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感悟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触都记录下来。那么,到底应该要怎样去写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师教学心得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感悟1
一、依靠集体智慧,营造良好的教研气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班的成绩突出,不能代表整体水平,整体水平高,才能真正打得出去。我们数学组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其中的8位老师荣辱与共,相互支持和鼓励,课组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保质保量,大家毫无保留,广泛地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研讨,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有效保证了教研的质量。我们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也强调个人的工作责任制,避免吃“大锅饭”,根据各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订出了相应的奋斗目标。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打团体战的概念,没有单独冒进的念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
二、抓住学生心理,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高考竞争的残酷,带来中考形势的严峻。由此带来的各种压力,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不管优生和学困生,他们的学习都是被动型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教师的工作怎样努力也没用,这就迫使我们去研究学生的心理,找出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法。
我们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并确定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措施:优生———拓展;中等生———狠抓;学困生———辅导。优生有较好的思维习惯,上课前我们先把问题布置给他们,让他们自已先研究,提高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课时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让他们舒展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化、类比和提高,从高、严、难三个方面要求他们;中等生是一个大的群体,在普通班是学习的主流,上课时我们以他们为主,力求在课堂上消化所有的知识点,作业和练习题也以基础题为主,强化训练,普遍提高。对于差生,我们本着提高一个算一个的心理,用爱心从思想上感化他们,用耐心从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编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完成的题目,力求使他们每节课有事可做,每节课有收获,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比如给学生及时的辅导;给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的提醒;给有好的解法的学生及时表扬;给失去信心的学生及时的心理安慰;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只有教师与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情感交流,才能在教学中在一种愉悦、竞争、合作的环境下完成。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营造课堂教学高效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每节课的高效益。中考要取胜,必须从初一开始抓起,打好基础很重要。学校给我们的教学时间与别的学科一样,时间紧,任务重,要做到“精讲”,对教师来讲,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规律的消化;注意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和疑难问题作重点讲述;注意新旧知识、新题旧题的对比,把复杂抽象的问题作连贯解决;注意解题方法的延伸,摸索解决的规律;注意一题多解的研究和条件多变的问题的对付方法;注意富有思考性的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
“练”这一环也是我们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基本上保证每节课有30分钟以上的练习时间,而练习题必须是经过我们精雕细啄的、与中考接近的、有代表性的题目:理解概念、巩固定理的基础题;运用知识的能力题;一题多解的思维题;易出错的常见题;综合分析的提高题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学生的解题准确度,应变能力,及技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中考是一场硬仗,要打好这场硬仗,不能强攻,只能智取。我们只有不断去面对、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切实遵循教育教学的方针办事,团体智慧+个人努力=成功。
一学期以来,通过不懈努力,我所任教的班在学校的同科比拼中始终名列前茅。但成绩已成为历史,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从零开始,不断研究新形势、新特征,不断努力,向各校学习,向各学科学习,向同行学习,为我们的教育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感悟2
很多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写作素材匮乏;另一方面进行作文构思时,对那些选入教材的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文章视而不见。如果想化解这种尴尬,最好的办法是将写作训练和阅读教学合为一体,相互激发。正如叶圣陶所讲"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作文资料,学习写作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并将此落实在写作训练当中,那么教材不仅仅可以帮学生掌握阅读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写作素养。笔者认为作文写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教材为基础,从积累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开始,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其实积累和利用教材中写作资源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应用到课文素材,很多教师也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材料,但我们应看到这种积累和利用还处于一种无意识、无系统的状态,因为无意识,所以教学没有针对性。因为无系统,所以缺少作文训练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要想更好的积累利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教师必须要潜心钻研,创造性地发挥,将课文解读和作文训练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一、积累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要向有意识引导过渡。
如何使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得到更好的积累利用呢?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将学生的无意识应用向教师的有意识引导过渡,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有意识的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在学生利用课文素材进行写作时,常会出现内容生疏或是立意肤浅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夹生"。原因是学生的无意识应用,学生只是从一篇课文去认识一个问题或体会作家的人生感悟,自然会很单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如果有意识打破教材的编写,能将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作为专题教学,如杜甫、李白诗歌专题探究。或者选取主题想近或相反的一系列课内外的文章一起探讨,如儒家义利观的探究。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信念会理解得更深,更容易就某一话题产生自身的理解认识。
其实教材中作文资源的积累利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仔细研读课文,去发现有作文训练价值的文章,将一些有共同探讨价值的课文,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结合起来。如《氓》和《孔雀东南飞》都反映了古代女性婚姻观和爱情观,它也给予今人以很多的启示,再加上两篇文章同处在一个单元,写作手法相似,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教学设计将两篇课文联系在一起,提出相应的探讨话题:古代婚姻对女子有哪些要求,为什么最初相爱的两个人步入婚姻后却不能相守一生,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应以新课程所倡导的.专题教学为契机,有意识地由一篇文章辐射到与之相关文章或观点的学习,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有感而发,必能言之有物,避免作文"夹生"情况的出现,也使课文素材焕发新的价值。
二、积累教材中的写作资源要讲方法有体系。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触到的课文数量可观,特别是高中实行新课程之后从必修到选修的多本教材中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为什么学生在需要作文素材的时候,却想不起来用这些材料呢?要如何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的应用这些教材资源进行写作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资源的有效途径。
第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写读后感,激发学生的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布置读后感就是最好的方法。例如学习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后,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平等""梦想"或自己更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合理的联想,写作读后感。学生写读后感的过程,就是借助联想将课文、现实、自身联系起来的过程,是一个激发的过程,只要对选文理解深入,教师的引导恰当,我们会发现学生也有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广博的知识。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在读后感中去表现自己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勇于表达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这是对于学生写作思维的最好的训练途径。
第二条有效的途径——一材多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这里讲的"一材多用"可以分两个角度理解,第一是:引导学生将一篇课文素材在多个话题上加以应用,例如学习《项链》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诚信""幸福""虚荣"等不同话题进行片断训练,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恰当使用课文材料的能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可以在材料与话题之间做到游刃有余。第二是:多角度利用课文素材,培养学生在应用课文素材时做到推陈出新。其实很多课文素材已经被学生无意识的应用过,大多数在使用的过程中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甚至有的老师看到司马迁三个字便猜到后面学生要写的内容,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于课文材料的应用需要引导,需要出新,需要多角度去开发教材的功用。
第三条有效的途径——从仿写到续写、改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为高中学生,经过多年的阅读训练和培养,对文章的结构,具体的写作手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为什么开始动笔写作文时,却不能将这些方法思路加以应用呢?因为从认知到实践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转化,将这些好的内容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所以仿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访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种方式是取形,即模仿范文结构、表现手法和句式特点等形式来写自己的内容。
如引导学生欣赏《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应用的排比句式,让学生访写,一个学生写到: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穿上绿军装,像《国殇》中的将士一样奔赴沙场。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世界上没有寒冷饥饿和忧伤。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让每个人的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
安排学生访写《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细节描写和第二人称的应用,有的学生写到:
妈妈,在你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为我做饭时候,在你将切好水果默默地放在我书桌旁的时候,在你深夜一次次为我拉好踢翻的被子的时候,我怎么还能对你喊出:你根本不关心我!您的女儿怎么可以让您如此伤心?
其实仿写的范围很广,如句式、结构、开头、结尾、描写、抒情、议论等等,各种手法都可取其一点而仿之。只要能够写得朴实自然,"旧瓶装新酒",也会焕发新意。
第二种方法是取意,即模仿范文内容或立意来写文章,如在学习了《故都的秋》后安排学生写《秋思》,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反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在仿写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仿写不是简单的依样画葫芦,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各种写作方法,而最终目的还是逐渐有所创新。另外我们还可以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写,续写。如为《项链》续写:你认为,还清债务,发现了项链的真正价值之后,玛蒂尔德现在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给这个故事写一个续集,解释她是怎样向命运妥协的。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以课文为基础,自由联想,引导他们去认识自我,去关注更广阔的世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果教师能将这些融在阅读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与必修教材中的表达交流单元中的写作训练相结合,就可以使教材真正服务于作文训练的体系,既有针对性,又可以避免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对课外写作资源的开发上。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库,教材的内容情感内涵丰厚,有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材语言优美而丰实,这为当代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我们更应当明白,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备课,多角度地利用教材,从经典到现实,从阅读到写作,从模仿到创造,培养学生写好语段、写好文章,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去学习、思考、借鉴、创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感悟3
新课程改革从去年新学期开始到现在已将近一个学年,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读教材,查资料,听课,请教,精心编写教案,落实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新课上下来,常感觉效率比较低,很是困惑。如今再回过头教高一,翻开以前的教案,反思当初的教育教学方式,感触颇深。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计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
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xx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
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
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如学生认为马拉车前进是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从而对牛顿第三定律产生怀疑。所以教学中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一个实验:2个滑块,2个轻质弹簧秤,使一个弹簧秤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滑块上,用另一弹簧秤拉动连在一起的木块,去演示使一物块前进时,另一物块同时前进,通过弹簧秤显示两物块之间相互作用力,这样就可以排除学生形成的错误认识,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对任何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时,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很难想象。因此教学中应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竖直下落运动,但在实验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气等阻力影响,结果当然不会完美。当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实验也就是要重复“伽利略斜塔实验”,使学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从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几乎一样的事实,然后对自由落体运动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演示及创造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积极消除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提高物理学习效果是重要的。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时,设想的“理想实验”就是建立了一个没有摩擦的光滑轨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后,问题便简洁多了。
这是我在新教材教学工作中对以上三点的一点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与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在新课程下,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往开来,做好教学反思,写好课后心得,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感悟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作文批改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人们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来在语文组开展的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认为学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把老师从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转变了写作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老师)而写。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种以成人(老师)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老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批改乃修正学生所作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一、生活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威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这也就告诉了学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实践中的。
二、阅读积累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兴趣爱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兴趣的,才有话可说,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形容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诗,某一幅画等等,或是某一种体验就如体育项目给人的满足与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语言方面,只要不违背语法习惯,写自己的语言个性特点。
四、合作交流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拿出课堂评选优秀文章,范读,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交流。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
(1)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
(2)把好作文录音后放给学生听或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
(3)办手抄报、刊登好作文向全校发行。
(4)把优秀作文推荐投稿,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班里学生的作文时有在县级比赛中获奖。
这些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在他们千方百计找素材,争着写,个个都想成为大作家呢!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高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4-10
高中教学教师心得体会08-15
高中教学心得体会高中教师教育心得体会09-26
高中教学老师心得体会06-21
高中教师教学计划03-04
高中教师物理教学总结12-12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通用01-12
优秀高中教师教学总结04-16
高中教师化学教学总结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