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精选5篇)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是指对一堂以《唯一的听众》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的全面、详细的记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1
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唯一的听众》。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个热身活动,请看大屏幕——
本文是一篇( )。
A、散文
B、诗歌
C、小小说
生:本文是一篇小小说。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读到文章的结尾的时候,才突然明白老妇人的真实身份,感到很意外,想到了我们五年级学的一篇课文《桥》,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篇小小说。
师:说得很好!善于结合已经学过的课文来学习!大家知道这种结尾有个特别的名字吗?
生:知道。我们老师在上《桥》这课时告诉我们,这是“欧亨利式结尾”。
师:了不起!“欧亨利式结尾”是小小说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样的结尾往往出乎我们的——
生:意料之外。
师:但又在——
生:情理之中。
师:非常好!这样的结尾往往给我们惊喜,给我们震撼。同学们,小小说是小说的一种,但它也具备小说的所有要素,来,读一读——
生:(齐读)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二、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师:下面,开始我们这节课的活动。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一、梳理情节
请按照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师:好,开始默读课文,独立完成。
生:(默读,思考)
生:起因:我拉小提琴被称为“白痴”,只好到一片树林里去练琴。经过:一位耳聋的老妇人不断给我鼓励,让我充满了信心,我的琴技进步神速。高潮:妹妹告诉我老妇人竟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和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结果:我对小提琴无法割舍,永远感激那位老妇人。
生:(鼓掌)
三、感受人物,树立形象
师:文中有几个人物?
生:四个。
师:谁是主要人物?
生:“我”和老妇人。
师:“我”是不是主要人物?
生:不是。文章是通过我来写老妇人的。
生:我补充一点:文章的题目是唯一的听众,这就说明文章主要写的就是那位老妇人。
师:文中是通过“我”的变化来写老妇人的。“我”变化前是什么样子?
生:(读)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我想到的是自卑。父亲和妹妹的打击,让我丧失了在家练琴的勇气。【板书:自卑】
生:我想到的是沮丧。就是听了父亲和妹妹的话,听着自己琴声,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不是一块拉琴的料子。
生:我想到的是白痴。就是“我”的智力决定了“我”根本不可能把琴拉好,在这方面是一个弱智。【板书:白痴】
师:可怜的孩子!谁来读读描写“我”变化之后的片段?
生:(读)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
生:还有,(读)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这是第二处,还有第三处: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师:谁也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自信。以前“我”不敢在家练琴,现在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说明“我”恢复了自信。而且永远爱上了小提琴。
师:这个词正好与“自卑”相对!【板书:自信】
生:高手!
师:大家觉得“我”称得上高手吗?
生:称得上!
师:好!我们就写上这个词语。【板书:高手】我们都知道,是谁让“我”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
生:老妇人!
师:是的,老妇人仅仅用三招魔法就改变了我!那么,老妇人究竟是用怎样神奇的“魔法”改变了“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老妇人的每一招“魔法”都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出来。
生:(默读静思)
师:好,谁来汇报?
生1:我觉得老妇人的第一招魔法就是“夸”。
师:大家都找到“夸”了吗?
生:(齐)找到了!
师:【板书:夸】那我们把老妇人夸“我”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齐读)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师:请你仔细说说,这一招怎么神奇了。
生1:老妇人的这些夸奖和赞美,让我充满了自信。我听了老妇人的夸奖,觉得自己还不是那么不可救药,所以会更加有勇气练下去。在文中作者写道:“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从“兴奋”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这种体验就说明作者的自信心回来了!
师:说得真好!你还想补充吗?
生2:老妇人不是夸了我一次,而是每一次我拉完琴她都夸我,于是,我的信心与日俱增!所以,作者在文中写道:“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无比自信的感觉。
师:好一个与日俱增!“我”一天比一天自信,往日的自卑感——
生:(齐)一扫而空,不复存在。
师:你还想说?
生3:老妇人夸我的语言特别美,富有诗意,让我们感觉到老人不是在随意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特别真诚!
师:你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来,我们也一起诗意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这一招真够神奇的!让我战胜了自卑、树立了自信!【板书:树立自信】不过,这是老人的第二招。谁找到了老人的第一招?
生:望!老人说她是个聋子,那怎么装作是一个聋子呢,老人便一动不动的坐在椅子上望着“我”,告诉“我”她根本听不见。
师:有道理。
生:还有,我拉得很难听,老人也不皱皱眉头,只是平静地望着我,说明她真的听不见,否则,不会那么平静的!
师:是啊,这么难听的声音,对一个音乐家的耳朵来说,那简直就是折磨,然而老人却这么平静,可见老人这个“装聋子”的本领不一般啊!
师:成功地骗过了“我”!老人为何要装聋子呢?
生:老人想告诉“我”,“我”的琴声丝毫没有打扰她,让“我”不必介意,可以放心地在这个地方练下去。
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让“我”对她的那些赞美、夸奖我的话不表示怀疑!
师:那我们把文中描写老人装聋的句子再读一读!
生:(齐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老人这一“望”啊,让我对她善意的谎言深信不疑,从而打消了一切顾虑,放下戒备之心,也对老人夸奖我的话深信不疑,从而树立了自信。【板书:打消顾虑】同时呀,这一“望”,还饱含着老人对我的`——
生:期望。
生:期许。
生:鼓励。
师:没错!这是多么神奇的一招啊!两招了,第三招呢?
生:(静默)
生:是不是“等”?
师:你太棒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第一,文中写老妇人的动词只有这一个了,所以我找了它;第二,老妇人想通过等来督促“我”练琴。老人用这一招改变了我。
师:一个“等”,说明每次老人都比我——
生:(齐)到得早!
师:老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等“我”呢?
生:因为老人和“我”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约定。
师:大家找到这个约定了吗?
生:(齐读)“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读出这句话后面的深意了吗?
生1:老妇人强调了“每天早晨”,那就意味着她会每天早晨都来听,而“我”就必须每天早晨去拉!
生2:这个约定就像一种合同,答应了就得遵守,实际上是对“我”的督促。
师:我也认为是一种督促。
师:不管是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也好,还是激发了“我”的上进心也罢,总之,“我”听了这样的话,一定是——
生:热血沸腾!
生:浑身充满力量!
生:暗下决心,决不让老人失望!
师:哇,多么神奇的一句话!进一步想一想,老人为什么要跟我来这样一个约定?
生:老人是音乐教授,她知道学习一项本领最需要的就是坚持!而年轻人学习乐器总会有困难,有起伏,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她就用这样一个约定来督促“我”每天坚持练习。
师:哎呀!你如何有这般认识?是学过乐器吧?
生:(齐喊)她弹钢琴很厉害!
师:难怪!你练琴需要大人督促吗?
生:要啊!(众笑)我有时候也想偷懒,而且练琴很枯燥,很苦很累!有时候真的不想练了!(众笑)
师:为什么又坚持下来了?
生:爸爸妈妈威逼利诱。(众笑)你不好好练,就不给你饭吃!(众大笑)这是小时候,大了就讲道理。
师:是啊,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特别容易放弃。回到文中,“我”一定碰到过这样的情形——比如,有一天,气温骤降,“我”缩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心想,今天不去树林里拉琴了。可以吗?
生:不可以!老人还在树林里等“我”呢!“我”答应了她,怎么能食言呢?
师:比如,又有一次,“我”和同学约好了去郊游,等拉完琴可能就迟到了。那今天可以不去拉琴了吧?
生:不可以!老人还在树林里等“我”呢!“我”怎么忍心让她空等一场呢?郊游集合迟到了,可以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师:也有可能这样,有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进步不大,怀疑自己真的不是这块料,心想干脆放弃算了,行吗?
生:不行!老人还在树林里等“我”!更何况老人每次还赞美“我”呢!“我”怎么能失约呢?“我”怎么能让“我”唯一的听众失望呢?!
师:是啊!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约定,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坚持了下来!【板书:督促坚持】
师: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地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去领略这位真正的大师的风采吧!
【师生合作朗读第二部分。】
四、琢磨环境,领悟匠心
师:同学们,故事发生哪里?
生:小树林里。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
生:(齐读)
师:这就是小说的环境。给大家什么感觉?
生:幽静。安静。
师:请问,故事只能发生在这里吗?
生:我认为是的。因为,只有在这里,一切才显得合理。
师:换个环境就不合理了吗?
生:第一,练琴是需要安静的,而我又特别不想打扰别人,所以在小树林里最合适;第二,老妇人的身份要一直隐瞒下去,所以这个环境里只能有两个人,不能出现第三个人,这才能让故事延续下去,所以我坚持只有在这里最合理。【生鼓掌。】
师:这样的分析,就叫有理有据,我不得不服!课文对环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描写,但是却显得特别重要。
五、推敲情节,改写片段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小小说,属于艺术创作。但是,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真实,这篇小小说的情节从生活真实的角度看,有没有明显不合理的地方?
生:(静思默想)
师:谁有发现?
生1:老人不是装耳聋吗?她为什么听着听着打起了拍子呢?这不是说明她听得见吗?
师:谁来解释解释,这合不合理?
生2:我觉得是合理的。因为老人本来就不是聋子,只是听“我”拉得那么好,情不自禁打起了拍子,也说明我的确进步很大,也为后面揭开老人的真实身份做了铺垫!
师:了不起,知道这是铺垫!
生1:那“我”明明看见了,为什么还没有发现老人是在装聋呢?
生2:因为“我”拉琴拉得太投入了,所以没有细想这样的问题。而且书上也写道“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会以为是老人真的用心感受到了“我”的音乐。
师:哪位同学还有发现吗?
生:我听大人们说过一句话,“十聋九哑”,就是说,十个聋子里就有九个是哑巴,因为他们听不见声音,所以也就不知道怎么发出声音。文中的老人既然装聋子,为什么那么会说话呢?而且作者也不会怀疑呢?
师:你太厉害了!连“十聋九哑”都知道!谁给解释一下?
生:我也是今天才听说“十聋九哑”,毕竟我们生活中的聋子比较少。老人装聋,肯定没有想到这些细节问题。而“我”呢,肯定跟我们同学们一样,也不知道“十聋九哑”这个知识,所以没有产生怀疑。
师:这个分析有道理!不是“十聋九哑”吗?还有一个——
生:不哑!
师:不过,非常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常识,我很钦佩这位同学缜密的思维和大胆质疑的精神。再次谢谢!(全班鼓掌)还有谁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文中这个地方不合理: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师:怎么不合理?
生:“我”怎么知道老人住在12号楼的?
师:是啊,这是个问题!你怎么怀疑到这个上面来的?
生:我是这么想的:第一,老人不可能主动告诉“我”住在12号楼,这样会暴露她的真实身份!第二,“我”不会主动问老人住在哪里。
师:大家知道原因吗?
生:因为老人是聋子!
师:对!问了等于——
生:白问!
师:照这样说来,“我”告诉妹妹老太太住12号楼,的确不合理!那么,我们把它删掉吧!
生:不行,删掉了,妹妹就得不到有用的线索,就不可能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了!
师:是哦!那该怎么办呢?
生:(沉默)
师:同学们重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挑战,不知道不奇怪。我们一起想办法!本文是一篇——
生:小小说。
师:小说都是艺术创作,允许虚构。也就是说,本文也有可能是虚构的。既然文中这个情节不符合生活的真实,那么,我们能否将这个情节改写一下呢?
生:可以。
师:只要能够揭示老人的——
生:真实身份就可以了。
师:对!俗话说,“无巧不成书”,那么,“我”有可能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现老人的真实身份呢?
生:有一次,“我”看电视,正在直播一场音乐会,发现首席小提琴手就是老太太!
师:有没有这个可能?
生:有!
师:太有这个可能了!
生:有一次,“我”去音乐学院找我妹妹,路过一间音乐教室,发现正在给学生上课的就是“我”这位唯一的听众!
师:有没有这个可能?
生:有!
师:非常有可能!
生:“我”报名参加小提琴演奏比赛,评委席中竟然就有“我”的这位听众!后来,“我”拿了冠军,当场向大家讲了“我”练琴的故事,也表达了“我”对老太太无比感激的心情。
师:这个情节太妙了!
生:我设想的情节跟大家不一样:妹妹对“我”的进步感到十分好奇,问“我”是谁指点了“我”,“我”没有告诉她。没想到,有天早晨她竟然悄悄跟着“我”到了小树林里,等“我”拉完一曲,她从树林里走出来,认出了老太太。
师:哇!有意思!不过,写的时候,先不要告诉读者妹妹跟踪了,知道吗?
生:嗯!
师:同学们,我看大家都有当小说家的潜质啊!这样,大家下节课就把自己构思的这个情节写出来,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与鼓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3、培养学生用心感受生活,真诚待人,努力做事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听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听众,可以给我们带来鼓励和动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一个“唯一的听众”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是谁?她为什么是“唯一”的?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
生1:课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是一位老妇人,她之所以是“唯一”的,是因为她一直默默地听主人公拉琴,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师:很好,你理解得很到位。那么,这位老妇人是如何给予主人公鼓励和帮助的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纷纷举手发言)
生2:老妇人一直平静地望着主人公,她的眼神里充满了鼓励和期待。每当主人公拉完一曲,她总是微笑着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些话让主人公感到非常温暖和自信。
生3:我还发现,老妇人不仅用语言鼓励主人公,还用行动支持他。她每天都早早地来到树林里,坐在一张木椅上,静静地等待主人公的到来。她的这种坚持和耐心,让主人公感到非常感动和敬佩。
师:非常好,你们都找到了关键的地方。那么,在老妇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主人公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再深入读读课文,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四、品读课文,感受变化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展开小组讨论)
生4:在老妇人的.鼓励下,主人公的琴技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开始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非常认真刻苦。他还成功地举行了音乐会,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肯定。
生5:我还觉得,主人公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从一个缺乏自信、沮丧灰心的人,变成了一个自信满满、充满激情的人。这都是因为老妇人的鼓励和帮助。
师:非常棒!你们分析得很全面。确实,在老妇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主人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生6:我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鼓励和帮助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像老妇人一样,用善意的谎言和鼓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生7:我还觉得,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师:很好,你们都总结得很到位。确实,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老妇人一样,用善意的谎言和鼓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希望大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像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起立,齐声说“老师再见”,教师微笑回应并走出教室)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3
一、探寻老教授话语的心理动因
师:初次见面时,“我“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后来的故事。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师:这些话看上去很平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么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课件出示老人所见所闻)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听)到……,心想……
师:刚才大家都说到老教授心坎里了,相信大家也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师: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个清晨诗一般的语言。师生配合读
二、感受“我”的巨大变化,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1、细读课文,寻找变化
师:正是在老人的影响下,——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
师:“我”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7—9自然段,找一找“我”前后的变化。
2、引读感受“变化”
师:作者发现自己怎么变得呢?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师: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生:我又敢在家里练琴了。
师:以前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数次传出难听的声音,现在?
生: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师: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生: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师:以前我只想到林子一个人静静地练琴,而现在?
生: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以前父亲和妹妹会捂着耳朵逃走,而现在?
生: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师:以前老人总不忘说真不错,而现在她说?
生: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
师:以前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而现在?
生:我知道她是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师: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生:她安详地靠著木椅上,微笑著,手指悄悄打著节奏。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朗读,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从这些词中,你注意到我变得怎么样了?拿出笔,写一写批注。
1)体会“我”的勤奋自信
生:我我注意到“又”、“很直”、“又酸又痛”三个词,“又”看出以前有一段时间我是不敢在家里练琴的。说明我又重拾了自信。“很直”、“又酸又痛”看出我很勤奋。比以前更加勤奋刻苦。
师:多好呀,“我”变得更勤奋自信了!
生:我是从“紧闭门窗”和“基本练习曲”看出来的。因为“基本练习曲”可以提高他的演奏水平的。而“紧闭门窗”看出他在练之前,对自己说过,一定要刻苦,不要被其他事情诱惑过去,一定要在房间里用功刻苦。看出了他已经下决心。
师:不错,还有更突出的词语吗?
2)体会“尽心尽力”
师:为什么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他要尽心尽力,你不好马马虎虎吗?反正他也听不到的。
生: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听众,他很珍惜这个听众。
师:哦,如果他不“尽心尽力”,连这个唯一的听众也要逃走了。你是这么理解“尽心尽力”的。
生:是这个听众给了我自信,让我把小提琴演奏得更好,所以我要尽心尽力的演奏来回报他。
师:哦学会感恩,明白了吗?你还有补充。
3)体会“我”的进步
生:第二个词是“手指打着节拍”。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琴技渐长,因为前面提到他拉琴就好象是在“锯床腿”,而且是给他们折磨的。而这里可以看出我拉得好起来了。
师:熟练了,进步了。特别是能打着节奏了。
生:我找到的是“快乐”和“幸福”。一开始老人听他拉琴,只是说“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而这里却说了能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其实他是能够听得到的。他听到小男孩的琴技逐变好了以后,他就感到快乐和幸福,是一种无意中的表达。
师:哦,说得真好啊!
生:我是从“慈祥”和“深深的潭水”看出来的。我现在看着老人慈祥地望着我,平静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而以前我演奏的时候因为我没有自信,所以我不敢抬头看老人的眼睛,而现在敢在演奏的时候,抬起头和老人对望,说明老人的鼓励给了我自信。
师:好的,我们上节课找到课文中有三处写到老人的平静。前两次有没有写到到他慈祥的眼神?有没有写到他平静眼神像深深的潭水?没有,因为他自信了,自信的人都可以和人眼神对视。
3、感受老人美好的心灵
师:像深深的潭水,有一个神略号,你说在省略号中能看出点什么,读出点什么吗?包含着什么?
生:我觉得老人的眼神是在鼓励我,让我更加自信。
师:体会到了吗?这就是一个小伙子在树林里拉琴,在一位老妇人的不断鼓励下,逐渐找回了自信。那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那位老妇人吗?
生:你真的是聋子吗?我的琴难道真得拉得那么好吗?
师:是啊,所有的老妇人们,你真的是聋子吗?你为什么要骗我,为什么要说谎?你看,所有的话都是说谎,老人为什么要这么说?谁能回答。体会下老人是怎么想的,我看哪位同学能体会老人的心情。
生:我想老人应该是想这个小伙子这么尽心尽力地演奏小提琴,再打击他的话,会让他的自信心彻底垮掉,所以要去鼓励他,让他重拾信心。
师: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这位老人其实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她知道一个练小提琴的人开始练的琴声就是那么难听,那么不堪入耳。但这时候需要的是有人给他?
生:安慰,重拾自信,鼓励,无声的,默默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她要这样做。
师:看来“我”的身上的确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现在你觉得老教授有没有指点“我”?她又是用什么方式指点“我”的?(板书:耳聋赞美)
师:这样的指点方式,给了“我”什么?又令老教授失去了什么呢?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
老教授______________,使“我”_____________,她却失去了(必须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老教授是为“我”而“聋”啊!
三、感受省略部分之妙
1、想象写话
最后看看课文,我一直珍藏的秘密被妹妹揭穿了。当我知道她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威望的教授,她曾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这个时候,作者写了六点,想像一下,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当他再一次走进树林,拉小提琴,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拿起笔,把想法写一写。(个别展示,全班交流)
2、展示课文原文
师:诗一般的语言,一个静静地拉,一个静静地听。让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留咋我的心中。看,同学们写得多优美。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段话,是这样写得:
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著,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3、比较表达效果
师:美吗?其实这是作者原文中写的一段话。可是教材的编辑者却编辑成了六点。你觉得是六点好,还是这段话好?
生:六点好,因为这样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去想想,去遐想这样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读老人的话
在老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能熟练地操纵小提琴,甚至当众演奏,但我始终不能忘怀的是初次相遇时她曾对我说——,每天清晨,我拉完曲子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有一天,她竟对我说——,这些都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的回忆。
2、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美好的心灵呵护了“我”对音乐的热情。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每天清晨里——唯一的听众(再读课题)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新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会运用个别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我”成功的原因,体会老妇人善良、尊重别人的美好心灵,知道鼓励和帮助对提高别人自信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18课《唯一的听众》,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的跳出来,就是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中的人物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你迅速浏览课文,想想你对课文有了什么想法?
生快速浏览课文,组织语言。
师:想与不想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老师听听你们的看法。
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妇人帮助“我”,使“我”成功的事。
师:看来,你把文章读进了心里,你对文章有了高度的概括。
生:读了课文,我认为老妇人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师:你队老妇人有一个美好的印象,老师也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下一步》有相似的地方,都说人有信心才能成功。
师:你注意与以前的课文相结合、对照、比较,这样更有助于你的学习。
生:我认为课文中的“我”很坚强。
师:你对课文的感受力比较强。
生:我很喜欢老妇人,她善于鼓励别人。
师:你真会读书,竟看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处。
2、理解课文
师:这一篇课文并不难懂,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都说“风雨过后,就见彩虹”,文中的作者历经风雨,最后见到彩虹了吗?
生:见到了,因为他成功了。
师:你从课文哪些内容知道的?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能深入进去,想想你从句子中哪些词感受到他的成功?
生:“足够熟练、永远无法割舍、成百上千”等词。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成功的喜悦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作者的琴艺水平一直那么好吗?那他的琴艺水平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交流。
生找句子交流。师板书“白痴”―――――“成功”
指导学生读句子。
师:看到板书,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为什么会成功?
师:静静的思考、思考他能由“白痴”最后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走向”
生:他能走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老妇人的鼓励。
师:看来你深深知道,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别人的鼓励的,老妇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鼓励他的?当时情景怎样?
生:是在“我”灰心、沮丧的时候,老妇人鼓励我的。
师:请找出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读句子“我不由得诅咒自己……”。
师:是呀,难过的是她又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从开始的沮丧到现在的诅咒,这种情景下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劝解他?有用吗?老妇人怎么做的?她的哪方面最打动你?
生交流句子。
生:“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
师: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在鼓励她,而且还告诉作者音乐是用心灵去感受的。
生读句子。
师:除了语言,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老妇人一直很平静。
师:是呀!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作为一名小提琴手,面对如同锯床腿的音乐,她的表情如此镇定,没有流露出一丝丝的无奈和烦躁,她帮助别人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给予,老师看到了一位老人对别人的“尊重”(板书“尊重”)面对看到的这感人的一幕,你有话要说吗?
生:正是由于老妇人才让作者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自信。
生:有人夸我。
生:我也有人欣赏。
师:一个人的成功仅仅依靠别人的鼓励行吗?还需要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生:一个人的成功最主要的需要自己的努力,我是从以下句子知道的:“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
指导全班读句子。
师:我不在乎什么?
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师:我怎么做的?找出重点的词读一读。
生:“直、又酸又痛、湿透”
师:开始是“沮丧、蹑手蹑脚”现在却不在乎,还能坚持拉琴,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作者不怕吃苦,坚持不懈
师:做事就需要这股韧劲,板书“韧劲”。正是由于老妇人的鼓励,加上我的坚持,才让我最后感觉奏出了真正的音乐,一起读——
生读句子
“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美丽的清晨,一个人静静的拉,一个人静静的听。”
师:多么温馨感人的一幕,真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谁说他们没有交流,他们只是没有用世俗的语言进行交流,此时语言是如此苍白无力,他们是用整个心灵来交流,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交流。只是“一个人……
生接着读句子“一个人静静的拉,一个人静静的听。”
师:让我们再一次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他们情境交融、心灵相通的一幕吧!
生再读刚才的句子。
师:我看着老妇人( )的坐着,( )着,手指( )打着节奏,(师生合作,生填空)
师:作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也许她听到的演奏太多太多,但作为一名音乐家,能亲眼看到一名音乐学子的巨大进步,又怎么不感到欣慰,感到高兴哪!而我只有——
生接着读句子“我只有尽全力演奏,让老妇人感到一丝丝的安慰与快乐”。
师: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也许她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她不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一生,后来我成功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掌声,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的却是……
生接着课文读完,“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师:正是由于她(生根据板书回答)我才由音乐上的白痴走向成功。
师:是呀!人的漫长一生中,尊重是互相的,欣赏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当你或我或他灰心丧气时,意志消沉时,别人的真诚的褒扬与欣赏使我们的生活阳光明媚,温馨浪漫,但“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收获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帮助别人,“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努力,韧劲是所有获得成功的人所拥有的品质,走过去,你将看到一片蔚蓝的天空!
板书:
白痴——(走向)——成功?
(理想)
我: 自信 + 韧劲
老人:尊重、 鼓励、 欣赏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5
一、教学目标确立
本课《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内容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故事,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情感。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同时,确保教学目标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可测性和规范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唯一的听众》。大家先思考一下,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听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生字新词学习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跟我读。(教师展示生字新词,学生跟读。)
2. 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试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层探究,朗读感悟
1. 人物描写分析
师: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老教授和“我”的语句,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教授神态、语言的'句子,并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师:请同学们分享你找到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分享,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教授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以及“我”的心理变化。)
2. 重点句子品读
师:文中有一句话特别感人,就是老教授说的:“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强调情感投入。)
(四)想象拓展,突破难点
师:老教授的眼神中充满了平静,但平静的背后却藏着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大家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学生静思默想,进行想象练习。)
生:当我沮丧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孩子,别灰心,你的琴声并不差,只要你坚持练习,一定会越来越好。”
生:当我每天坚持拉琴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你做得很好,继续努力,我会一直做你的听众。”
(五)总结升华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老教授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也看到了“我”在她的帮助下从沮丧到自信的转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和持久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珍惜那些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
三、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平静 沮丧→神圣→沮丧→羞愧、兴奋→信心
(老教授的神态) (“我”的心理变化)
关爱 鼓励
四、作业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段。
2. 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如何理解“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和持久的关注”的重要性。
【唯一的听众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12-05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12-13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04-11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6-07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2-06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0-15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6-05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反思11-30
《唯一的听众》的教学设计11-29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通用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