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13 11:21:0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如今我作为一名老师,我倍感荣幸,同时也倍感压力。终身学习是一位老师的教育信条,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教师花传书》,使我受益颇丰。

  《教师花传书》最值得我深思的是,这本书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工匠性要求我们作为一位匠人不舍昼夜钻研自己的教学本领,这包括我们要认真的钻研本学科的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还包括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反思自己,同时还包括教学机智,在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发觉“机会”的奥秘。而作为某一学科的专业性,我想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 来不得半点马虎,对自己的专业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保持学习的热情。教师的工作领域是那么复杂多变,构成实践基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又是那么不确定。因此,关键不在于将专业的狭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而是在复杂的情境中,以“反思中行动,行为中反思”这一实践性认识论作为基础,基于经验的智慧与广泛的知见,同复杂难解的问题展开格斗。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够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2

  看到封面上“花传书”三个字时,还是觉得挺新奇的。佐藤学先生《教师花传书》,感觉似乎就如一朵“妙花”一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佐藤学借由世阿弥《风姿花传》一书,将我们引入了教师成长的“正途”,“‘花是心’,而‘种是技’”,“‘花’是美的表现,其‘心’(思想、哲学)是摒弃私心杂念,日复一日练功修养所形成的‘技’所成就的。”“教育改革一片喧嚣,学校愈发混淆迷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越不能被喧嚣所扰,而是要认认真真地回到教师(学)的正途。”

  这本书分了三个部分进行描述。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佐藤学每年参与观摩研讨500多节课,在他看来,像吴丼弘美老师的“猫子的纺车”这样的课,堪称“妙花”,几乎完美。对于一个优秀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像一朵花一样绽放,是一种人生的追求,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最高真理,只能是完美。”还记得书中写到:“课堂中,教师不是要努力地寻找进入学生的世界的教态,而应该让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中。”我想,作为老师,要打开自己的世界,实现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只有教师能够敞开自己去教学,以欣赏的眼光理解学生,学生也自然会努力的把握好该做的事情。而对于“专家型教师”,要具备的能力有许多,比如倾听的能力,探究的能力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的。

  我所遇到的教师们。“教学的‘妙花’是教师长期的修养与钻研的结晶。”教师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很多问题还是应从课堂入手,再深入研究。在教学的顿悟一文中写到:“向教师深入学习;支持教师的研究,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去指导教师;坚持从外围观察教学与从内部观察教学相结合,成为我之后进行教学研究的根本原理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看到“深入学习”和研究时,不禁让我想到最近又很火的关于衡水中学的一篇文章。里面便说到了关于教师研究的深入,因为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要教学研究与探索中,所以才有了衡水中学的奇迹。

  教师生涯。教师的实践包含“匠人”与“专家”的双重属性。“匠人”的性质再遇具有相应的关注点、技能和结构,这种学习基本上是通过模仿来进行的。而作为“专家”的性质则是洞察、思考与判断,这种学习基本上需要实践经验与科学知识的结合、理论与世纪的统整。教师的教育与研修,必须将教学实践的案例研究作为核心。看了文章中写的句句文字,深切感受到,作为教师而言,要不断使自身的日常实践更加知性、更具创造性,从而达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3

  《教师花传书》结合晚近日本中小学“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创造的改革案例,阐述了教师的教学技法及其学习方法。初读此书时,我其实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想,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不年轻教师,跟专家型教师相距甚远。这道理想与现实差距的鸿沟,不是一本书就能填满的。

  假期闲暇时光,再次打开这本书,从经验丰富的古屋老师的精妙绝伦的养蚕课堂,到年轻的福田悠子老师与学生心心相印的课堂;从资深教师中西老师专心教学,临近退休却仍谦虚向青年教师学习,到田中老师精选洗练教学用语,创造协同学习样式的教学改革;从吴井老师十年如一日都在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的成立”、“串联”、“反刍”,到大赖校长一边与死亡和病魔进行着斗争,一边持续实践着“生命教育”……越读越让人爱不释手,越是感觉受益颇多。

  一、立足自身,持续学习,奠定专家型教师的发展基础。

  擅长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去年的期末考试,我的几个班级都没有考好,为此我懊恼得像个祥林嫂。总觉得自己差劲透了。书读至此,我长吁了一口气,开始原谅自己。是啊,我只看到了失败的果,并为之苦恼,却不去追究失败的因,也不去探究改正的途径。再多懊恼也是毫无的浪费心智。古屋老师做所以能成就绝妙绝伦的课堂,源自于他15年不间断的研究和学习。

  作为专家型的教师要具备三方面的素养:一是一般性素养,二是学问素养,三是教职素养。在学校,我就是老师,要有一名教师应有的素养,和应尽的义务。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临近退休的中西老师都在坚持学习。在我身边,英语办公室里临近退休的王老师、闽老师都在兢兢业业,我也唯有苦心积累,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持续发展的老师,无愧于学生的老师。基于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屈不挠地追求进步,我才能理直气壮的要求、鼓励学生进步。在知识高度化,复合化,流动化的知识社会,唯有坚持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才会对学科的学问与教养得到提升,才会使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有所丰富。

  1、聚焦课堂,创建有效学习的课堂妙花。

  班级是教师的重要战场,促进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如何使教学内容有序推进而不空陈乏味都是每一位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琢磨,并且反复践行的。田中老师的那节课让我大受启发。四十多名学生无一例外的聚焦课堂,参与议论思考。整节课至始至终寡女换的稳定而纤细的知性氛围,让人折服。即使同样的一份教案,其他人照搬过来,还是难以形成这个课堂上学生的那种学习态度吧。我不禁联想到我自身现状。我今年带的两个班级都是跟随了第三年的班级,五(11)班沉稳,内敛,五(12)班活跃,热闹。一节课通常在两个班上下来是不一样的感受。我常常就会埋怨孩子们的状态不好,让我兴高采烈进课堂气急败坏出教室。

  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都不相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相同。传统的一刀切,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我在平时教学中必须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应的改动课堂用语,改编教学环节,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于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也应当设置不同梯度的问题来让他们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合作教研,点燃合作共同体的智慧火花。

  教师的实践包含“匠人”与“专家”的双重属性。“匠人”的性质再遇具有相应的关注点、技能和结构,这种学习基本上是通过模仿来进行的。而作为“专家”的性质则是洞察、思考与判断,这种学习基本上需要实践经验与科学知识的结合、理论与世纪的统整。教师的教育与研修,必须将教学实践的案例研究作为核心。

  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共同体是堪称奇迹的学校改革。今年我校与邮堂小学建立了教学共同体。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班的集中智慧碰撞,接下来还会开展大量的公开课以及送教活动。每一次备课,磨课,都是一次次教学案例的深度研究。在这样的教育团体中,我们无意是幸运的。经过这样集体的磨合磨练,我相信我会从中吸取养分,帮助自身成长。

  二、初心不改,坚守岗位,干好教书育人的良心活。

  年轻不得志是的小畑老师说:任何学校都是这样的,那些尊重每位儿童的尊严,如同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课堂、真是自己的教育哲学的教师们,往往都背负着受难者的宿命。无奈又悲哀,这就是教师人生的现实。教师是怎样炼成的?美国有句格言:教师实在病床边养成的。我曾经无数次被学生气哭,被家长误解,甚至也被家长投诉到教育局。也失望过,也灰心过,也想过放弃。做老师难,做个好老师更难,常常我会患得患失。

  教师的工作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加复杂,教师的成长,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反省达成的。我们吕校长曾经说过,一切烦恼都是因为你的格局不够。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格局不够,你就纠结在鸡毛蒜皮上无法前进。读这本《教师花传书》,当我看到那些多优秀的老师为教育事业奋斗的故事,原来他们也经历着我经历的一切,甚至更痛苦。而他们却努力着我想象不到的努力,所以他们成功了,而我还在困顿中迷茫着。我不禁想起儿时的自己写的稚嫩的语言: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多少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呢。那是多么大的幸运啊!

  我的母校校长陶行知老人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教十年来,我也是一直信奉着。但是今天我更多的是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开展工作,去聆听孩子们的新生,去揣度同僚们智慧的教学能力,去吸纳书籍里的阳光和活力的能量。做好良心活,让教育朝着越来越美好的方向推进!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4

  读完佐藤学教授的《教师花传书》,觉得字字珠玑,饱含着教学实践的真知灼见。佐藤学教授从《风姿花传》中得到启发,指出了教师在教学的洗练中形成 “妙花”的 “心” 和 “技”的方法。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从进校执教伊始,就经历了如何写好教案、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说好一节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大大小小的培训。期间也参加了学校的说课比赛,也曾精心备课,开过公开课,也观摩了很多同行教师的课堂。然而,内心却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认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妙花”绽放的课堂,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开出“妙花”。这本《教师花传》介绍了许多堪称“妙花”的课堂片段。如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若林老师的文学课,田中老师课堂上“自始自终的稳定而纤细的知性氛围”,吴井老师课堂上“学生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时的欢笑、思考的交流如同美好的交响和织物那样精致地展开”。细读这些课堂片段,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妙花”的课堂具有如此和谐融洽的气息;教学结构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语言,主要工作在于“倾听”、“串联”、“反刍”;而学生自然地沉静于学习中,完成与教材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和与自己的对话。

  一、“妙花”绽放的课堂

  (1)细致入微的开端

  古屋老师的“成功养蚕”一课还未正式开始,学生们就自觉投入到上课状态了。“交流如同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每个人都自自然然的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教学的开端。在佐藤学看来,“细致入微的开端是创造性活动的共通特征;创造性的教师会聚焦于教学的开端”。读到这里我特别想知道古屋老师到底是如何让学生们在教学开端就如此沉醉于学习的。

  细读书本发现,古屋老师这门课跨越了一整年,其年度学习目标有三点:一是让学生养蚕、采蚕茧、抽丝;二是让学生了解与养蚕相关的民俗;三是邀请家长作为学习者共同参与。养蚕是当地人古代生活中的一种劳动,虽然现在已不普及,但是蚕宝宝的成长变化这个主题本身就十分有趣,能够激起儿童的兴趣。课上所用的教材《养蚕的一年》和《成功养蚕法》都是古屋老师自己编写,属于“民间故事教材”。古屋老师的教学目标不仅限于养蚕的方法,更要在学会养蚕的同时了解相关的民俗,增加了该课程的文化内涵。故事、民间传说等会天然地去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方面,“走廊里饲养着100多条蚕,各种养蚕的工具一应俱全”。可以看出古屋老师将“生活融入课堂”和 “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另外,邀请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学习,将几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孩子的学习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让课堂的学习充满动力。

  (2) 融洽和谐的气息

  佐藤学教授认为课堂要有一定的“气息”。在上课开始和上课过程中,有些课堂感受不到“气息”,有些课堂的“气息”很乱,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整齐,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浅淡,有些课堂的“气息”很深沉。古屋老师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气息彼此融合,每个人的呼吸都深沉而起伏。

  我理解的气息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之上的。气息的好坏与师生的情感密切相关。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才能保证课堂的气息是舒服的,保证学习的质量。作为教师一定要与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自己上课经历告诉我,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之时,最重要的不是推进其学习,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这将极大地促进后面的学习。如果忽视关系的建设和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纵使教学设计得再精妙,学生可能也不会真正投入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借班上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我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每一位学生,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看清并理解学生的现状,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真诚地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对他们充满希望,给予鼓励,相信他们的发展潜力;

  (5)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并倾听他们的声音,顾及学生的感受;

  (6)建立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这种关系的建设要一直持续进行下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之中。

  (3)“倾听”,“串联”,“反刍”

  不管是古屋老师,若林老师还是田中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构造都极为简单。教师没有多余的话语或动作,所要做的只是“倾听”、“串联”和“反刍”。佐藤学教授认为“一旦教学分成四个以上的阶段,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及其修正过程中倾注过多的精力,就难以对学生的发言或言语进行纤细而柔和的回应。为了能够纤细而柔和地回应每位学生的发言或言语,就要简化教学的流程。在教学实践中,倾听大有深意”,“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

  倾听的时候,古屋老师“轻轻地坐在学生座椅上,视线与学生视线水平交流,语言柔和且灵活”。若林老师“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靠黑板的一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言语”。田中老师“在学生集中的地方摆了一把小椅子坐在上面,认真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与自言自语”。这些老师虚怀若谷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促进了孩子们的协同学习。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串联: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不仅做到理解发言的意义,也要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本身。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真挚地参与到协同学习中来。反刍也是这些优秀教师常用的一个教学技法。让学生不断地回归教科书,与教材反复对话,从而深化理解。

  读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教师还能坐着上课?这也太幸福了吧。因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老师坐着上课的。佐藤学教授描述的老师们以坐着上课的姿态创设了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老师们在坐着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持续地关注着学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引导学生进行串联和反刍。这是在践行一种看不见的智慧,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教师的这种教态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交流,有利于他们的深度学习。

  二、我的教学实践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刚入职第一年的时候,似乎很少倾听学生们的观点。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很费劲地讲解,生怕学生不懂。但其实往往我讲得多的时候,学生还真的是不懂,学习效果不理想。而且老师讲得多了,学生会自然地进入疲惫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我自己也搞得及其疲惫,还会埋怨学生太笨或者不遵守纪律。师生间的距离大,关系一般,我上完课后不会觉得满足或欣喜。时间一久,上课就成了煎熬。回想自己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坐在座位上拼命听老师讲,试图在短短的一节课上独自理解那抽象的教师语言。当时就碰到很多难题,渴望与同学交流。可是,那时的我们是不被允许和同学“闲聊”的,只允许“独立解决问题”。造成了我对许多概念似懂非懂的局面。而且,我们同学关系很冷淡,现在基本也不联系。对于以前的老师,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怀念,脑子里留下的画面可能就定格在他是怎么“折磨”我们的。每每回想起这些,我就会提醒自己,我一定不能重蹈覆辙。现在的教育必须跟以前不一样。

  在这两三年里,我在教书的同时也一直在琢磨怎么样提高课堂的质量。我从关注自己如何教开始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了解到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缺乏学习兴趣;

  (2)基础水平低;

  (3)学生间差异大;

  (4)学习死板,不会思考;

  (5)消极的心理状态;

  (6)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

  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也尝试一些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教学内容不满足于教材,利用网络去搜寻更好的资源,如歌曲,绘本,故事,小说等。教学组织活动灵活一些,除了增加同伴和小组对话外,加入游戏、戏剧等元素。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增进了他们的情谊。对于学生差异大的问题,我觉得异质分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组,同学间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我发现当学生们凑到一起学习的时候产生的力量是很大的。它可以让平时闭口不言,面无表情的同学也产生激情,让平时偷懒的同学也积极加入学习。同学间的交流和鼓励对他们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这是长期以来顺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的。针对这些同学,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导他们相互倾听、交流自己的观点显得十分必要。

  虽然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我十分赞同,但是如何将它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来对我来说还是很模糊的。我想我们要像佐藤学教授指出的那样构建同僚专家共同体,共同研究我们的学生和教学。我很欣赏石井老师的一句话:教师的实践研究并不是要加入“新的东西(知识技术)”,而是要“不断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下决心剔除不必要的东西”。要砥砺真正必要的东西,就要求我们对教育本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反思经验,守护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5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教育理想国:交流学习如丝线一样纤细,协同学习的情景如同“织物”一样鲜明。教学还没有开始,学生们就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中。每个人都自自然然地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不仅学生,连家长都跃跃欲试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是书中描绘的学习共同体的最美演绎。

  曾听说过很多专家介绍佐藤学先生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花心术,但总在半信半疑间。其一,作为某一两节公开课或研讨课,或者短时期内,通过教师对课堂的精致预设与调控,让学生形成深厚的共同思考交流、探索实践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每节课都能调控好学生做到如此美妙理想的课堂,难度大。其二,每个班集体学生的水平参差、个性不一,如何保证所有孩子全员全程参与探究、交流。其三,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投入思考探究合乎情理,但是作为家长也有参与课堂的冲动,形成忘我学习的课堂共同体,那是教育的真正理想国,是教育的妙花园。

  然而,佐藤学先生介绍的是真实的课堂,是真实的课例,真实的场景。抱着怀疑与羡慕,认真研读起《教师花传书》。全书分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我所遇到的教师们、教师生涯三个部分。倾听和反思贯穿全书,成为教师成长的两个核心密码,教师成长的最美花心术。

  如何做到课堂中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如何成为一名成长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核心点在于:倾听和反思。倾听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基础,是每一位教师教学实践的基本技法,是作为教师匠人精神的灵魂。

  一、倾听有法,悦纳为起点

  倾听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倾听的起点是接受,做到悦纳孩子,方能俯身倾听。日本山梨县久那土小学古屋和久老师撤掉讲台,轻坐在学生座椅上,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话语,形成无距离感的平等交流。神奈川县茅崎市滨之乡小学福田老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对话交流时,倾听学生的自言自语甚至未说出口的话语。选择与学生最为适切的距离,维持发言学生与倾听学生之间的联系。

  是什么促成古屋老师和福田老师与学生形成如此理想的对话交流生态呢?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接受、悦纳。从接爱每一位儿童做起,从接受每一位儿童背后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做起,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学实践的基本技法。倾听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活动。从倾听孩子的声音开始,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孩子的声音与言语是教师促进协同学习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每一个孩子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家风家教对孩子的性格、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在现实课堂中,从接纳开始,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孩子背后的声音,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并展开适切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技法与程序。

  二、倾听有度,关联为桥梁

  佐藤学先生说,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言语的时候,不能仅仅只理解发言或言语的表面意义,而是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中的隐性的关联:学生的发言或言语与内容(教材或资料)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其他的学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学生自身之前的思考或发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书中从匠人的渊源及内涵切入,对倾听进行探源式解读。就像匠人要倾听屋主的声音,还要倾听土地、木材的声音构筑房屋一样,作为匠人的教师也要回归到倾听上,倾听孩子的声音,还要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听取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

  教师在这三种关系中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言语,就会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关联。关怀理论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很多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发言的意义,但能够完全理解发言的学生的教师不多。

  教学观察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虚怀若谷地去倾听,要从三种关系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或自言自语。听到学生的发言,就要想到这一发言是由教材中的哪些语言引发的,或者是其他学生的哪些发言引发的,抑或是这位学生自身之前的哪些发言引起的。同时,要反思这三种之间的关系。

  倾听是师生交流的基础,同时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作为匠人的教师,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教材的声音、倾听自己的声音是提升自身工作最重要的途径。

  三、倾听有“方”,凝聚为磁场

  “方“指书中所说的“居方”,即师生关系定位之意。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教师不仅要完完全全接受学生的发言,还要了解、倾听发言学生的感受,并建立起发言学生与倾听学生之间的联系。确实,作为年轻教师,往往遇到这样的困惑与尴尬。一旦倾听或回应某位学生的发言,就会切断与其他学生的联系;教室里总是一片嘈杂,或者其他的学生完全没有去倾听。有时,即便能够在回应一位学生发言的同时与全班学生保持对话,仍无法在回应部分学生的同时与其他学生建立联系。

  佐藤学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不是要努力寻找进入学生的世界的教态,而应该让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中。当课堂上的所有学生能够进入自己的身体意象时,教师也会找到立足之地。

  在这样的课堂,教师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全班形成一个以教师为核心的磁场,教师有着无形的磁性让学生身心凝聚。

  教师甘于俯下身子,悦纳不同的孩子,悦纳孩子的不同的声音;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倾听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教师定位与学生的联系,让所有孩子进入自己预设的身体意象,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磁场。以悦纳为起点,关联为桥梁,凝聚成师生磁场共同体,倾听课堂花开的声音,这是课堂的最美风景,也是教师最理想的花心术。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6

  《教师花传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每一段都会让人沉思好久。由始至终,有一个问题始终让人纠结。“教学中,究竟什么是花?”是一堂完美的课,还是一次完美融合。是学生积极向上,还是每一个人都有所成长。是教师的奇思妙想,还是对内容的完美熔炼。是讲授时结合个性的不可复制,还是创造如诗歌般的经典案例。读到深处却很难找到答案。直到发现一个有趣的人物才渐渐有所领悟。这个人叫石井。

  石井是一位看似普通却拥有极强记忆能力的老师,甚至可以记起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能够说出每一次过度时学生的表现。掩卷自问,即便我在听课时全力背记也很难达到。石井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石井在一次又一次的串联反刍中,修炼而来。不放过课堂上任意一个细节,倾听每位同学每一次发言,努力将学生学习联系起来。正是靠着这种执着的精神,石井在课堂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7

  新时代的教师要从技术性的熟练者向反思性的实践者转变。他们必须是“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索构成的。二者的互相结合才能形成教师真正的力量。

  新时代的教师也要从空洞的理论家向理论的实践家转变。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都不是教育实践家。只凭借自上而下规划或指标的设计,也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新时代的教师更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内心的倾听者转变。课堂上教师的中心活动是倾听,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倾听教材所蕴含的声音,倾听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使得教师能够完全的接纳学生,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内部的声音。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8

  现代社会讯息万变,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一直在变,每一代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特点,教师更不能停滞不前,两耳不闻窗外事。如何不被这个时代淘汰,如何能更了解学生更贴近学生,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向社会学系、从自身的经验中总结学习。正式这样学习的过程和步伐,造就了一位成熟的'教师。教师的成熟都是通过自身认真工作,体味工作中积累得来的。

  中考和高考正在不断地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风暴不断向教师袭来。我们每一位教师回到自己的本职岗位,努力养成教师的自我修养,找到一线教师的尊严,获得教师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学习。教师要同时具备匠人和专家的双重属性,尽全力将工作做好,或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工作。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9

  趁着闲暇时光,仔细将佐藤学先生的《教师花传书》研读了一遍,书中反复强调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教师的成长是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反省达成的。对于教师来说,倾听是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

  我从不奢望自己哪天能成为“专家”、“名家”,甚至“大家”,但我始终希望能做好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并贯彻在我的教学实践之中,将经验与理论结合生成教育智慧,学会倾听、学做匠人,享受“技”与“心”结合而绽放的教育“繁花”!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0

  须培育“妙花的种子”!我们绝大部分教师追求“花”,而对花的“种”却视而不见,明明只有通过长期的研修培育“种子”才能得到的花,却被“花”迷失了双眼,失去了培育“花”令其绽放的“意识”。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成就“妙花”的事业,须要培育“妙花”的种子。而教学的妙花是教师长期的修养与钻研的结晶。

  “21世纪的教师不但要成为“教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的专家”。“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的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使自身的日常实践更加知性、更具创造性,从而达成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并最终实现成为“学的专家”的自我成长的目标。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1

  教师的工作繁琐而劳神,如果我们不能从忙碌的桎梏中跳脱出来就会无法胜任工作的要求、就会被琐碎的工作所困。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用新鲜的事物去充实自己。如何学习呢?佐藤学博士说“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关键学习其实质,即同事教学的实践之“花”,从而研究“花”之“种”。

  首先,教师一定要爱读书、会读书。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所以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没有阅读,就谈不上教师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教师一定要爱学生、倾听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一定要静下心听学生的发言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读懂学生的真正需求。再次,教师既要是教的专家,又要成长为指导学生学的专家。当前时代背景的变化带来了学校教育体制的变化,教学正在从以教学技术为中心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设计与反思为中心,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当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在实践中的确摸索了很多方法,但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更谈不上教育理论。佐藤学教授建议我们要立足于学科教研,校本研究,在“同僚性”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中研讨,反思自我。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2

  阅读了《教师花传书》一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这句“‘花是心’,而‘种是技’”,“‘花’是美的表现,其‘心’(思想、哲学)是摒弃私心杂念,日复一日练功修养所形成的‘技’所成就的。”

  思绪拉回很久之前,听黄厚江老师上了一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似乎触动了心灵深处的弦,到现在还有阵阵余音缭绕。

  这个岁月已在脸上刻下很深的痕迹的老人,孩子们亲切地唤他黄爷爷,在课堂上他却怀着一腔激情,语言幽默风趣,吸引了所有人的心。他会用十足地演技模仿蜂蝶鸟雀对百合花的嘲笑:“不就是开一朵花吗?谁还不能开一朵花啊?”然后转身用慈爱的眼神望着孩子们,问道:“如果你是盛开了的百合花,你会怎么回答这嘲笑你的蜂蝶鸟雀?”

  孩子们对于这位和蔼可亲的黄爷爷是十分喜欢的,在课上也非常活跃,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黄爷爷呢,看着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自然也是喜欢和满意。他先是叫了前排的几位同学,有的说自己已经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对别人的嘲笑根本不在乎;也有的认为只需要完成自己要做的事,言语上沉默,用行动说话。回答得都有些道理,但似乎这些个答案还没能到心里。后来,他又叫了最后排的一位高个儿男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男孩带着百合花成功盛开的满足,回答道:“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开花,蜂蝶鸟雀,你们能开一朵花给我看看吗?”听到这个答案,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听课的老师们,都笑了。可是黄爷爷却没有笑,双眸中凝着一丝严肃,语重心长地对那位男孩子说:“孩子,你可以换一种说法:‘蜂蝶鸟雀,我终于开出了一朵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我们一起来开花吧!’”他将目光望向孩子们,继续说道:“看,这么回答是不是棒多了!胸怀要宽广,胸襟要博大一些。”这句话似乎是说给所有的孩子听的,这是一位教师对孩子们价值观的一种正确引导,他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学问。

  又是思维开放性强的一个问题问下去,黄爷爷叫了一位孩子起来回答,孩子答得相当精巧。他又叫了另一位意见不同的孩子起来答,却转身问起了前一位孩子同不同意这一位的看法,前一位孩子带着孩童特有的天真回答:“同意啊,因为每个人对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他说的很有道理,我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听到这儿,黄爷爷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道:“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胸怀,长大一定会有一番作为啊!”黄爷爷还真是时时刻刻不忘教育人啊,就如他自己说的“学语文到底是学什么?我想不光是为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会做人的道理”。这也让我内心的感触颇深,什么时候也能如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孩子们对如何做人有深刻的领悟呢?这大概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吧。

  一堂《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结束了,黄爷爷也将这一株百合种进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孩子的心间。终有一天,在我们的心田上也会盛开出一片一片的百合花。

  绽放便是向教学世界敞开自己,使内在生命得以敞亮。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3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这个寒假,日本作家佐藤学先生的《教师花传书》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活。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教师的工作领域是那么复杂多变,构成实践基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又是那么不确定。因此,关键不在于将专业的狭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而是在复杂的情境中,以“反思中行动,行为中反思”这一实践性认识论作为基础,基于经验的智慧与广泛的知见,同复杂难解的问题展开格斗。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这是因为,今日学校教育的体制发生了变化——从以教师的讲授中心的教学体制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教师的专业性也伴随着这种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从教学技术中心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设计与反思为中心,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当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

  一、学会倾听

  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语言,走进他们的情感。我总觉得我的倾听与讲课同等重要,所以我愿意切实关注学生有声的或是无声的语言,让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二、养成“匠人气质”

  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他指出~以上三条中关注其中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专家都是不够格的。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同时贯彻三条规范并非易事~它们往往会在现实的教学中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师能够不触犯任何一条规范。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4

  教师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同事学习,最好与其他教师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起学习研究。两周阅读一本书籍,并写读后感,让我找到了快速并持续发展的方法——多读书,多好书。我不曾想到读这些专业类的书籍也能这样如饥似渴,抓紧工作的闲余时间一本本的读下去,最重要的是也可以感受很多,可以专心去思考真正的教学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我觉得“学的专家”不仅指教师要成为“学的专家”,也要成为“研究学生学的专家”。当我接触学习共同体后,我发现学生的学可以有另外一种模式——主动、合作、探究,而不是被动的听,机械的记。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合作学,遇到问题共同探究,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习让我找回自我,找回鲜活的学生个体,学习将一直在路上……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5

  《教师花传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所著,该书以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为研究脉络,结合教师成长的具体案例,讲述了专家型教师应有的形象和成长的具体路径。那么何谓专家型教师呢?这是我在读该书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接下来,我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了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要“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确实,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要完成课堂教学,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熟练的教学技能,深厚的教学知识等等,这都可以看出教师工作中的匠性;但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的,教师的世界是有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而构成的,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完成的,这体现出教师的工作又有专业性的一面。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匠人与专家的综合体。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匠性而忽略专业性,看到优秀的教师,就会一味地去吹捧,盲目的模仿其教材、技术和技能,对相关学科知识、与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哲学完全不予理会,所以,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些教师听过很多公开课,但依然上不好一节课,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反思,很多老师听课时只顾欣赏对方的美好,却没有习惯的反思,当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后跃跃试试,却发现上着上着就上不下去了。也有些教师只注重专业性而忽视匠性,热心研究和学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哲学以及学习理论,但其课堂却依然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完成不受理论的指导,不讲究启发、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技法,把理论摆的高高在上,现实却南辕北辙。因此,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专家型教师;仅仅靠自下而上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是工匠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体。

  二、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也是“学”的专家

  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千万不要用昨天的知识去叫今天的学生,去面对明天的社会,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更是无从谈起,教师要想接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师的人生必须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稳健学习的步伐,才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结合目前我国的教育实际,当前基础教育提出了“为核心素养而教”的口号,逐步由“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每位教师都应该去认真研究并自觉践行。其次,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考制度改革,由之前的3+X模式转变为3+3模式,这种高考制度的改革值得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来思考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所以,作为当今时代的教师,没有比现在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言说“自己”,言说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教师工作的本质不只是在教学,更是学习。”所以,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应不仅要是教的专家,还要是学的专家;不仅在于将书教好,更在于活用最先进的知识和最高的智慧来教书。因此,专家型教师既是“教”的专家,更是“学”的专家。

  三、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如今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做课堂的倾听者,要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的确,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学习是与物的对话(创造世界)、与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与自己的对话(重塑自我),要实现三种对话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只是发言或言语,还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所隐含的声音(读出未表之意);倾听自身内在的声音。只有虚怀若谷、侧耳倾听学生的声音,课堂中师生对话式的交流才会形成,才能打造灵动的课堂。因此,学会倾听这不仅是专家型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课堂并不鲜见,45分钟一讲到底的课堂也比比皆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存在严重的缺失,不少教师拒绝倾听或者听而不闻,原本可以成为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个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细节,推动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而杜绝倾听却扼杀了这一切的可能性,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无情的伤害,对教师而言更无优秀可言。

  因此,佐藤学教授在该书中指出:我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是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是关注教材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其三是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在这三条规范中,关注其中的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那些无视学生只关注教材的教师,或者无视教材只关注学生的教师,再或者无视学生和教材一味的关注自我的教师,这些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作为“专家”都是不够格的。因此,专家型教师应是课堂的倾听者。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6

  书中所提“教师的学习”的内涵,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从课堂上教师的身体动作来看,成熟教师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教学对他们来说就是“拿手好戏”。这就是教师匠人的一面。但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是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如何设计教学、选择教材内容、了解儿童发言的意义等,都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达成,这就体现了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

  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面对的学生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教师的知识发展也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这个职业就决定着我们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修炼、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份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薄薄一本《教师花传书》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慢慢品味。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7

  初拿此书,便爱不释手。理论深度、案例探讨、语言精辟,在阅读、反思的过程中,我颇有收获。从匠人到专家,也许就是一个扎根成长的过程。

  许多时候,我们以教书匠自称,专家,那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过程,而教育是为了成就人才,若只为自己难免功利。但是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懂得扎根的重要性,根基夯实,作为匠人的基本功得有,视野开阔,成不了专家,也要有走向专家的学习与反思。

  也从养蚕开始讲起。儿子很早就说想要养蚕,而我觉得软体动物太过可怕,驳回了儿子的这一要求。当我看到书中所讲案例,古屋老师把养蚕做为自己“学习共同体”的协同学习的研究课程,学生们实践操作,并从养蚕博物馆以及网上学习知识,每个学生都自自然然的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这种知性的共同研究打动了作者,也震撼了我。总是说我们的孩子缺乏创造性,而我们究竟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性,而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是否真正建立了呢?

  这种反思贯穿了我整个阅读过程。作为一个教书匠,也许侍弄好自己的一亩二分地,即可。那要想种好自己的地,开出最美丽的花,结出最饱满的果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即可。

  有许多专家,会指责现在的老师都不读书,我觉得这话也片面了些。多少默默无闻、踏踏实实的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着学习着成长着,只是我们的学习,可能不够理论不够系统。而本书作者提出的学习概念“作为对话实践的学习”,“与物的对话(创造世界),与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与自己的对话(重塑自我),这三种对话的实践成为学习。

  这也是我们现在高考改革中强调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阅读教材、化为灵魂的存在,我们结交伙伴,共享信息共同成长,我们回归内心,从文本到思想从外界到内在,反思重塑,期待着学习后的自己困惑少一些,能给孩子们更广阔的天空,而教学相长,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如果一味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学习成长,又从何谈起?!

  学习需要扎根的精神,只有你踏踏实实扎根下去,静水流深,从体悟教材从尊重学生,从内心身处的自律,走向教师个人的成长。我想我们也会开出妙之花。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8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教师花传书》。一本由日本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所著,记录了他多年来的教育见闻与感悟的精致细腻的好书。

  初读此书,确实难懂,它似乎有着很深的意义,让我琢磨不透。于是乎,近来我再次细细品读,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收获颇丰。

  这是一本极富诗意和思想的书,反复地阐述了作为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教师既要带有艺术家的性质,也带有匠人的性质,科学家的性质乃至技术人员的性质,但更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而这就是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所谓的“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乐于“练功”——即学习的教师,慎重严谨、反复练习,“诚之花”所达成的艺术成就将受用终身。“慎重深入地学习”,因为“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在我看来,这与我们国家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共通之处,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学习中,我们不是单打独斗的教育实践家,我们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学习,探究创新,共同进步!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在教学中首先要读好的是课标、教材、教参。仔细地研读教材,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来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其次,我们更应该去阅读更多更丰富的书籍。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当一位老师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他所教授的知识,也将会带有这种文化气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取到更多的内容。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我认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不间断地“输入”和“输出”,让学生体会更加丰富的课堂。

  教师该有怎样的生活呢?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

  向孩子们学习,向同僚们学习,向教材学习,向社区学习,甚至向自己学习!

  教师们同时要做好称职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认真精细地完成工作。“匠人气质”养成三规范:

  ①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

  ②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

  ③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忘记关键的一点,就是佐藤学教授反复强调的:教师要能尊重每一位儿童的学习的尊严,尊重学习内容的发展性,也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可这三者总是在不断矛盾和冲突着。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修炼中诚实地“倾听”。教师应当不断磨练自己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当然包括发言或言语,也包括未能发出的缄默的声音,听教学内容中隐含的声音,听自身内在的声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蹲下来用心去交流,学会真正地理解他们,看到每一个同学的潜在可能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材施教的去培养。倾听儿童的语言,接受他们的方式,学习他们认知的规律,结合教学目标,让他们以自己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像佐藤学教授阐述的那样,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是因为教师工作是在复杂的场景中进行高度知性的活动,具有不可复制、粘贴的特点。在以后教学中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去创造佐藤学教授口中的课堂:沉积而沉着,充满了宁静的气息。教师和儿童们言语自然得体,柔和声音形成交响。

  在以后的生活中,教师们持续学习,与学习结为终身的朋友……追求“向上,再向上”的教学成长,怀揣着初心和梦想,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不断的探究和反思……这就是有如“妙花”一般绽放的教师的生活!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19

  眼前的这本《教师花传书》,是继阅读佐藤学教授课堂实践三部曲之后,再次学习佐藤学教授关于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书籍。

  全书里我看到最多的词就是“学习”,“持续性地学习”。教师这个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学习型的典范。身为教师,首先要爱好读书、爱好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应该是各方面的,包括美术、音乐、哲学等等。读后感·佐藤学教授明确指出,教师要持续性学习,希望每个教师回到自己本职岗位上来,不被各种改革所困扰,也不被各种“言论”所煽动,努力养成作为教师的修养,找回教师的尊严。

  我还很感动于书里对于教师“匠人”和“专家”的描述。课堂的实践和课后的反思,是教师成长两种重要手段,必须同时兼顾才能最终成为专家型的新教师。

  《教师花传书》是一本关于教师自身如何成长的书籍,对于一线的我们来说,很多问题都是一针见血的,我们要专心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周围的同事多交流学习,认认真真地组织日常教学实践,才是当务之急。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 篇20

  薄薄的一本书,一个美好的名字,立刻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优美灵动起来。据作者说,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风姿花传书》——一本美学经典,风的姿态要让风中的花去传达——那么这本《教师花传书》就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教育理念这朵曼妙花,从作者之心,传到所有的教师心中。

  虽已从教二十余年,但惭愧的很,一直也没有把教师这个职业进行深度系统的研究,只是机械的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教给学生,虽然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始终不明白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到底专业在何处。

  听过很多精彩的公开课、优质课,一提起这些课,很多老师却是嗤之以鼻,认为大多都是在作秀,甚至还有说这些示范课是“众人扶他在舞台上做了个侧手翻”。原因不外乎这些课是团队一遍遍精心打磨出来的,课前对学生熟悉渗透好,甚至师生课堂上每句话都要背熟。这的确更像是演员的表演,应该不能算作专业化吧。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节课,是浙江的一位老师讲的水墨画课,我们山东的一年级小学生怯生生到了舞台上,老师问,“用过毛笔吗?”大家纷纷摇头。我暗自想:这可坏了,从没用过毛笔,水份和墨都不会掌握,这课怎么上啊!这位老师也是有些惊讶,略略沉思片刻,继续问,“你见过谁用毛笔写过字或画过画吗?”有几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见爷爷写过毛笔字。”“那爷爷是怎么用毛笔的呢?”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我目瞪口呆的看着一群从没有用过毛笔的一年级小朋友,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一幅幅精彩美妙的水墨画,不仅如此,老师还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德育:“你看这一棵棵树,高矮姿态各不相同,但每棵树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像我们同学一样……”这节课,我心中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景仰。

  现在看来,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哲学都了如指掌,又有启发、促进儿童学习的技法,这妙花一般的课堂,就是老师的专业化的体现吧。

  没有谁是天生的专家,所有的人都是在实践中反思、感悟、学习,然后才能成长,我们这些肩负着“教的专家”责任的教师们,要向“学的专家”转型,不但从书本上学,更要从现实中学,知行合一;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发展教育学更要涉猎。和周围的老师们一起结成成长共同体,成长的将会更迅速!

  这本书很薄,可是分享给我们的理念很多,需要慢慢读,细细品,在工作中去实践。相信作者心中的妙花,会随着分享,越传越多;随着感悟,越传越美!

【读《教师花传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教师花传书》 心得体会03-02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550字02-09

《教师花传书》读书笔记08-09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读后感02-17

教师政审个人自传书12-05

飞鸽传书教案03-19

飞鸽传书的诗歌08-10

转正自传书的范文05-02

鸿雁传书的典故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