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

时间:2024-05-21 16:50:05 文言文 我要投稿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范例(7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范例(7篇)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主题

  这篇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赏析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2

  晋太原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走在溪边,忘了路的远近。 忽有桃花林,隔岸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民非常不同。 再往前走,我要让森林变得贫瘠。

  林中水源枯竭时,有一座小山口,仿佛有光。 便下船从口入。 开始的时候,你狭隘到极点,你能理解人。 倒退数十步,豁然开??朗。 地势平坦开阔,房屋犹如良田美客的桑竹之属。 稻田里车水马龙,鸡犬相见。 其中,男女的工作和衣着,无一不是外来者。 黄发垂下,喜气洋洋。

  见了渔夫,大惊,问从何而来。 有了答案。 遂欲归家,置酒杀鸡食。 听说村里有此人,便前来打听。 子云祖避秦朝之乱,引妻伊人至此绝境,一去不复返,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世何,不知有汉,不分魏晋。 此人所言所闻,皆是叹息耳闻。 其余的人各自回了自己的家,都出去喝酒吃饭了。 停数日辞去。 人话云:“外人看不懂”。 (区间一:隔离)

  既出得舟,扶上道,处处为之。 又县太守如是说。 太守当即派人跟随,寻寻觅觅,却迷了路,再也找不到路了。

  南阳刘子季,学士闻之,欢喜而去。 枉寻病终,无人问津。

  翻译

  东晋太原年间(公元376—396年),武陵有一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忘记了距离的距离。 忽见一片桃花林。 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 他继续前行,试图到达树林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 渔夫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山洞,山洞里似乎有些光亮。 渔夫弃船从洞口进去。 一开始很窄,只能一个人通过。 走了几十步,顿时变得明亮开阔。 渔夫眼前的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田野肥沃,池塘美丽,还有桑树、竹子等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之声此起彼伏。 田间劳作的人们来来往往,男男女女的打扮和桃花源外的人一模一样。 老人和孩子都乐在其中桃花源记原文,其乐融融。

  在场的人看到渔夫都很吃惊,纷纷询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夫一一回答。 这里的人请他到家里做客,给他喝酒杀鸡。 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的人来了,都纷纷过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妻儿、邻里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他们就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村里人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知道有魏晋。 渔夫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叹息后悔。 其余的人也把渔夫请到家里,用自己的佳肴美酒招待他。 住了几天,渔夫就和村里的人告别了。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

  渔夫出来后,找到了自己的小船,就原路返回,标记了一切。 到了县城武陵,他去见太守,说了他的事。 太守立即派人跟踪,寻找渔夫留下的标记,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季的人,是个文人。 听到这个消息,他很是高兴,打算去桃花源一趟。 但这并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逝了,再也没有人到过桃花源。

  笔记

  太原: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武陵:县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

  For a career: 以……为职业,靠……谋生 For: as.

  缘:沿着,沿着。

  行:前进,前进。

  远近:偏合词,只指远。

  忽然:突然遇见。 遇:遇见,相遇。

  家庵:溪水两岸。

  杂:其他,别的。

  芳草鲜美:芳草鲜美,芳:花; 美味:光鲜亮丽。

  落影:落花。 一说,初花。

  五颜六色:五颜六色的样子。

  甚至:非常,非常。

  不同:即“以为不同”,对所见所闻感到惊讶。 不同,意-动用法,形-动作桃花源记原文,把……当成不同,对……感到惊讶,认为……很奇怪。 简而言之,代词指的是看到的景象。

  回复:继续。

  front:名词灵活用作状语,forward。 (词性的结合)

  愿:想要。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走到尽头……

  林:指桃花林。

  森林止于水源:森林止于水源,意思是桃林止于水源。 Do:消失(灵活运用词性)

  然后:所以,只是。

  得:找到。

  似:若隐若现,形容看不清的样子。

  若:好像……好像。

  她:放弃,扔掉,文指离开。

  始:最初,起初。

  有才之人:只许一人通过。 只:副词,只。

  回复:再一次,再一次。

  行:步行。

  豁然开朗:形容从狭隘黑暗中突然变得豁然开朗的样子。 然而,好像……突然:形容敞开的样子; 开朗:开朗。

  平:平坦。

  旷:开; 广阔。

  屋:房子。

  颜(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 锦衣:形容很像; 描述工整; 庄严地描述。

  支:这个。

  属:类。

  田间交通: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黔摩,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称黔摩,东西向称摩。车水马龙,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与村之间)可闻鸡啼犬吠之声。 向文:可以互相听到。

  播种:指世世代代务农耕作的人。

  着装:打扮。

  习:全部,全部。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 (有更好的翻译:异界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就已经与世隔绝了)

  黄发垂(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是长寿的象征,指的就是老人。 挂头发。 在古代,孩子们不扎头发,头发都下垂着。 这里指的是孩子。 (比喻修辞)飘,小孩子的短发垂下来。

  并且:两者。

  怡然:高兴,高兴的样子。

  奈大吃一惊:所以我很意外。 奈:原来如此。 大:非常,非常。

  来自:来自……地方。

  工具:全部。

  知:代词,指桃园人的提问。

  至(yāo):通“请”,邀请。 (传递虚假字符)

  娴:副词,全部,全部。

  查询:查询消息。

  云:说。

  祖先:祖先。

  率:领先。

  妻:(古今不同义)古义:指妻儿。 “妻”与“子”是两个字,不是现代汉语中“妻”的现代含义:男人的配偶。

  彝族:同县人

  绝境:(古今不同义)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困境; 进退两难。 绝对:绝对。

  回复:再一次,再一次。

  颜:并用词,相当于“玉指”、“玉合”,出自此处。

  隋:所以。

  间隔:截断,截断。

  今天:现在。

  奈(不知有汉):其实,没想到。

  不管:不说,(多)不必说。 “物”和“伦”是两个字,与今天汉语中的“否”(古今)不同。

  给:给予。

  具体:详尽。

  闻:指渔夫所知道的天下事。 温:我知道,我听说了。

  叹:叹息,遗憾。

  于:剩下的,剩下的。

  延伸到:邀请到。 颜,请。

  至:至。

  止:停留。

  慈:告别。

  去:离开。

  语言:告诉。

  缺点:不值得。 (古今之义)

  for:介词,to,right。

  既:已经。

  然后帮助上路:沿着老路走(往回走)。 福:沿,沿。 至:前者,旧者。

  Mark everywhere:处处标明。 志:动词,标记。 (词性的结合)

  又: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解(yì)太守:指看太守。 以,至。 尤其要去找长辈。

  所以:像这样,是指我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即:立即。

  送:派遣。

  寻找愿望:寻找以前制作的标记。 寻找,寻找。 到,以前。 志(名词),记号。 (+动词翻译成名词)

  隋:最后。

  回复:再次。

  得:得,获得,文意为找到。

  高贵:品德高尚。

  施:隐士。

  又:表判断。

  欣然:开心的样子。

  规:计划,计划。 (词性的结合)

  不,不。

  结果:实现了。

  失败:未实施。

  荀:很快。

  结束:死亡。

  文津:问路,这里是拜访、走访、乞讨的意思。 晋:本宜渡口。

  参考: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材·语文·八年级·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165-169。

  文言文知识

  多义词

  出去:

  (1)不复出:出去。

  (2)食物和饮料:拿出来。

  搜索:

  (1) 寻觅所求:动词,寻找。

  (2)病终:副词“不久”。

  放弃:

  (1)变社(shě)船:离开。

  (2)屋(shè) 恰如:名词,房子,招待所。

  中间:

  (1)中间没有杂树:“中”。

  (2)晋太原钟:“年年”。

  (3)其中,交际的种类为:“内”。

  志:

  (1)到处指指点点:名词灵活用作动词,“做个记号”。

  (2) 寻知之:知,单字译作记号。 与它连用,译作:作的.记号。

  的:

  (1)忘路之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 闻一闻,高兴地往前走:代词,“这件事”。

  (3)处处指指:语气助词,不译。

  (4) 渔夫大异:代词,“此情”。

  (5)凉田梅科有桑竹属:此。

  (6)同答:代词,指桃花源人。

  为了:

  (1)武陵人捞(wéi):动词,as。

  (2)不足为(wèi)外人也:介词,对,对。

  (3)这个人是(wéi)一一说和听到的:读wéi,介词,对,对。

  然后:

  (1)隋与外人隔开:“所以”。

  (2)岁番:“终于”。

  (3) 以后不在意者:“就”。

  必须:

  (1) 将有一座山:得,延见。

  (2) 得其舟:得,引申为寻。

  闻:

  (1)鸡狗相闻:听到。

  (2) 闻有此人:听说。

  向:

  (1) 寻找你想要的:从前

  一个意思的多个词

  (1) 沿着溪边走,然后扶到路边:along,along

  (2) 须(yāo)归家,延伸到他家:须传“请”,请。

  (3) 知你如外人,前来问问,无不叹息,皆大欢喜:都

  (4)这里的人语(yù)说外人不足:说

  (5)扶上路,然后与外人隔开:so,just

  古代与现代

  贫穷(古义:疲惫;现代义:贫穷)

  从不(古义:从何而来;现代义:始终)

  不管(古代意思:不说,(多)不用说;现代意思: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但结果相同,不管)

  妻(古义:妻子儿女;现代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现代义:绝境)

  水源(古义:溪流发源地;现代义:指供人们饮用的水源)

  味美(古义:明丽;现代义:指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香)

  交通运输(古义:交叉连接;现代义:交通和邮电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现代义:不够)

  间隔(古义:隔离;现代义:空间或时间隔离)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just like(古义:整齐的样子;现代义:很像)

  缘(古义:缘;今义:理、命)

  津(古义:渡口、路、访。文指拜访、求索之义。今义:口水)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以外的人;现代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so (古义:这样;现代义:这样)

  仿佛

  开朗(古义:大地开阔;现代义:乐观、无忧无虑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沿;今义:扶、按、扶)

  志(古义:标记;现代义:志向、志向)

  extend(古义:邀约;现代义:延展,延伸)

  习(古义:全部,全部;现代义:熟悉)

  咸(古义:全部,全部;现代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现代义:相对连词,自)

  寻(古义:立刻,很快;现代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现代义:方向,对的……)

  果(古义:悟;今义:果、结果)

  至(古义:邀请;现代义:表示愿意)

  缀合

  Do(林金水):形容词作动词消失。

  Different(渔夫很不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惊...

  前(复前行):位置名词用作状语,向前。

  穷(想精疲力尽):用作动词的形容词,(精疲力竭,走到尽头。)

  燕(不回来燕):反义词,“于指”,即“从这里”。

  支(处处支支):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果(失败):名词作动词,达到。

  语言(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下):借法,指所有的老人

  翠飘(黄毛翠飘):转喻,指所有的孩子

  假字“姚”与“请”相连,邀请(不在150实词范围内)

  工具:通“全”,完整详细

  中国古代句型

  1) 判决句

  例:南阳刘子季,士大夫。 (“也”是判断的意思。句意:南阳刘子季是名门望族。)

  2)省略句

  见了渔夫,大惊,问从何而来。 有了答案。 遂欲归家,置酒杀鸡食。 (是"(村民)看见渔夫大吃一惊,问(渔夫)他从哪里来。(渔夫)回答。省略。句意:(村民)很惊讶,当他们看见渔夫,问他从哪里来。(渔夫)详细回答(村民),于是请他到他家,摆酒小学生作文,杀鸡为他做饭。)

  省学科:

  例1:山上有个小口,好像有光。 (省略“ as if there light. 句义:山上有个小洞,<小嘴里面>好像有光。)

  例二:让船从口进去。 (是“theleft the boat and entered through the mouth”的缩写。句意:left the boat and entered through the mouth of cave.)

  本文省略主语的地方很多,如:“(小口)当初很狭隘,后来能听懂人话了”。 “(武陵人)走了几十步,顿时豁然开朗。” 你像陌生人一样认识它。” “(村里的人)看到渔夫很震惊,并问(渔夫)他从哪里来。 (渔夫)回答得很好。 酒杀鸡为食(招待渔民)。”“此人一一听说,(村里人)都在叹息。”译文补充。

  省对象:

  例1:Ask where source came from (是“问源从哪里来”的省略。“知”代替“渔夫”。句义:问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2:森林尽头的水源(是“森林的源头在水的源头”的缩写。) 9.四个“然” ①豁然开悟(Suddenly):豁然开朗的样子 ②房子就像(至然):整洁的样子 ③放松(逸然):快乐的样子 ④欣然向往(欣然):快乐的样子

  3) 这篇文章的话:(现在的意思)

  世外桃源:指环境安静或舒适的地方。

  恍然大悟:比喻恍然大悟。

  心满意足:形容心情愉快、心满意足。

  孤立:不与人交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前来询问、试穿或购买。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3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白话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是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4

  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5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桃花源记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6

  作品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 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字词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2、武陵:郡名,1913年更名武陵县,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沿着。

  5、行: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坠落的花瓣。

  12、缤纷:繁乱,交杂。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尽:走完。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词类活用)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只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只。

  26、复:又,再。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27、行:行走。

  28、豁然开朗:形容由窄小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9、平:平坦。

  30、旷:空阔;宽阔。

  31、屋舍:房屋。

  32、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33、之:这。

  34、属:类。

  35、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7、种作:耕田劳作。

  38、衣著:著,通“着”。穿着打扮。

  39、悉:都。

  40、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41、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2、并:都。

  43、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4、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5从来:从……地方来。

  46、具:通“俱”,全,详细。

  47、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8、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49、咸:副词,都,全。

  50、问讯:打听询问消息。

  51、云:说。

  52、先世:祖先。

  53、率:率领。

  54、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55、邑人:同乡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6、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57、复:再,又。

  58、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9、遂:就

  60、间隔:隔断,隔绝。

  61、世(“问今是何世”的世):朝代。

  62、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63、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古今异义)。

  64、为:对,向。

  65、具言:详细地说出。

  66、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7、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8、余:其余,剩余。

  69、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70、至:到。

  71、去:离开。

  72、语:告诉。

  73、不足:不必,不值得。(古今异义)

  74、为:介词,向、对。

  75、既:已经。

  76、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7、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78、及:到达。

  79及郡下:到了郡城。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80、诣(yì):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81、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8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83、遂:终于。

  84、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5、高尚:品德高尚。

  86、士:人士。

  87、也:表判断。

  88、欣然:高兴的样子。

  89、规: 计划。(词类活用)

  90、未:没有。

  91、果:实现。

  92、未果:没有实现。

  93、寻:随即,不久。

  94、终:死亡。

  95、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96、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原文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

  (村中人)看到渔人,于是都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儿来。(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准备酒、杀了鸡做饭菜(招待他)。村民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来往。(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具体的讲述给村民听。(村民)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渔人在桃花源中)逗留了几天后,就(向村里人)告辞离开。临别时村民嘱咐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作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禀告了这段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一同前往,寻找从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破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没有人再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作品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文言现象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如:“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丢下。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标记或者是标记的符号。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另有说法为代之误入的渔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把······当作。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读wè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作:

  (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

  (2)设酒杀鸡作食:制作(食物)

  其:

  (1)复前行,欲穷其林:那,那片

  (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他,指代渔人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的,指渔人的

  多词一义

  (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菜肴等新鲜美味)

  欲穷其林(古义:尽头;今义:贫穷)

  林尽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朗;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悉如外人(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问所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便要还家(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咸来问讯(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亲友关系的人)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便扶向路(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既出(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处处志之(古义:动词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便扶向路(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未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寻病终(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进行)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成语释义

  1、世外桃源

  成语释义: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战乱的美好地方。

  成语例句:在这儿,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嚣的声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

  2、豁然开朗

  成语典故: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成语例句: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成语释义 从黑暗狭窄变的开阔明亮。比喻领悟到一个道理

  3、怡然自乐

  成语释义: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人)《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语示例:这简直是不伦不类的态度,但他却怡然自乐,认为是义薄云天,忠贯日月,大有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气概。--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复辟谬说》

  刘厚守听了,怡然自乐,坐在椅子上,尽兴地把身子乱摆,一声也不响。(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4、无人问津

  成语释义: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成语出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示例: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结构:兼语结构

  用法:常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古意为渡口,今意为唾液

  5、鸡犬相闻

  成语释义: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乡下景色很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6、阡陌交通

  成语释义: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成语例句:那一片片水稻田中,阡陌交通,掩映着农家的自在。

  7、黄发垂髫

  成语释义: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成语出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落英缤纷

  成语释义: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成语出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成语释义: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与世隔绝

  成语释义: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成语出处: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不足为外人道

  成语释义: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原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屋舍俨然

  成语释义:房舍整整齐齐。屋舍:房屋圈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成语出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 古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为好喝酒,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7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渔人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渔人。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渔人们)自己说渔人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渔人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渔人知道的事情,(渔人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渔人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渔人。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渔人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11-29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05-20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09-27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01-16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05-20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与翻译08-15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08-23

文言文《桃花源记》原文翻译03-19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4-17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