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

时间:2020-11-05 19:38:0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答案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5道题目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摒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衰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电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这里的“礼”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其次,“理”还应该包含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

  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

  1).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曾予以全面批判的对象是( )。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B.天人合一的思想C.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D.将审美和伦理混为一谈2).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传统审美文化价值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本文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

  A.文艺应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B.文艺应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统一C.文艺应该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D.文艺应真实地反映本时代人们的心态3).下列选项中对于文章第二段提到的“节情以理”的“理”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的仁义道德思想B.良好的现代国民素质C.抽象的理性与道德符号D.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标准4).根据文中所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

  A.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B.善美一体.以善统美C.“反(返)情以和其志”D.“立于礼,成于乐”5).下面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欣赏和评价文艺作品,并且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的地位B.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主张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到高尚的境界C.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用封建礼乐的要求欣赏评价文艺作品,从而否定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D.如果摒弃社会伦理内容,审美文化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正确前导,就会造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

  解析:1.一道词语理解与代词指代相结合的题目。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这一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根据临近原则可知正确答案应该在“这一点”之前,即“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

  2.一道意图推断题,考生需要在把握作者观点的同时还要引申到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方面。文中“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是在论述文艺的作用,A项与上述表述一致,B项、C项均属于对A项的同义替换,可以根据“排同求异法”进行排同。选项D“真实地反映”表述有误,在文中无从得出,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

  3.一道典型的词语理解题,考生需要结合原文语境进行辨别。选项D“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标准”与文中“新型的道德标准”属于同义替换,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D项。实际上“理”还包括“新型的道德标准和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只不过在选项中没有考查,但是考生要意识到其内涵所在。

  4.根据文中“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句可知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5.这道题目考查了考生对文章观点的把握,需要读完篇章之后再作答。考生可以根据“排同求异法”分析选项,发现A项与C项互为矛盾,其中A项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的地位即重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而C项则否定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根据“求异法”可知A项与C项中必有一项是正确答案。根据文章“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可以判断C项表述有误。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题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D.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3.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

  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内经》阅读理解附答案11-11

《背影》阅读理解(附答案)12-20

《背影》阅读理解附答案11-12

王安石待客阅读理解附答案11-13

春暖花开阅读理解附答案10-31

背影节选阅读理解附答案11-12

《清塘荷韵》阅读理解附答案07-23

《韩信拜将》阅读理解附答案07-08

《向生命鞠躬》阅读理解题附答案11-18

岳阳楼记阅读理解附答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