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
“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所谓通感,是以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达到奇妙修辞效果的修辞手法。如《荷塘月色》运用通感调动读者,让读者以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捕捉荷香月色之美,巧妙自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借用通感这一艺术修辞手法,把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联想。由于歌声是被风从远处高楼吹过来的,所以歌声渺茫,隐隐约约,时断时续。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则进一步丰富了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就阅读而言,通感兼比喻,多个感官感受荷香月色所得到的艺术享受比单个感官所得到的更真切、更深刻、更丰富。
比较法、衬托法也是朱自清先生常用的塑造语言美的重要方法。《绿》中运用这种方法,使文中语言增添了无限的神韵美。如“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通过对比,衬托出梅雨潭的绿在浓淡明暗上都达到了极致。侧面自然地表达,更易表现绿的神奇魅力,进而扩大文章意境,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二、语言的古典朴素特色
朱自清先生曾说:“文艺用的语言,虽然总免不掉夹杂文言,夹杂欧化,但是主要的努力是向着活的语言。”朱自清先生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后来又长期在清华园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及教学,可以说,其在古典文学方面造诣极深,深得其中之味。自然而然,这种思绪在其散文中也充分展现。
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的构造中,以现代通俗的白话为主,但也适当融进富有生命力及表现力的文言词汇词句,透出一种通俗典雅的独特风格。如《春晖的一月》中“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经朱自清这样一写,读者眼前顿时有了诗的意境。情意与诗意,古典与通俗融为一体。读朱自清的散文,领略真情实感的同时,也能赏到有着古典霓裳羽衣长袖的飘舞之美,精神之美,思绪之美,而这恰是朱自清先生给予的。
朴素自然的语言是朱自清先生的追求,他主张用笔如舌,也就是文章要像“寻常谈话一样,读了亲切有味”,如《匆匆》中“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一段就一连用了四个口语化的词语,使文章自然平实,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如面对面谈话一般,平易近人。再如《背影》,感情真挚而深沉,通篇没有多余的话,只有朴实无华的白描,缓缓叙来。文中特别的写到四处“背影”,四次流泪,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紧紧扣动读者的心弦,达到了情随意出的极致境界。
三、语言的形象及情感特色
文学语言塑造的形象虽然不是太直观,但却能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不但能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还能一起读者往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作品中的时间、思绪、心态等。如《匆匆》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按照人们的通常习惯,对于时光的飞逝一般都会用“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等词来形容,但在朱自清的笔下,时光却成了一个有生命有活力的个体他。他随时随地在你身边,但又随时随地的离你而去,像位“熟识的陌生人”。在《匆匆》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虚写成实,将抽象朦胧的“时光”写成生动具体、栩栩如生的眼前生命。
语言的形象也也通过修辞来表达。朱自清先生的语言形象理所当然与他丰富多彩、出神入化的修辞艺术有关。所以我们读朱先生的文章,感觉就是:美不胜收。这些修辞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反映客观事物更形象,更能传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如《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连用三种比喻修辞,这样就使得语言表达的更全面、鲜明、深刻。自然地,一幅清新而充满着活力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朱自清先生在词语选用方面的考究,也增添了他文章的形象之美。比如动词的运用,《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段中的“泻”“浮”“洗”三字的运用,使得整段语句平白如话,清新自然,意蕴深厚,无论读着还是听着都会感到无比洒脱。再如《荷塘月色》中的“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淡淡的”等词的运用,很恰当的把朱自清先生的哀愁思绪宣泄出来,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形象表现力。
四、语言的音乐特色
明代王骥德认为:“句子长短平仄须调停的好,令情意婉转,音调铿锵,虽不是曲,却要美听”(《曲律》),这里所说的“美听”,即语言要有和谐的音乐美。古往今来,凡传之久远的上乘文学作品,大都可以读之成诵。“朱自清的散文,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和谐音乐美的传统,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优美的乐曲,朗诵起来都如行云流水般,或一咏三叹、或一泻千里,每一个词句都活似跳动的充满灵性的音符”,这种和谐的音乐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和谐的音律
高超的艺术首先表现在和谐的音律上。朱自清先生常常根据其作品的中心思想及其感情色彩,选择一些相同或相近的音韵,有规律地安排在一定的位置上,或者说是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形成音韵反复,使其作品语言呈现出一种有节凑的音乐之美。如《匆匆》一文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注意此段的“了”“再”字,其所在的句子结构相同,形成了三个排比句,都是有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各句之间自然停顿,形成了富有节凑的变化和重复,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听起来更像是在赏一曲美妙的音乐,极具美感。
(二)多定语修饰
通过章节语句的长短、强弱、高低的互相调整与搭配,及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多定语修饰一个中心,也会使语言更流畅更富音乐节凑。朱先生的散文,长短句的使用看起来整齐匀称,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无穷。如《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再如《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一般而言,多个定语修饰一个中心,往往会适得其反,但朱先生的作品则运用自如,再加上多个定语,读起来自然流畅,朗朗上口,使句子极富美感。如《荷塘月色》中,“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等。
(三)叠词、叠句的运用
和谐的音乐美还表现在“叠语”的运用,即叠字、叠词在作品句中的运用。朱先生的作品《荷塘月色》中就大量使用了叠音词。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静静”、“淡淡”、“峭楞楞”等AA式AABB式ABB式叠音词的运用使文章从视听觉形式上表现了散文语言的美,让语句增添了不少活力。据查资料,“《春》中运用叠词20多处,《荷塘月色》中运用27处”,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那么富有音乐之灵气的原因了。
朱先生的散文语言读来琅琅上口,音韵和谐,如行云流水,感情真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恰恰反映朱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却不轻轻放过”(朱自清《山野缀拾》)。本文主要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析,更好地领略朱先生高超的散文语言艺术,还要深入其优美的作品之中。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相关文章: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09-09
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探究08-19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特色10-16
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07-16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7-04
朱自清《背影》的语言特色08-09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9-20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7-27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