”说明事物在发展、变化。这个句式在前面的课文中见过,通过再次练习达到巩固、积累的目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再提问:发现三句话有相同的地方吗?这种句子在哪课读过?可把那个句子和三句话放在一起再读读。

  第五项“读读背背”,内容是一首古诗,作者李绅。这首诗描写了农民劳动非常辛苦,告诉人们要爱惜粮食。学古诗只要求读读背背,教学时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通,注意读准“锄、谁、知、中、餐”这几个字。这是一首五言诗,可启发学生回忆《咏鹅》的停顿方法,读好这首诗的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语文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 在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品味文章借助人物内心独白直接抒发情感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 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理解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 学习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感情色彩,领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积极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 词语积累

  ①注音:胳膊 钦佩 嘟 缥缈 碾 怅惘 坎坷 叽叽啾啾 ②释义:缥缈钦佩 怅惘坎坷

  2. 查阅有关张海迪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说到身残志坚,面对挫折毫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的人物,我们一定会想到张海迪,每每听到她的事迹,总会被她的顽强所打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海迪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 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答:全文以“吹口哨”为线索。具体写了一个瘫痪在床的小女孩在百无聊赖之际恳求妈妈教自己吹口哨,她将自己诸多的情感寄托在忧伤的口哨中。吹口哨让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谱写出一曲无限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生命强者的赞歌。

  2. 根据时间顺序,对文章进行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6):记叙了童年时,妈妈教病中的“我”学吹口哨。

  第二部分(7~10):记叙了“我”在口哨声中度过了乐忧参半的少女时代生活。

  第三部分(11、12):记叙了三十多年以后,“我”在病床上回忆往事及当时的感受。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 文中的“少女”为什么选择“吹口哨”?你能理解她的心情吗?

  答:因为病痛的折磨,她不得不久卧病床,不能动弹,不能做任何动作。在百无聊赖中,她只能以学吹口哨来排遣内心的孤寂,渴望能有好转;同时,通过吹口哨,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文中的“少女”身处病痛折磨之中,仍能想到以吹口哨来减轻病痛。这是文章的主旨。

  2.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并讨论体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

  答:总体来说,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渲染气氛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自由自在的小鸟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3.文中多处写到小鸟,请把这些文字找出来,说说作者写他们的原因。)

  答: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这是“我”内心的渴望,它激发“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促使“我”能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

  4.吹口哨给少女带来了欢乐,但是她是不是从此再也没有烦恼了?

  答:不是,有时候她也会伤感、流泪。

  5. 少女吹的苏联歌曲是一首怎样的歌曲,让她涌出了泪水?

  答:这首歌曲表达的是少女纯洁、美好的情愫,她也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实对她太残酷,理想与现实反差是多么的强烈,所以她伤感地流下了泪水。

  6. 文中有多处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的语句,试分析。

  (1) 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

  答:此句照应第七段首句,是作者对少女时代生活的总结,在文中有承上启下作用。“坎坷和泥泞”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当时乡村泥路的情况,更是暗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2) 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支歌啊。

  答:把三十多年来与病痛如影随形的人生比作一支漫长的歌,病痛折磨了自己三十多年,自己与病魔斗争了三十多年,往后的日子也会一如既往。此句表达了“我”渴望康复以及面对病痛的怅惘和遗憾。

  (3) 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

  答:“悠长缥缈的歌”比喻时时有病痛侵袭的人生之路。当时吹口哨的一个愿望是“吹着口哨病就好了”,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缥缈”的梦,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躺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争,多么“悠长”,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吹口哨,还是不放弃梦想,多么热爱生活,自强的海迪啊!

  (四) 拓展与作业

  你从张海迪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语文的教案7

  教学目的

  1、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声字

  2、词语搭配练习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练习声旁,通过组词比较形近字

  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照样子写一写

  1、让学生说出自己组成的字

  2、组词

  3、延伸:让学生区别每组字

  二、词语搭配练习

  1、练习课文中的内容

  2、延伸:让学生换修饰语。

  三。照样子说一说

  1.让学生读文中的例句。

  2.学生说自己造的句子。

  3.教师给学生强调造的句子要把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

  4.学生互评造的句子,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一。自读<塘鹅妈妈>

  1.让学生自己认字

  2.大声朗读。

  3.引导学生下课尝试,闭紧嘴巴,别人怎么诱惑自己都不张嘴的滋味,体会塘鹅xx的心情。

  二。夸夸我们的妈妈

  1.让学生想xx的优点。

  2.让学生夸夸自己的妈妈。

  三。给妈妈过节

  1.了解三八节的常识。

  2.为妈妈做件事。

  3.练习写留言条,写祝词。

语文的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4.积累名言。

  过程与方法:自学、交流、汇报、点拨、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热爱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

  2.学习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及好处并能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读读下面的开头,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藏戏》开头运用了三个排比反问句,它的作用是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强烈表达作者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3)《草原》开头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只用一个简洁的短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就抒发了老舍先生为终于能看到美丽草原的奇景而感到自豪。通过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一碧千里、明朗宽广的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文章的结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1)《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前后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加深了读者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读者得到更深刻的印象并受到感染。

  (2)《匆匆》一课,作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引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学会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作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

  (3)《那个星期天》结尾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设计意图:

  学习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对同学们的习作很有帮助。

  二、词句段运用。

  (一)联系读过的古诗,说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

  1.先读读这些诗句,教师正音。

  2.学生读通、读顺。

  3.学生交流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4.教师进一步点拨: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选自哪里?郑燮的《竹石》。

  ②【译文】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

  ③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借助竹石来表现自己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选自王冕的《墨梅》。

  ②【译文】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②【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③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用“傲霜枝”作比,歌颂了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5.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外貌和神态描写的作用。

  1.学生先自读,并交流这些句子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删去是否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如果删去这些内容就体会不到李大钊忠于革命的精神。

  (2)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向两边拉。

  “目光凶恶可怕”“双手就像鹰的爪子”,体现了扁鼻子军官的凶恶、可恶。如果删除就体现不出这些内容。

  (3)他没有什么模样……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从“脸上的精神”和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祥子精神、健壮、朴实的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外貌和神态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大家在习作时可适时加入外貌和神态描写,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对这几句话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外貌和神态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三、日积月累。

  1.抽学生读句子,教师帮助正音。

  2.小组讨论,大致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地栽花,施肥、灌溉等,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将折

  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好药大多是苦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含义:这句话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赡养父母,可是父母却不在了。这句话是在教育子女,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亲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活在当下。

  (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将:介词,在。有:富有,衣物粮食充足。无:贫乏,缺衣少食。

  意思是:常常在富有的日子里就要想到贫困日子的艰难;不要到了一无所有时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做起来有多难。

  4.学生再读,读通,并背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语文的教案9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安排了“交流平台”,了解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安排了“词

  句段运用”,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体会不同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色彩,并进行仿写;安排了“口积月累”,借助插图了解古诗《独坐敬亭山》的大意,并背诵古诗。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提出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怎样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学会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一组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3.体会比喻手法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再照样子写句子。

  4.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与同学交流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方法;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积累古人求学的成语,感受人物品质;掌握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不同的情感的方法。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的教学中,结合本单元课文,先说说自己在阅读时是怎样阅读长文章的,再与同学讨论、交流,在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

  2.对于“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安排的成语,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重在引导学生交流与成语有关的故事和成语的含义。对于第二题,先让学生读熟句子,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感情,再仿照例句改写句子。

  3.对于“日积月累”,先让学生读熟古诗,再通过查资料、与同学交流等方法,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背诵积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与同学交流怎样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

  2.学习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师引导: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

  (2)生交流后师出示本单元课文题目。

  (3)比较3篇课文在结构上的异同。

  ①师引导: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快速浏览第六单元课文,看看3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示例:相同之处在于篇幅都比较长,而且都是分成几个部分来写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英雄雨来(节选)》用序号来标示每个部分,《我们家的男子汉》用的是小标题,《芦花鞋》用的是空行。

  2.交流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方法。

  (1)师引导: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类篇幅较长的文章,遇上这类文章,我们应该怎样更高效地去阅读呢?《小英雄雨来(节选)》中给出了几种阅读的方法,对于阅读长文章,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这节课我们就进入“交流平台”栏目去学习讨论吧!(板书:交流平台)

  (2)师引导生学习“交流平台”中的方法。(出示课件)

  ①生自由读。

  ②师指名说说从“交流平台”中学到的方法。(相机出示课件)

  (3)师引导讨论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①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将交流结果简单地记录下来。

  ②师指名交流汇报结果,及时给予指导,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l

  略读,只需要掌握文章的大意和纲目,不要一字一句地琢磨。

  l

  快速默读,一目十行。

  l

  跳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自己想要看的章节。

  ……

  3.师引导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怎样运用这些方法阅读。

  (1)同桌互相交流,结合本单元课文和课外阅读,谈怎样运用这些方法读较长的文章。

  (2)生畅所欲言后,师指名交流。

  4.师小结: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今天我们学到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我们平时的阅读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我们阅读的效率,还能让我们对长文章的理解更透彻。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上提出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是理论性的,光凭说教学生是不能融会贯通的,必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阅读方法,才能运用这些方法读更多的文章。

  板块二

  词句段运用

  1.学习与古人读书有关的成语,知道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成语。

  (2)生自由读成语,做到读准字音。

  (3)生交流讨论,弄清它们的故事和含义。

  ①小组内交流。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这些成语的故事和含义。

  ②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文字及视频)

  (4)拓展知识。

  ①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与读书有关的成语?(示例:韦编三绝、孜孜不倦、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②师:学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收获?(引导生从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等方面谈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比喻句表达的不同情感,练习仿写。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两组句子,师引导生体会加点部分表达的不同感情。

  (1)读一读。师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2)想一想。句子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议一议。加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

  (4)说一说。(全班交流)

  示例1:第一组句子中的第一个句子加点部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来的机灵。第二个句子加点部分赞扬了雨来游泳本领高。这一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都表达了对雨来的赞扬之情。

  示例2:第二组中句子加点部分形象刻画了敌人的凶残,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恶之情。

  (5)师指导朗读,注意通过朗读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2.仿写练习,强化用比喻手法表达不同的感情的训练。

  (1)出示课件。

  l

  r她跳着轻快的舞蹈。

  l

  r那个小偷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2)生自由练说;全班交流;生在课本上进行改写练习。

  示例:她像一只轻盈的小燕子跳着轻快的舞蹈。

  那个小偷好像一匹饥饿的狼远远地盯着柜台里的珠宝。

  3.拓展练习。

  (1)师引导:在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运用到了这种手法?

  (2)生畅所欲言。

  4.师小结:用比喻来描写事物的特征,能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用比喻来渲染景物,能让景物具体可感;用比喻来表达情感,能让自己的爱憎更加分明。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积累更多的比喻句,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板块的设计就是力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体验成功。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同时播放朗读音频。

  (1)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2)简介创作背景。

  (3)师引导生自读感悟诗句。

  ①生自由读诗句,边读边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

  ②师引导: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③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这是一首写景诗,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写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

  2.练习背诵。

  3.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的古诗词?(相机出示课件)

  本板块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诗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自读感悟诗句意思等方法,帮助学生很快地背诵诗句,达到积累的目的,同时拓展一系列关于写景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是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设计的三个问题都是关于本单元课文内容和课文写作方法的,这种简洁的导课方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回顾了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又导入了新内容,做到了温故知新,非常实用。

  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园地”的教学不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活跃学生学习的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1个认读字。

  2、能力目标: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关联词语造句。

  3、情感目标: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格,并能正确表达。

  查阅资料:

  教学具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语文的教案11

  一、课文导读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文言知识储备

  (一)掌握下列生字词

  míngxīntáirútiáodúdūnyífányú

  陋室铭惟吾德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周敦颐蕃予

  yūzhuóliánmànxièyīxiǎn

  淤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出名,闻名”。)

  2、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显灵,灵验”。)

  3、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作“使……劳累”。)

  5、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作“生(长)蔓”;“生(长)枝”。)

  (三)特指名词

  1、往来无白丁(白丁:本指“平民”,文中特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2、无丝竹之乱耳(丝竹:本指“琴瑟、箫管等乐器”,文中特指“奏乐的声音”。)

  (四)“之”的不同用法及含义

  1、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2、何陋之有(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渔人甚异之(之:代词,它,指桃林美景。)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5、无丝竹之乱耳(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陋室铭刘禹锡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是唐朝著名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家,写过三篇《天论》。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颇多,世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传世。

  二、题解:本文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

  三、铭:铭是古代刻在金属等器物上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四、课文翻译

  五、课文解析于《论语子罕》篇。

  1、⑴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哪句?

  (⑴“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⑵与“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鸿儒”。⑶表现与“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什么?

  (作者用“仙”和“龙”来比喻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的人。)

  3、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何人?⑵把它用在文末有何作用?

  (⑴“何陋之有?”一句引自孔子。⑵把它用在文末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哪些?

  (表现作者惬意闲适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偶修辞,你能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并翻译吗?(略)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生动描绘和高度欣赏,表达了作者保持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爱莲说周敦颐

  一、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谥(shì)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或用来说明道理。

  三、课文翻译

  四、课文解析

  1、⑴像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

  ⑵像征君子的庄重,不哗众取宠、不炫耀的句子是:“濯清涟而不妖”。

  ⑶像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⑷像征君子的高尚品德并远扬四方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2、文中的“莲”有什么像征意义?(略)

  3、⑴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来看,作者意在感叹什么?⑵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来看,作者意在讽刺什么?

  (⑴作者意在感叹无人仰慕君子的德行。⑵作者意在讽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4、文章以“莲”为歌颂对象,为什么多次写到牡丹和菊花?

  (这里使用了衬托手法,目的是用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的种种美德。)

  5、本文除了使用衬托手法以外,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略)

  6、文中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是怎样的人?

  (“君子”应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品行端正,廉洁正直,通达事理的品德高尚的人。)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荣华富贵、争名夺利的世风。)

  8、作者在写“莲”时,有对莲外形的描写,也有对莲精神的赞颂。请引用原文,说说哪些是写莲的外形美,哪些是赞美莲的精神美?试作简要分析。

  (⑴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和“亭亭净植”是写莲的外形美。

  ⑵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是写它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志向。“濯清涟而不妖”是写它在美丽的环境中不炫耀、不妖艳、不哗众取宠。“香远益清”是写它香气四溢,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写它虽然美丽,却非常端庄、洁身自好。)

  五、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略)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陋室铭》的全篇主旨是从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的,作者以此结束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本题切忌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同学们的联想能力。

  如: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他要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而是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为人敬重。)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先回答:作者是否不喜欢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答案。)“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何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⑵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此外别无贬词,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讨论的兴趣,不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表示舒缓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4、孔子云:何陋之有?(之: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无实义,可不译。)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之:代词,它,指桃林美景。)

语文的教案12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第二课时

  一、分组读课文,读后评议,指导朗读。

  二、细读课文,深究文意。

  1。精读第1部分。

  (1)教师读第1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为什么去看荷花?这里指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清香)

  (2)自读第2自然段: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找出书中有关语句,用“”画下来。

  (3)再看图:图文对照,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叶、荷花的样子?(提示:①你看到荷叶怎么样?图上的荷花有几种姿势?②“我”到荷花池边,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再仔细看什么?)

  (同座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说、再集体说)

  (4)质疑:

  ①荷叶是什么样的?书上怎么写的?出示幻灯片,读读比比:

  A。分析比较上述两个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写法。(第2句描写荷叶的具体形象。“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把荷叶写活了。)

  B。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碧绿重读;挨挨挤挤读慢……)

  C。课文题目是荷花,为什么这里要写荷叶呢?(为了更好地突出荷花的美。)

  ②池塘里的白荷花是什么样的?课文用了哪一种句式写出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A。这个句式说明了什么?(白荷花的样子多,花姿不同)引导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

  B。“才”“全”“还”表示什么?(花“刚开”“全开”“未开”。)

  ③还有哪些词表现了白荷花的颜色美?姿势美?(想想、画画、议议。)

  (5)出示挂图:瞧,这就是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教师指图口述):一眼看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我们看见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的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已开放,露出了嫩黄的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待放;有的还未绽开,刚吐花蕾。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岸边丝丝垂柳轻拂着水面,像一位老爷爷,看着自己的爱女——满池荷花,不住点头称赞: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

  (6)练习:①刚开的白荷花()。

  ②全开的白荷花()。

  ③将要开的花骨朵()。

  小结:这段从颜色、姿势两方面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美。

  2。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看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3。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可出示幻灯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提导书写生字。

  五、作业:①抄写生字词;②背诵课文;③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话。

语文的教案13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语文的教案1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识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用。

  2、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3、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4、将传统的中国卷轴书画形式与学生写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识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用。

  2、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3、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教学难点:

  1、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2、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识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用。

  2、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韵文,读准字音。

  2、请学生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姓氏介绍的有趣方法。

  3、引导学生看学习伙伴的泡泡语,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兴趣。请大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和自己知道的姓,把儿歌接着编下去。

  二、游戏“照样子,说词语”

  1、创设开火车的情境,自由读小火车中的词语,读准字音。

  2、说一说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3、试一试,以小组为单位玩开火车的游戏,并在全班进行开火车的小组竞赛。

  4、齐读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书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也可以用画图画。

  5、鼓励学生下课继续玩这个游戏。

  三、读一读

  1、让学生充分朗读两个句子,读出“……也……”的语感来。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说一句话。说话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说不一样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

  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间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间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读风的科普小短文,交流读书感受

  1、生结合插图读一读故事,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试着讲一讲故事,引导积累语言。

  2、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谈谈风的作用和危害。

  3、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小短文以后的感受,引导他们树立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平等相处的观念。

  二、探究与发现

  1、根据图进行观察,发现动物的不同特征。

  a)引导学生按照图下的提示,先说说每个动物的

  最主要的特征,再说说其他特征。

  b)引导学生在不同动物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不同

  动物的不同特征。

  2、写一写

  a)在写含有撇画的三个字时,引导学生发现:

  a“升”字的起笔是“平撇”,书写时宜短、平,让出一定的空间,留给下面的笔画,使字的比例更协调、更匀称。

  b“后”字的起笔是“平撇”,短而平;第二笔是“竖撇”,形似月牙状,上半部直中带曲势,下半部弯度大。

  c“步”字的最后一笔是“直撇”,写这一撇时,撇长且斜,整个撇面向左上微弯,撇尖富有仰意。

  b)在写含有捺画的三个字时,引导学生发现:

  a“入”字中的捺画,笔画约呈45度,一曲三折。顺着撇画的收笔笔势落笔,稍横行转向右下行笔,边行笔边按笔,由轻而重,至捺脚,重按稍驻,向右方徐徐出锋。

  b“这”字中的末笔是平捺。平捺同样呈一波三折之态,笔画舒展流动,笔势要平,托起全字。

  c)学生书写生字,教师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完之后,互相评一评。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将传统的中国卷轴书画形式与学生写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将传统的中国卷轴书画形式与学生写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激趣导入

  i.引导学生欣赏一、两幅卷轴书画作品。

  ii.教师激趣:今天,让我们也来当小小书法家,把你们最想写的诗句抄写在卷轴上,成为自己的作品。

  二、学生书写作品

  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为学生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将音乐之美、文字之美、文化之美相融合,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写字。

  三、欣赏作品

  学生书写完后,组织学生相互欣赏,可以让他们主动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展示,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相机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

语文的教案15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 ) 凝望( )惊奇( )封闭(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闪耀( )

  4、抄写词语。

  (五)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六)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1、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2、学习第二段

  3、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4、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5、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6、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7、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9、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10、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1、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2、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七)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语文的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教案:《社戏》教案03-08

语文拼音教案01-14

语文《绝招》教案09-01

语文蜡烛教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