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阅读答案9篇
在各领域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早行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早行阅读答案1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 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 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C. 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D. 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
15. 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今日故地再游”说法错误,应为“他日旧地再游”。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手法技巧和思想情感能力答题时,先指出诗句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手法技巧手法了什么思想情感。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诗歌颈联“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这是运用对比手法说自己整日劳碌,切对这种奔波劳碌的仕途生活感到烦厌,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感到愧疚,其实是在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抓住颈联中“奔走”和“安闲”很容得出是诗人是运用对比手法,再结合“烦”“愧”两个字,很容易得出本联抒发了诗人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早行阅读答案2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 早行 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阅读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 行 之 早 。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 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 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结合诗句,意思对即可)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手法1分,效果2分)
二: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①首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答: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 早 字。
②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答: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 早 ,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③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赏析:
这首《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此诗写早行情景,意境高远。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 《南宋群贤小集》第十册张良臣《雪窗小集》里有首《晓行》诗,也选入《诗家鼎脔》卷上,跟这首诗大同小异: 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磐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引了李元膺的一首诗,跟这首只差两个字: 露 作 雾 , 分 作 野 。
《梅磵诗话》卷下: 早行诗,前辈多佳作。近世如杨万里诗: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关蒲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刘应时诗云: 登舆睡思尚昏昏,斗柄衔山月在门。鸡犬未鸣潮半落,草虫声在豆花村。 三诗意皆高远。 所引刘诗与这里所选的《早行》诗意境也有相仿之处。
第一句,不说 鸡唱 ,不说 晨起 ,不说 开门 ,不说 整车 或 动征铎 ,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 ,既不是用 未五更 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 流萤 、 栖禽 、 渔灯 、 戍火 、 残月 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 ,是一种用兽毛(不一定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 露侵驼褐 ,以至于感到 晓寒 ,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 月 而写 星斗 。 星斗阑干分外明 ,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 ,纵横貌。古人往往用 阑干 形容星斗,如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之类。月明则星稀, 星斗阑干 ,而且 分外明 ,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 晦日 )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 星斗 自然就 阑干 、就 明 ,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 明 是为了写 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 分外 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 分外 明。
第三句 寂寞小桥和梦过 ,可以说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 寂寞小桥 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 徒步 。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 寂寞小桥 竟敢 和梦过 ,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 味 也不难寻。过 小桥 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 早 ,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 寒 ,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 驼褐 。睁眼一看, 星斗阑干分外明 ,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 小 桥,桥外是 稻 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 小 桥和 稻 田,当然是看见的。而 稻田深处草虫鸣 ,则是 和梦 过 小桥 时听见的。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 桥 一样, 草虫 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 稻田深处 ,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 ,静中有动; 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中有声。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 和梦 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 寂寞 。 寂寞 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 无人 而引起的孤独感。而 无人 ,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 早 。 寂寞 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 无声 而引起的寂寥感。而 无声 ,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 早 ,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 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 要 早 得多。
这首诗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表现在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 早行 (甚至可以说是 夜行 )图。读者通过 通感 与想象,主人公在马上摇晃,时醒时睡,时而睁眼看地,时而仰首看天,以及凉露湿衣、虫声入梦等一系列微妙的神态变化,都宛然在目;天上地下或明或暗、或喧或寂、或动或静的一切景物特征,也一一展现眼前。
早行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
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21.本诗颔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的特征。(2分)
2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21.(2分)
比喻朦胧
每空1分。第二空意思相近即可。
22.(5分)
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
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
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
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语言表达流畅给1分。
早行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9.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9.(6分)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2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早行阅读答案5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
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
后所作。②物外:世俗人情之外。③阑干: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分析。(5分)
2.两苜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却是积郁难排: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这份深沉的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共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2.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共6分,每处分析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早行阅读答案6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照④驿墙。因思杜陵⑤梦,凫⑥雁满回塘。
【注】①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②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③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④照:有的写作“明”。
⑤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⑥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一句则为虚写。(2分)
(2)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律诗(或五律、近体诗) 凫雁满回塘(每空1分,共2分)
(2)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
早行阅读答案7
早行
黄庭坚
失枕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早晏,占斗辨西东。
辔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①失枕:失眠。②凭:凭定,断定。③早晏:早晚。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1)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 (5分)
▲
(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 (5分)
▲
10.(1)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2分)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早。(3分)
(2)第一问:这首诗看似单纯地在叙事、写景,其实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1分)
第二问: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2分)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2分)
〔前两句说旅人忧心明朝赶路,辗转不能入眠。迷糊间却忽然警醒,起床之后又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三四两句写清晨起床准备上路的情景:听鸡声断定时间的早晚;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两句意为路旁的露水,沾湿马络头,衣裳单薄,更感到晓风寒凉〕。
早行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一首元诗,回答问题。
早行
耶律楚材
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
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
汤寒卯酒①两三盏,引睡新诗四五章。
古道迟迟四十里,千山清晓日苍凉。
【注】①汤寒卯酒:早晨喝酒抵挡寒冷。
1.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题目中的“早”?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早行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残梦未断,就踏上征程;池塘犹寒;银河低垂;夜已到尽头;月下沙岸惟有雁迹,板桥上犹覆着霜,行人早行,踏破桥霜。(共6点,每点1分)
2.寓情于景(1分)作者借古道漫漫,行走迟迟,千山静默,日色苍凉的景象表达了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的心情。(4分,景色描写和情感表达各2分)
早行阅读答案9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铎(du):系在马车上的铃。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
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
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7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8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9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意对即可)
温庭筠《送人东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更漏子 温庭筠 阅读答案附赏析处士卢岵山居 阅读答案附赏析送人东游(温庭筠)利州南渡(温庭筠)苏武庙(温庭筠)瑶瑟怨(温庭筠)过分水岭(温庭筠) 阅读答案附赏析赠少年 (唐)温庭筠 阅读答案(诗歌赏析)
10、 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
答:思念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2、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13.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4.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早行阅读答案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