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时间:2024-12-03 08:09:2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三、诗歌鉴赏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①

  (唐)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

  ①此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②〔南冠〕楚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

  12.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今体诗的范畴。律诗在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尤其讲究对仗。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尾联可对可不对,据此可见,这首诗从格律上看,并不非常规范。

  B.首联点出了时间,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代的宫观楼阁都在眼前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引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

  C.颈联拟物作人,移情于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之愁苦异曲同工。

  D.这首诗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诗中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并寄离着诗人的深远情怀,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13.颔联和尾联在方式上有何差异?请结合诗歌比较分析。

  答案:

  12.D

  13.(1)颔联借景抒情,通过拂晓时分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悠扬的笛声,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的是思乡的愁情。

  (2)尾联则用典抒情,上句用了用西晋张翰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故园之思和退隐之志;下句用春秋时期的楚囚钟仪之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意义,与归隐之不宜迟。

  【分析】

  1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错误,律诗的惯例,二、三联必须对仗,一、四联可对可不对。

  B项,“汉代的宫观楼阁”“物是人非的感伤”错误,唐代有“以汉喻唐”的习惯,“汉家宫阙”即指唐代的宫殿。诗人也未抒发“物是人非”的感伤,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C项,“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错误,以“静”赋菊,并不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半开,静穆闲雅,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的能力。

  颔联借景抒情,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通过写残星、雁、笛声等意象,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情。

  尾联用典抒情,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此句大意是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就如同囚徒一样,表达了不想继续留居长安,想要归隐的想法。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徒留长安,蹉跎岁月的痛苦,暗含不如趁早归去的决心。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练习及答案二】相关文章: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09-30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08-07

赵执信《秋暮吟望》阅读答案06-18

赵执信《秋暮吟望》阅读答案08-17

赵嘏《早发剡中石城寺》阅读练习及答案03-11

《长安春望》的阅读答案10-23

唐诗长安秋望赏析及答案09-08

贺铸《望长安》阅读及答案08-26

《赵普》阅读练习答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