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8 16:32:2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4篇)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

  2、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

  3、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

  4、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

  5、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

  6、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

  5月4日,迎着新课改的春风,我们来到走在新课改探索前沿的清塘中心小学参观和学习,听完几位老师的上课,我感慨万分,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我的收获:

  1、更新了教育理念。新课改的理论我也曾认真研读过,自已也有些体会,这次清塘中小的几名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很好地阐述了新课改的理念,即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由课堂上的"主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转变了教学方式。清塘中小对如何进行新课改教学,实践高效课堂进行了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次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由原来的`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各个小组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小组成员踊跃地讨论,认真地解决问题。

  3、更换了教师角色。新课改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多引导,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节课他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收获了许多知识的果实。

  二、我的思考:

  1、新课改教学有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清塘中小的课堂教学有这样几个环节:课堂前置,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课堂测评,课堂延伸。课堂前置也就是导学环节,教师之前就要做好各种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延伸就是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时间深入学习的、当时的课堂教学不好评价的与本课堂内容相关的一些资料。是不是每堂课都要按这样的步骤去学呢?交流展示时是小组合作进行的,这确实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那么人数较多的大班额究竟可不可以照葫芦画瓢?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兼顾全体学生?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我认为,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3、双基知识如何定位?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是提高了,比如各小组都提出了许多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小组的学习目标,但是我发现课堂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些欠缺,比如语文课的生字教学,数学课中计算能力的训练,英语课中的简单的口语对话,在课堂中所占时间就比较少,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还要牢固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4、老师们如何在新课改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在听课中我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但没有引起及时的关注,老师准备的内容没有完全处理完就下课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详细了解学生情况,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全面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每堂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作出各种预案,灵活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合作、创新、探究、收获、能力等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快乐成长而努力,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3

  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三年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倡导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资料,还有农奴主压迫农奴的各种证据——图片、视频、文献等,在课堂上进行展览和交流。有能力的学生还自己制作和讲解PPT课件。这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形象记忆,对有关历史知识、人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二、新课改提倡创设课堂情境,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改精神强调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成为学生自觉阅读和钻研教材的动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模拟法,创设课堂“小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课堂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角色要求,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学生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中,讲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时,可以设计“模拟听证会”形式进行情境教学:设计一个主题如“禁止电摩行经五一、五四路段”召开听证会,给学生分组,有进行主题陈述的“组织方”——“XX市公安局教学警支队”,有各界人士组成的“赞同方”“反对方”(包括专家、学者、各利益阶层),还有普通市民代表组成的“旁听席”,另选择一名学生主持,整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也体现了课改所提倡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

  同时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教学也有许多困惑和不足之处。

  一、考试模式与课改有脱节的地方

  新课改下,“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课堂教学不能再遏制学生的思维拓展空间。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提问,其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即使教材上有一些相关的阐述,学生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提出更多的见解。但一般现行考试的答案具有唯一性,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遇到考试时无所适从,理不出头绪。

  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难相统一

  新课程教学提倡能够快乐学习。于是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欢迎您访问

  以上是对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不足之处请指教!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4

  根据课改的要求,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谈谈自己在学校一个学期课改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高一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心理健康评价方案。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牢固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以往在小学或高中教材内容,现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在高中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5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真正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像这样去教语文,是不是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

  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像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应当必备: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

  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

  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

  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练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此这样都是不行的,所以还是要本着学生的发展着想。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6

  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技术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无论对与错,不尝试永远是错,我们肯定一切变革的勇气和胆识,通过一段时间的改,我感触颇深。

  首先,老师真的轻松了吗?新改上,有时候一节下,老师,说不了几句话,与以前的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外,老师的任务中。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堂展示,要使学生在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在规定的堂时间内完成,由于教师备充分,自觉的`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

  第二点,新改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倾斜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堂难道是学生疯了吗?不是的,学生们上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相信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是我们教师在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先动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7

  内容摘要:课改后,我尝试着对我的课做了一些调整,这一新课程的出现不仅对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更对我们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双基教学和器乐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课改后我的改进措施和个人体会。

  根据理论进行实践,有几下几点看法:

  一、音乐课堂应收放自如,动而不乱

  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互动是必不可少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师生关系的互动,让音乐课“动”起来,是上好音乐课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之一。

  我曾听到这样一堂课《火车波尔卡》,从课的导入开始,教师设计的花样繁多,从小火车旅游从天津出发,到基本训练的节奏训练“呜——呜——呜,卡嚓、卡嚓—火车的声音,真正做到了从情境入手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但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却觉得音乐课失去了控制,教师要求学生可以在教室的人一个地方活动,只要听到火车的声音就发出响声示意,只见学生们趁机“东躲西藏,上蹿下跳”

  学生还时不时还出怪样的尖叫,同时还伴有敲敲打打的声音,老师的声音已经淹没在学生的声音中,学生的课堂纪律实在难以维持,最终因为太过混乱而游戏结束。这样就失去了原本设计的初衷。

  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极为重要。因为低年级的孩子理解乐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师生互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时候教师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或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没讲清楚,该听的没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为“活动而活动”。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改变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与学生一起将问题分类,找出核心问题,并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要想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

  二、音乐课堂应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在有些时候,音乐教师主体地位已形成一种定式,站在中间驾驭着学生与课堂也已俨然成习惯,在课堂上,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扮演着“主角”,对课堂活动进行控制。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受动状态”,是“受抑角色”。这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经过实践证明,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到解决问题,经过这一个过程,学生获取的知识容量远远大于老师提问的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在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在一年级《星光恰恰恰》这一课中,我采用教授个别动作,集体创作的方式,打破了以往从头至尾的教授方式,结果效果显著,原来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现在对这门课也产生了好奇和兴趣。因为每一个人都主动地参与了,体会了这个过程,给他们讨论、质疑、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三、不过分强调素质忽视双基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开始到目前的推广阶段,一直流行着一个颇具权威的提法,即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音乐课程改革也不无例外地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一改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加大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加强音乐欣赏的比重,重视学生的音乐体验。如今的音乐课堂确实是日趋活跃,学生也日渐乐学且善学,教师乐教且善教。但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音乐欣赏的比例确实大大加强了,可音乐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却越来越受到轻视与淡化。《新课标》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都是通过音乐课的唱、奏、听、练等教学活动来实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的综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然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必然涉及到“双基”问题,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对“双基”的学习,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我在讲“强弱”时,课堂导入用图片对比:一张是“淅淅小雨”,表示弱(P),另一张是“电闪雷鸣”,表示强(f),学生一下子被吸引,课堂自然过渡到雷声和小雨声的强和弱的训练。在这个环节后,又提出从远处传来歌声,越来越近会怎样?渐强,相反则渐弱。然后自然的过渡到歌曲教学。整堂课设计由音的强弱到歌曲的学习,生活导入,变纯粹的双基训练为双基体验,并不是没有双基的学习,而是淡化双基的学习,效果很好好。由此可见,课堂改革下的双基教学,是淡化而不是丢弃,是要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内容融会在听、唱、动等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喔认为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节音乐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四、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唱歌是人的本能,学习乐器的技能才能感受音乐,器乐是要通过训练获得的,而真正能够发展人的智力的是器乐的学习。识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是我认为也是必要和必须学习的。去年,我把口风琴教学带进了课堂,明显地课堂质量发生了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对唱歌已经兴趣不浓,却对乐器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六年级《芬芳茉莉》这一课中,先比较欣赏不同地方的《茉莉花》,获取一定的信息量后,再进行简单的识谱,最后运用口风琴这个好帮手让学生自学每种“茉莉花”的曲调,分小组进行地有声有色,学生乐在其中。这样既达到了唱歌的目的,也实现了“双基教学”,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会在实践这条路上继续探索、继续挖掘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学方式,也期待着这种不断反思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心灵的洗礼!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8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兴趣,从而更喜欢数学。

  几年的数学课改实践,使我真正理解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只有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结合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学生角色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人们一种沉闷古板的形象,因为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予学生无穷无尽的练习题和单调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师的工作也仅仅是在抄教案、上课、改作业之间循环重复。新课改心得体会。新课程中提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小学数学教师拓宽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也将视角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比如,在二年级的“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内容,有的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样的钟表,丰富对时钟的认识;有的教师带领学生亲手制作简易的钟表,让学生真正感知“时、分、秒”的概念;还有的教师从钟表的认识引申到珍惜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习惯的教育。数学教师除了改善了教学的形式之外,还不断尝试改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者,将一个个定理公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新课程中强调要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老师指引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例如,在四、五年级的“方程”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解方程的步骤,而是让学生从实际中产生对方程的求知需要,构建方程的基本概念之后,再允许学生自主地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尝试解方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不再是机械的、沉闷的,而是有用的数学、有趣的数。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在与课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但是教学改革引发我们深思,使我们蜕变,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引领我走进新的天地。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我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9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愈觉得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下面是本人在音乐方面的一点心得体会。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小学音乐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并用某些音乐要素(如: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节拍、调性、调式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人音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适应幼小衔接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充分考虑了儿童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学习的心理需要。儿童刚刚开始小学生活,对他们影响最大是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儿童这时最需要的是人际间的关爱和温暖,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 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和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了"好朋友"的单元主题,体现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游戏"的单元中,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单元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创造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地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努力挖掘音乐教育的多方面功能。

  首先,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到参与社区、家乡的节目、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 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了解与尊重。例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通过看录像、图片等,了解与中国年文化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如《小拜年》则以湖南农村为例,感受那里庆丰年、闹秧歌的'热烈气氛,然后再进行演唱湖南花鼓调《小拜年》,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剪窗花、写春联、扭秧歌等,分组参与制作、绘画、创编歌词、学走秧歌步、学打秧歌鼓点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情趣,同时了解中国年文化有关的习俗。

  其次,还可以通过音乐与科技手段的简单结合,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常见科技产品中蕴涵的艺术要素,了解艺术想象和审美要求对科技发展的价值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对所学所知的科学内容进行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古代和现代人有哪些艺术想象激发了科学探索。如人们对飞行的想象和需要促进了飞机的出现,对太空的想象促进了火箭和飞船的研制;音乐想象对服装设计、汽车造型、建筑造型、舞台设计等产生影响。例如:《音乐》教材第一册"静静的夜"单元中的《闪烁的小星》、《星光恰恰恰》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音乐中的"想象美",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关注音乐、关注科学,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从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0

  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技术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无论对与错,不尝试永远是错,我们肯定一切变革的勇气和胆识,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我感触颇深。

  首先,老师真的轻松了吗?新课改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中。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的.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

  第二点,新课改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倾斜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是学生疯了吗?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相信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是我们教师在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1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2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高一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

  (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

  (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正在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3

  一、两种观点

  这次课改,就目前来看老师的观点主要是积极与消极。处于消极的,还没把新的教育理念付诸于实践。他们把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只是空喊口号。为什么?因为学生家长以及社会还在以分数论英雄。什么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等等,对他们来说都还持怀疑态度。学校为了经济收入,为了生源,不得不顺着社会和家长的心理。可见,学校及老师虽有苦衷,但不改变教育观念,目前生员再多也是短暂的。作为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校领导呢?更要放眼未来。种种迹象表明,应试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目前,素质教育已在全国铺开,高考及中考试题则以新课标为准,如果观念不变,很难成就我们的教育事业。因为应试教育已经过去,素质教育体制已基本完成,走在前列的,“不再是仅仅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彻于学生的整个一生。”这样的学校,不是压着学生学,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自愿去学、爱学;这样的学校,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是他们的乐园。

  历史上有许多大人物都是凭自己的喜爱并努力奋斗成功的:高尔基没进过学校,却成了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蒲松龄连进士文凭都没拿到,却写出了传世之作《聊斋志异》。他们靠什么?靠自己喜欢,喜欢了,就把学习当成娱乐,把外人看来很苦的写作当成娱乐。当然,这是大人物,但小人物何尝不是这样?学生中有的理科好,有的文科好,有的体育好,因为这其中有他们的爱好。因此,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总结出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学生才喜欢学。

  目前的课改是最新的,符合人性发展创造的教育。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和学生,都应有超前意识,以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二、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点尝试

  课改提倡探究式教学,其实,这就是启发式和讨论式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方式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有机整合。要启发学生,师生之间就要共同参与,展开讨论。其中,教师的组织,引导都起着重要作用。组织不好,就会混乱,冲淡主题。因此,语言必须是启发式,画龙点睛式,且具有艺术魅力式的,如此才能对学生有感染力;才能对学生的注意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组织纪律,又有寓教于乐的互动气氛,以达到转换角色,培养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目的。

  如讲解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不像以前那样,只是由自己讲,因为那样就会使学生被动,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我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清不懂的生疏的字词。到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上讲台,把生字生词分别注音和用自己的语言将解释写在黑板上,让下边的学生监督是否错了,错在那里,怎样改正,这一环节仅用10分钟。接着,又充分发挥老师的语言艺术,用5分钟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家朱德的家庭,以及这篇文章产生的背景。要学生自己划分层次,然后分组或单个朗读,读一层次,就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讨论这个层次主要写了什么,再用一句简洁的话写在黑板上。最后是归纳“母亲的个性”,通过启发,有的说勤劳,有的说善良,最后连坚韧、有远见,能支持朱总司令不断革命都归纳出来了。为更深一步启发学生,我又补充说:“朱总司令生在农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母亲的支持下照样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可见,人的作为,决定的因素不在家庭的好坏,而在人的个性及独立的创造性。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培养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有方法,但无定法。上边的举例,仅是笔者传统方式与新理念指导下探究性的尝试。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个性,其实老师也应有个性,有不断的创造力,有独到的见解,根据不同的学生素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得到实施。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14

  通过四个学年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改特色,新教材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二、新教材的困惑

  1、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忽视了法则的重要。在教材中,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但是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表达只锻炼了部分学生,部分学习好的学生。而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不会表达,即使课堂上会了但过后就忘,对这些学生还是应把法则交给他们。

  2、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很重要,学生互相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小组学习中往往学习好的同学滔滔不绝,而学习差的学生只能作为一个听客对这些学生来说小组学习的效果极差。

  3、新教材教学的内容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对教师和学生要求很高。

  4、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不连贯,不知是不是编者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由于不连贯造成学生学后忘前,需要前面知识铺垫的都不会。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课改教学心得体会05-24

教育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课改教学心得体会09-05

教学课改反思06-02

物理教学课改心得体会05-31

课改教学反思范文03-07

关于课改教学的反思06-17

关于课改展示课的教学反思07-08

课改心得体会08-23

小学英语教学课改心得体会08-15

课改教学进度计划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