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恰西的雪》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练习题,做习题可以检查我们学习的效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由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习题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恰西的雪》阅读练习题附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恰西的雪》
(1)是专为来这里看雪的吗?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打算。我们最初的愿望只是到伊犁看看朋友,顺便在附近转转。因为一路的景色已经很满足了。
(2)车在路上奔驰着,从车窗望出去,新疆那么辽阔,只要是愿意干活和真正踏实的劳作者,只要是在父辈或更早的那个时候来到这里,随便找个空旷的地方撒上一把种子,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来的。
(3)蓝天、白云,大片的草场,草场的上空那慢悠悠盘旋的黑鹰,大地上凌乱的石头,都在演绎着这片疆土上的风情。新疆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灵性的、活着的、神奇的,就连那一群群喑哑灿烂的石头,也都是有着生命的,在呼吸着空气、接纳着日精月华的。那一群群撒满山坡荒谷草地上的石头,倘若不走近和仔细地辨认,就会觉得那是一群低头吃草的壮硕羊只;而一群群牧野啃草的羊群,又会被人错看为滚动的石头。这里各色各异圆碌碌的石头与羊的颜色太相像了,就跟白色珍珠的颜色一模一样,看上去赏心悦目。
(4)就这么想着的时候,车子就接近恰西了,出现一段爬山的路,车行在上面,使得我不敢往右边的深谷里望。下面是悬崖峭壁,如果掉下去会粉身碎骨的。司机把握着方向盘,他言语不多,一副稳妥和成竹在胸的样子。可我总担心他把车轮子压得距离右边的悬崖太近。后来我发现是因为道路太逼仄了,车轮无可奈何地会压在悬崖边上,加之路面左高右低,整个车身就有点向左边倾斜,我就觉得只要车上我们中的任何一个用力一晃,或身子往左一靠,这一群人就都会翻下悬崖。
(5)在这条剧烈凸凹的、蜿蜒通向恰西深处的路上,我不知道自己此刻在想什么。其实,我希望自己什么都别想,就只管去迎接一种新的生活,去走向自己精神理想的那个彼岸。
(6)我们终于进到了山里,下坡时,看见远处的雪山在视线里清晰了起来,那么巍峨、壮观,又复苍凉。之所以觉得苍凉,是因为那灰色的山脊,一部分裸露着粗犷的面目,一部分则被冰雪覆盖和掩埋着,就像一条从弥漫的硝烟中慢慢走近的汉子,衣衫已被撕扯碎了,但却不失阳刚和坚硬的骨头。这些统统激起了我心中的神圣感。
(7)顶头是裹雪的赤色山峰,接下来的山腰是绿油油的草场,再下来是枝叶繁密的森林海洋。我不由惊欣于这异色的诱惑。
(8)车已不能再行进,停在一家居民的帐篷边,我们开始向山上步行。我听见山谷消融的雪水在欢快地流淌,林中发出鸟鸣的声音,使得山谷显得更加幽静和空旷。我们拿出相机给两朵花草反复地拍摄。后来,我们想以那雪峰为背景拍几张照片,拍了,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们跑着选择了好多角度,抢着绝佳的拍摄位置,抢着逐渐向西消逝的太阳的光。
(9)为了得到一张与雪有关的照片,我们忘却了劳累和马上将沉落到山谷后面的日头,一直向上,再向上,不停地寻找理想的角度。
(10)我不知道七月恰西的雪与别的季节别的地域所看到的雪有什么不同,但我觉得它与我一生的旅程而言也许不会再多,是弥足珍贵的。人有时候,走过了,才想起什么,才觉得满腹的遗憾事。我抢抓着这稍纵即逝的光阴,为着成全自己的那一桩精神寄托。
(11)这一场行走,就是为了这绝峰上的雪吗?山无语,林默默。我们要把这定格和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让它与这裹雪的山峰一同变老和亘古。
(12)峰上的雪和峰下的人已被我们装进了相机,安然地沉浸在一种终将被人理解的、苍凉的、美的心事和痛楚里。日头掉到了山谷的后面,我觉得我们,以及那赤硬的雪峰,突然一道滑入那神圣的苍茫暮色里,地老天荒。
(13)一路坎坷着,但总归完美着。
[注]了一容,宁夏人,当代作家。本文选自2009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
1.文章第二、三段描写了新疆的哪些特点?前面五段与恰西的雪似无关联,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5分)
2. 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3分)
人有时候,走过了,才想起什么,才觉得满腹的遗憾事。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六段画线的句子。(4分)
4. 作者反复问“是专为来这里看雪的吗?”“ 这一场行走,就是为了这绝峰上的雪吗?”那么作者这次来到底是为了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6分)
答案:
1.第一问: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美丽神奇而富有灵性。(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第二问:恰西是新疆的一个部分,写新疆之美是为了衬托恰西的巍峨、壮观、苍凉和神圣;为后文描写恰西给作者带来惊异的感觉作铺垫;写沿途的艰辛是为了突出去恰西的心情急迫,反衬见到后的欣喜。(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2.人一生有时候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时不去珍惜,而事后后悔、遗憾(2分)。这是作者抢抓着稍纵即逝的七月恰西雪的美好光阴,成全自己的那一桩精神寄托的心理原因(1分)。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2分)将部分裸露、部分被雪覆盖的山比作汉子,并通过“露着粗犷的面目”“ 从弥漫的硝烟中慢慢走近”“衣衫已被撕扯碎了,但却不失阳刚和坚硬的骨头”等语句将山人格化,生动形象,既描摹了雪山的形态,又表现了她苍凉的阳刚之美。(2分)
4. 文中说“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打算”,“因为一路的景色已经很满足了”,“就这么想着的时候,车子就接近恰西了”,可见作者首先是被一路的美景所吸引,身不由己来到恰西。
文中又说“我希望自己什么都别想,就只管去迎接一种新的生活,去走向自己精神理想的那个彼岸”可见作者在未到恰西之前,对她已有所了解,他是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理想。
“人有时候,走过了,才想起什么,才觉得满腹的遗憾事”,这次难得有机会一睹恰西七月的雪山,作者不想错过。
“我抢抓着这稍纵即逝的光阴,为着成全自己的那一桩精神寄托”, “我们要把这定格和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让它与这裹雪的山峰一同变老和亘古”, “这裹雪的山峰”是“我们”心中的情结,我们要永远拥有她。(要有探究过程,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恰西的雪》阅读练习相关扩展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已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老,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 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 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 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 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 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6.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8.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6分)
9.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
6. (3分) D (A.小伍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过于绝对;B.“缺少独立意识”错,从杨再德对他“不是拿不定主意”的评语可以看出,另外也不能说“对小伍不放心”;C.张学问未必折服。)
7. (3分)A(“没有夸张”)
8. (6分)小说以“雪”开篇,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环境。②小说中的“雪”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合理性:下大“雪”才会有隐患,因为雪大才会把杨再德尸体掩埋,会引发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③小说以“雪”结尾,既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村民们因为失去了好干部内心的悲痛之情,又寓情于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悟,丰富了全旨。
9. (6分)下列两种观点都可以,关键是理由要合理。
可以认为张学问形象变了,原因如下:
①张学间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抵触,此时的张学问,自私自利,固执不化。(2分)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认可,此时的张学问,懂得变通,知错能改。(2分)③张学问站在人群中哽咽,说明张学问经被杨再德的精神感动,此时的张学问,懂得自责,知恩图报。(2分)
也可以认为张学问形象没变,原因如下:
①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说月张学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3分)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虽然张学问认可杨再德的做法,但是他依然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好处,说明张学问仍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3分)
【《恰西的雪》阅读练习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防癌》阅读练习题附答案09-17
阅读理解练习题附答案09-26
阅读《传递》练习题附答案09-16
《腊八雪》阅读练习附答案11-17
《光脑》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0-29
《发现自己》阅读练习题附答案08-08
鲁迅自传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1-16
阅读理解训练习题附答案11-23
雪晚归船阅读理解附答案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