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时间:2022-11-04 12:05:34 路燕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大全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试题附答案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大全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1

  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①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 子 闻 所 在 乃 间 步 往 从 此 两 人 游 甚 欢 平 原 君 闻 之 谓 其 夫 人 曰 始 吾 闻 夫 人 弟 公 子 天 下 无 双 今 吾 闻 之 乃 妄 从 博 徒 卖 浆 者 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②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③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

  ④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⑤信陵君是战国时魏安釐王同父异母弟,平原君是赵国国相,信陵君姐姐是平原君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向魏求救,但魏安釐王畏秦,信陵君盗取了魏王兵符,矫诏进军打败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事后信陵君遣将带魏兵返魏,而自己带着门客留在赵国。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乃谢夫人去 谢:道歉

  B.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求:寻求

  C.乃装为去 装:收拾行装

  D.天下士复往归公子 归:归附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乃谢夫人去 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B.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 宾客皆背魏之赵

  C.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 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

  D.夫人以告公子 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听说毛公藏身于的人中间,薛公藏身于酒馆里,就想见这两个人,可这两人不愿见他,他就亲自去找他俩。

  B.平原君看到信陵君竟然跟身份低微的人交游,就认为信陵君不是贤良之人,他夫人把这看法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就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

  C.魏王派使者请信陵君回国抗秦,信陵君怕魏王还恼恨自己,就告诫门客们说:“有敢与魏王使者私下交往的,就处死。”门客们都不敢劝信陵君。

  D.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大破秦军,将秦军赶进函谷关里不敢出来应战。这时,信陵君声威震动天下。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公 子 闻 所 在 乃 间 步 往 从 此 两 人 游 甚 欢 平 原 君 闻 之 谓 其 夫 人 曰 始 吾 闻 夫 人 弟 公 子 天 下 无 双 今 吾 闻 之 乃 妄 从 博 徒 卖 浆 者 游

  20.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3分)

  (2)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4分)

  试题答案: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A 17.D 18.C

  19.公 子 闻 所 在 / 乃 间 步 往 / 从 此 两 人 游 / 甚 欢 / 平 原 君 闻 之 / 谓 其 夫 人 曰 / 始 吾 闻 夫 人 弟 公 子 天 下 无 双 / 今 吾 闻 之 / 乃 妄 从 博 徒 卖 浆 者 游(3分,断对一处给0.5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7分)(1)公子假借王命夺取晋鄙兵权而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的恩德,便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座城封赏公子。(3分)

  (2)公子受赵国敬重,闻名诸侯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4分)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2

  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包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 )②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 ) ( )

  ③所冀移灾联躬( )

  2.选出译文正确的项。

  ①人以谷为命。( ) ②何疾之避!

  A.人们认为谷物是天命。 A.什么疾病都要回避!

  B.人们把谷物当作生命。 B.为何要回避生病呢!

  C.人们和谷物都有生命。 C. 回避什么疾病呢!

  3.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唐太宗什么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答:

  参考答案:

  1. ①却;这②只;吃③希望

  2.①B ②C

  3.关心人民疾苦的精神是可贵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3

  黄生借书说

  ①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③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④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⑤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小题3: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的一项对比内容是( )(3分)

  A.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B.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

  C.作者幼时和通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D.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

  参考答案:

  小题1:清 袁枚(2分)

  小题2: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小题3:D(3分)

  小题1:试题分析:《黄生借书说》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和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可惜”等。“可惜”是古今异义的词,应译为“值得珍惜”。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作者的公书和张氏的吝书行为的对比。”体现了作者与张氏不同的对待借书人的态度,可以表现两人不同的性情,但不能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4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韩愈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

  (选自韩愈《昌黎先生集》,有删节)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 举:提拔,推举

  B.四海皆已无虞 虞:欺骗,欺诈

  C.则将不暇食与沐矣 暇:闲暇时间

  D.亦宜引而进之 引:推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在辅佐君主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忙,常常吃一顿饭、洗一次头要分三次完成。

  B.周公治国有方,奸佞小人得以清除,蛮夷部族也已归顺,各种教化制度都已建立,社会风俗淳厚朴实。

  C.尽管周公具备圣人的才能,国家也治理得有条不紊,但仍求贤若渴,深恐思虑不全,辜负周成王之意,失去天下人心。

  D.作者尽管两次呈书没有回音,三次登门不受欢迎,但仍然再次呈书宰相,希望他能了解自己的心志。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3分)

  (2)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3分)

  (3)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4分)

  8.作者反复给宰相上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

  5.B(“虞”是忧虑、担忧的意思。)

  6.A(“吃一顿饭、洗一次头也要分三次完成”表述不符合文意,“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是指他接见贤才的急迫心态,吃一顿饭,常常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洗一次头发,常常多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

  7.(1)不只不比周公贤能罢了,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3分,句意正确1分,“不惟不贤”、“执事者”各1分)

  (2)正因为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歌颂周成王德行,而且不停地称赞周公的功绩。(3分,三句句意各1分)

  (3) 只因为我生性糊涂愚钝,不知道躲避离开,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4分,三句句意各1分,“说”1分)

  8.不应冷漠对待天下的才人,而应大力提拔重用天下的有用人才,以更有利于国家的有效治理。(三句各1分)

  【参考译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谨地向宰相阁下再拜进言。

  我听说周公辅佐君主做宰相的时候,他是多么急于接见贤才啊,正当吃一顿饭,却三次(或: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正当洗一次头发,即三次(或:多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这时候,天下的贤才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类小人,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许多蛮夷部族,都已经归顺进贡;天时的灾害变化,昆虫草木的反常现象,都已经销声匿迹;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都已建立;社会的风俗都已淳厚朴实;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都已各得其所;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都已经一一出现,而周公凭着圣人的才能,借助于成王叔父这样至亲的关系,他所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又都这样显著。那些请求进见的人,难道再有比周公更贤能的吗?不只不会比周公贤能而已,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哪里还能有什么计策、议论能够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呢?可是周公访求他们是这样的急切,只担心自己的耳朵有什么听不见、眼睛有什么看不到之处,自己的思索考虑有什么不周全之处,以致辜负成王托政给周公的深意,得不到天下人心。象周公这样的用心,假使那时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没有那样显著,又不是圣人的大才,又没有叔父的至亲关系,那就要连吃饭和洗头的时间都没有了,哪里是吐哺握发这样的勤劳就够了呢!正因为这样,所以到现在人们歌颂周成王德行,而且不停地称赞周公的功绩。

  现在阁下作为宰相,身份与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虚伪欺诈的一类坏人,难道都已经清除?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心?处在极边远地方的蛮夷部族,难道都已经归顺和进献礼物?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化的制度难道都已建立?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滋养的一切,难道都已经各得其所了?麟、凤、龟、龙之类的美好吉祥的迹象,难道都已经一一出现?那些请求进见的人,虽然不能期望他们有极为美好的道德,但和那些办事的人相比,难道德才都在他们之下吗?他们所提所说的意见,难道全都对政事毫无补益吗?现在您虽然不能像周公那样吐哺握发,也总应该积极推举他们,考察其表现而后决定去留,不应该冷漠对待、无所反应。

  我等待您的指示,已经四十多天了。接连呈上两封书信,而我的心意仍未能使您了解。三次登门拜见,却被守门人拦住。只因为我生性糊涂愚钝,不知道躲避离开,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希望您能仔细地看看它。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5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十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俄者尽死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加直昭文馆,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矫发他储,不俟报 发:调拨。

  B.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劝:勉励。

  C.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更:更加。

  D.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 行:政绩。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适凶岁,振民不足 B.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

  C.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 D.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警,率十日乃至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①师孟奏徙于渝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11.程师孟处理事情,既坚持原则又讲究变通。下列各组中,分别表明程师孟坚持原则和讲究变通最正确一组是( )

  A.①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 ②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

  B.①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 ②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

  C.①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 ②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D.①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 ②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内部有耳目,好久也不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B.程师孟在渝州任职时,恰逢凶年欠收,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便假借朝廷的名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反顾。

  C.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诞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D.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约、严格,罪行不重的人都不要下属去处置,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却要斩尽杀绝。

  答案:8.C

  提示:更:改变。

  9.D

  提示:不顾:古义为不回头看;今义为不照顾,不考虑。不足:古今均为不充足,不够;土山:古今均为泥土堆积成的小山;耳目:古今均为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10.C

  提示:C项中均为连词,表递进关系,意思为并且;A项中都为副词,意思分别为才甚至;B项中都为介词,意思分别为到比;D项中均为介词,意思分别为替向。

  11.D

  提示: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既要选择坚持原则的信息,又要选择讲究变通的信息。

  12.B

  提示: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不正确。

  13.一次大型考试后,小明成绩滑坡,情绪低落。班主任若找他谈话,下列说法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A.你这次是考得不理想,你难过我能理解,但不能灰心,我相信下次你能考好的。

  B.考坏了,难过没有用!该找原因才是,下次争取考好!

  C.你怎么搞的,考成这个样子!往后怎么办?还会有希望吗?

  D.你这次考不好,早在我意料之中,这叫做自作自受,还难过什么?如果不好好反省一下,下次会更糟。

  答案:A

【文言文试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11-02

《故都的秋》模拟试题附答案11-10

《皇帝的新装》同步试题(附答案)02-17

《使至塞上》阅读试题【附答案】02-16

《生命的高度》阅读附答案试题01-06

《故乡滋味》阅读附答案试题08-01

小升初英语模拟试题附答案11-02

芦花荡阅读试题附答案07-20

文言文《年羹尧》阅读附答案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