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与晨鸡》寓言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蛤蟆与晨鸡的寓言
从蛤蟆与晨鸡这篇寓言中吸取教训,改掉夸夸其谈的坏毛病,向司晨的雄鸡学习,顺应时势,尊重规律,恪尽职守,多干实事,少说空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寓言,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zuowen.c321.cn/wenxue)。
蛤蟆与晨鸡
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有一次他问墨子:“老师,您认为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你看那生活在水边的蛤蟆、青蛙,还有逐臭不已的苍蝇,它们不分白昼黑夜,总是叫个不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可是,它们即使叫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也没有谁会去注意它们到底在叫些什么,人们对这些声音早已是充耳不闻了。现在你再来看看这司晨的雄鸡,它只是在每天黎明到来的时候按时啼叫,然而,雄鸡一唱天下白,天地都要为之振动,人人闻鸡起舞,纷纷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两相对比,你以为多说话能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准确把握说话的时机和火候,努力把话说到点子上,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收到预想的效果啊!”
子禽听了墨子的这番教诲,频频点头称是。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像蛤蟆、青蛙和苍蝇一样,不顾时间、地点与场合,整日喋喋不休,废话连篇的人还是不少的。他们应当从这篇寓言中吸取教训,改掉夸夸其谈的坏毛病,向司晨的雄鸡学习,顺应时势,尊重规律,恪尽职守,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虎惧駮马
有一次齐桓公骑马出游,来到野外山林之中,忽见远处有一只老虎挡道。齐桓公正打算绕道前行时,不想那只老虎倒先伏在了地上,竟然一动也不敢动。于是,齐桓公一行得以从老虎身边飞驰而过,打猎满载而归。
齐桓公回宫后,便问管仲:“今天我骑马外出,老虎见了我竟吓得不敢往前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管仲答道:“我想,您可能骑的是一匹毛色驳杂的高头大马,迎着正在升起的太阳奔跑吧?”
齐桓公赶紧点头:“正是这般情景。”
管仲于是分析说:“这种马飞驰起来很像一种叫做‘駮’(bo)的猛兽,而駮是专以虎豹为食的。那只老虎以为您骑的是駮,它又怎么能不害怕呢?”
这则寓言说明,老虎被像駮之马的外表所迷惑,因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于是将自己给吓住了。聪明的人类则应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一步步地接近于客观的实际。
金钩桂饵
在春秋时代的鲁国,有个人非常喜欢钓鱼,他在自己的钓具和饵料上花了不小的功夫:他用馥郁芬芳的名贵香料肉桂制成鱼饵,用黄金打造出极其精致的鱼钩,并且在鱼钩四周镶嵌上白银丝线和青绿色的美玉,而钓鱼绳则要用极其珍贵的翡翠鸟的羽毛来装饰一番。
每当钓鱼的时候,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小河边,找好一个位置,摆好架势,正襟危坐。如果单从他手持钓竿的姿势和选择的钓鱼位置来看,毫无疑问都是极其标准规范的,甚至还能显示出钓者的某种优雅和闲适来。然而他即使这样坐上一天,直至傍晚收竿时,别人往往都能满载而归,而他钓得的鱼却没有几条,有时甚至空手而返。
鲁国人钓鱼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将注意力单纯放在外在的形式上,而忽视了其实际的效用,过分追求搭花架子装点门面,这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马车夫的故事
齐国的相国晏子有一次外出时,乘坐的马车正好经过马车夫的家门。马车夫的妻子得到了这一信息后,便在家中打开一条门缝,向外观望。她本来只是为了目睹一下当朝相国的风采,却不想同时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国驾车路过家门时,竟是那样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前的大伞盖下,洋洋得意地挥舞手中的鞭子,目无行人,昂然前进,好像替相国驾车,自己也成了相国似的。
晚上,马车夫回到家中,白天那种自我陶醉的情绪还没有消失呢,妻子就闹着要与他离婚。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将马车夫打入了五里雾中,半天摸不着头脑。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问妻子闹离婚的缘由,妻子余怒未消地说:
“晏子是齐国的当朝相国,学问名望在各国诸侯大臣中间有口皆碑,如雷贯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车上,仪表端庄,态度谦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过是给他驾车的一个马车夫而已,却在车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自以为多么了不起,在赶车时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这样胸无大志的人,将来怎么会有出息呢?所以,我要与你离婚!”
妻子的一番数落,使马车夫发现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顿感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他从此以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谦虚谨慎,终于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妻子的谅解。
马车夫的变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询其中的奥秘。马车夫坦诚地将妻子的批评和自己的决心和盘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动。他不仅欣赏马车夫的妻子志存高远、超凡脱俗的境界,而且赞佩马车夫知错即改、从善如流的精神。后来,晏子果然在齐国国君的面前,推荐这位马车夫做了大夫。
马车夫的故事说明:只有无知无志之人才会盲目骄傲,而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并能认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会有出息。
郢书燕说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烛”二字非常费解。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到这里,忽然灵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为原则,广招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燕王根据燕相国对“举烛”一语的解释为依据来治理国家,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燕相国置郢书的真意而不顾,则是一个坏习气。如今做学问的人,很多人都有燕相国的这种习气。
邯郸学步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蛤蟆与晨鸡的寓言】相关文章:
《蛤蟆与晨鸡》寓言故事10-15
蛤蟆与晨鸡童话故事06-18
《蛤蟆的外套》寓言故事10-14
鼓手的蛤蟆寓言故事11-07
狐狸和蛤蟆寓言故事07-10
蛤蟆的担忧中国寓言故事11-03
下金蛋的鸡 伊索寓言10-24
猕猴与鸡寓言故事07-31
答鸡经典寓言故事09-28
鸡与鸽的寓言故事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