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夷解衣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4-06-27 17:19:57 晓丽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戎夷解衣文言文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戎夷解衣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戎夷解衣文言文翻译

  《戎夷解衣》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

  原文: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译文:

  戎夷(人名)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并且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你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你衣服,你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你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

  戎夷叹息道:“唉!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

  文言文的概述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注解

  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⑤恶:相当于“何”。

  ⑥道其不济夫:道理大概是行不通了。

  ⑦与:通“予”, 给予。

  ⑧遂:于是,就

  嗟呼:语气词

  感受

  乍看戎夷的这一段话,让人觉得他狂妄而自私!但当看到他最后的行动时,我们便被他感动了,无法不为他的诚实和高尚而震撼和惭愧!戎夷他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确实无愧于“国士”之称!

  我们能这样实话实说吗?我们能这样舍己为人吗?

  理解

  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舍己为人”的精神

  戎夷思想周全,舍己为人

  徒弟背信忘义,是个小人

  此外师傅的行为可以分为前半段与后半段来分析。前半段的行为可以是一种出于求生的本能,而且认为人活着就得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人可以为有价值的人牺牲。后半段。等到弟子用自己的理论驳斥自己的时候,就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自我牺牲了,具有某种程度的利人行为。

  弟子的行为,一方面表现了不愿意为别人牺牲的自利倾向,另一方面又利用师傅的理论驳斥师傅,表现了弟子狡黠的性格特点。

  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生平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历史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论名气,比不上那些功名显赫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也比不上一代贤相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吕不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甚至用一两句话都很难把他说清楚。但是,如果把吕不韦放到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就会发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他的一生,有闪光点,也有阴暗面,有功,也有过。 吕不韦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第一,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异人的爷爷秦昭王是一个执政50多年的老国王,父亲安国君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却迟迟没有确立嫡嗣,王室的此种状况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争斗,将会导致秦国内乱,甚至使秦国形势发生逆转。吕不韦通过游说秦国,打通关节,说动了华阳夫人并由她说服了安国君,确立异人为嫡嗣。吕不韦此举虽然具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异人为嫡嗣稳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丞相职位辅佐异人,把握朝政,使秦国在秦昭王、安国君死后没有停步,继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第二,对外战争讲究计谋,避免硬仗、恶战。一部战国史,从始至终战争不绝,一场大战伤亡的人数往往在数十万以上。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俘竟有40万人被坑杀!此战是古往今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当时吕不韦正在邯郸,亲历了战争给赵国造成的创伤。他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大规模屠杀。他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而归之”。 应该说,吕不韦的战争观是进步的,他在执政中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战争,以减少损失。前247年,东方五国联合抗秦,吕不韦设计将联军首领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搞坏,信陵君被撤职,联军遂告瓦解。 吕不韦修建洛阳南宫战国末期,“河南”和“洛阳”的范围包括以王城、成周城为两个基本点的黄河、洛河、伊河三川之地。东周灭亡后,秦在成周城设洛阳县治,在王城设河南县治。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均为吕不韦的封地。他在这里大建宫室,以东周成周城为基础进行修复并向南扩展,从而形成了该城“东西六里,南北九里”的形制和规模。而这一修复、扩展应该就是在秦置三川郡、郡治洛阳,以及吕不韦就封洛阳时进行的。秦洛阳城奠定了汉魏晋洛阳城的基础。

【戎夷解衣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伯夷列传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8-23

小戎原文,翻译,赏析08-17

管仲夷吾者的原文及翻译11-24

管仲夷吾者原文翻译09-24

《伯夷列传》原文和翻译06-07

王维《夷门歌》注释翻译与赏析10-27

小戎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08-27

小戎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08-27

《国风·秦风·小戎》原文赏析及翻译12-19

文言文伯夷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