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阅读答案

时间:2021-04-27 12:23:5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西湖阅读答案15篇

  在各领域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湖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湖阅读答案15篇

西湖阅读答案1

  西湖的绿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第五册《西湖的绿》

  阅读题:

  1.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3.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 (2)花港的绿:

  参考答案:

  1.(3分)不能调换。(1分)因为用绿茸茸才能写出青苔的碧绿而稠密。(1分)用绿荫荫才能描写出苏堤树木的繁茂。(1分) (意思对即可)

  2.(3分)拟人。(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快速和勃勃生机,仿佛听到了它的脚步声。(2分 意思对即可)

  3.(4分) (1)富有意趣(情趣)的美 (2分)

  (2)蓬勃生机(茁壮的生命力)的美 (2分)

西湖阅读答案2

  初夏西湖①

  欧阳修

  积雨新晴涨碧溪,偶寻行处独依依。

  绿阴黄鸟春归后,红花青苔人迹稀。

  萍匝②汀洲鱼自跃,日长栏槛燕交飞。

  林僧不用相迎送,吾欲台头③坐钓矶。

  【注】①神宗熙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七月便回归颍州,终于了却多年的愿望。这首诗作于次年。②匝:环绕。③台头:溪边高地。

  (1)本诗是怎样以独依依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2)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评欧阳修的诗 其诗多平易疏畅。这首诗平易疏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1)本诗的情感扣住独依依,首联直接点明诗人故地重游的孤独而又依恋的心情。(1分)随后,诗人以青苔,表明人迹稀,(1 分)以鱼自跃燕交飞侧面表现无人凭栏,(1 分)最后以婉拒相送,独坐钓矶收束全诗。(1分)

  (2)平易是指用语朴实无华,(1分)疏畅是指情感的流畅奔放。(1分)本诗通过碧溪红花青苔浮萍鱼燕等寻常意象,不加修饰,表现初夏西湖的美景,显得真实自然而又平易近人。(1分)而末句直接塑造了一位与僧交往、临水垂钓的隐者形象,水到渠成地抒发了闲适自得、潇洒自如的情怀,也透露出孤独感伤、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1分)

西湖阅读答案3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解析:本题属于情感方面的题目,很常规。要理解词的大意,明白上下片情感的不同。词的上片通过整理装束到苏堤游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对春天的喜爱,表达了惜春之情;下片写游玩时因雨后泥泞,难以步行,都争着坐船归家,表现游兴已尽后急切回家的情感,并表达了对春天快速消失的惋惜。】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析:“点”是整体景象,“面”是特写镜头。词的上片写暮春“香红渐渐稀”,花慢慢地稀少了,属于“面”;下片“花褪雨,絮沾泥”的特写,表现了暮春景象的衰败,属于“点”。点面结合,使景象具体,更能全面表达作者的惜春、伤春情感。

西湖阅读答案4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①与杏桃相次开发 ( )

  ②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 )

  ③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 ( )

  2、下列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尤为奇观∕月景尤不可言

  B.余时为桃花所恋∕一日之盛,为朝烟

  C.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今岁春雪甚盛

  D.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自然段是由____写到____,形象生动地描绘了_____。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

  A.歌吹为风,粉汗如雨。

  B.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C.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参考答案:

  1、①依次(一个接一个)

  ②离开

  ③比

  2、A

  3、(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意味)。

  4、物;人;断桥至苏堤一带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华艳艳的景象。

  5、C

西湖阅读答案5

  母亲的西湖孙道荣又堵车了。从他家到火车站,有一条近路,但经常堵车,为了避开,今天他特意绕了个大圈,没想到半路上还是堵住了。他愤懑地嘟囔着。

  坐在后排的母亲安慰他,莫急,赶不上就坐明天的火车回去,一样的。

  母亲要坐火车回老家去。

  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将老家的母亲,接到杭州来,帮帮他。这些年,每年母亲都要来杭州一两次。

  母亲一来,他和妻子就轻松多了,儿子有人管了,饭有人做了,家有人照顾了。他和妻子,就都可以腾出手,安心忙各自的工作。

  每次母亲来,住上一两个月,等孩子又开学了,他们手头的工作也暂告一段落了,就又到了母亲该回老家的时候了。他知道母亲其实住不惯这里,所以,每次母亲提出要回老家去,他也不阻拦。

  有几次,他要开车送母亲回去,都被母亲拒绝了,她执意自己坐火车回去。他知道,母亲是怕影响他工作,再说,开车的费用太贵了,母亲舍不得。

  母亲就像候鸟一样,匆匆飞过来,又飞回去。

  母亲突然指着车窗外说,大楼后面好像有个湖,那……那是西湖吗?

  他扭头看了看,目光穿过大楼,看见一块白白的水面。其实不用看,他也知道,那就是西湖。来杭州工作已经十几年了,他无数次去过西湖,熟悉得就跟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块池塘一样。当然,没有一次是自己单独或一家人去逛的,全是陪外地来的客户和朋友。他想,反正自己已经在杭州了,有的是机会,随时可以去西湖边逛逛。

  母亲轻声说,能开车转过去吗?我想看一眼西湖,到湖边看一眼,就可以了。

  他回头望着母亲,犹疑着问,妈,你没看过西湖?顿了顿,又嘟囔了一句,我没带你来过西湖吗?

  母亲摇摇头。

  这怎么可能?他不相信地晃了晃脑袋。母亲来过杭州少说也有二十多次了,自己怎么可能一次也没带她老人家来西湖边走走看看?他真的记不清了。

  他将方向朝右一打,往西湖边驶去。

  从南山路,到杨公堤,再到北山路,他沿着西湖,绕了一个大圈。他在心里想,今天先开车带母亲绕西湖一周,下次再陪母亲,一个景点,一个景点慢慢去看。

  一路上,母亲不说话,一直侧着头,盯着窗外。窗外,是西湖,风景如画的西湖。

  最后,车子进入西湖大道,往火车站方向驶去。车窗外,看不到西湖了。

  这次回去,我终于可以跟你王大妈她们讲讲真的西湖了。母亲激动地说,每次从你这儿回去,王大妈她们都会上家里来,让我讲讲西湖,她们都没来过杭州,没看过西湖呢。我就跟她们讲啊,西湖很大,很漂亮的,有好多船,湖边永远有好多人,从全国各地来的。母亲忽然压低了声音,其实那都是我在电视上偶尔看到的。她们一遍遍听我讲,都夸我有好福气,儿子在杭州工作,在西湖边,那是天堂呢……这次回去,我终于可以讲得具体点了。

  他的鼻子忽然一阵阵发酸。母亲来杭州这么多次,没有一次是来游玩的,不是来享福,而总是来帮他们一把的。而自己,甚至还一次都没有带母亲来西湖边逛逛。

  他抬腕看了看时间,赶上那趟火车时间绰绰有余,不过,他已经打算好了,等到了火车站,他再谎告母亲,火车票买不到了,让她等几天再回去。他想好了,明天,对,就是明天,他和妻子、儿子一起,陪老母亲来西湖边逛一逛,散散步,坐坐游船,在湖心岛吃一碗西湖藕粉,再来一盘西湖醋鱼……他要让母亲真正地游历一次西湖。

  16.小说题目“母亲的西湖”有什么含义?(4分)

  17.小说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18.小说结尾说“他想好了,明天……他要让母亲真正地游历一次西湖”,你认为他的这个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6分)

  试题答案:

  16.【答案】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2分)②“母亲的西湖”指母亲每次回家都会给邻里讲的“虚构的西湖”。这个“很大,很漂亮,有好多船”的“天堂”一般的西湖是母亲在电视上看到的,是母亲自己想象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小说的后半部分和全文,理解“母亲的西湖”不是真正的西湖。

  17.【答案】母亲是个对孩子无私付出、维护孩子形象、勤劳节俭的形象。(2分)①对孩子无私付出。每次来杭州照顾儿子一家。(1分)②维护儿子的形象。来杭州二十多次,儿子却没带她到过西湖,但却给邻居讲虚构的西湖。(1分)③勤劳、节俭。照顾儿子一家;不让儿子破费开车送自己回家。(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先将描写母亲的语句找出来,再概括归纳母亲的品质。

  18.【答案】能实现。从全文看,小说中的他虽然工作繁忙,但却很在意家庭,之所以从未带母亲到西湖游历,是因为工作繁忙,当他意识到母亲的这一愿望时,便决定要弥补这种遗憾。(6分)(如回答不能实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个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选择好答题方向后,可联系前文的情节、小说主题、人物形象的特点等,找到依据,然后组织答案即可。

西湖阅读答案6

  阅读宗璞的《西湖漫笔》选段,回答问题。

  我要说地方,是多少人说过写过的杭州。六月间,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来,已经有九年了。这九年间,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发议论说,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天真自然,楚楚有致;论雄伟,比不上太湖,烟霞万顷,气象万千。好在到过的名湖不多,不然,不知还有多少谬论。

  奇怪得很,这次却有迥然不同的印象。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雪,也没有秋意。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西湖,仿佛在半睡半醒。空气中,弥漫着经了雨的栀子花的甜香。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正像每次一样,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几天中我领略了两个字,一个是“绿”,只凭这一点,已使我流连忘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缝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亭旁溪水琤瑽,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茵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瞪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注了一段云霞。波平如镜,船儿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桨声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一会儿摇船的姑娘歇了浆,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见她向水中一摸,顺手便带上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她自己只微笑着一声不出,把鱼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连连说,这怎么可能?上岸时,又回头看那在浓重暮色中变得无边无际的白茫茫的湖水,惊叹道:“真是个神奇的湖!”

  我们整个的国家,不是也可以说是神奇的吗?我这次来领略到的另一个字,就是“变”。和全国任何地方一样,隔些时候去,总会看到变化,变得快,变得好,变得神奇。都锦生织锦厂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窄狭的旧式的厂。这次去,走进一个花木葱茏的大院子,我还以为找错了地方。技术上管理上的改进和发展就不用说了。我看到织就的西湖风景,当然羡慕其织工的精细。我又想,怎么可能把祖国的锦绣河山织出来呢?不可能的。因为河山在变,在飞跃。最初到花港时,印象中只是个小巧曲折的园子,四周是一片荒芜。这次却见变得开展了,加了好几处绿草坪,种了许多叫不上名字来的花和树,顿觉得天地广阔了许多,丰富了许多。那在新鲜的活水中游来游去的金鱼,一定会知道得更清楚吧。据说,这一处观赏地原来只有二亩,现在已有二百一十亩。我和数字是没有什么缘分的,可是这次我却深深地记住了。这种修葺,是建设中极次要的一部分,从它,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

  更何况西湖连性情也变得活泼热闹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满湖的笑,满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泼热闹的。两三人寻幽访韵固然好,许多人畅谈畅游也极佳。见公共汽车往来运载游人,忽又想起东坡在密州出猎时写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想来他在杭州,当有更盛的情景吧。那时是“倾城随太守”,这时是每个人在公余之暇,来休息身心,享山水之乐。这热闹,不更千百倍地有意思吗?

  1、请找出作者的游踪。

  访灵隐-( )-( )-从花港乘船而回。

  2、全文围绕着西湖的哪两个特点来写?请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并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请举一例加以赏析。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主要写了作者第四次游览西湖的感受,作者前三次游览西湖的感受与这一次是否相同?为什么要提及前三次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东坡歌咏西湖的名句,请再写出描写西湖的一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漫步苏堤 在花港

  2、绿和变。“绿”:灵隐寺道旁古木苍翠欲滴;飞来峰树木绿得发黑、发蓝;峰下小径青苔绿到石缝里。苏堤树下远看莽莽苍苍,近看树身布满绿茸茸的青苔,花港清池绿荷,圆圆绿叶。“变”:都锦里织锦厂由狭窄的旧式厂变成花木葱茏的大院子;花港由小巧曲折,四周荒芜的小园子变得宽阔许多;西湖性情也变活泼。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4、不同。前三次认为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采取先抑后扬写法。或:不同。前三次与此次游览西湖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提及前三次更加突出西湖变化之大。

  5、作者通过第四次游西湖写出西湖“绿”与“变”,表达了西湖美好风光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从而讴歌改革开放的政策。

  6、“略”

西湖阅读答案7

  还是在四月,我又来到西湖,房间面对西湖。不用开窗,便看见山、水、花、树,还有苏堤。我住在六楼,阳台下香樟高耸,幽静的花园外苏堤斜卧在缎子一样的湖面上。我每天几次靠着栏杆朝苏堤望去,眼光慢慢地在绿树掩映的苏堤上来回移动。忽然起了一阵风,樟树的`香气吹到我的脸上,我再看前面明净的湖水,我觉得心上的尘埃仿佛也给吹走了似的。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很多人喜欢西湖。对于美丽的风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我一九三○年十月第一次游西湖,可是十岁前我就知道一些关于西湖的事情。在幼小的脑子里,有一些神化了的人和事同西湖的风景连在一起。岳王坟就占着最高的地位。我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就是《说岳全传》。我忘不了死者的亲友偷偷扫墓的情景。后来我又在四川作家觉奴的长篇小说《松岗小史》中读到主人公在西湖岳王墓前纵身捉知了的文字,仿佛身历其境。再过了十几年我第一次站在伟大死者的墓前,觉得来到了十分熟悉的地方,连那些石像、铁像都是我看惯了的。以后我每次来西湖,都要到这座坟前徘徊一阵。有一天下午我在附近山上找着了牛皋的墓,仿佛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于是小说中“气死金兀术”的老将军、舞台上撕毁圣旨的老英雄各种感人的形象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人物、历史、风景和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活起来了,活在我的心里,而且一直活下去。我偏爱西湖,原因就在这里。岳飞、牛皋、于谦、张煌言、秋瑾……我看到的不是坟,不是鬼的化身。西湖是和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五十二年来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来时,是一个作家,今天我还是作家,可见我的变化不大。西湖的变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坟,少了些庙,多了些高楼……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过大变化的。说出来会有人感到不可理解吧,我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其实并不是对所有的墓,只是对那几位我所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遗迹有感情,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我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

  有一个时期我到处寻找秋瑾的《风雨亭》。她是我们民族中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即使人们忘记了她,她也会通过鲁迅小说中的形象流传万代。三十年代我写短篇《苏堤》时,小说中还提到“秋瑾墓”,后来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风雨亭也不见了,换上了一座矮小的墓碑,以后墓和碑又都消失了,我对着一片草坪深思苦想,等待着奇迹。现在奇迹出现了,孤山脚下立起了“巾帼英雄”的塑像,她的遗骨就埋在像旁,她终于在这里定居了。我在平凡的面貌上看到无穷的毅力,她拄着宝剑沉静地望着湖水,她的确给湖山增添了光彩。

  有一个时期我寻找过于谦的墓,却找到一个放酱缸的地方。当时正在岳王庙内长期举办“花鸟虫鱼”的展览,大殿上陈列着最引人注目的展品——绿毛龟。我和一位来西湖养病的朋友谈起,我们想起了三百多年前张煌言的诗句。苍水先生抗清失败,被捕后给押送杭州,在杭州就义。他写了一首《入武林》,前四句是: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我同朋友合作,借用了三、四两句把它们改成“油盐酱醋于氏墓,花鸟虫鱼岳家祠”。我们看见的就是这样。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今天我第若干次来到西湖,“于氏墓”的情况我不清楚,“岳家祠”给人捣毁之后又重新修建起来,不仅坟前石像还是旧日模样,连堂堂大宰相也依然长跪在铁栏杆内。大殿内、岳坟前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到了闹市。看来,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了。

  1.文章为什么说“全国也有不少令人难忘的名胜古迹,我却偏爱西湖”?(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西湖的坟墓特别有兴趣”,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内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观全文,试概括“五十二年来”西湖和西湖著名的坟墓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中任选一段,作简明具体的鉴赏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偏爱”的原因是:西湖风景优美,历史内涵丰富,又有众多杰出人物的遗迹,这些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有着永久的活力。

  2、作者对自己崇敬的伟大的爱国者的坟墓有说不尽的敬爱之情,经常到这些坟前寻求鼓舞和信心。在作者心目中,坟墓主人伟大的爱国情怀,美丽而且光辉,给湖山增添光彩,将永垂青史。

  3、五十二年来,西湖的变化似乎不太大,少了些坟和庙,多了些高楼。那些著名坟墓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保持着自然原始的状况;之后墓、碑和祠堂曾受到各种破坏;修复后又曾被移用为商业活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旧貌,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如同闹市。

  4、鉴赏评价首段的要点:作者格外关注苏堤,为下文重点写西湖坟墓打下伏笔;写樟树的香气、明净的湖水,心上的尘埃仿佛给吹走,为下文写和西湖有关的英雄人物的精神力量作铺垫;写笼罩的浓雾,预示着历史的曲折变化。——总的特点是“铺垫”。

  鉴赏评价末段的要点:写“岳家祠”的沧桑变化,含蓄喻示历史的曲折发展;写石像复旧、宰相长跪,瞻仰的人络绎不绝,含蓄喻示人民意志不可逆忤;岳王坟是要同西子湖长存下去的揣测,包含着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愿望。——总的特点是“喻示”。

西湖阅读答案8

  《西湖梦寻》序·(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①居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溪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虀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释】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虀瑶柱:食品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阔:久不相见

  B.一带湖庄,仅存瓦砾一:满,全

  C.夙习未除,故态难脱夙:素有的,旧有的

  D.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曹:少年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西湖今昔变迁的一项是()

  ①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②如……仅存瓦砾③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④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⑤旧役小溪,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⑥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各项内容与文章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为作者为自己文集《西湖寻梦》所作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第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以作西湖之影”。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是“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而李白则是“梦所未见,其梦也幻”。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小题4】

  将阅读材料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译文:

  ⑵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

  译文:⑴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提示:得分点为“乃”“谓”“所见”“若”“得”“计”

  ⑵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一派西湖景色,仍像将人一样直坐不动。

  提示:得分点为“但”“岑寂”“惟……是……”“犹”“端”

西湖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西湖听雨靳国君

  ①西湖的雨 。

  ②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到西湖,在湖畔刘庄沿着园林里的回廊漫步,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无声、无影、无形。悄悄地落到树上、草上、花上。伸手回廊外,只感到微微湿意。身在个中境界,回味“ a ”诗句的味道,颇感贴切、传神。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一片静谧,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西湖水面无波,岸边垂柳婀娜,少了几分明丽,多了几分含蓄。毛毛细雨缓缓地下着,像是个多情的含羞少女,藏在树后、花下,悄悄地点染着湖山。这是一种轻柔的美,滋润人、涵养人,人的五脏六腑和四肢仿佛也和花草树木一起,植根湿润的泥土,承受大自然的挚爱,呼吸着草木的幽香,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

  ③夜晚下起小雨。拉开窗帘,推开窗户,流进凉爽的柔风,飘洒进点点雨珠。望西湖,成串的灯光倒映水中,不甚分明,但闻雨声沙沙。小雨紧一阵缓一阵,雨声重一阵轻一阵。窗下的树枝,在小雨中微微颤动。小雨变得淅淅沥沥时,听得见房檐上、树上的水珠落在水泥地上和西湖边上的“吧嗒吧嗒”的声音。丝丝缕缕的小雨,把西湖的夜景也模糊了,苏堤只露出一条若隐若现的黑影,湖对面岸边的灯光疏疏落落,眨着眼睛。水天在小雨中显得悠远、神秘。小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这小雨的沙沙声、淅沥声,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领略“ b ”的意境。

  ④西湖的大雨别是一番景象。有一次来西湖是6月,正是“ c ”的有诗有画季节。平时小雨不断,难得晴天,晚间蛙声聒耳,也是一种情趣。一天早晨过后,小雨越下越紧,忽然间大雨哗哗声由远而近,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像一幅水墨画的西湖,被冲洗得只留下淡淡的轮廓,湖上、湖旁的雨脚激起一团团白色水雾,向上升腾,四处弥漫。大雨张起千百张雨幕,垂天而下,忽东忽西地飘动。只一会儿工夫,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了,只有大雨在泼洒、在跳跃,天地间烟雨茫茫,茫茫烟雨。这美是很奇特的,这是迷茫的美?它使人跃跃欲试,多想投身这迷茫的大雨之中,去探寻个究竟。这是虚无缥缈的美?世界在瞬间消失了,只有大雨搅得周天发出巨大的哗哗声。西湖安在?青山安在?游船画舫知向谁边?

  ⑤待雨过天晴,被大雨洗涤一新的西湖,重又出现在蓝莹莹的碧空下,变得丰姿绰约,宛若刚出浴的美人,碧玉般洁净,兰花般可爱,亭亭玉立,脉脉含情。人的一切烦恼和杂念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灵魂在明丽柔媚的美中,又和万物一起回到这亮丽的世界中来。

  小题1:请在第①段的横线上,将句子补写完整,使之能领起全篇。(2分)

  小题2:根据语境,把下面三句诗分别填入还原到a、b、c三处,依次应为( )(2分)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A.a②b③ c①

  B.a③ b② c①

  C.a① b② c③

  D.a②b① c③

  小题3:选文分别写了哪几种雨?各自带给人怎样的美感?(可以摘取文中的词语回答)(4分)

  小题4:文章标题为“听雨”,作者都听到了雨的哪些声音,请把这样的拟声词找出来。(2分)

  小题5:在第②段中,不但写了雨,还写到了雪白的杏花,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6:作者对西湖的雨怀有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能够看出?(3分)

  小题7:本文语言生动别致,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示例:千姿百态,演绎着西湖的美,孕育着西湖的神韵

  小题2:A

  小题3:分别写了毛毛细雨、小雨和大雨,给人的美感分别为:轻柔的美,朦胧的美,迷茫的美、虚无缥缈。

  小题4:吧嗒吧嗒 沙沙声 哗哗声

  小题5:从侧面衬托雨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小题6:作者对西湖的雨怀着浓浓的爱意,从“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等句能够看出。

  小题7:示例:例句:只一会儿工夫,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了,只有大雨在泼洒、在跳跃。赏析:该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西湖不见了,芭蕉不见了,各色草木全不见”是说雨水很大,遮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让天地间的景物都变成了迷茫的一片;“在泼洒、在跳跃”则写出了大雨的情态与活力。

  小题1:试题分析:“能领起全篇”是补充的语句所起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看全文内容,介绍了西湖毛毛细雨、小雨、大雨,各有各的特点,但都体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韵,因此我们可以说,不管是毛毛细雨、小雨还是大雨,都显现出西湖的风姿。即从概括下文内容的角度对全文起到领起作用。

  小题2:试题分析:根据第一个空前面的“伸手回廊外,只感到微微湿意”可知雨很小,刚刚能沾湿东西,因此应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根据第二个空前面的“把人带到朦胧世界,雨也朦胧,景也朦胧,人也朦胧。在朦胧的小雨声中,进入朦胧的梦乡”可知家家看雨听雨,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第三个空根据空后面的“平时小雨不断,难得晴天,晚间蛙声聒耳,也是一种情趣”当然应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小题3:试题分析:从前向后读文章,很明显分别写了毛毛细雨、小雨、大雨,“带给人怎样的美感,可以摘取文中的词语回答”,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要仔细读相关语段,第二段可看到“这是一种轻柔的美”,第三段可看到“雨的美和西湖夜景的美交融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朦胧美”,第四段我们可找到“这美是很奇特的,这是迷茫的美?它使人跃跃欲试,多想投身这迷茫的大雨之中,去探寻个究竟。这是虚无缥缈的美”,由这些语句我们可提取出。

  小题4:试题分析:审题后首先寻找“拟声词”,一定要细心,如三段中的“沙沙、吧嗒吧嗒”,四段中的“哗哗”。这些都是模拟声音的词。

  小题5:试题分析:“正开着的杏花,雪白雪白的,在绿树丛中显得分外娇美。细雨在花骨朵上凝聚出一颗颗小水珠。晶莹闪亮。树叶上的水珠颤颤巍巍,不时滚落下来”写出了杏花在雨的滋润下更加得娇美,因此从侧面衬托雨给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小题6:试题分析:“作者对西湖的雨怀有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能够看出”可知,要从原文中找到语句并加以理解。整体感知文章,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但景中含情,因此我们要从前向后找,可以看到第三段有“享受着毛毛细雨的爱抚、心灵和毛毛细雨相融合,化入空灵的绿色世界”,第四段有“也是一种情趣”等,根据这些语句可知,作者对西湖的雨是非常喜爱的。

  小题7:试题分析:“本文语言生动别致,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例句,并进行赏析”文中符合要求的句子很多,可选性很大,首选运用修辞的句子,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如“瞬间天如倾盆,雨如瓢泼。好像一幅水墨画的西湖,被冲洗得只留下淡淡的轮廓,湖上、湖旁的雨脚激起一团团白色水雾,向上升腾,四处弥漫”等。

西湖阅读答案10

  西湖的风

  柯灵

  地上的乐园早经失去,人间的天堂都已毁灭。

  我们的艺术家常常精通商业三昧;而商人却总兼有著名士才情。多谢那一片玲珑心机,如今我们闲情的士女,只要略略破费,在孤岛上也得从容地欣赏沦陷了的西子风光了。

  哦,这一带木头的雉堞,俨然是杭州城廓,围着一片扰攘与太平。灵隐古刹也建立在缭绕的脂粉香中了,虽然缺少些参天的古木,四周未凋的绿树,在游客的心里也该有些凉意?这里是紫霞洞,过去点儿还有飞来峰,人工的堆砌也居然不缺乏丘壑之胜;小沟里一样浮着游艇,且有着比湖上更加美艳的船娘。三潭印月赏中秋,难得是团圆佳节,先别管世乱年衰,万人失所,我们也得有一夜狂欢。你看着电炬下的长堤蜿蜒,楼台隐约,这一池子水还不够我们幻想的游泳吗?

  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

  可是,我这不懂风雅的俗人,却无端的引起了忧烦。你自然不会知道,我的家正在浙东,离钱塘江还不到百里,离乡和还乡那是道必经的津梁。在义渡的木船上望着连天烟水,我曾多少次因为出游和还乡的喜悦,在心里亲切地叫着它的名字,像叫着久别的亲友。去年秋天,钱塘江上架起了钢铁大桥,那是个稀有的大工程,国家为它耗费过巨量的物力,无数人为它流汗,千余个工友因为工作被夜潮卷去。火车可以从上海一直通到我们故乡了。可是谁知道现在成了什么样子?桥呢,毁了,当然。我想得出那残断的骨架,在呜咽的江声中傲然独对西风。堤岸寂静,除却天边的云树,沙滩上的铁蒺藜,江上失去了白色的帆影,岸畔也不见一个行人。夜来了,涛声拍岸。子夜的潮头狂怒地涌起,迎着下弦的月色,唱出它满腔悲愤。

  自然你更不知道,杭州城里有着不少我的故旧和新知,湖上也曾有我繁密的屐痕,如今我还摸得出那一把欢喜与哀愁。杭州的街道在喧扰中也有着平静,一道柳荫掩映,只能给少妇在岸边捣衣的浣纱溪,象征着的正是杭州的情调。西湖是杭州人的骄傲,那一湖的烟波,一堤的细柳,一带的层峦,诗人为它们倾倒,阔客为它们一时间也起了闲逸的心。而杭州人是吃了麦稀饭也要饿着肚子游西湖的。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美色对于女人,在乱世只有一面招揽暴客的酒帘,秀丽的湖山胜迹,在炮火下更不堪闻问,西湖的劫数,谁又能够想像呢?前夜有客自湖畔来,问起消息,他只有摇头与叹惋,眼睛泫然了,可是射出来的是愤怒和复仇的光。他说一切伤心都无从说起。

  聪明的先生,我真佩服你们的机智。可是人的思想是奇怪的,你看,我的思路这一下子被引得多么辽远?湖山如梦说真的,一切到过杭州的人,他记忆里的湖山比你们创造的世界更阔更美。而现在西湖的风里是夹着血腥气的,我们闻得出。湖畔的一根草一朵花,我们也应当看得出那含愁的颜色。

  告诉我,先生,我们几时能够到真的西湖,去看看那无边的烟水,或者,你可以告诉我们一点湖畔的真的消息吗?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八日

  【注】作者写作此文时,杭州已被日寇侵占。这一年,上海某电影公司举办了一个所谓的西湖博览会,用布景搭出西湖风景,让孤岛上海的士女游览,很多善男信女还去灵隐寺进香,在上海滩引起了轰动。

  11.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2.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伟大的匠心!先生,你们真使我不能咽下这一声赞叹了。(2分)

  (2)这些平静惯了的人,平常我讨厌他们,这一会却有了衷心的怀念。(2分)

  13.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3分)

  14.赏析文中画直线的句子。(5分)

  15.这篇散文以西湖的风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11.(3分)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奠定了忧烦、悲愤的情感基调。

  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联结上下文等,给1分。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给1分;答出忧烦、悲愤等,给1分。

  12.(4分)

  (1)(2分)

  伟大的匠心,反话正说。看似赞美,实为嘲讽。景棚里的西子风光尽管匠心独具,却总是虚假,难改国土沦丧的现实,讥贬、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答出反话正说或反语给1分,答出实际内涵、情感给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2)(2分)

  衷心的怀念,曲折表达了对故土的真切怀念和怅恨、悲悯的复杂情怀。

  答出含义给1分,答出情感给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13.(3分)

  ①孤岛上人工的西子风光。②记忆里美丽的西子风光。③想像中残破的西子风光。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4.(5分)

  ①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钱塘江景的萧条与天空月色的凄清,表达了作者的伤怀、悲愤之情;通过描绘大桥骨架的傲然与钱江浪涛的狂怒,寄寓了民众不屈的意志和御侮的决心。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呜咽的江声、傲然的骨架、狂怒的潮头等,将景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答出借景抒情手法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答出拟人手法给1 分,分析合理给1分。表达流畅给1分。

  15.(5分)

  ①题中的西湖,点出文章抒写对象,失去的西湖也是沦陷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

  ②题中的风,突破时空,引出虚景,即记忆、想象和消息中的西湖,与眼前人造西湖的实景形成对照,借以寄托黍离之悲。

  ③与文中多处提到的风呼应,结构上贯通全文。

  ④与文末夹着血腥气的风照应,表达了忧愤之情和警世之意。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表达流畅给1分。有其它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西湖阅读答案11

  渺渺澄湖望不穷,画船曾驻夕阳中。

  千峰倒映嶙峋碧,一水平铺潋滟红。

  鸦背浮金归古戍,雁行如字写晴空。

  玉箫吹彻游人醉,十里荷香送晚风。

  [注]①李綗,元代济南人,曾任济宁知州。济州西湖,即马场湖,在济宁城西二十里老运河北,今己埋为平地。

  (1)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简要概括西湖的景色特点。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晚霞比作“浮金”,形象生动,表现了对西湖傍晚景色的喜爱;“背”“写”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画面富有动感,增添了情趣。

  (2)夕阳下的西湖辽阔清澈,画船往来,群山倒映,水波潋滟,晴空飞雁,风吹荷香。表现了诗人游湖观景后的惬意和对西湖美好景色的由衷赞美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背”和“写”是人的动作,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乌鸦飞向古老的城堡,雁儿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美景,赋予西湖以动态美。“浮金”的原意是水面闪耀的光芒,在句中暗指晚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渺渺”写出西湖的一望无际辽阔,“澄”字写出西湖澄清见底,清澈无比的特点。“画船曾驻夕阳中”写出画船往来,热闹繁盛的景象。颔联中写了千峰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之中,湖水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颈联中写了雁儿飞向晴空,如字排开。尾联写了西湖中荷花飘香的美景。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写眼前赏心悦目的美景,来直接表达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西湖阅读答案12

  扬州瘦西湖

  扬州,位于长江之滨,江苏腹部,建城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园林是丰厚历史遗存的重要体现,它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在中国园林中魅力独到,其中瘦西湖更像一颗耀眼的明珠,似一幅舒展不尽的绚丽画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瘦西湖地处扬州西北角,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50多公顷,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保障湖。原是隋唐时期,由蜀岗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涧水流入运河的一段水道。瘦西湖河面曲折逶迤,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入人间的一条玉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由于历代官绅豪富纷纷沿河择地构园,借水成景,便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观。

  瘦西湖以瘦著称,湖面瘦长。有人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有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把扬州瘦西湖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有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

  瘦西湖上的建筑物,小巧精致,或依山傍水,或半架波面,或突入湖心,如同在玉色飘带上镶嵌的珠宝。湖内小园,姿态各异,或栖岛屿,或卧湖滨,或踞土岗。这些小园又都以湖面作为共同的空间,以水相连,因水相通,给人一种相依相偎的亲切感。瘦西湖园景众多,以二十四景著称于世,以五亭桥、白塔为代表。

  瘦西湖曾几度兴衰,清代乾隆年间是其鼎盛时期。乾隆帝在位六十年曾六巡江浙,而这六巡均曾临幸扬州,促使了扬州园林迅疾兴起。今日的瘦西湖几经修葺,已风貌非凡,在现存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中国古典名园》一书赞赏瘦西湖说:“其烟渚柔波之自然,其婉丽妩媚之气质,其人工与自然相融合之天地无缝,窈折幽胜,仍为苏杭等地之园林所无法比拟者。”

  1.这篇文章说明了扬州瘦西湖哪几方面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各举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扬州园林是丰厚历史遗存的重要体现,它兼有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你怎样理解“北方之雄、南方之秀”?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和《苏州园林》都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特征,很成功,你能领会其法并从文中找出实例加以说明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说明了其形成、河面形态、湖上建筑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2.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描摹等说明方法。(例略)

  3.“略”

  4.例如:如《苏州园林》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的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本文介绍瘦西湖时,同杭州西湖相比,突出其瘦长的特点。

西湖阅读答案13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8、①门 ②精巧,精妙

  9、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西湖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现在的人很难想像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淼,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倘佯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那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们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所以瘦西湖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收力。

  参考答案:

  1.A项。(3分)

  画线句子说的是“人文历史”,其后为证据。A项位其前,说的是建筑景观。

  2.D项。(3分)

  A项中的“虹桥修禊”说的是王渔洋,不是石涛。B项中的“荒谬”,原文说的是历史上扬州富翁的烧钱做法很荒谬,但事情是真实的。C项中的颇似莲花绽放的形状,在原文中指的五亭桥的形状,而不是卷洞的形状。

  3.C项。(3分)

  C项中的“没有美学意识”说法错误,且受了北海五亭桥的影响不是作者观点是其他论者的观点,作者只是引用。

西湖阅读答案15

  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管甚月明归路远。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14.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15.请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曲中“船,休放转;杯,休放浅”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尾联的异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A、E(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得满分)

  【解题思路】A项,“山坡羊”是曲牌名,“西湖杂咏”是题目,“春”表示这是“杂咏”中咏“春”的一篇。E项,“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错误,“管甚”的意思是不管,“管甚月明归路远”说的是不管天色已晚、归途尚远也要游遍西湖。

  15.【答案示例】同:都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尽情畅游、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2分)异:元曲间接抒情,虽夜深路远,却不愿划船返回,还劝友人继续饮酒,从侧面烘托出作者游西湖的畅快和兴奋;(2分)唐诗直抒胸臆,“最爱”“行不足”绿杨阴下的白沙堤,直接表达对西湖的喜爱和愉悦之情。(2分)

  【诗歌鉴赏】本曲描写春日西湖的美景,人游其中就如同走在一幅山水画中,让人流连忘返。开头三句总写西湖美景。前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色比作青黑色染料,把湖光比作白色丝绢,将西湖山水风光和绘画联系在一起。“一步一个生绡面”,即每一步都能看到一个新画面。“逋仙”指林逋,他曾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赏梅养鹤。“坡仙”指苏轼,他曾出任杭州知州,在西湖筑堤,称“苏堤”。“扣逋仙,访坡仙”联系和西湖相关的历史人物,突出了西湖的文化底蕴,也写出了作者游西湖的过程。然后借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雅吟赋予西湖无穷的魅力,让人想要把西湖美景都游个遍。明月高高升起天色已晚,回路还远也都不去管它。最后说“船,休放转;杯,休放浅”,表明作者还不想返航,还要和友人继续喝酒游玩。

【西湖阅读答案15篇】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西湖游记》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11-04

《湖心亭看雪》《西湖梦寻》阅读练习及答案05-28

《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11-10

理发阅读答案 理发阅读理解答案12-10

求婚阅读答案 求婚阅读理解答案12-10

相认阅读理解答案 相认阅读答案12-10

门槛阅读答案02-25

鹭鸶阅读答案12-13

苦恼阅读答案11-02

竹子阅读答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