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争议陷阱》 阅读答案

时间:2024-11-29 19:34:28 嘉璇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无争议陷阱》 阅读答案

  做阅读题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即文章的构建)。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无争议陷阱》 阅读答案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无争议陷阱》阅读题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民众长期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

  B.历史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就广受民众拥护的。

  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

  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3分)

  A.新的建筑出遭到民众否定 B.生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

  14.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5.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元素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无争议陷阱》阅读答案

  12.C“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障碍。D.多数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13.观点推断BB项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

  14.(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

  15.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第一自然段)。(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阅读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民众接受。

  B. “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重要障碍。

  C. “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者的人品。

  D. 同上(即D项与阅读答案一中的D项相同,表述不正确)。

  解析:同上,D项表述不正确。

  二、简答题

  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答案:

  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从脾气到外型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社会不能给予理解和容忍,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就会扼杀了创造者。

  2、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

  答案:

  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要避免对创新者的人品争议。

  要防范以争议为名扼杀创造者的人。

  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

  3、简述“无争议陷阱”对中国文化创新的影响。

  答案:

  “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它要求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

  4、作者认为应如何对待创新者和他们的创新项目?

  答案:

  作者认为,对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因为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和触犯;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可能存在缺陷,而且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同时,要防范那些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

【《无争议陷阱》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小人无朋》阅读答案05-02

中考语文试题《舌尖上的争议》阅读答案09-19

《庄子.徐无鬼》阅读答案11-20

《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06-11

《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07-03

《父爱昼夜无眠》阅读答案11-22

《无刺蜂的奇异世界》阅读答案08-23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阅读答案及译文08-17

现代文阅读《挚爱无痕》题目及答案08-25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阅读答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