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再别康桥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 篇1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 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牧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笑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五. 朗读课文,体会它的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之美?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四.总结全诗——“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六.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艺术特色:(1)善于取景(2)精于抒情(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1)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五“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再别康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3、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体会诗人淡淡忧愁的离别情绪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诗歌中的融合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为何对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名作《再别康桥》,去探寻其中的奥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康桥的图片。
三、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找学生个别朗读,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体感知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提示学生:自古写离别的诗歌数不胜数,请大家举几个例子。说明它们与本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王 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与徐志摩的这首诗对比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写的是与人的离别,而本诗写的是与物(康桥)的离别,离别的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借助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诗人徐志摩是如何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这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组探讨: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找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明确:云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箫
夏虫
3、小结:
本诗的美,美在宁静,美在空灵。诗人告别康桥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云彩、金柳与青荇,静静的、悄悄的,详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那份离愁也是淡淡的,在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再别康桥》在形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六、相关链接: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七、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八、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 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
1、 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明确:
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2、 诗人情感高潮在哪节诗中体现出来
明确:
第五节诗,诗人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甘心做一条水草,尽情的享受康河爱的轻抚,,一任康河波光里的艳影,在他的心头荡漾。正所谓“沉醉不知归路”,似乎已经忘却了他要离别康桥而去,他撑着一枝长篙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的梦”,等到兴尽归舟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飘逸、洒脱之情,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一同快乐着,达到极致。
三、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进一步体味诗歌的诗意美。
四、讨论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在康桥,诗人结识了著名的哲学家罗素,在康桥,诗人心中有自己梦牵魂绕的情人,在康桥的秀丽风景中,有诗人幸福的生活。诗人曾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弥盖我爱的康桥,
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期间,不仅深受康桥周围的思想文化气氛的熏陶,接受了英国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他还忘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中,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灵性,找到了天人合一的神境,待诗人离英返国时,康桥已成了诗人“难得的知己”,诗人称康桥为自己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此时的诗人,心头盛满离愁别绪。在诗里,诗人热烈而又缠绵地倾诉自己对康桥的精神依恋。诗人对康桥的欣赏和赞美,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对美和爱、对和谐的一种欣赏和赞美。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爱宠,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温软。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
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哪一株婆娑的大木没有盘错的根柢深入在无尽藏的地里?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在青草里打几个滚,到海水里洗几次浴,到高处去看几次朝霞与晚照——你肩背上的负担就会轻松了去的。(《我所知道的康桥》)
诗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自然似乎有着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诗人与自然交流,将自己的留恋全部融入对康桥瑰丽风光的尽情描绘中,是他对“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诗人在康河边徘徊,正是追寻美、自由与爱于一体的理想。康桥,于躯壳,徐志摩是过客,但于灵魂,正是他诗意的栖居地。
五、小结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云彩
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 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
(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 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
(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再别康桥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01-16
再别康桥教案10-09
《再别康桥》教案09-21
《再别康桥》 教案07-09
《再别康桥》教案08-05
《再别康桥》的教案07-13
再别康桥教案09-26
再别康桥的教案06-24
再别康桥 教案09-11
《再别康桥》的教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