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文言文的翻译
导语:“尊师重教”出自《礼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篇文言文的原文、译文以及解读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解释】
1.严师,以师为尊,尊敬老师。
2.道尊,以道为尊,尊重知识。
3.不臣于其臣者,对于下属,却不把他当作下属看待。
4.尸,祭主,执掌祭祀的人。
5.诏,告诉,教授。
6.北面,称臣,行下属礼节。
【译文】
大凡国家统治者要进行更新学习的过程,最关键的在于发自内心的尊敬教师。只有做到了尊敬教师,才能够尊重知识。只有尊重知识了,才能够严肃的认真学习。所以,统治者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
一是当下属在祭礼中担任祭主的时候,那么就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祭主的安排;
二是当下属在自己学习时担任教师的时候,那么也是不能用对待下属的态度来对待他,要恭恭敬敬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在统治者面前给统治者传授知识讲解经典,是不需要施行下属的礼节的。统治者在听讲学习时,忘记了自己的君主之尊,而恭敬认真学习,那就是尊敬老师了。
【解读】
第十四章要求国家最高领导人做尊师的典范。
首先,国家的领导人要有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己的理念。有学习需求的领袖,才有可能注意到教师职业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才会对于尊师有切身的体验。
尊师重道,从国家的领导人开始做起。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中国古代,贵为人主的国君或皇帝,他的身边都要设有“翰林”一类的人作他的老师,备极尊师礼仪。最著名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一生注重学习,尤其打下江山以后,为了守住江山,他更加重视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在渴求新知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教师是“人之模范”、“先醒者”、是与皇帝、父母并称“人中三尊”。于是,他把尊重教师作为国家风尚大力提倡,大力培养。
他身体力行,为天下垂范。拜魏征为师,从谏如流,探病问疾;拜李纲为师,专赐步舆,抬送进出;拜张嗣宗为师,举行大宴,宫中谢师,恭敬礼加。
他教育皇室子弟尊师,严格规范。订立尊师条例,主讲尊师讲座,亲自处理忤师的偶发事故。对于忤师逆道的人事,绝不姑息。
唐太宗时期,不仅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辉煌里程碑——贞观之治,而且开创了励精图治的学习型社会风气之先。这些政治成就,与唐太宗尊师重教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学记》的`作者总结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教训,将尊师重道单列一章,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而到了中唐时期,世风日下,时弊民疾丛生,各种矛盾激化,内外忧患,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道之不传久矣”。韩愈撰文《师说》,痛陈其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以唐代兴衰为镜,是否尊师重道,几乎是判别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是否具备文明文化高素质的试金石。
2003年9月,在中国第19个教师节前夕,温家宝看望北京教师,一日六谢全国教师,吁请全社会尊师重教;2003年11月,温家宝的中学老师去世,他以学生的名义,向自己的老师敬献花圈,表达沉痛悼念缅怀。
出生在农村教育世家的温家宝总理是以教师为荣的。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深情的告诉大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
温家宝明确指出:要让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要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4年9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地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办实事、办好事,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2007年,全国教师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新举措。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尊师重教的好风尚正在务实稳妥的建设培养中。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奠基未来的伟大时代里,国家的领导人为振兴“尊师重教”所作的努力,一定会在五千年文明开放的肥沃土壤上根深叶茂花繁果硕。
【尊师重教文言文的翻译】相关文章:
时间的文言文翻译12-21
文言文观潮的翻译11-12
观潮的文言文翻译11-12
观潮文言文的翻译11-11
文言文“公输”翻译01-20
孟子文言文翻译01-13
曾子文言文翻译01-13
海瑞文言文翻译01-01
江郎才尽文言文翻译03-17
《唾面自干》文言文翻译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