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鉴赏教学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作,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此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鉴赏教学,供大家参考。
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是教师们所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诗歌本身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不易分析;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其法,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套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定的研究,得到一些经验和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点: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一、知人论世介绍诗歌背景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正确客观地理解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感知,并让人容易进入理解进而鉴赏作品。徐志摩(1987-1931),新月派。中国新诗史上最为潇洒飘逸的一位诗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未放弃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集中体现在其诗作中他的诗清新秀丽,想象丰富富于烂漫气质。《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著名诗作,在其诸多诗篇中也最具代表性。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波动的”,可见康桥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眼中,剑桥无疑就是这种爱、自由和美的化身,他在三游剑桥之后,怀着无限的爱意和眷恋之情写下了这篇动人的诗作。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对徐志摩的生平创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打好鉴赏基本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一方面能够增强对诗歌的认知,解决生字、词、句,增加知识储备,为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诵读声音的高低、快慢、急促、舒缓变化中,直观感受作者情感的升沉起伏,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是如何随着作者感情变化而变化。诗歌是一种极为凝练的艺术,寥寥数语就能表达一种很深厚的情感,这就需要理解掌握诗歌的每一个字词。如诗中的“长篙”“漫溯”和“笙箫”。《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诵读过程中会有明显的情感变化。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每行六七字,相对平整,正好对应作者相对沉静的感情,没有多少起伏。紧接着作者心情开始高扬,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最后“悄悄地我走了”作者的心情跌落到了极点,不得不沉默的作别康河。另外,诗的每节都押韵,并逐节换韵,尤其是第一节与第七节“轻轻地”“悄悄地”的反复运用,使全诗极具回环往复的的音乐美,读罢如有余音绕梁之感。这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康河缠绵悱恻的惜别之情。
三、移情于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诗言志,词言情。诗歌总是以表达作者某种感情为目的的,作者在诗歌中所采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归根到底都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体会、理解、鉴赏诗歌最为重要的就是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作者在第一节用了三个“轻轻地”表现了无限的温存,甚至离去也不忍惊动康河的柔波。在二到六节中作者建构了多种色彩斑斓的意象,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作者眼中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化身,柳树也是金色的,甚至像伫立夕阳中的新娘,以至于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默默的躺在康河的柔波里。“青荇、水草、清泉、彩虹”等等,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无一不饱含了他对康河的深情和爱恋,无一不饱含了他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这些意象经过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组合成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仿佛康河就是流淌在天堂里的一条河,让人心神向往。最后一节,作者“悄悄”的如夏虫一样沉默的满怀深情的离去了。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储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想象自己置于作者同样的情境之中,体会作者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所生发出来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变化一同起起伏伏,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四、讲解艺术手法领会诗歌玄妙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最善于是以极少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思想意蕴,由此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诸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等。每一首诗都有它的表达技巧,有时候是一种,有时候是两种,甚至还有交叉运用的,这使诗歌鉴赏具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的特点、运用方法以及意义作用。如《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就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康河的宁静和自由。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用演绎的方法鉴赏诗歌,即对先诗人的风格和创作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然后再分析具体的作品。
原文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词句注释
1、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2、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3、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4、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欧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品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通常的说法是,此诗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总的说来,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诗中所谓的轻轻的来和走,正说明了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第二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但诗人却写得那样鲜明,那样甜蜜,那样美丽而且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实际上只是写康河里的水草。“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也正写出了他对康桥的永久的恋情。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第四节诗中所谓的“榆荫下的一潭”,即是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是一个非常清凉的地方,诗人过去读书时常在那里乘凉,遐想。那里明明是一潭清泉,但诗人偏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和漂浮在潭水上的水藻相杂在一起,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就如同彩虹似的梦一般。因为第四节写到了梦,于是诗人在第五节中很自然地转到了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五节诗是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第七节诗中“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在诗的末尾,诗人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游,迎着和风,沐誉星辉,真是连缺乏音乐灵感的人也会禁不住放声歌唱,可是诗中的思路随即逆转:“但我不能放歌”,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更是特意将“笙舞”和“悄悄”、“夏虫”和“沉默”这无法调合的事物连接起来,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颖而独特,氛围清新而优美。诗中的情感,似“云”飘逸,似“柳”柔细,似“水”清莹。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星辉都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好。康河曾见证过徐志摩的一段美好时光,是他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染着情感,情景交融,才可能表现出“志摩式”的洒脱与无奈。
此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间夹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迭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般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自己去领会。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鉴赏教学】相关文章:
徐志摩《再别康桥》鉴赏06-10
徐志摩再别康桥作品鉴赏04-01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录01-07
鉴赏徐志摩的偶然05-06
徐志摩《再别康桥》05-20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01-06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鉴赏04-16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10-26
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美”12-05