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孤独之旅教案(精选13篇)
教案中可以体现教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讨论和实践等,同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活动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教案(精选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教案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2.通过摘录,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3.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梳理情节,品析人物,感悟生活。
突破方法:紧扣文本圈点勾画表现人物成长的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成长历程;结合自己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确立自我意识,阳光成长。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批注法:多种批注,跳读摘读理读,形成阅读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分享文字)
和大家相处已经有两年多,两年多的时间里,我目睹了你们的变化,见证了你们的成长。你们长高了,沉稳了也成熟了,但同时你们也告诉我,升入初三你们郁闷了,孤独了。昨天我布置了一个小片段,要求以“我的孤独”为话题,写一写你内心孤独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起分享这段情感经历吧。
那么面对孤独,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带着我们自己的孤独,走进另一个人的生活,去品尝一份孤独,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设计意图]
共鸣是曲径通幽的入口,体验是简单有效的抓手。课堂伊始,以感触自己的经历入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缩短与文本人物的距离,为深入理解文本做铺垫。
二、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走进生活)
自读方法:理解式批注
1、学生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梳理故事情节。
结合旁批的四个问题做好批注:“杜雍和为什么这样做?”“前方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暴风雨中的杜小康表现是怎样的?”“暖色的结尾,充满希望,暖色、希望的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就要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根据小说三要素进行阅读,有章有法;自读课文,就要学会结合旁批,由问题带动思维,找到切口与入口。
“三个一”整体感知:
(1)一句话概说课文:《孤独之旅》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预设:
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
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
一个表现儿童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
(2)一句话概说人物:杜小康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
(3)一句话阐释标题: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字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与教师问题带读相结合,引导中放手,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朗读课文,感知“孤独”
(品味情感)
自读方法:启发式、质疑式批注
1、阅读课后“阅读提示”第二段,寻找精细品读文章的角度。
预设:抓住三点——“心理刻画”、“环境描写”、“诗意语言”
设计意图: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突破口”,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切入文章。“阅读提示”中的文字,能帮助学生迅速找到门路走进文本。这一环节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落实自读课文的编写意图。
2、跳读全文,圈点批注。
(1)寻找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批注他的心路成长历程,并结合文中旁批5、7、9、10等问题提示做批注。
预设:
①无奈
助读:(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杜小康属于哪种?
②恐俱
助读:(出示)“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③孤独、惊喜。
助读:(出示)“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结合旁批:杜小康为什么哭了?文末杜小康为什么又那么惊喜呢?
观看《草房子》的影片片段,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心情。
讨论:杜小康泪水中的百般滋味。这泪水中,有,这泪水,代表着。
思考:杜小康的哭,就是耐人寻味的。杜小康醒来的时候“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接下来想哭了又没有哭这个细节也值得品味:“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一个“也”字,道出了什么丰厚意蕴?
设计意图: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心理却经过了一段丰富的成长历练。引导学生从孩子的角度来贴近杜小康的心灵,感受人物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之旅。借助提示助读,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直指人物内心世界。通过观摩影片,身入情境质疑思考,和作品人物心意相通。
(2)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段落,结合文章旁批2、3、4、6、8等问题做好批注。
赏析景物描写片段,分析它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
预设: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在对鸭群描写的基础上欣赏课文的一个重要片段吧:暴风雨之夜。
“一天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了,河水也黑了,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觉得风也是黑的。”反复强调“黑”,为什么?
批注: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渲染,是为后面人物的困难和成长作铺垫。
设计意图:自主批注与议论交流相结合,在锻炼自主阅读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借鉴集体智慧拔节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既在学习必学的知识,也在丰盈个人阅读能力。
重点品读“暴风雨”部分
读环境描写句;读触动心灵的句段。
设计意图:运用“长文短教”的教材处理技法,在理解文意、分析人物的基础上,进行片段细读,深入课文,赏析技法,品味语言文字表达的妙处,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读活动。
四、细读课文,理解“孤独”
(感受成长)
自读方法:鉴赏式、联想式、评价式批注
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
1.讨论交流: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学生自由作答,多角度拓展、深入表达阅读创见。)
杜小康真的长大了。所以,我们说,这不仅是一趟放鸭之旅和孤独之旅,同时,还是一趟成长之旅。所以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正是他的“成长之旅”。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
2.课堂活动:联系生活,畅谈“孤独”;直面孤独,理性成长。
(1)在课文中,杜小康因为孤独长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因为孤独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成为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名人。
深入阅读感受,获得阅读新体验——分析杜小康的成长历程,了解了名人背后的孤独与艰辛,再写对孤独新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阅读感受交流。
(2)深入延伸,走向生活。
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这些思考留给大家。
本节课,我们共同分享了曹文轩的大作也同时对照我们自己的文字,走进杜小康也同时走进我们自己的生活,感受他人的孤独,也同时品味着我们自己本真的情感,体会书中人物的孤独中的磨砺也同时历练我们自己的心智,一篇文章,一段经历,一段情感,一种财富,希望在我们的心里成为一份回忆。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出示)“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享受孤独也是人生的一大境界。愿你们在初三备考的日子里品味孤独,享受孤独,在孤独中学会思考,在孤独中走向成熟,收获成功。
3.练习练笔、诵读阅读,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2)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3)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学生可以选做)
设计意图: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学文知文,学文做人,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知识走向深入,使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活动,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让生命成长的意义更加深远。
孤独之旅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到了九年级,都觉得自己长大了吧。那么你们都能面对孤独,勇敢地战胜孤独吗?有一个少年,他战胜了孤独,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家道破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2、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三、体会细节,讨论问题
1、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句子。
2、杜小康经历“孤独之旅”时发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标记出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词语。
提示:小康心理变化时间轨迹:
刚出发时到达芦荡安顿之后住段时间雨后天晴
学生发言。
小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面对孤独到战胜孤独,这些细节表现了主人公成长的过程。
3、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失学。离开同学、学校,痛苦和寂寞。
②放鸭生活艰辛,孤寂,恐惧(对环境、对前途)
四、探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1)有关鸭群的描写。衬托。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成长衬托杜小康的成长。
(2)有关芦荡的描写。广阔无过,烘托小康害怕;宁静美好,反衬小康恐慌。(3)有关风雨的描写。可怕---搏斗---成长。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五、拓展:
说说你的感悟联想。
六、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示了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最终成长起来的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又由于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因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少年的视角入手,以一首励志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为线索拟定了这样的思路:一、整体感知,初识孤独;二、跳读课文,感悟孤独;三、比较联系,畅谈孤独。“板块一”通过情节概述、重新拟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初识“孤独”的含义,“板块二”通过品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突破文章的.重点(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和难点(引导学生深挖“在孤独中成长、坚强”内蕴),“板块三”则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关注自我,通过畅谈人生感悟来传递敢于面对孤独并在孤独中收获成长的思想。
毕竟初三学生经过初一初二阶段的学习已经对小说三要素有了相应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所以让他们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在自读中圈点勾画以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听读个别段落中进入情境以体会作品意蕴,在对比中联系实际谈、写成长的感受)这一要求具有实操性:每个学生只要用心品读、积极参与,就会学有所获。另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来构建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手段落实各个教学目标,利用与教案进度相配套的学习卷检测、巩固当堂教学效果等策略也促进了这节示范课的顺利完成:整个课堂不仅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频繁,而且教学思路清晰、文化气息浓郁,对文本的挖掘和对“孤独”主旨的把握也有了一定的高度,赢得不少喝彩。
具体到教学中,我首先由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导入,自然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从文题入手,逐层抛出重点问题:谁的孤独之旅?随着旅途的展开,杜小康看到了哪些景物及他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人物心理变化轨迹,我们可看出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本文故事和《丑小鸭》有没有共同点?带着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找到相应答案,轻松掌握课文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很高。特别是对“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路、坚强之途”这一主旨的理解,学生的敏捷反应令人惊喜;还有,将听说读写的训练自然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又不乏德育,也较为成功。
然而再回忆整个教学流程,我发现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遗憾:导入稍嫌拖沓,差点喧宾夺主;受时间限制,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简单,没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个别环节包办代替,直接给了学生的答案。这些瑕疵让我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对文本的极为珍贵的第一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对话,充分自由地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而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节课的败笔也让我获益良多。
孤独之旅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静心阅读、圈点批注、交流探讨,分析杜小康对“孤独”的认知过程及成长过程。
2.通过对比阅读,培养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通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正确认识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杜小康对“孤独”的认知过程及成长过程。
2.通过品味品味孤独,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独,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迁移拓展
链接原著中“昨天的杜小康”和“明天的杜小康”,再结合文本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三阶段,对小说阅读的常识和基本的阅读方法还是有较好的`前备经验,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因此,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拓宽阅读面,引领学生如何从一篇文章的阅读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初三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内心少不了孤独与苦闷。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孤独,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体会到孤独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元素,每个人都要努力学着长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要想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补充蛋白质、维生素、钙等多种营养元素,而曹文轩的作品就汇集了我们成长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让我们更多更深地走进他的文学世界,去获取成长所需的丰厚的营养!首先我们先来认识《孤独之旅》中的一个少年 -----杜小康。
链接原著 ----了解昨天的杜小康
PPT展示杜小康家庭中道落魄前的情况
作品是节选,只有把课文情节放在整部小说的大视野中品味,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情节,感受人物。了解家庭变故之前,以便更深刻地还原杜小康的孤独。
品味孤独
----认识今天的杜小康
1.跟着杜小康,进开启孤独之旅。速读课文第2至第33自然段,从文中找出体现杜小康孤独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中,并且圈点批注。
2.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杜小康态度的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养成圈点批注的好习惯。
通过由浅入深地思考、回答,学生对杜小康有了更深的了解。
感受杜小康的成长
1.请同学们读36—49段,生读课文,结合相关句子、段落思考总结。从 句中,我看到了一个的杜小康。
2.播放电影《草房子》片段,
从片段中你感受到了杜小康的什么心情呢?
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让我们看到生活终于给了这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杜小康回报。
----了解明天
的杜小康
PPT展示:“后来,他的鸭
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与学生共勉。
拓展迁移
11.对比《草房子》陆鹤的阅读材料,用一句话概括陆鹤经历了怎样的孤独?他的态度又怎样的变化?
2.分析归纳曹文轩是怎样表
现人物成长的?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比较、学会归纳。
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拓展延伸
畅谈启示
得到情感上升华。
作业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2.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3.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电影和《红瓦黑瓦》
孤独之旅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语言,理解“孤独之旅”的丰富内涵;
2.通过品味环境描写,体会“诗化小说”的独特表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道:孤独是人类的本质。由此可见,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如何面对孤独也是每个人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小说,跟随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感受孤独,领悟成长。
二、预学交流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这篇小说跟一般小说不太一样,它是用散文和诗的笔法写成的,情节淡化,侧重抒情,文中的情节直接体现为心理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课前进行了预学,下面我们直接来交流一下预学所得。
茫然、恐惧--害怕、恐慌、无法面对、面对--沉稳、无畏(动作表现心理)--惊喜
由此,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也是之旅
预设:杜小康的心灵成长之旅,内心蜕变之旅等。)(板书:孤独之旅 成长之旅)
三、揭示目标
结合文章特点和大家的初学理解,老师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为:(投影目标)
过渡: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描写的核心内容,刚才的预学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杜小康的心里脉络,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人物,还需要聚焦到对人物本身的描写。这里我们重点揣摩人物的语言。
同学们看,在不同的时间段,杜小康分别说了什么。
四、教学流程
活动一:揣摩语言,理解“孤独之旅”
(1)带着哭腔的请求:“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2)哇哇大哭起来:“我要回家……”
(3)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
(4)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要求:结合人物处境,揣摩怎样读好,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
预设(1)去芦苇荡路上:
先前的生活: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个头长得高,肤色红润健康一簸箕黑芝麻中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有一年四季的衣服(别的小孩只勉强有两季的衣服);冬天有白口罩,别的小孩只能捂着嘴穿过寒风肆虐的田野;四年级时他就有了一辆自行车,而当时的油麻地,几乎没有一辆自行车,即使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没有一个有自行车的;杜小康的成绩还特别好,一直当班长;他总能做成许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
(杜小康正读五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为家里变故辍学的)离开油麻地 ,意味着离开熟悉温暖的家,离开学校,离开同伴(当父亲告诉他“以后,你和我一起去放鸭”时,杜小康几乎哭喊着“我要读书”)。丰厚物质的失去,精神优越感的失去,读书机会的失去,放鸭子,意味着自由玩耍也成了不可能,要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带着哭腔”,要读出“茫然”、“恐惧”的心理,动作“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多名学生朗读)
省略号耐人寻味,想象补白杜小康的心声,我要上岸回家读书……
过渡:所有的心声随着一场意外(家底掏空了,父亲大病一场,还到处举债)的到来都成了不可能。我们再来看杜小康说的第二句话,又该如何朗读呢?
(2)到了芦苇荡:
生朗读,追问什么情境下说出来的。夜晚,梦中。前面是白天清醒状态下的哭喊,这一次是在夜晚梦中哇哇大哭状态下喊出的,你能体会到杜小康的内心吗?“害怕”、“恐慌”、“无法面对孤独”。到了芦荡,他经历了什么呢?回到文中。(板书:恐慌)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只涌向天边时,他害怕了”、“他望着父亲,眼中流露了一个孩子的胆怯”;“紧挨着父亲,迟迟不敢入睡”;、“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
满世界的孤独让杜小康无法承受到梦中都哇哇大哭,同学们能理解杜小康的“孤独”吗?预学单上有同学提出“孤独是怎样的感觉呢?”这里的“孤独”其实是一种苦难,人生的厄运,意味着剥夺,意味着匮乏,物质精神的困境,自由的丧失,生活的单调。(理解后再次诵读,读小说就是跟随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另一种人生,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
过渡:“孤独”带来的痛苦如此深切,几乎让一个孩子内心崩溃,但我们看第三句话,是不是读起来很不一样。
(3)朗读,追问读出怎样的感觉。“还是分头去找吧。”(语言,标点句号,为何不是叹号,写出了内心的.镇定)与前文相比,心理变化如此之大,他经历了什么呢?什么情境下说的。回到文中。
“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习惯孤独,直面孤独)(板书:直面)
暴风雨夜:心理是“坚定”“坚强”“沉稳”“无畏”;表现 :81页倒数第二节:“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动作,多次出现“他”,为什么?凸显了杜小康主人翁的姿态)
再来看这句话,(投影在四句话的下面)“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联系前文的“哭”,哭”既隐喻着无法承受之痛,又隐喻着蜕变的力量。杜小康的态度是直面生活的挑战,直面生活的真相。“直面”激发生命本身的韧性、力量,使生命完成“破茧成蝶”的蜕变。(板书:蜕变)
过渡:内心获得成长的杜小康承担起了生活赋予他的责任,一心侍弄着鸭子,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八月的一天早晨,他突然在草地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齐读“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读出惊喜之情。(提醒关注标点,“爸”跟“蛋”能否互换,朗读体会。)
学到这里,老师想到不少同学在预学单上提出的一个共同的疑问,那就是:杜小康为什么要去放鸭?他父亲为什么要带他去?大家的潜台词是,这么孤独,这么痛苦,可以回去啊。大家现在有答案了吗?(学生先说)
突然降临的灾难,让杜小康无从躲避,这样的“孤独”杜小康只能被动承受。其实,今天,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面对着不确定的命运呢?人们常说,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一个先到来?这就是生活的真相。老师想补充,对于“孤独”,磨难,人类并不是只有被动承受的命运,还有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像邓稼先独对戈壁的漫漫长夜,像居里夫人四年实验室里的孜孜以求,像本文作者曹文轩独对孤灯的寂寂书写。(是否要说呢?有疑虑)
让我们再次诵读杜小康的四句话,读出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读出杜小康的内心成长。
过渡:这篇小说除了对人物本身进行描写,还有大量富有韵味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来营造氛围,烘托人物。
(二)活动二:品味“环境”,体会“诗化表达”(投影)
1.预学交流:,老师留意到,班内23名同学选择了对暴风雨的品读,请同学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投影:“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枝芦苇被风折断的咔嚓声。”
朗读,交流阅读体会: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了杜小康的坚强和勇气,为下文书写杜小康的成长做铺垫。
师小结:反复、比喻、夸张,浪漫笔法书写了暴风雨,暴风雨似乎成了某种考验的象征,大家发现,写暴风雨,实际为了写人。
(也有少部分同学找的是这句话。)
投影:“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朗读,交流阅读体会:写出杜小康找到鸭子、战胜困难的开心,对未来的希望。
师小结:写“雨过天晴”,写“月亮的明亮”也是在写人的心情。
小结:其实文中环境描写有很多,可以说文中处处流动着鲜活动人的环境描写,鸭们、炊烟、芦荡、萤火虫、暴风雨、雨后天晴、夜晚、月亮……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处阅读发现,在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成长之旅中,鸭们始终伴随着他,请大家找找相关语句,想想写鸭子也在写什么呢?
预设:
鸭们奋力向前,杜小康却要上岸回家;
鸭们不管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杜小康却很茫然和恐惧;
鸭们在暴风雨中很恐惧,杜小康却很镇定;
鸭们很孤独,杜小康也很孤独;
鸭们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杜小康也成了无家的漂游者;
鸭们依偎着杜小康,杜小康也依偎着鸭子;
鸭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小结过渡:
可见,鸭们与杜小康之间存在正衬和反衬的关系,写鸭们,就是在写杜小康,写杜小康的心情或心理状态。
朗读24节、25节。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也在写人的心情,但除了烘托人物的心情,还有营造氛围的作用。红门败落,杜小康不能上学而只能跟随父亲远离家乡去放鸭,这本身无论对于杜小康的家还是杜小康都是一种苦难,但是文中这些环境描写大家读起来有没有觉得特别沉重、悲伤呢?没有。文中的环境描写很有韵味,几乎是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这跟曹文轩的美学追求有关。
投影:
“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曹文轩
“对于小说而言,美与思想同等重要。” --曹文轩
过渡:也许可以理解,诗化的环境描写本身就在表达着他的思想,他的审美追求,他的情感倾向,因而,“孤独”、“苦难”没有将人引向堕落、自暴自弃、而是勇敢面对,让人获得成长、蜕变。(完善板书,箭头勾连)
五、拓展思考:
以曹文轩的悲悯情怀和美学追求,接下来在红门稍有起色又遭受重创的情况下,猜测杜小康会有怎样的表现?
他的父亲病情加重,他也许永远失去了重返校园的机会,但他在社会这所学校里迅速成长,他完全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家庭的责任。当他在校门口、当着曾经老师同学的面摆地摊、卖小商品时,没有一丝卑微的神色。桑乔校长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对于杜小康来说,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
投影:
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
--《草房子》
齐读。预学题上有同学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孤独”,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你能找到答案。
六、布置作业:
练笔:
选题:
1.我的青春孤独
2.初三,我的“孤独之旅”
板书设计:
孤 独 之 旅
恐慌 蜕变 直面
成 长 之 旅
孤独之旅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一句歌词导入,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自主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内容;通过老师点拨、分组讨论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探究,拓展师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分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教学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科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课文内容。)
(一)一句歌词导入:
同学们,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你们能领略到其中的滋味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你们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2、小组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3、小说的三要素(自主、合作,师生交流)
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三)跳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根据故事情节,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体味有关的心理描写的词句。(边找边读,边读边找,合作探究,师生交流)
总结:茫然、恐惧(出发时)——害怕、胆怯(到达芦荡时)——感到孤独(芦荡安顿后)——不再忽然地恐慌(住段时间后)——坚强(雨后天晴)
“孤独之旅”是成长之旅。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发言)
明确: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不怕困难、有责任心。
(四)精读课文,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理解主题(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发言,师生交流)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文题“孤独”的含义:
1、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
2、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主题:
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意思相近,表达通顺即可)
(五)快速浏览,体味环境(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找出并选代表发言)
鸭群、芦苇荡、暴风雨
作用:渲染孤独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增强美感,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学气息。
(六)品味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自主合作,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踊跃发言)
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细节描写)
(七)研读课文,联系生活,点击自己(各抒己见,畅谈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你孤独时的情景和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文中精彩句段,积累语言。
2、小练笔: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孤独之旅》时,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方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孤独”的认识,有的`学生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蝶”,“凤凰涅槃”,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练后才能见到彩虹。不仅杜小康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注重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欣赏和评价的规律。我合理设置目标坡度,目标要有拓展性。合理安排师生、生生与文本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精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3、我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紧扣小说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我设计了“联系生活,点击自己”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孤独之旅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
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
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情节,领会标题含义。品味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启迪智慧
同学们,你们正值十五、六岁,可谓是花季少年,在你们成长的岁月里,快乐和幸福充满着你们的生活,可是,人总要长大,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而来,每个人面对孤独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孤独是尖锐的针,刺痛脆弱的心灵;有人说孤独是财富,是历经磨砺后铸就的坚强。可是,当孤独成为漫长而艰辛的人生路途上无法回避的生命状态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独生活吧!(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作者)[设计说明]:曹文轩小说恒久的主题之一,主要是成长一族被命运所抛,在绝望之际,重新诞生的奇迹。因此在教学中紧扣两个关键词“成长”和“孤独”,以生活中学生成长的烦恼或快乐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理解孤独
1、在上节课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即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时,老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对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学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经过的记叙,表现了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2、文章的故事情节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几部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每部分的内容。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本。这样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为接下来深入文本做充足的准备
三、走进心里品味孤独
1、杜小康在离家放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这体现在文中哪些语句里?
(学生自主阅读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心理活动的发展:(找学生朗读。)
杜小康经历了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到孤独;时间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风雨的洗礼后变得坚强、长大了。
[设计说明]:文本细读主要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等因素进行仔细的解读。文本细读的过程是在对语言的感悟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动。解读文本时,要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力图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探幽发微,以此彰显语文的味道。
四、走进环境造就孤独
作者成功的展现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其实,我们在分析文章时不难发现杜小康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那么,让我们走进小说的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归纳。)
⑴有关鸭群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⑵有关芦荡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广阔的背景和舞台;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烘托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在较多的环境描写中,笔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写暴风雨这一段文字重锤敲打,通过文本细读,促使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五、教师解题诠释孤独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辍学随父亲去放鸭后: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孤独之旅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
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教育目标:
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策略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
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一落千丈,朦朦胧胧,茫然
驱除,没头没脑,日甚一日,乘巧
4.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到四个词语说一段话,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相当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可以采用选择重点段落朗读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朗读如下段落:
(1)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2)到达芦苇荡之后,父亲和儿子的内心感受是不相同的。杜小康“害怕”“有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而父亲也有所“慌张”,却竭力安慰自己的儿子。
指名学生朗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故事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两人感受着特别的孤独。这部分内容明显地应和着课文标题。
学生朗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那种孤独的味道。
(4)在那个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段内容对杜小康的成长成熟有质的飞跃的作用,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杜小康的言行的。
学生自由朗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孤独之旅教案8
【设计思路】
1.名人效应,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欢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由曹文轩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鉴于是自读课,入题宜有趣并且简洁,给足同学们读和思的时间。
2.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孤独之旅》的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学生运用在前一课或前两课的学习方法中获得的阅读小说的经验,自读课文并且梳理出小说情节之后对课文进行缩写,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内容、作品风格、语言特点等,再联系题目,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初步的判断。
3.品位细节,批注式阅读。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大。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自读课文的旁批准确有用、指向关键、导向语言、深度思考、语言简明;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精要指导,延伸阅读。为了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让学生运用以前掌握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在分享交流时用心去听,适当鼓励,关注学生的成长,理清思路,打造和谐的、互相倾听的课堂。
4.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自读、批注中应该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思想情感状况,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阅读层次,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解决个性问题和同学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巧妙推进,理解主题。
5.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部编本)人教新版教材的阅读体系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根据教学反馈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推荐一定的与课文有关联的读物,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得到提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了解原作《草房子》及其作者。
【学习目标】
1.借助小说三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缩写故事情节。
2.通过批注式阅读精读文章的方法,深层欣赏这篇小说的语言魅力。
3.能在自读、自思、自批注中悟得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孤独,孤独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名人效应,点燃探究热情。
①聊聊这一本书:《草房子》所获得的荣誉与名人对它的评价。
②百度一下作者:曹文轩在2016年4月4日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曹文轩的其它被学生们所熟悉的作品。
③知道一点背景:请同学说一说杜小康来放鸭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尝试缩写。
同学们自主快速阅读课文后,联系前面所学的小说的三要素,谈粗略的感受和认识作品的独特之美。然后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并尝试把3509个字的课文缩写到300字左右。分享,后明确在缩写中哪些因素是必不可少,哪些因素是可以去掉的。
三、品位细节,结合课本上的提示和旁批对这篇小说进行批注式阅读。
教会学生自读批注的有关方法:答书之问、赏语评人、生发联想、剖析写法、质疑问难、寻心明旨。其中课文旁边的提示和问题就指向对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赏析。在批注中学生对杜小康的心理和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老师巡察,指导,然后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展示,师参与全班交流并对上来展示的同学的批注进行等级评定。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对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同学们也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孤独之旅”是指杜小康在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四、发现感悟,理解主题。
在学生批注的时候,老师巡察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讨论,并且顺势而为体会孤独也是一种美。
师也提出一个问题:48自然段原文里有“甜津津”几个字,现在拿掉了,为什么?因为作家说,他想读者肯定能想象那味道,甜津津的什么味道?
明确:既是芦苇根的清甜的味道,又是经受住磨难的洗礼,体会到孤独带来成长的喜悦。
单元目标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结合同学们批注时的“生发联想”思考:读杜小康,思考自我,想想与杜小康相比,自己或缺什么?读了这篇小说,你收获了什么?
五、名句欣赏,名著推荐。
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几句话,请同学们读起来: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孤独六讲》
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曹文轩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
---曹文轩
然后选同学们选择喜欢的一句话摘抄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并且推荐阅读初级阅读书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阅读中级书蒋勋的《孤独六讲》。
孤独之旅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出示文中插图)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通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教后反思
杜小康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孤独之旅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⑵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⑶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
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
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⑵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
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学具】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
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3、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安静下来。
4、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分析:残酷的现实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驱赶孩子心头的恐惧之感。
5、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6、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分析:陌生环境的不适应被沉重的孤独的.感觉所替代,害怕孤独,害怕心里的孤寂,可怎么也不能逃避这样的一个现实。
7、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分析:这时主人公杜小康和他的父亲已能面对孤独,面对现实。
8、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9、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0、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分析:经过这一夜的风雨的考验,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无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炼着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对现实,并勇敢地战胜自然界的风雨,人生中的风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坚强了。
总结:杜小康由害怕孤独到能面对孤独到勇敢战胜孤独,作者用这些细节描写的语句来表现了主人公人生成长的过程。
五、讨论概括
请同学们说说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提示:有两方面含义:
1、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
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自己顽强、不畏惧战胜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
六、讨论分析
文章的成功之处是对人物的成长过程采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而文中环境描写也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找出有关语句并分析作用。
语句:
1、四周已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2、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困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3、这里的气味,倒是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4、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聚集在一起时,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小鸟正浮在水面上。
5、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6、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杜小康处于人生的三个阶段时作用是不同的。在主人公恐惧孤独时,更加衬托人物内心世界的无法排解的孤独。面对孤独时,把暴风雨的天气写得如此恶劣,也为人物在一夜之中能迅速成长起来,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们不禁想到这自然界的风雨不也是人生中的风雨吗?再大再疯狂,只要你能勇于面对,努力抗争,什么样的“风雨”走不过去呢?雨后那明亮的月亮、明亮的无空也正是杜小康此时的心情,也如这月这一天,明亮而清澈,他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慢慢成长坚强了起来,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使环境不再那样单调而孤寂。
七、总结、扩展
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人民文学》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作者在这里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象征。
孤独之旅教案11
教材分析:
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教读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
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请看预习检测(齐读下面的生字词)。
一、读准划线字的拼音
杜雍和一缕狗吠肥硕
撅断旧茬戳破撩逗
二、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
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生: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的表现了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师: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学修养是很深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曹文轩。
三、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农村。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多种学术著作,长篇小说有《草房子》、《红瓦》、《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四、整体感悟:
《孤独之旅》这篇文章就选自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它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故事?自读课文,梳理课文概括归纳故事情节:请用“谁怎么样,干什么”的方式。
生总结概括: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曹文轩的作品不仅给我们精神的力量,还给与我们战胜自我的勇气,他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孩子的作家,的确文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片断,请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令你感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你所找出的语句用心体会环境描写的精彩之处及作用。
生:如第21段“傍晚……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种环境给人极大的压力,一个“涌”字、一个“围”字足以烘托杜小康胆怯的心理。
生:如33段“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面对……,再面对这一缕炊烟。”景物不再那样显得死气沉沉、陌生,有了些灵性的东西。所以,杜小康的心“就不再忽然的恐慌起来”。
生:还有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样的景物当然会使杜小康心情轻松、愉悦,加上鸭又找到了,他欣慰,他显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生:还有描写暴风雨到来时的环境描写那一段,渲染了暴风雨来临时的紧张气氛。能烘托杜小康找鸭的艰难,为下文杜小康的长大成熟作铺垫。
师: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大声流利地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读到这儿感觉怎样?
生43:很害怕,很紧张。
生44:还很担心杜小康的鸭会遭遇危险。
师:这种环境还能为杜小康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使他变得勇敢、坚强。谁能找出杜小康发现鸭下蛋后的反应。请读出来。
生:“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师: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激动、惊喜、兴奋!
师:请其他同学再读一遍。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能感受到杜小康历经苦难后终有收获时的激动心情。
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生:历经风雨的鸭子成熟了,杜小康也长成熟了。
师: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和孤独有什么联系?
生:这篇文章的环境描写就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心理。
师:同学们能找出表现了主人公杜小康孤独的句子来吗?
生:“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
“寂寞”“已无一户人家”“惟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然而,这不可能”
六、拓展迁移: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把背包中的知识梳理一下,创造性地写一个环境描写的片断。
总结文章:
师:通过杜小康的孤独旅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生: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生: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生: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七、布置作业:
刚才同学的交流,渲染了自己或喜或悲的心声。旅途中,我时时想起傅雷的一句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同学们,人生之旅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最重要的是不要熄灭了理想之灯。
杜小康的理想之灯燃起来了,每个读者都为他欢欣鼓舞。电影中告诉我,更加不幸的是:后来杜小康的父亲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杜小康的未来会怎样呢?发挥你的想象为杜小康的未来设计一条道路。
孤独之旅教案1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2.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的`内容和主旨。这篇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E.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F. 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G.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人环境的短文,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教学反思:
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孤独之旅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的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体会杜小康成长中的感受,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难点
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的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节选自长篇小说,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脉络。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离家很远且偏僻的芦荡。
情节: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后,和父亲一起去放鸭,他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成熟、坚强。
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探究人物形象。
(1)根据故事情节,用词语简单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茫然、恐惧——害怕、胆怯一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2)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他是一个敢于面对困难、坚强成熟的孩子。
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他是一个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2.找出本文描写环境的句段,体会其作用。
有关鸭群、芦荡、暴风雨的句段
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已见畅谈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所经历的孤独及当时的心理感受。
(3)请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予以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4.拿起笔来,找出体现“孤独”的`词句,理解主题。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
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
(1)文题“孤独”的含义。
①指杜小康与父亲一起远离村庄,到荒无人烟的芦荡放鸭。
②指杜小康心灵成长的过程。
离家的孤独、离别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的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的生活的孤独、心灵寂寞的孤独。
(2)文章主题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这样才会长大。
5.点击“自己”。
你孤独吗?
我孤独,是因为()
四、小结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成长为小小男子汉。想一想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哪些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案来学习课文。按整体感知一明确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一明确主题的顺序,进而培养奋进、勇敢的精神。
上课时,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能够理清故事的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我认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进师生的对话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认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应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课时,因安排的内容过多,一节课的时间太仓促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至于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一欣赏,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总之,这一堂课学生把握了故事情节,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说的主题,但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将会教得更好。
【孤独之旅教案】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案07-27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08-25
孤独之旅优秀教案08-25
《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03-07
孤独之旅教案4篇03-07
《孤独之旅》 教案设计08-25
《孤独之旅》教案15篇09-17
《孤独之旅》教案(通用16篇)04-05
《孤独之旅》教案(通用20篇)11-04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