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游子吟》赏析及课后练习
导语:《游子吟》作者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⑵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⑶临:将要。
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识记
⑴溧阳在哪儿?哦,对了,它在江苏。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是在此地写的。
⑵天下游子何其多也,唯有大唐游子孟郊唱出了海内外离乡之人共同的心声。每每思乡怀亲时,总想起唐代这首千古绝唱,也想握管涂鸦,以抒心怀。仿佛心有千千结,无奈空有一腔情愫,竟然不知如何表达。
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⑸孟郊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秉承母意,三次科考,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却因刚正不阿,拒攀权贵,竟悬职四年之久。直到天命之年,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尽管官职低微,但他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可以藉此奉养老母。故此,他一走马上任,便立即“迎母溧上”。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四方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每次临行前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惜别场面。
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只是突出了两件极为普通的东西,然而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老母枯眼昏花,但是一针一线地缝,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老是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而总想把衣衫缝得细密结实一点。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渴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舐犊深情,只是在这样日常生活中最细微之处流露出来。此时此刻,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是老母一片爱子的深笃之情,从这些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它怎能不拨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之儿女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呢?
⑺我,不正是一个离乡别母、常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么?
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心里一阵酸楚,一阵惭愧……在我未成年时,尤其是12岁以前,身体特别虚弱,常常感冒高烧不退,谁知道有多少个黑夜母亲寝食难安,点着昏黄的煤油灯偎依床前独自守护?最难忘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背我到卫生所看病,回来的路上却遇到一只灰狼,我们母子俩被吓得屏气敛足的情景。
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⑽是啊,对于春天阳光般深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
⑾夜,月光如水,独立窗前,看溶溶的月光给窗口镶上一道银边,一直延伸到万水千山之隔的那渺远的故乡去了。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这遍地月光,沿着《游子吟》铺就的意境,走上了去故乡的道路。
⑿如今已入不惑之年的我,由于带毕业班,常常节假日在校加班,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每次回去,母亲总是像待客人一般,想着法子变着花样为儿女做好吃的。临行前,母亲虽然不是孟母那样针针线钱密密缝补游子的衣衫,但总是要给这样那样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还有那盛满爱意的唠叨叮咛。母亲所送东西的价值总是远远高出我们回去带的所谓的礼物。
⒀此时,我突然萌生了想用手机给家里拨个电话的念头。打邻居电话,对方说母亲已经睡了。望窗外白茫茫的夜色,它多么像母亲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甜美的乳汁啊。不!它不是乳汁,它简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那酽酽醉人的母爱!
⒁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选自《时文选粹》)
课后题
1.这篇散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游子吟的?为什么也以“游子吟”为题?(5分)
2.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第⑺自然段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末尾说“望窗外白茫茫的夜色,它多么像母亲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甜美的乳汁啊。不!它不是乳汁,它简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那酽酽醉人的母爱!”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效果。(6分)
4.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色?最后几句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8分)
答案
1、答:文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写:先写孟郊的《游子吟》,渗入分析慈母的舐犊情深;再写作者自己的月下之思、游子之吟。“吟”,叹息的意思。游子吟,就是游子思乡叹息呻吟的声音。作者将孟子的游子吟与自己的游子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刻表达了内心深处浓厚的思乡之情。当然也可用其它题目,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题目。
2、答:①内容上的作用:将写孟郊的游子吟及慈母的舐犊之情自然转入到写作者自己的乡思之情和“酽酽醉人的母爱”。②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答:文末这几句话,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思乡深情。言语清新自然,想象丰富,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4、答:文章欲写自己的游子情怀,却先写孟郊的《游子吟》,并深入分析慈母的舐犊情深。由此自然引出下文,唤起自己的童年回忆: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背着我去看病,遭遇饿狼的情景。作者又一次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伟大母爱。然后,作者将思绪再由童年回忆转入现实,反躬自省,借眼前如水似雾的溶溶月色抒发浓浓乡情。形散神聚,使全文浑然一体,结构紧凑严密。最后四句诗,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晴、深化主旨的作用,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游子吟》赏析及课后练习】相关文章:
游子吟赏析12-05
游子吟诗词赏析12-27
游子吟原文及赏析02-26
游子吟孟郊赏析11-22
《游子吟》原文赏析10-17
孟郊《游子吟》赏析08-08
《游子吟》全文赏析11-25
游子吟翻译及赏析06-19
《游子吟》的原文及赏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