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
我国已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真正能穿越历史的就只有生态文明了。
如今,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又进行全面的开展。从原来的四体变成了现在的五体:“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而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又是最重要,这不就又给予我们更深的忠告。
生态文明是一种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成果。人与自然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应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让我们尊重和爱护自然,进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活动。让自然远离破坏,远离威胁。曾经有人说过:“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为最大快乐,是人类追求的志趣。”对待自然就应该公平,友好。
与生态相联系的就是文明,现在,人类对文明的了解有很多,文明从远古到现在一共有三个阶段,一:原始文明,是石器时代;二:农业文明,有大量农耕技术;三:工业文明,也就是现在,利用资源生活。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可是,文明讲究的是节约能源,生态讲究的是保护坏境,对于人类社会的一步步改革,地球上局部的资源已经接近尾声,一些不再生资源也可能将消失在地球上,仅仅是局部受破坏,但也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地球上的沙漠化越来越广泛,植物越来越少。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是少之又少。可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全球气候变暖,天然气。石油。煤矿物质等资源急速枯竭,这些都是需要救援的,我们应该尽量少开发,多循环;要节约,少浪费,用生态理性代经济理性,建设制度,制定标准。一棵树好栽,一片森林却难养,我们要同舟共济建立小康社会,不能等到地球上的资源都枯竭了,你才知道后悔,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等到那个时候,河水干涸,树木枯萎,大片大片的沙漠就在眼前,但那是人们的自作自受。要想走的更久。更远,就得从这一分一秒做起,一起保护环境。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可大可小,可远可近,都取决于你自己。在我的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时间还能比现在久几千几万倍,不让人类变成下个灭绝的生物!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2
周五的生态文明教育课让我痛心疾首、感慨万千: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代替了原来的青山绿水;一场场演唱会过后垃圾遍地,狂欢之后丢弃了文明;张牙舞爪的浓烟使天空不再像以前一样碧空如洗了;肆无忌惮的污水使河水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澈见底了……
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乱伐、乱捕乱杀……这一切已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雾霾、沙尘暴、泥石流、地球变暖、冰川融化、物种灭绝接踵而至,这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了最后通牒,提醒我们破坏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村民们用斧头得到的一切终被大水吞噬,失去一切!难道这个教训还不够惨痛吗?因此。我认为:绿色环保,人人有责!
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绿的使者,让“绿色环保”这四个大字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长大后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绿色环保,人人有责。
随着社会的进步,小汽车几乎成为每一个家庭的代步工具,而汽车尾气也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出行,从我做起。我们外出时可以和家人一起步行、坐公交车和新能源车;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植树造林,好处多多,不仅可以防止沙尘暴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努力、绿水青山、碧草蓝天、鸟语花香都将不是梦。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3
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再怎么重视生态文明都不为过,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中去;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人民大众的幸福,关乎中国发展的未来,关乎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众所周知,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中心,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说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得不提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它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不单单只是经济的增长,简单的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对经济发展的片面理解,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雾霾、土地沙尘化、水土流失严重、空气污染严重、湖泊面积缩减巨大、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等等,这些都是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并且已经明显直接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利益的驱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疏忽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平衡,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不注重对环境的爱护,这样的发展下去的后果会很严重的,我们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从经济建设中隔离出来,我们需要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又在经济建设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运用和爱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必须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我国的能源各种各样非常的丰富,但我们也不能只注重当下的经济利益,肆意挥霍各种能源,破坏自然环境来换取暂时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速的发展让环境的承载能力到达极限,我们不能先发展后治理,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一出生就处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中,生态环境问题不像经济危机那样周期性爆发,它是一个长期累积的结果,一旦出现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我们更应该像珍惜生命那样去爱护去关心我们的生态文明。
究竟怎样才能更好的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的构成是: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在生态经济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合理利用资源与节约资源等;在生态环境方面,要提高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质量,扩大绿化和环境基础设施等;在生态文化方面,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素质、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等。在生态制度方面,应该投入保障、科学执政、信息公开。
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我们更应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者,我们在学校里学习了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所起的作用,主动把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要认真学习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实际的生活中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中去。平时要学会垃圾分类并且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实现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真正地做到珍惜资源。平时生活中也要节约用水,如关紧水龙头。再着就是要节约用电,离开教室,宿舍的时候要随手关灯,及时切断电源等。这些事情看起来貌似很小也很琐碎,但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认真做到的话,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真的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平时在学校还可以多做一些环保的宣传工作,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其实,建设生态文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并且坚持去做,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好习惯,让蓝天、绿水、青山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4
如今,“绿色”成为时尚,绿色食品、绿色发展…。我们须意识到,全球恶化的生态环境形势已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就可挽救的,要靠政策、靠政治,更要靠全社会觉悟的生态道德文化观。否则,如何拯救“濒临失衡的地球”。通过对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入学习,结合保护区工作,就生态文明中的生态道德教育谈点体会。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认为要以“绿色通道”中特殊先行的“绿”来为生态道德教育开道。
一、生态道德教育意识的“绿”
人类对社会的依赖性与其对自然的依赖性,构成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污染、沙尘暴、雾霾天气、经济发展中的透支等现象,并非主要出自科学上的无知或技术上的缺失,而是与人们的道德水平直接相关。确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生态道德这一触及人类的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而展开,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教育,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点来进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全民对生态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很是必要。
二、生态道德教育制度的“绿”
学校在“生态教育”的统领下,用生态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学校通过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管理结为一体,利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从外部环境促进学生把接受的生态教育内化为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再外化为学生的生态行为。
三、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绿”
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使生态道德思想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其中,开展自然价值和生态美意识的教育,进行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意识的教育,以及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创造意识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从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的作用来看,主要在于使人们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控制人口与合理消费、适度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消除贫困与反对奢侈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持续、有效地提高人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使人拥有保护自然和生命的道德意识、道德能力与道德习惯,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四、生态教育行动的“绿”
生态道德教育最根本的是帮助人们树立绿色的消费理念,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学校要让同学们从利用身边的废物做起,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在手工制作中,要引导同学利用废弃物制作精致的小作品。
五、生态道德教育心灵的“绿”
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通过继承传统美德教育的合理内核,通过创设情景、诱发道德体验、引导反思等方式,以心理体验的形式促进德行的生成和发展,比单纯的说教或灌输要更有效。学校的“环境爱护,从我做起”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来消除人与自然对抗的情绪,从而积极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培养起人与自然积极健康的生态道德情感。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如环保讲座、知识竞赛、征文等来传授生态和环保知识,并注重校园的绿色环境和绿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接受绿色环保教育的氛围。还要通过组织学生野外实地参观考察及在“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特殊日子里参加校内外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等方式开展环境教育。
六、国家生态安全教育中的“绿”
要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全球环境的变化,国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状况,跨越国境的污染,生物的入侵以及军事冲突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如今我国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严峻的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对国家生态安全不及时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严厉措施,就会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国家生态安全预警与防范体系,改变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方式,开展国家生态安全的国际合作,形成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环境战略影响的评价等;另一方面,要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相关举措作为全民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并且通过各种现代传媒对有关案例适时加以披露,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对一切导致生态恶化现象的危害性引起高度警觉,进而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化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
保护区应充分发挥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学校为主阵地;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理性和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需要,提升公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5
这次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我们是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实践活动,为此我们小组的成员在采访了校内同学,留学生和老师,在问卷中涵盖个人关于环保节约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常识,了解到大家对这一热点的理解和环保意识。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获益匪浅,我们知道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6
转眼间培训班的课程已经接近结束,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必要,因为它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我通过网络视频倾听了两个主题的讲座,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以下是这些天的几点体会:
在看了新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它是一种千古传承的优秀文化。建设生态经济区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为基本理念,以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价值,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载体,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在看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讲授视频后,由衷地感慨: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7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制止,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体现了我党的生谋远虑、高瞻远瞩,也为我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施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重视之,并把这一思想体现于政策制定中,贯彻在实际行动下。通过本次公需课学习,心得体会如下:
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在社会公众层面,在全区大力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决策管理层面,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项目审批建设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建设生态文明全局着眼,将保税区打造成适合商建、适合人居的生态文明品质之区。
二是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要毫不放松节能减排。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为发展主流,坚定不移走生态型、环保型发展路子。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新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转移。努力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善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现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没有未来。首先要改变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逐步推进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政府工作中,以考核体系为指引,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继续实施政府节能补贴工程,大力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加大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费资源现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保护赔偿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破坏环境的单位或行为人严惩不怠。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伟大工程,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继续实施,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能否延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你我共同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8
祖国大地哺育着我们。我们在这儿世世代代生长、繁衍,建设着我们美好的家园。
现如今环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长于繁衍;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可是,我们大家又有谁去关心这个问题呢?大家一味的认为我们美好的家园就是绿色的,给人一种清新、安静的状态。对,可谁又会想到现在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若是你沿着河边散步,一阵微风轻轻吹来,阵阵恶臭顿时向你扑面而来。若你向水中望去,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杂烩呀!看!水面上飘着垃圾袋、饮料瓶……水中的.鱼都被熏的露出了白肚皮。谈到这儿,就没人会设想一下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生活会如何?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地球会如何?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应该保护环境!它关系到人们未来的生存危机!
现如今科技发达,经济市场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爆发。国家的许多资源被众多企业们不是破坏了就是浪费了。我国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部分也需要以进口作为补充。许多河流湖泊也被工厂所排放的污水严重污染,导致周边的人无法饮用!
这些问题在人们眼中已是十分严重,可现在有一个最严重、最值得令人们谈讨的问题——雾霾。
幸福的生活已经起航。如今家家户户基本上有了小汽车,无论是出门游玩还是上班,走到哪儿都离不开车。再加上工业将大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于大气中,二者一结合,严重的污染了空气中的环境,使雾霾的严重性再一次加深……资源的破坏,河流的污染,雾霾的加重,祖国母亲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了。为了祖国母亲,应该努力的改变这一切,使这一切变得更加生机勃勃,焕发活力。空气是心脏的动力,也是我们的呼吸机,我们都为了心脏的动力都应该去保护空气,不要让它蒙上一层灰色的面纱。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哺育我们中华儿女的乳汁,保护生命的源泉,不要让清澈的河流不再流动……
我要让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树变得更绿,空气变得更清新,阳光变得更灿烂,大地变得更生机……一切都是缤纷的世界!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好家园,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保护生态资源,使地球母亲恢复它原本的样貌!努力创建美丽中国,美好家园!为了祖国的明天,不懈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9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0
我们所在的地球正遭到我们的破坏。如还不制止,继续毁灭美丽的家园,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倡导植树造林、低碳生活、节约用电等都是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文明和美好。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少用一次性筷子、多多植树、节约用水等等。
自从我们有了大大小小的工厂,这些工厂严重的向外排放那些污水,臭气从而破坏了那清澈的溪水,蓝色的天空,让鱼儿没了自己的家,让鸟儿没有了翱翔的天空。自从我们学会了造纸,造一次性用品,就不顾后果的砍伐森林,谁知道那些与我们一同生存的动物朋友们还无家可归……
看看这些!这些就是我们对地球母亲的回报吗?这时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所做作为进行反省呢!是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态度,应该有自己心中明确的选择,应该去改变这个被我们所破坏的环境!去保护这里的生态平衡,把原本属于它的色彩,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当然,我们虽然只是人海茫茫中的一个,是不可能做出那么多的发明去节约能源,也没有那么多的能力去种植森林,但是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我们种一棵小树,让一只小鸟有了它的家,我们可以不用一次性用品,让动物们有它的"家,我们可以少开一天的车,减少碳排放,让低碳的城市可以还小鸟一片遨游的蓝天!而这样一个简单的行动虽然不能有很大的改变,可是如果每人种一棵树,少开一天车,这样一来的改变可能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而我们自己的力量虽小,可是成千上万的人呢!所以我们只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不定又一天能有所改变,只需从我做起就一定会有美丽的星球!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1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在“三农”发展进和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和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随着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要求,为深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忘初心,就要首先用“同理心”走好家乡振新发展的“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来看,没有我们家乡这一个地方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立足于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组好规划,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立志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不忘初心,还要打造家乡人才的“向心力”。着力农村创业创新,走人才强农之路,例如政府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鼓励和支持本地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为家乡建设出力。也可以采取技能培训为主的专业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小组,带动老百姓,主要是家乡中的中青年,利用所学技能,深挖发展潜力,全民都是“人才”。
不忘初心,以“树立良好家风”为引领,用“责任心”塑清廉家乡。把廉政文化中“家风”建设作为宣传的主要部分,积极培育和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廉洁文明家风”签名承诺、“廉洁文明家风”家访等系列活动,推进文明廉洁家乡,走提升美丽家乡发展内涵之路。
不忘初心,以“赤诚之心”坚守绿水青山,不为盲目发展断未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守住了我们的金山银山。以前的发展多多少少都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思路,利用自然风光,打造旅游业等等,不能为了发展提前消耗家乡的“青山绿水”,让绿色成为美丽家乡的保护衣。
不忘初心,牢记为“家乡”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从多个“心”出发,为建设美丽家乡“添砖加瓦”,让家乡更加美好,未来的蓝天越来越辽阔。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2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3
自从会议召开以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会议中提出来的词语便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从往年的建设的:“三位一体”;到后来的“四位一体”;再到20xx年召开的会议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不难看出,国家近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增加了不少。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态文明是什么?它和美丽中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
生态文明,这两个词汇我到是不陌生,可是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变成“生态文明”时,是什么意思呢?保护环境是它的同义词吗?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不是同一个意思。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比保护环境深一个层次,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和传统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导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互爱互助。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间是条件关系: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可以创造出美丽中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然而,当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时,也同样在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试想一下:一个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土地被污染的中国,能被称之为美丽富饶吗?
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时,当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时,人们是不是也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的好坏,并不能衡量生活质量的优劣。并不是说人们过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4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中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近段时间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几点更深的认识。
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的。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切实把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建设生态文明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制要建立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投入和产出、速度和效益、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力求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使用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
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和环保税收制度要建设生态文明,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府要逐步培育形成对土地、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建设生态文明,环保要加强征税的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5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09-09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04-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教案03-25
生态文明的建设作文10-06
生态文明建设作文07-29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12-09
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08-04
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范文08-03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