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时间:2024-06-27 14:29:37 晓凤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通用1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城三月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通用13篇)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1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也向我展现了如此一个社会,如此一种氛围,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而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小城三月》还是《旷野的呼喊》等等都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繁华世界全然不同。它似乎带着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让我去了解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显然,这种笔触与如今商业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萧红女士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人性美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这些青年好好细读的。

  萧红女士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小城三月》,一本怀旧经典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香浓四溢,使人回味无穷!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2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从未有过一种心境,像满怀渴望大胆追求那般撩人心脾;从未有过一种风景,像少女怀梦笑靥盛开那般美丽动人;从未有过一种爱情,像郁结在心相思成疾那般伤感悲恸。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着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萧红的刻画很细腻,虽从“我”的角度侧面述说翠姨,但翠姨仿佛生活在了我们身边,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为之感慨复叹唏嘘不已。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我见识过许许多多让人感慨的`爱情,如崔莺莺誓死不屈的爱情,杜十娘破釜沉舟的爱情,林黛玉悲伤辛酸的爱情,子君冲破世俗的爱情,简爱坚强勇敢的爱情,等等。可翠姨的爱情又是区别于这些多种多样的爱情的。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返回,我为翠姨的死和整个世界的懦弱而悲伤。可是过后当我重新回忆,我发现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翠姨的微笑,悠久而甜美的微笑。

  她已经挣脱了现实的樊篱,摆脱了躯体的困扰,她的灵魂永生,她可以在精神上延续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三月的花开了,三月的花又谢了。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随风消逝而去,却又开遍了整个星空。

  我想这便是永恒。

  没有禁锢,没有纷扰,像樱花盛开般烂漫;没有痛苦,没有哀伤,像挠拨金鼓般高亢。

  只是生命,维以不永伤。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三月的花开了;在这样一座小城中,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悲情下的妖娆之花开了。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3

  合上《呼兰河传》,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和时间———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见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一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一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一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一种相似的寂寞。

  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空前活跃的,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一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一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

  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和寂寞的。青年时逃婚离家,与萧军相恋、结婚、离异,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直至孤寂的死去,年仅31岁。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人生的遭遇、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拥抱与抵制、清晰与模糊、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一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经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了落叶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呼兰河”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截然对立、不能调和的空间,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

  《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4

  春天来了,春天吹到每一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开头的小城的三月来了,这本应该是一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呀,春天会苏醒一颗心的。就像每一个少女一样,我的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十九岁的姨,翠姨,她的一切期待和幻想都在春天被吹拂开了。去商店买好看的衣物,才不会从现在想到以后要备的东西,只是出于此刻萌发的欢喜。趁兴而起的的音乐会,乱弹,胡闹,笑着,流泪,都不那么重要。最意外的是在演奏中翠姨遇见的“我”的堂哥。

  其实对于翠姨以上的行为,我不知道是不是发生在春季,萧红也没有提及。不过我猜那更适合生发在春季,就如开头描绘的小城三月的风光,一切都融化了。或许没有刻意透露出对季节的痕迹也好,因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在任何季节都有一颗少女心。只是在春天,它苏醒了,跳跃得更快了。

  在春天,我既迟钝又敏感。花开了,我想出去踏青,“拈花惹草”也好,“寻花问柳”也行,只要从寝室出去。逛街,其实内心是愿意的,想快点脱掉大衣,换上轻快的春装,打扮得美美的。只是,每次之前都像个乖乖女一样,之后等到朋友提及,才一拍即合,决定说走就走,或者在犹犹豫豫后最终还是没有出去。但每次翻着春衣,看着别人的春衣,才发现自己多么迟钝呀,春装掩藏不了被冬装裹住的'肉呀。于是将寄希望于夜晚的锻炼。来到操场,这里的春夜才不安静呢,早已是满满的火热热的锻炼的人。被春天激起的目标要开始了。

  我想在《小城三月》中找到除开头和结尾之外的三月春天的痕迹,但似乎萧红没有说,“我”也没讲。有的只有两个特别提及的冬天。第一个冬天,翠姨终于决定去买早已喜爱的绒绳鞋,“我们”在大街上去找,最后只有那辆载着我们回去的马车奔驰而去,没有载着心爱的东西回去,只是装着翠姨的希望返回。翠姨早就爱上那绒绳鞋了,不过没说出来。但当她想去追逐时却无果。“我的命,不会好的。”似乎故事的结局,翠姨的命运早已种下了。“我”想帮她去寻找,不想每一个希望都放空,但最后还是无济于事。萧红是否也是如此呢?帮翠姨去找,还有对于自己的寻找,是否也是如此?提到的第二个冬天是正月十五看花灯的时候,那时翠姨、堂哥、“我”以及其他人一起去逛街,翠姨觉得穿西装的他们个个都好看,但是一路上她的眼睛却一直在堂哥身上。

  这些都是在冬天兴起的情感,感觉也最适合春天,最应该被延续到春天。而在一个春天,就只有翠姨坟头的发芽的草籽,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翠姨的春天似乎永远被滞留在冬天了。翠姨她腼腆文静,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不愿说出来,她和堂哥仍是没有捅破那层关系,更不会和长辈说(但“我”的母亲是看出来了,那时的“我”也是有感觉的了。或许有人会说了,这是封建关系的残留啦。翠姨的家世不好——是寡妇的女儿,她没有上过学,在她妹妹出嫁不久后和一个小几岁的人订婚了。但我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套的。翠姨,你可以说身上带着那种古代小姐的影子,别人也说她像林黛玉。但不要忘了林黛玉的倔强。她会时常望向哈尔滨——堂哥学校的地方。她会想读书,在她反抗婚姻中,她就毅然提出要先读书。堂哥呢?哈尔滨大学生,家庭也是“咸与维新”式的。翠姨死后,“我”母亲也说要是她不愿意,也是可以的。翠姨最后越来越瘦了,支持不住了。最后和堂哥的见面中(后来祖父来了),她对着他说别人说自己,其实是说给他的她的心声,“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我的心里很平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在这苦笑之中,是否翠姨也是萧红?翠姨的爱情像萧红的爱情“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流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我”呢,我也是现实的萧红,是爱过了的萧红(写于1941年,是萧红死前一年),是想不顾一切地帮翠姨,但这旁观者却不能帮助自己。那个时候,翠姨和堂哥在房间里独处。那个时候,那个冬天,萧军走进萧红的旅馆里。春天被滞留在冬天了吗?春天她发生在冬天了。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5

  扬花三月,故郁伤城

  榆钱微黄,杨花满城。春意就在这一寸一寸的日子里绿透了三月的原野,也绿透了少女的心。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当春带着呼唤,带着蛊惑,吹到每个人的心坎时,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初见翠姨,印象深刻的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当我在脑海里细细描摹着一个清末时期身着修身旗袍,宛如玉兰般温婉可人的大家闺秀时,怎会想到,她竟是一个可以为了注定无果的爱情而死去的刚烈女子。

  翠姨的妹妹是美丽的,她的美是姿容绰约的余容,美得张扬。而翠姨的美,是安静而内敛的,像是静洒幽香的兰花,窈窈窕窕的往那一站,却是说不出的动人。

  翠姨的妹妹是个可爱的女子,心热,讨喜,和平常女子一样,喜爱着芜芜杂杂的衣裳,合乎着应有尽有的原则。如余容一般,美得一览无余,美得尽收眼底。

  翠姨却是不同的,她是个有钱人家的姑娘,是看似再传统不过了的女孩子,可她纤细而沉静的身子里,藏了多少大胆,甚至“要造反了”的念头。她想读书,想接触洋文化,甚至想拥有自己的爱情。但这些都是当时所不允许的,于是她将那些热忱的思想,连同对堂哥哥的爱意,都敛进了自己静静垂下的眼眸。她像一枝素白的玉兰,美得雅致精巧,美得惹人探寻。

  翠姨的爱情是内敛的,是矜持的。她的爱情,是她的'秘密,好像要被她带到坟墓中去,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她诉说。就像她苦寻不得的绒绳鞋,她爱之如斯,但必得等许多人都采办了,她才动心,才开始去找寻,可却再得不着了。

  她与堂哥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就像看着自己喜爱的绒线鞋,她看守着她的爱情,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兰花,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她忍受着这社会给她带来的一切,但又不甘心就此认命,她不愿与她妹妹一样,与这世间大多女子一样,找一个好的夫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看似风光的,痛苦的嫁出去,活完这一辈子。

  翠姨看似守旧的心里,是渴望着一些新的东西的,她喜欢上过学堂的“我”,喜欢各色的花边儿,喜欢夏日流行的银灰色市布大衫,也喜欢心里那个埋得深深的,不愿提及也割舍不去的爱情。

  终于,翠姨也订婚了,和她初初订婚的妹妹一般,翠姨变得阔气了,衣裳翻新,装扮摩登,面上是白的粉,唇上是桃的红,得尽了女人们艳羡的目光,但她在“我”的眼里,却是还没有原来美丽。

  翠姨待嫁的三年,大概是她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她待在“我”的家。在这个比较有势力地位的家庭里,孩子们接受了新潮思想,在“咸与维新”的氛围里,翠姨找到了一种新奇的快乐。这里的男女之间比较开通,他们一起嬉戏游玩。一起演奏乐器,一起看花灯,一起打网球。没有了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芥蒂,翠姨的爱情,也就在这样的家庭里慢慢萌芽了。

  可三年转瞬,当翠姨婆家开始为她张罗出嫁,她才记起自己还有这么一桩爹许娘配的婚事。矮小的丈夫,无爱的婚姻像一击重剑砸在她的头上,让她惶恐。而采办嫁妆期间,男学生们殷勤的体贴的尊重的招待更加重了她的恐怖。翠姨想起了她出嫁了的,却常遭夫家打骂的妹妹。那如余容般美丽的女孩子,在看似华丽的婚姻下,被折磨的一点点的衰败。她不想如妹妹般过得痛苦。

  翠姨对于出嫁的不热心,对于读书的强烈要求,外祖母终是许了的,她知道翠姨的心情,也想起了翠姨妹妹的遭遇。于是许了翠姨白天念书,晚上回外祖母家。

  翠姨在这段日子里是十分痛苦的,她不能说出自己的心声。“自己已经订了婚,是一个人的未婚妻:二则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她不能不想哥哥大概是那样看她的”。于是她紧闭心扉,日渐憔悴。

  翠姨用沉默掩饰自己的日渐绝望的心。婚期将近,她更加拼命糟蹋自己的身子,只求快死。无路可选时,死亡或许是种解脱。

  堂哥哥来看她时,她平静的笑着,说她的心里安静,说她所求的都已得到了。

  而她毕生不可得之人,就在她的面前,茫然的看着她,不知道说什么。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从此天人永隔。而可悲的,却是她所爱之人,至死未解伊人心。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这就是翠姨的爱,如兰般内敛矜持,但却至死不渝。而纵观当时的时代背景,似乎就算翠姨勇敢的开了口,也是难有美好结局的。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翠姨在最美的年华中爱上了一个人,又在最决绝的时刻封存了所有记忆。她知道这爱情不被允许,但从此,她的年华不朽,她的爱情无悔,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了。

  也许这样是最美好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又是一个三月,杨花舞雪,榆钱满地,小城的春天似乎总是那么短暂,就像那些转瞬即逝的爱情。

  生命维以不永伤。

  还好翠姨,已带着她的永恒,安然睡去。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6

  课文中萧红的《小城三月》这部作品,反复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里都会有莫名的失落,从初读时的隐约的伤感,到最后似乎变得有一些沉静,就像许多外国小说一样,被时代背景所压迫,深深的无奈,人性想要挣脱枷锁触碰美好时却友被巨大的压力所牢笼住。

  终是被时代所绊住,悲剧收场,外国小说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艾米莉·简·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就类似这样,不过不同的是萧红作家的叙述方式以及各自的社会背景,作者那小孩般的平静的叙述,似乎没有很重的悲悯气息,就像对于这个悲剧的最终的形成,似乎是早就注定的,它在那个陈旧、封闭、黑暗的社会里也许不过是那许多不幸里的千分之一,在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婚姻只是一种人们习惯了的应有的无需任何感情来作为其根基的形式,只是那俗语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是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所谓伦理道德,阻拦了我们的女主人公追求其自身真正的幸福的.道路,而在一种接受了新的思想的影响后,想要摆脱却又无力摆脱旧的思想的左右,想要追求却又不敢追求真正爱情的悲哀中无从选择而最终凄楚的死亡。

  她的死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东方女性的爱情悲剧。别林斯基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越能显出作者的才能过人”,在这个故事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所有的情节仿佛司空见惯,就像你自己身边的生活,它没有像侦探小说里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那么简单,逛街,聊天,家庭的小小的音乐会,或是元宵节里的花灯,你感受到的故事是那么平常,但也正是在这么平常的生活里,这样的悲剧不断的上演,生活在岁月的年轮里剥蚀着它的华美的色泽,也剥落了幸福和快乐。

  翠姨她是这么样一个细致的女人,当她那般想要买到那么一双绒绳鞋而终究不能如愿以偿时,她悲凉的感叹:“我的命,不会好的。”作者用一双买不到的绒鞋做道具,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生活的悄然流逝,让这个最初单纯可爱的少女对婚姻和命运日渐恐惧,更增添了作品的凄楚和悲凉。萧红对翠姨很少做直接的心理描述,但她的追求、向往、痛苦、幻灭的心理历程,我们都感同身受、历历在目。

  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人理解她为什么死去了,甚至连她挚爱着的我的堂哥哥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孤寂的死去,那种典型的东方式的恋爱,深爱着对方,却始终不肯说出,只是深埋在心底,直到最后带去坟墓,翠姨就是这样不自觉的觉醒者,她的苦恼、哀怨以及小心翼翼,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她只能“一个人站在短篱前面,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痴痴的望着”。即使和自己深爱的人单独相处时,也是拘谨着,互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一听到有人来,就赶紧慌乱地掩饰自己的窘态。只有在即将离开人世的弥留之际,四顾无人,才第一次失态的拉着爱人的手,“像要把心哭出来般”大哭。可是她的力量那么单薄。命运真的存在吗?在这个世界里的某个角落,会有那么一种无形的力牵引我们走向天堂或者走向黑暗的深渊,她的那颗小小的心里满足了,带着那一点用她的生命换来的执着,她苦笑着安静地离开了,她或许去了天堂,那片圣洁的纯白的地方,然而她究竟得到了什么,她的世界荒芜一片,忧伤蔓延。

  也许那些值得纪念的生命里曾经确乎真实地快乐过,那些曾经的相遇,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对她来说都是美丽的,正是为了这些美丽,她认为那些付出值得,她总是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那些过于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在她的眼里是奢侈的,于是她羡慕着‘我’的“读过书”,她羡慕着那种在她认为清白的出生,“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她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是有那么许多美丽的,她会沉静而美丽地走路,会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讲话,她甚至还会弹大正琴,会吹箫、吹笛子,她有着那么多女孩儿所没有的,然而她的万般的美丽也没能让她逃脱这世俗的厄运,悲哀是早已酝酿着,她不能逃脱,没有人逃脱。

  就是这样一个含情转睇、顾盼生姿的婉约的女子,表面似乎不露声色,而内心却时刻忍受着剧烈的痛苦,她忠于自己的爱情,不惜以生命献祭。三月的原野绿了,作者用散文样的笔调开始诉说,又用散文样的笔调结束了这一段悲剧的生活,春天的命运那么短,像极了翠姨她的那段短暂也许美丽过的生活。这“春”的背景,这么优美而悲切,这种东方女性的悲剧,在她身后留给了人们更多的思索。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7

  读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后面还有一篇《小城三月》,于是零碎时间继续读下去。

  《呼兰河传》看得我很压抑。我看书,还是看故事性为主的多,可是一本书若是大团圆结局,我便想着看不看都行,反正结局是好的;若是一出悲剧,我就不想看,怕看了心里难受。我看“小城三月”这个名字,看开头对春光的描写,猜测结局应该不坏,便看了下去。没想到,崔姨还是死了。

  可是崔姨的死不想团圆媳妇的死那样令我觉得压抑,崔姨的死使我想到了《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园子,想到了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瓜就结瓜的黄瓜。崔姨临死前,在“我”的哥哥去看望她时,说了一段话,崔姨说:“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

  崔姨太软糯,总是掩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她买绒绳鞋,早就喜欢上了,一直不说买,过了很久才去买,绒绳鞋最终没买到,她也最终没能从了自己的心。她不想伤害别人,只好伤害自己。崔姨大概是喜欢“我”的哥哥的,可是她定了亲了,她不能说;她也不想嫁。她只好生病了,只好求死了。她那样的任性,这任性使她受了苦,却也使她得到了快乐,她还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所以,崔姨更是坚忍的。

  崔姨身边的人也都是宽容的。“我”家中做什么事情,都是男孩女孩一起,崔姨也跟着;崔姨想读书,不读书不嫁,外祖母便让她读了书;崔姨病了,“我”的母亲给了“我”的哥哥一件礼物,让“我”的`哥哥去看她,“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的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虽然她们最终没有为崔姨退婚,没有读懂她的心,但时代有局限性,人也有局限性。

  崔姨也有过几天快乐的日子:“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绝不能像她的妹夫常常打她的妹妹。”

  可惜,春来了,春走了,小城三月的春光太快了。好在,崔姨的心里,总是有过那么几天春光。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8

  素来有人说,东北作家群是中国文化圈较为薄弱的一环。所幸,还有萧红这样的人物。文字在激荡,文字在徜徉,她用手中的笔与纸告诉你我:“这是我要的自由,这是我的黄金时代。”

  读萧红的《小城三月》,我感觉梦回故乡,每一寸土地都那样明朗熟悉。又或许因为同一家乡的缘故?她的文字读来都那样亲切自然。默默地读,静静地想,绿皮火车似乎将我的思绪带回了遥远的黑龙江畔。杨花三月,冰城故里,我回头,翠绿的原野上,翠姨似乎在对我笑......

  春天为何不早早地来?又为何不肯再多驻留呢?我在想,翠姨在想,大概所有人都这样想。“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也只是大概罢了。无疑,翠姨的美是含蓄内敛的,她的爱也是同样如此的。哪怕是小小的一双绒绳鞋,她总不是很快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早已经喜欢了。但是她看上去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关于翠姨,这是怎样一个扭捏哀伤的故事啊。她是没有读书的,所以她总是有许多事务向在学堂里念书的我请教。她是最最古典的东方美人,大家闺秀,一举一动俱有美感,一行一走皆有风情。她窈窕,沉静,可她又勇敢,她为了那双绒绳鞋找遍了全城,可真真到了家里的亲人代为定下了婚事时,她却又是不敢挣脱桎梏的了。

  她似乎是喜欢上了我的堂哥,可又爱的无比矜持,不敢大声表白,不敢暗自关怀。情窦初开之际,才意识到,自己原是订了婚的。纵使对堂哥哥有情又有意,可一切又皆是无法的了。翠姨后来勇敢地要求读书,可,读过了书,她却是日益憔悴的了。或许是,她从书中读到了些什么罢?有可能如人所言,翠姨是念了书才开始害病的`。翠姨死在了书里,死在了知识里,死在了自己的怀里。或许吧。

  翠姨一面憧憬爱情,一面充满犹豫。一面在乎与堂哥之间的名分,可又一面拉住他的手。她是读了书,可又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她似乎是有些摆不开。

  明明,家里人讲:“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可翠姨就是走不出她自己内心的圈子,她最终也不敢与命运正面抗争。她逝去了,在杨花漫飞,榆钱飘满的日子里,与遗憾相伴,最终没等来自己的春天。

  翠姨,那样的翠姨,大概萧红落笔时,也并非只想写翠姨吧,那样一个晦暗无光的年代里,会不会有千千万万个翠姨存在呢?当新文化与旧思想相撞,迸射的灼灼火光必然让一众人眨不了眼,错不开神。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样的’’这不只是翠姨的悲哀,那大概是一整个时代的悲哀。动荡与太平共存,一切都容修待整。翠姨被定格在这里,等待下一个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9

  因为喵姑娘约稿,想要把写318的那篇拆成两篇,一直没找到什么新奇巧妙的办法(或者说书写的新鲜感已经过掉了),这几天都过得很郁闷。

  去翻萧红,希望借点灵感。她写人写事多情而富于趣味,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故事是她写的:行文的方式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绪不可能是别人。

  读了篇《小城三月》。写一个年轻姑娘,萧红的远房小姨,样貌和心地美好而纯净,许了个富家儿子,又暗恋自己的小辈:萧红的堂哥。堂哥虽说是个小辈,年纪也和她差不多。这两个年轻人,只有叫翠姨的小姨知道自己怎么了,然后就慢慢瘦了,慢慢病了,慢慢地死去。翠姨死掉后,堂哥哭了很多次,却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写得好厉害哇!

  这篇小说里,萧红以一个章节的篇幅铺陈东北的春天来了,树如何绿,草如何绿,风如何暖,姑娘们如何乘着马车去选衣料,做春衣。最后一句:“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真是好厉害哇!

  读最后一章时,想起沈从文,他写湘西有种很奇诡的风俗,叫做“落洞”,“落洞”的都是些年轻未出嫁的姑娘,独自在水边洗衣服或者山林里拾柴,被山神、树神或龙王看中,落了洞的姑娘于是就病了,慢慢地瘦了,慢慢地死去。这种死法,就叫做“落洞”,大体上是被神秘力量娶走的意思。

  记得沈从文也分析了这种神秘的“姻缘”,大意是,年轻姑娘敏感而富于幻想,“落洞”的真实原因可能是抑郁症。

  《小城三月》里的翠姨,也仿佛是“落洞”了。

  沈和萧,都好神奇。

  看得我眼泪汪汪的。

  另补:

  曾老师说,我对《小城三月》的解读不对。我把他的`意思抄在这里,给也爱萧红的同学们参考。曾老师很少直接发表看法,基本上我的读书笔记他会点个赞,最多说一个字:好!那样子实在象个鼓励你大胆说出看法的老师。

  他说《小城三月》其实是这个意思:“具体论证需要很长的文本分析,略去不说。我直接说结论,第一翠姨不是幻想,第二堂兄很清楚。在这个结论上继续推进,萧红不是批判万恶的旧社会及其婚姻制度,而是批判男性,甚至是经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男性(这篇写于香港临终前,可结合端木蕻良的表现)。”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10

  《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的一部作品,当有人问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时,我只会说不过一场忸怩畸形的苦恋罢了。

  我时常在想,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到底想传达给读者什么?是我们反复推敲的字词,还是直击心灵的语句,亦或是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如果作者当真如此创作得出的不过是一本语录或一个故事,而并非一部作品。但每每拜读萧红的文字时,我总能感觉到她是用她堆积的心血一气呵成的创作。她的饥饿并非一时的饥饿,她的寒冷并非一刻的寒冷,她写一件事也并非光写一件事,她写翠姨并非只写翠姨。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是的,翠姨为什么死呢?翠姨定完亲后不是还身体硬朗的到处逛街置办嫁妆吗?然而读了书后,反而整天闷闷不乐,开始咳嗽,嫌弃自己的未婚夫,但是假如他们说,一定不愿意嫁,不嫁也可以的,那又为什么,到最后竟然就这样死了呢?哥哥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可能翠姨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说她死在了封建的,腐朽的束缚里,有人说她死在了憧憬爱,追逐爱的路途里。然而翠姨不是念了书后才开始害病的吗?翠姨死在了书里,死在了知识里,死在了自己的怀里。

  翠姨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捏着。梳头梳的是很慢的,必定梳的一丝不乱,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认为满意为止,这样的行为举止也好,似乎准备把所有的秘密都带到坟墓里,永远都不说出口的性格命运也好。无处不渗透着一种东方古典女子的气息。难怪伯父说她是林黛玉,但是在经历初春到盛夏到晚秋再到寒冬的林黛玉怎能比在早春就被扼杀的翠姨更为凄婉呢?没有心灵的撞击,没有拆散的苦楚,窒息于心底一颗春种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去逝。翠姨活倒了四季,在春后就和林黛玉一切长眠于冬。但林黛玉是因无法爱而死,她因不敢爱而死。

  翠姨就如《沉沦》中的他一样卡在东西文化的夹缝中一样。封建桎梏是一只鸟,翠姨还给它关进了自由解放的笼子中。她一面毫不抵抗的订了亲,一面说女子结婚太早是不好的。她一面清清楚楚的记得自己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一面要像一个女学生一样去学文化。一面注重着和“我的哥哥”的名分大小,一面又拉住他的手。

  翠姨憧憬爱情,但却不敢去爱,因为她知道自己不配。只有摆脱迷信和封建的牢笼,让自己焕然一新她才有胆量去爱别人,去表达自己的爱。但是她就算读了书,接受了新文化,却更无法从自身下手。因为她骨子里就是一个封建的产物,所以她羡慕那些有文化的人,他们说的`都是对的,所以当她知道迷信中说,病新娘娶过来一冲,就冲好了时,拼命的糟蹋自己的身体,想死的越快一点儿越好。因为她获得爱的资格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她一生没有抗拒过别人,抗争过现实,只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这样的翠姨连她自己都知道“我的命运不会好的。”

  翠姨连名字都没有,她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像翠姨一样的人,她们想要爱时就渴望自由,不想要爱时一样平常的过着腐朽的生活。现在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真心或假意但都披着光鲜外壳的家伙,到底又有一个怎样的核呢?

  她是我的一个姨,她居然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就如春一样,似乎是到了的时候已经是立夏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暂。也只能这么短暂。

  我的命运不会好的“我母亲……这在中国是很充分的理由了罢,他这么略一踌躇,她已经走远了。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11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病逝了,年仅三十一岁。作品取材于家乡,是萧红的回忆录,她朴实的语言,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反映出当下社会老一辈的封建思想。

  “春天来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城里多住一些日子,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我能从中感受到才女萧红的绝望,春天无疑是指婚姻自由的时代,那时的萧红虽接受了进步的思想,但仍逃不了“爹许娘配”的.命运,她在小学毕业时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随后,她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从此失去家庭的支持,生活困顿。萧红是勇敢而坚定的,为了自己心中自由的爱情与读书的梦想,她从不畏惧抗争。文中的十九岁翠姨漂亮、沉静,自卑而又默默地爱着大哥,恪守自己作为农村未嫁女子的身份,从不将对大哥的爱慕露于言表,默默地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拥有的爱情。然而当得知自己要嫁出去时,她先是提出了读书的要求(当时极少女子能读书),而后1闷闷不乐,大病消瘦,卧床不起,心里想着多活一天都是多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翠姨也没有说出她对大哥的感情……她放弃抗争,等待死亡的到来……翠姨的形象鲜活,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暗示翠姨的经历就是作者经历的写照,但与翠姨不同的是萧红能抗争到底,为了自己的婚姻甚至敢于将汪的哥哥告上法院,要知道,当时的女子能如此抗争是多不容易……

  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12

  三月,应该是阳光灿烂,充满了温暖的春意的阳光。但温暖中同样会有冷冷的声音,将充满了人性张力的故事呈现。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正是这样做的。

  萧红是个很个性的作家。她的作品往往有种很深邃的感触,这种感触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她一个女性作家的身份。在整部小说里,她的文笔是极其细致的,这种细致不同于繁琐,而是在各个不同的 侧面描绘人物和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勾勒出最终的结局。

  作为一个女性,萧红敏锐地捕捉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无奈。这种无奈在小说中是用翠姨这个人物的遭遇来表现的。在小说的开始,萧红就用了不少的笔墨来写翠姨的身份(血缘关系)。关系虽然 复杂,可是让读者了解到翠姨和这个家族的联系是多么的脆弱。如果按照现代的观念,翠姨甚至可以认为和这个家庭是毫无关系的,更不用说听凭家庭里的尊长的摆布了。可是,她却不得不处在自己的 辈分,循着长幼的秩序,并且听凭家长的摆布决定自己的婚嫁。这个对比虽然随着小说的情节推进到相当程度才体现出力量,可是这个对比让翠姨这个人物带上了相当浓重的悲剧性。翠姨是个相当软弱 的人物,哪怕是对自己的事情也要斟酌再三才能决定。在绒线鞋这件事情上,这种软弱没主见的性格充分暴露了出来。喜欢,但是不敢承认,一旦得不到又陷人深深的痛苦。这同样也是她对待“哥哥” 的态度。畸态的爱情出现在这样一个软弱的人身上,虽然不可思议,但是又是那样的合理。在内心的层面“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倾诉”,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没有人关心她的情感处在一个什么 状态,于是她只能在内心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夹缝里寻求自己的真实的感觉。她被设定的婚姻的不断地临近把她从自己内心的层面中驱逐出来,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而这时候的现实对她的内心情感而言 是残酷的`。但是,她太软弱,没有任何反抗的手段,或者说她根本是缺乏反抗的自觉,缺乏反抗的意识。虽然在她的内心对封建家庭长幼观念进行了那样深切的否定,至少在情感上她是不自觉地对其进 行否定的,可是在现实的世界里她却连要否定什么的想法都没有,她到最后否定掉的只是自己而已。翠姨在整部小说里都一直在展示她的矛盾,所以她陷在了一个悲剧里。这样的矛盾只有用她这样一个 人物来表现才能最明确地指向萧红设定的女性主义主题。

  同时,也要注意到小说特别的表现手法。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虽然在表面上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但是其实内心的波澜剧烈。从“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要参加解放的尝试”到“假若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 13

  三月的小城,万物复苏,带着懒懒散散的稀松气息,小城像个刚睁开朦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草芽出土了,冰河发了,杨花满天飞……春天,本是一个希望的季节,但是读完萧红的《小城三月》,心里浮出一丝的凉意,一个关于小城春天的故事,一个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嚣过后凝视无语的情殇,一段埋没在小城三月春光里的恋情。

  在《小城三月》的第一部分,作者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前一部分对小城春天的肆意描写,让人在触到这么直白的一句话后,心里不由为之一跳,不禁思忖这个“姨”的结局。而在这一句话的上一段话——“春天来了,人像久久等待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这样几句带着预示性的描述就让我知道了这个“翠姨”必将不会从于她的现世命运。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末尾翠姨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绒绳鞋而伤心,并且带着哀愁地说出了“我的命,不会好的。”像这样的.伏笔,在《小城三月》里比比皆是,作者也以一种平淡描述里见波澜的手法将这个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春天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把它的秘密带到坟墓里去,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

  翠姨死了,带走了她的一片春天,小城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并没有因为翠姨的什么而动荡过,它依旧是它自己。三月春风是短暂的,短暂得让人来不及遗憾,翠姨年轻的生命只能飘散在这小城的三月春风里,原来,“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原来,春天留不住一个人。

【小城三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小城三月阅读理解04-27

《小城三月》读后感05-17

小城三月阅读训练题及答案04-11

《小城三月》读后感通用05-17

小城三月读后感(精选14篇)09-27

《小城三月》读后感(精选6篇)07-11

小城12-02

小城的作文10-30

小城夜景「精选」08-21

小城的天空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